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教程

乒乓球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海燕,姜来 编
图书标签:
  • 乒乓球
  • 球技
  • 教学
  • 入门
  • 技巧
  • 训练
  • 运动
  • 健身
  • 器材
  • 规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9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52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6
字数:2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乒乓球教程》共分7章,章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乒乓球的发展历史、现状、基本概念、术语和器材;第二章和第三章采用图文一一对应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单项技术和结合技术的动作要领、技术动作关键点、常见问题、原因和改正方法;第四章结合近年新规则和技战术发展新思路,介绍了乒乓球常用战术套路和新战术发展特点;第五章介绍了乒乓球双打;第六章结合乒乓球专项特点介绍了提高乒乓球运动员体能的方法;第七章竞赛规则部分重点阐述了规则的临场应用和基本竞赛方法,以契合大学选修课课时安排和对业余乒乓球比赛的临场操作和竞赛编排进行了指导。

作者简介

王海燕,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乒乓球二级运动员,乒乓球国际级裁判,博士在读期间公派赴美学习,主攻“运动技能学习”研究。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大学一年级基础体育课程教学工作。

目录

第一章 乒乓球运动概论 1
第一节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
一、乒乓球的起源(游戏阶段——竞技阶段) 1
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4
三、新世纪乒乓球规则的革新 9
第二节 乒乓球运动重要赛事 9
一、乒乓球国际赛事 9
二、乒乓球国内赛事 13
第三节 乒乓球运动基础理论知识 14
一、乒乓球运动常用术语 14
二、乒乓球运动击球要素 19
三、乒乓球运动基本环节和动作结构 26
第四节 乒乓球器材 27
一、乒乓球拍 27
二、乒乓球的选择 32
第二章 乒乓球基本技术 33
第一节 握拍和基本身体姿势 34
一、握拍技术 34
二、基本身体姿势 37
第二节 乒乓球球性的培养 37
一、托球练习 37
二、抛球练习 38
三、颠球练习 38
四、传球练习 39
第三节 发球技术 39
一、正(反)手平击发球 39
二、正(反)手发奔球 44
三、正(反)手发转与不转球 47
四、正(反)手发侧旋球 55
第四节 推挡与反手拨球技术 61
一、直拍快推 61
二、直拍加力推 63
三、直拍减力挡 65
四、直拍推下旋球 67
五、反手拨球 68
第五节 攻球技术 71
一、正手攻球 71
二、正(反)手台内挑打 73
三、正(反)手快带 78
四、反手(面)弹击 80
五、正手杀高球 82
第六节 搓球技术 85
一、正(反)手慢搓 85
二、正(反)手快搓 88
三、正(反)手摆短 92
四、正(反)手劈长 96
第七节 弧圈球技术 100
一、正(反)手加转弧圈球 100
二、正(反)手前冲弧圈球 103
三、正(反)手反拉弧圈球 107
四、正手(中)远台对拉弧圈球 111
五、反手(面)侧拉台内球 113
第八节 削球技术 116
一、正(反)手中远台削球 116
二、正(反)手削转与不转球 119
第九节 基本步法 124
一、单步 124
二、跨步 126
三、并步 127
四、跳步 129
五、交叉步 131
第三章 乒乓球结合技术 133
第一节 发球与抢攻结合技术 134
一、发球后正手抢拉技术 134
二、发球后反手抢拉技术 139
第二节 接球和抢攻结合技术 141
一、搓接后抢攻技术 141
二、推拨接后抢攻技术 156
第三节 连续进攻技术 162
一、反手进攻与正手进攻结合技术 162
二、正手连续进攻技术 165
第四节 削球结合技术 175
一、正、反手削球结合技术 175
二、削转搓结合技术 178
三、搓转削结合技术 180
四、削攻结合技术 182
第四章 乒乓球基本战术 185
第一节 战术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185
第二节 战术的研究与训练 186
一、战术研究注意事项 186
二、战术训练 186
第三节 常用战术行动 188
一、发球抢攻战术 188
二、接发球战术 191
三、对攻战术 195
四、拉攻战术 197
五、搓攻战术 199
六、削中反攻战术 200
第五章 双打 203
第一节 双打的特点及配对 203
一、双打的特点 203
二、双打的配对 203
第二节 双打的站位和走位 205
一、双打的站位 205
二、双打的走位 205
第三节 双打的战术及其训练 207
一、双打的战术 208
二、双打的训练 209
第六章 乒乓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 211
第一节 乒乓球力量素质训练 212
一、乒乓球力量素质特点 212
二、乒乓球力量素质训练注意事项 212
三、乒乓球力量素质训练 214
第二节 乒乓球速度素质训练 215
一、乒乓球速度素质特点 215
二、乒乓球速度素质训练注意事项 216
三、乒乓球速度素质训练 216
第三节 乒乓球灵敏素质训练 217
一、乒乓球灵敏素质特点 217
二、乒乓球灵敏素质训练注意事项 217
三、乒乓球灵敏素质训练 218
第四节 乒乓球耐力素质训练 218
一、乒乓球耐力素质特点 218
二、乒乓球耐力素质训练注意事项 219
三、乒乓球耐力素质训练 219
第五节 乒乓球柔韧素质训练 219
一、乒乓球柔韧素质特点 219
二、乒乓球柔韧素质训练注意事项 219
三、乒乓球柔韧素质训练 220
第七章 乒乓球竞赛 221
第一节 乒乓球竞赛基本规则 221
一、球台 221
二、球网装置 221
三、球 222
四、球拍 222
五、定义 223
六、合法发球 224
七、合法还击 224
八、比赛次序 224
九、重发球 225
十、一分 226
十一、一局比赛 226
十二、一场比赛 227
十三、发球、接发球和方位的次序 227
十四、发球、接发球和方位的错误 227
十五、轮换发球法 228
第二节 乒乓球裁判临场操作程序 228
一、乒乓球裁判员工作流程 228
二、乒乓球裁判员临场操作程序 229
三、裁判员手势 234
第三节 乒乓球竞赛方法 236
一、循环赛 236
二、淘汰赛 240
三、混合赛制 245
参考文献 246

