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看到于玲老师的书稿放在我的案头,非常高兴。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高兴,因为我是一周一周读着《遇见,从此不同》稿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过来的。于老师嘱托我写序言,突然间就很恍惚,一年的时间,竟是那么短暂,如白驹一般飞奔而过。感谢于老师的文字,让我可以重温那些美好的回忆。
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对于学生的初中生活而言,这是至关重要又承前启后的一年。“初二现象”几乎是一道不能逾越的坎,让家长和孩子都焦虑不安。而齐鲁学校2014级二班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于玲老师用她的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陪伴孩子们走过了青春期*为焦灼的一段时光。这中间有过激情满怀,也有过对抗迷惘;有过成功后的喝彩,也有过彻夜难眠的辗转反侧,而更多的是心灵相通、温情相伴……
2015年暑假,我在齐鲁学校任常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育教学工作。我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于玲老师“大二班”的学生家长,多重身份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到于老师对学生们爱的陪伴和用心,体会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在齐鲁学校,曾经火了这样一句话——遇见,从此不同。这还要感谢暑期培训时邀请到的山大附中的高平老师,她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了大家,我们都爱上了她带来的这句话,我曾在全体教师会上跟老师们说:多么希望我与大家的相遇,能让你的职业生活从此不同;多么希望你的学生们,因为遇见你,人生从此大不同。于玲老师把这句话作为《遇见,从此不同》的题目,是对那段岁月的纪念,因为大家也确实把这句话作为目标去努力实现。
我们一直把学校定义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说到教师成长,“读书、写作、实践”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中,如果缺少了读书、写作的思考,工作就将变得机械而令人倦怠。从2013年暑假,加入齐鲁学校大家庭,我就建议大家一起读书,坚持写作,勇于实践。很多老师都在做,但是于玲老师在写作这一方面坚持得好的,这让我感动。对的事情能坚持去做,就拥有了力量,坚持让她实现了一次自我跨越。
翻开这《遇见,从此不同》,我们会发现于老师的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既有她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用同理心去理解自己的学生们,更有她的教育智慧,为了走进学生心里,设立“成长日记”了解学生动态。她还特别会借力,邀请自己送走的毕业生到班里作报告,以现身说法**学生们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在这《遇见,从此不同》里,我们还看到了学校、家长为了学生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军训、曲阜游学、野炊、春游、运动会、十四岁生日庆典、演讲比赛、篮球赛等丰富的活动旨在为学生的成长铭刻记忆;家长进课堂,义工执勤,于老师把家长引到了共同教育的统一战线上。有同事称于老师为才女,这一点在她为全班同学写的四句七言评语里就可见一斑。于老师在书中深情地讲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工作,因为迷恋,所以坚持;因为梦想,所以坚持。透过《遇见,从此不同》,我看到了这样一位深情守望学生成长、用心在做教育的班主任老师,她让我感动。
目录
遇见,从此不同
第一周
中途接班
军训随记
给每一株野花开花的时间
第二周
新二班,新起点
第三周
我的偶像
第四周
一滴水引发的战争
澳大利亚糖果效应
第五周
正强化,让他迷途知返
第六周
收心考试
迟到的生日祝福
自习课事件
情商高的少年
第七周
与曲阜有约
月考VIP分析
第八周
班会课
教育是一种克制
第九周
你看,你看,他偷偷地在改变
孩子,做到比说到更重要
重新调组
第十周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汉字听写大赛
给力的爸爸们
第十一周
家长进课堂
给每个孩子表现的平台
第十二周
地理成绩
我的上帝
客串数学老师
第十三周
一周记事
第十四周
下雪了
家长的一封信
第十五周
文艺范的孩子们
班级的“熊孩子”
第十六周
六个字的班会
慧爱家长课堂
第十七周
家长助学
与青春对话
第十八周
互联网+
勤奋的孩子们
……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
成人成己
精彩书摘
《遇见,从此不同》:
中途接班
2015年7月送走了2012级毕业生。孩子们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走进了心仪的学校,我如释重负,那几晚睡得格外香甜。放假前,学校领导找我谈话:“下学期你还要当班主任。”我喜欢班主任的工作,与青春同行永远年轻。我心想再接一群小土豆,和他们一起成长,真是惬意。
可是,问题来了。
学校让我接2014级二班,中途接班。
中途接班,压力山大。
我们都知道,中途接的班级,是需要下大气力整改的班级。他们的习惯已经形成,学生的短板已经暴露。我带过这样的班级,那是和2009级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日子,真是五味杂陈,每天与孩子们斗智斗勇,每天对孩子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每天与孩子们在战斗中成长。经历过内心苦痛的挣扎,经历过精神的洗礼,陪伴过那些孤独的孩子,和孩子们一起体会着澎湃的青春期,一起承受成长的烦恼,也有破茧成蝶的喜悦。老师们之间常常这样调侃,接班就是当“后妈”,后妈难当啊。
中途接的班级是初二二班。
“初二现象”在我脑海中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分水岭、关键期、爬坡期、滑坡期、青春期中最澎湃的时期,班级事件每天都充满着悬念。
中途接的班级是寄宿制学校的初二二班,他们有的孩子本来就缺爱,与这样的孩子在一起,你能做的就是陪伴、沟通、交流。
