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宝宝的到来,给了父母又一次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自由,理性地付出爱。艾安妮笔下的二孩教育少了教条的方法论,更多的是在面临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方法,更真实、实用、温和。她的教育观念透露着她本人气质所传递的知性、阳光、温暖,渗透在细节里,能够帮助年轻父母化解在面对两个孩子成长时遇到的各种矛盾和烦恼。
2015年10月,“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中国逐步进入了“二孩时代”。如何培养、教育好两个孩子,是新时代家长需要面临的新课题。《家有二孩 教育不是1+1/“好家风 好家教” 书系》在家庭教育框架里“两孩”与“独生子女”教育的区别中探索出的一条独特的“两孩教育”新模式。《家有二孩 教育不是1+1/“好家风 好家教” 书系》拟采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具体解析和指导如何进行“两孩教育”。
艾安妮,儿童教育心理顾问,长期致力于亲子教育、亲子关系辅导,为家长和教师解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困惑,翻译有《小王子》、《瓦尔登湖》、《幼儿心理学》等作品。
第一章 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直面双子女养育
1.1 要二宝,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1.2 未雨绸缪才是王道
1.3 让大宝聆听新生命的律动
1.4 孕晚期,大宝出现“反二孩的心理”怎么办
第二章 为迎接二宝。要做好准备工作
2.1 亲爱的大宝,二宝是爸妈送给你的礼物
2.2 为家里将发生的变化做好铺垫
2.3 二宝出生那天,请准备两份礼物
2.4 务必请亲友一起保护孩子的心灵
第三章 全新家庭结构的诞生
3.1 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
3.2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3.3 爸爸的新挑战
3.4 大宝也在适应一个新角色
第四章 有了二宝,妈妈对大宝的爱并不会减少
4.1 二宝出生了,大宝闹情绪怎么办
4.2 如果大宝正处在自我意识觉醒阶段,该怎么办
4.3 如果大宝正处于青春期,该怎么办
4.4 乞奶,跟妈妈的爱无关
第五章 避开二孩养育的禁区
5.1 千万不要把大宝送到爷爷奶奶家
5.2 不开过分的玩笑
5.3 不要把“让着弟弟妹妹”挂在嘴边
5.4 绝不更改大宝的生活规律
第六章 他们对彼此的意义,才是父母最好的爱
6.1 培养大宝呵护二宝的习惯
6.2 夸奖二宝时,可以从大宝的角度出发
6.3 创造两个孩子交流的机会
6.4 等孩子大一点后告诉他,多一个手足是很温暖的事
第七章 面对冲突是亲子教育的必修课
7.1 不当着一个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
7.2 不要动不动就拿两个孩子来对比
7.3 孩子吵架是社会化的过程,不需过多干涉
7.4 坚持对事不对人
第八章 大宝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
8.1 赋予大宝一些权力,引导大宝成为好榜样
8.2 告诉大宝,你对他的爱不因任何人而改变
8.3 大宝的光环不是限制二宝发展的“紧箍咒”
8.4 要让孩子理解父母能力的局限性
第九章 每个孩子都拥有父母全部的爱
9.1 两个孩子,可以买一份冰激凌
9.2 大宝和二宝都需要“特殊时光”
9.3 经验不可完全复制
9.4 家庭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后记
二孩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看似只多了一个人,但当实际面对时,会发现出现的问题要比想象中多得多。如果父母用心去观察、去经营,就会发现那些多出
来的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它们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之路。与其把它们当作麻烦,不如说它们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加完整,也更加健康。
其实,不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多个,只要父母愿意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用心爱孩子,用理性给予他们尊重,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那么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家庭里,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学到爱与尊重,也会在彼此之间学到友谊与包容。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把这些爱、尊重、包容和友谊投射到他们身边的人身上。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运
用正确的培养方法。
二孩的到来,会伴随着喜悦,也一定会有挑战。当孩子们健康、快乐地长大,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人研究过一个课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才是最健康的。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决定一个家庭是否健康的因素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这个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方式以及基本观念。不过,经过调查得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和谐的家庭应包括一对父母和两个孩子。
一对父母和两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就如同一个四边形,它不像三角形那样一成不变,也不像多边形那样变化较多。四边形的结构,可以在保持家庭的基本形态的前提下,给每个家庭成员足够的自由度。