前言/序言

乒乓球被视为我国的“国球”。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世界舞台上的骄人战绩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大学校园中,也有很多想要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的爱好者,因此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乒乓球选修课。
高校乒乓球选修课中普遍存在“有限的课时”和“系统的学习”之间的矛盾。编者在策划《乒乓球教程》编写方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编写时着重强化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力求图片清晰,动作表述准确、演示真实感强:《乒乓球教程》所采用图片都是在高速摄影技术条件下,对高水平运动员真实动作的连拍,连贯而清晰的图片充分展示了技术动作中的“重心”“脚步”“躯干”“手上动作”及“拍形”等细节,便于读者理解、模仿。
(2)图解风格讲述,在阐述技术动作关键点时重点强化了插图和文字的对应关系,以帮助读者理解技术关键点。
(3)针对技术动作,不仅阐述了技术动作的关键点,介绍了练习方法,同时还指出了不同技术动作的常见问题、原因及改正方法,有助于读者通过自学掌握技术动作和纠正自身问题。
(4)详尽介绍乒乓球规则:重点阐述了规则的临场应用和基本竞赛方法,除了可以契合大学选修课课时的安排外,也对业余乒乓球比赛的临场操作和竞赛编排进行了指导。
《乒乓球教程》可以指导读者进行自学,进而掌握乒乓球重点的单项技术、结合技术及常用战术,同时也可以辅助读者了解比赛的临场裁判工作和完成简单的竞赛编排,做到“能打、能裁、能安排”,让乒乓球爱好者、初学者收获比较充实、完整的乒乓球学习、参赛体验。
《乒乓球教程》的编写动力来源于乒乓球课堂教学,也得益于清华大学乒乓球运动热烈的氛围:一年一度的“马约翰杯”、每月举办的“积分赛”、每学期之初的“乒乓球协会招新”,每学期末同学们抢着报名的乒乓球选修课。看到学子们在课堂上下、赛场内外学习、组织、积极参与的认真态度,编者深感作为乒乓球教师,应当尽自己的所能努力回馈这个热情的群体,助他们更进一步。
本书由王海燕、姜来任主编,张恕一,曲啸任副主编,参与编写的还有王欣,李霖,孙英,姜健,韩淑娟,杨雅楠,孙大丰,王启文等。在此也非常感谢清华大学乒乓球代表队前任队长张迪洋(研究生2015级)和现任队长陈正颖(研究生2015级)担任本书技术模特,并在技术动作拍摄过程和本书动作关键点讲解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建议。非常感谢摄影师郑垚和王井泉的图片拍摄工作和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另外,教材编写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文献和资料,在此对所参考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若有错漏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8月
《无声的协奏:探寻传统戏曲的艺术密码》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探索之旅,它并非直接传授唱念做打的技法,而是致力于揭示潜藏在声腔、身段、脸谱、服饰背后的深层美学意蕴和文化哲学。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触摸中国古老艺术的灵魂,理解那些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的独特魅力。 第一章:声之雕琢:唱腔的叙事与情感的流淌 戏曲的唱腔,绝非简单的歌唱,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本书将从“声之雕琢”入手,探究不同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声腔的独特之处。我们不教你如何发声,而是分析声腔如何成为塑造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表达复杂情感的利器。 唱腔的“化”与“说”: 戏曲唱腔讲究“字正腔圆”,但更深层的境界在于“字为腔服务,腔为情服务”。