我是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在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初二学生的成绩是初中三年中起伏最大、最易陷入低谷的时期。初一学生初来乍到,对学校、老师以及初中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学习成绩很好。初三面临中考压力,及时调整策略,学习气氛也很浓郁,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初二往往是成绩最低、学习状态最不好的年级。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认为自己已长大,看问题有些偏激,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是矛盾的集合体,对父母物质的依赖和精神的独立同时存在,亲子矛盾格外紧张。主要表现为:对新课程不适应,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容易走神;下课易从一些现代流行的描写个人忧郁的小情调书籍中寻找一些安慰;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经常头痛、腹痛等。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和家人沟通,导致逆反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不愿听老师、家长的教导,甚至出现顶嘴、离家出走等现象。部分家长和老师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微妙变化,没有科学地进行管理,简单说教,粗暴管理,就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随着课程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增大,家校压力并存,部分学生出现成绩下滑、厌学等问题。此种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13~15岁的孩子身上,尤以14岁的孩子为主,在临床上又以初二年级发病率为最高,因此称之为“初二现象”。初二的种种问题,如果不去积极干预,不去积极调整,会给孩子身心带来一定危害,不利于孩子成人成才。所以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正视青春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代际关系,帮助学生进行情绪调整、人格塑造,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二。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领导信任我,我就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接受。我知道教育是给人以希望和幸福的职业,如果为师者不去面对问题,就等于丢掉了幸福和希望。
这个班级我是了解的,孩子们热情、活泼、顽皮,他们喜欢动,喜欢自由。因为喜欢动,所以静不下心来,学习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所以班级的成绩不理想,尤其是数学成绩。他们不喜欢看书,更喜欢在一起瞎打闹。不想让庄稼地里长草,就得让庄稼长得茁壮。我也想好了种种和他们一起走下去的策略。
……
前言/序言
看到于玲老师的书稿放在我的案头,非常高兴。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高兴,因为我是一周一周读着这本书稿跟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过来的。于老师嘱托我写序言,突然间就很恍惚,一年的时间,竟是那么短暂,如白驹一般飞奔而过。感谢于老师的文字,让我可以重温那些美好的回忆。
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对于学生的初中生活而言,这是至关重要又承前启后的一年。“初二现象”几乎是一道不能逾越的坎,让家长和孩子都焦虑不安。而齐鲁学校2014级二班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于玲老师用她的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陪伴孩子们走过了青春期最为焦灼的一段时光。这中间有过激情满怀,也有过对抗迷惘;有过成功后的喝彩,也有过彻夜难眠的辗转反侧,而更多的是心灵相通、温情相伴……
2015年暑假,我在齐鲁学校任常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育教学工作。我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于玲老师“大二班”的学生家长,多重身份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到于老师对学生们爱的陪伴和用心,体会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在齐鲁学校,曾经火了这样一句话——遇见,从此不同。这还要感谢暑期培训时邀请到的山大附中的高平老师,她用自己的激情点燃了大家,我们都爱上了她带来的这句话,我曾在全体教师会上跟老师们说:多么希望我与大家的相遇,能让你的职业生活从此不同;多么希望你的学生们,因为遇见你,人生从此大不同。于玲老师把这句话作为本书的题目,是对那段岁月最好的纪念,因为大家也确实把这句话作为目标去努力实现。
我们一直把学校定义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说到教师成长,“读书、写作、实践”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中,如果缺少了读书、写作的思考,工作就将变得机械而令人倦怠。从2013年暑假,加入齐鲁学校大家庭,我就建议大家一起读书,坚持写作,勇于实践。很多老师都在做,但是于玲老师在写作这一方面坚持得最好,这让我感动。对的事情能坚持去做,就拥有了力量,坚持让她实现了一次自我跨越。
翻开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于老师的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既有她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用同理心去理解自己的学生们,更有她的教育智慧,为了走进学生心里,设立“成长日记”了解学生动态。她还特别会借力,邀请自己送走的优秀毕业生到班里作报告,以现身说法引领学生们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在这本书里,我们还看到了学校、家长为了学生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军训、曲阜游学、野炊、春游、运动会、十四岁生日庆典、演讲比赛、篮球赛等丰富的活动旨在为学生的成长铭刻记忆;家长进课堂,义工执勤,于老师把家长引到了共同教育的统一战线上。有同事称于老师为才女,这一点在她为全班同学写的四句七言评语里就可见一斑。于老师在书中深情地讲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工作,因为迷恋,所以坚持;因为梦想,所以坚持。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这样一位深情守望学生成长、用心在做教育的班主任老师,她让我感动。