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机会建立这种家庭结构。对于符合条件的父母来说,这可谓一桩莫大的喜事。但同时,由于人们对养育两个孩子缺少足够的经验,这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书评二: 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就像是雕刻一块玉石,需要耐心,更需要对材料本身的深刻理解。这本育儿指南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个性化”教育的极端重视。它强有力地反驳了那种“一套方法论适用于所有孩子”的迷思。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剖析了当父母面对两个基因不同、性格迥异的孩子时,如何避免陷入“一刀切”的陷阱。举例来说,对于一个需要大量鼓励的内向孩子和一个天生自信外向的孩子,如果用同一种反馈机制去对待,结果只会是内向的孩子被淹没,外向的孩子被惯坏。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健的思维框架,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家”,去捕捉孩子发出的每一个细微信号。我个人从中获得的最大的启发是,真正的“好家教”是建立在对孩子“差异性”的尊重之上的,它要求父母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调整,这是一种动态的、持续进化的艺术,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教条。
评分书评四: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有一种魔力,它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对面,低声跟你分享那些在无数次失败后才领悟到的真谛。它的价值远超于“如何管教孩子”,它实际上是对现代家庭关系的一次深度剖析。书中对于“父母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育儿责任的平衡”这一议题的探讨,非常深刻。在养育两个孩子的高峰期,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会感到自我的完全消融。这本书巧妙地将自我成长与家庭教育并置,强调了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持续学习,才是孩子未来健康人格的基石。它没有要求父母牺牲一切,而是鼓励父母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也要为自己保留一片“精神净土”。这种对成人世界的关照,使得整本书的立意不再局限于孩子本身,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家庭系统的健康运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书评一: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落入那种空泛的育儿口号的窠臼,而是实实在在地触及了现代家庭教育中那些最让人头疼的“灰色地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手足冲突问题时的那种“不回避”的态度。很多育儿书总是把孩子间的竞争描绘成一种可以轻易被“爱与理解”化解的表面现象,但实际上,当两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父母注意力的需求时,那种微妙的较量和不平衡感是真实存在的。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接受这种“不平衡”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不是急着去“平均分配”资源或爱,那往往会适得其反。它探讨了如何在高压的二孩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家庭的和谐基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种不切实际的“完美平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总是焦虑于“公平”的家长,而是开始学着去理解每个孩子独特的成长曲线和需求,这种顿悟对于长期育儿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心理支撑。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后续的章节充满了期待。
评分书评五: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上的坦诚。很多育儿书总是在美化多子女家庭的互动,但现实是,时间永远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在两个孩子都在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的需求是相互抢占的。这本书没有粉饰太平,它直面了“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窘境。书中对“高质量陪伴”与“低质量时长”的区分描述得极为到位,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少的时间,创造出对不同孩子都有效的深度连接。例如,它建议设立“一对一专属时间”,哪怕只有短短十分钟,也要完全屏蔽外界干扰,这种“聚焦式”的投入,其效果远胜于一小时心不在焉的“在场”。这种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策略分析,非常适合我们这种被各种待办事项压得喘不过气的现代父母。它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帮助我们将精力和时间投放到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而不是徒劳地做无谓的奔波和重复劳动。
评分书评三: 说实话,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关于“正面管教”的理论,读起来让人感觉高尚却难以落地。然而,这本关于二孩教育的书籍,其语言风格异常的接地气和务实,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真刀真枪的经验总结。它没有把父母塑造成圣人,而是承认了父母的疲惫和偶尔的失控是常态。我特别喜欢它对“规则建立与执行”的论述。在两个孩子相互影响的环境下,规则的模糊性带来的混乱是指数级的。书中对如何界定“家庭底线”以及如何在冲突爆发时迅速恢复秩序,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步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要保持冷静”这种空泛的建议上。这种操作层面的指导,对于那些在日常琐碎中感到力不从心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是在贩卖一种理想化的家庭生活,而是在提供一个“故障排除手册”,教你如何在“混乱”中维持基本的家庭运转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