于玲老师是我们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的一分子,她记录了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故事,那里面也有学校和集团发展的影子。我们集团的事业蒸蒸日上,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平台,我们拥有那么多的年轻老师,拥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如果大家都能坚持去做对的事情,像于玲老师一样沉下心来,坚持下去,也一定会收获满满。
人生有许多次相遇,希望大家遇到这本书,从此改变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因为遇见我们而从此大不同。祝福于玲老师和他的“大二班”的孩子们。祝福用心教育的所有老师们。
《遇见,从此不同》 前言 生命如同一条长河,蜿蜒流淌,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我们在这条河中漂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起起伏伏的事。每一次遇见,都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悄悄改变着河流的方向,也塑造着河岸的风景。有些遇见,如惊涛骇浪,瞬间颠覆了你既有的世界;有些遇见,则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却在你心底播下改变的种子。 《遇见,从此不同》并非一本流水账式的回忆录,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遇见”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内心深处,审视生命中那些关键“遇见”的窗。这本书试图捕捉那些生命转折点上的光影,那些因一次相遇而产生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累积、发酵,最终汇聚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你。它探讨的不是“遇见”的技巧,而是“遇见”的力量;不是如何主动去“遇见”,而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回应那些冥冥中安排的相遇,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试图以一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呈现“遇见”的多重维度。它可能是一次不期而遇的对话,一次偶然的眼神交汇,一段深沉的凝视,或是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提问。这些“遇见”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关联,如同星辰,在浩瀚的宇宙中各自闪耀,却又共同勾勒出生命的轨迹。 我们常常感慨人生的无常,感叹命运的巧合。然而,在这些无常与巧合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回应。那些让我们“从此不同”的遇见,并非全然来自外部的强加,更是我们内在某种机制被触动、被唤醒的结果。所以,这本书的另一层意义,在于鼓励读者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理解是什么样的特质、什么样的状态,使得某些遇见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遇见,从此不同》不是要告诉你“应该”遇见谁,或者“应该”因为什么而改变。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些充满偶然性又似乎注定的时刻,一同去感受那份“从此不同”的微妙与深刻。它希望引发的,不是对过去的回溯与追悔,而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审视与期待。在每一次阅读中,你或许会看到自己过往的影子,或许会预见未曾抵达的风景。 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励志的口号,也不会看到疾风骤雨式的改变。它所描绘的,更像是时间长河中那些被精心雕琢的瞬间,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无限可能的片段。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一份对生命体验的尊重,一份对人性细微之处的体察。 阅读《遇见,从此不同》,请放下预设的期待,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让那些文字引领你,去发现那些曾经擦肩而过,或者深入骨髓的“遇见”,去体味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却又无可辩驳地,让我们,从此,不同。 关于“遇见”的细微之处 “遇见”这个词,听起来如此简单,却承载着生命中最为复杂的情感与变革。它远非一次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一场灵魂的触碰,一次视角的重塑。当我们说“遇见了某某,从此不同”,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系列精妙而难以言说的过程。 一、无声的信号与无形的连接 许多改变,并非源于一场惊天动地的对话,而往往始于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一个眼神,或许包含了千言万语,传递着理解、共鸣,甚至是挑战。一次微笑,可以瞬间融化坚冰,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原本戒备的心扉敞开。一句无心之语,可能恰好击中了你内心深处的某个痛点,或者点亮了你从未触及的领域。 这些无声的信号,需要的是一种敏感。它要求我们不仅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感受;不仅用眼睛去看,更要用灵魂去捕捉。这种敏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不断的体验、反思,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洞察,逐渐培养出来的。当你的内在世界足够丰盈,对外界的感知才会更加细腻,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信号,才能逐渐清晰起来,成为改变的起点。 “遇见”也建立在无形的连接之上。这种连接,可能是一种共同的频率,一种相似的价值观,或者是一种潜意识中的吸引。我们更容易被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所吸引,但有时,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却又能在某些关键点上与我们产生共振的人,更能激发出我们内在的潜能。这种连接,是微妙的,难以量化的,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它决定了我们是否愿意在这次“遇见”中投入情感与精力,是否愿意让对方的影响渗透进来。 二、冲击与共振:打破固有的平衡 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平衡,我们的认知、习惯、信念,都构成了我们内在的平衡系统。一次深刻的“遇见”,往往会打破这种固有的平衡。 冲击,是外在力量对我们原有认知体系的挑战。当一个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或者展现出我们从未想过的生活方式时,这种冲击会让我们开始质疑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一个总是安于现状的人,遇见了一个对梦想充满热情、不断挑战极限的朋友,可能会被这种活力所感染,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思考“我是否还能做得更多?”。 共振,则是内在的呼应。即便外界的冲击再大,如果内在没有产生共鸣,那么这种改变也难以深入。当遇见的人所展现的特质,恰好是你内心深处所渴望的,或者是你一直以来隐藏起来的部分,那么这种共振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它会让你觉得,“我与他/她有某种联系”,或者“我能够理解他/她的感受”。这种内在的共鸣,使得对方的言行不再是简单的外部信息,而是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改变。 例如,一个长期感到孤独的人,遇见了一个能够真正倾听并理解他内心世界的朋友,这种强烈的共鸣会让他感到被看见,被接纳。这种被接纳的感觉,会逐渐消解他的孤独感,甚至让他重新找回与世界连接的勇气。 三、时间的沉淀与内化的过程 “从此不同”并非一蹴而就。每一次深刻的“遇见”之后,并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 遇见的那一刻,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真正让这颗火星燃起熊熊大火,需要的是时间的催化。我们会反复回味那次遇见,思考对方的话语,品味对方的行为。这些思考,就是在将外来的影响转化为内在的养分。 内化,是将外部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可能充满挣扎与困惑,也可能伴随着欣喜与顿悟。我们可能会尝试着去模仿,去实践,去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调整、修正,直到这些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与我们原有的自我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新的一部分。 例如,遇见一位导师,他教会你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初,你只是生搬硬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开始理解这种方法的精髓,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最终,这种方法不再是“学来的”,而是成为了你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部分。 四、“遇见”的边界与选择 并非所有的遇见都会带来积极的改变,也并非所有的“不同”都是我们所期望的。生命的智慧,也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去回应这些遇见。 我们有能力去选择与谁建立更深的连接,去选择吸收哪些信息,去选择让谁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种选择,并非总是基于理性的分析,更多时候,是一种直觉,一种对自我需求的体察。 有时,一次“遇见”带来的冲击,可能是一种警示,让我们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的并非是对方所展现的特质,而是自己对这种特质的排斥或恐惧。这种“不同”,可能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从而选择去弥补。 “遇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的可能性。而“从此不同”,则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个新的视角,如何把握住这个新的可能性,最终将它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它是一种主动的转化,而非被动的接受。 五、超越“遇见”本身:自我觉察与成长 最终,真正让我们“从此不同”的,并非仅仅是那些“遇见”本身,而是“遇见”之后,我们所进行的自我觉察与成长。 “遇见”是一个催化剂,它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思考,促使我们去审视自己。当我们开始反思,为什么这次遇见会对我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身上有哪些特质吸引了对方,或者被对方所触动?我想要从中获得什么?这些反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这本书并非要教你如何去“遇见”那些能让你“从此不同”的人,而是希望通过对“遇见”的细致描摹,引导你去发现,去理解,那些曾经让你“从此不同”的瞬间。或许,你会在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看到那些触动你的往事,看到那些塑造你的关键时刻。 最终,最重要的“遇见”,或许是我们与自己的遇见。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那么,无论遇见谁,经历什么,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成为那个更加完整、更加强大的自己。 《遇见,从此不同》,愿它能成为你生命中一次宁静而深刻的“遇见”,点亮你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让你看到,原来,改变,早已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凝视,每一次心跳中,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