我们将深入剖析,优秀的唱腔是如何将文学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旋律,如何通过音高、节奏、力度、颤音等变化,精准地传达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矛盾挣扎。例如,京剧的花脸在表现粗犷豪迈时,其唱腔的顿挫有力、音色浑厚;而旦角在表现柔情似水时,其唱腔的婉转绵长、抑扬顿挫,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经过无数代艺人的提炼和升华。 唱腔的“韵”与“味”: 不同的剧种拥有各自独特的“韵味”。昆曲的“水磨调”,如涓涓细流,缠绵悱恻,讲究字斟句酌,意境悠远;京剧的“京韵”,刚劲有力,吐字清晰,注重叙事性和戏剧性;越剧的“越韵”,清丽婉约,抒情浪漫,贴近生活。本书将通过对这些代表性唱腔的分析,揭示它们各自的文化根源和审美取向,以及这些“韵”和“味”是如何在表演中被赋予生命力的。 唱腔与文辞的共生: 戏曲的唱词往往是高度精炼的文学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诗意和哲理。本书将探讨唱腔与唱词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何某些唱段能够流传百世,成为经典。我们将审视唱腔如何为文辞增添色彩,如何放大文辞的感染力,以及文辞的意象、典故如何通过唱腔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例如,一曲《贵妃醉酒》,其唱词的华丽典雅,配以细腻婉转的唱腔,共同营造出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又内心情感复杂的生动画面。 第二章:形之传达:身段的意象与情感的具象 戏曲的身段,是演员身体语言的极致运用,它不仅是程式化的动作,更是承载着丰富意象和情感的符号。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无声的语言”,理解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美学法则。 程式的智慧: 戏曲的身段动作,许多都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化的“程式”。例如,“趟马”、“下山”、“圆场”、“亮相”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本书将解释这些程式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被赋予多重含义的,以及演员如何通过对程式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演绎,将其从僵化的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情感表达。例如,一个简单的“云手”,根据演员的运用,可以表现思索、悲伤、警惕、甚至是欣喜。 身段的象征意义: 许多身段动作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例如,甩袖可以表现愤怒、洒脱或无奈;提袖可以表现羞涩、思念或期盼;探身可以表现好奇、窥探或观察。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解析这些身段动作的象征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在舞台上与剧情、人物心理相呼应。 身段与空间、时间的互动: 戏曲舞台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与现实生活有所不同,身段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演员的步法、转身、幅度等,都在构建着舞台的空间感和时间的流逝。本书将探讨演员如何通过身段来“画地为牢”,创造出相对独立的表演区域,以及如何通过节奏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推移。例如,慢速的“亮相”与快速的“跑圆场”,在表现人物状态和情节发展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身段的情感密码: 最终,身段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人物情感。本书将重点分析,演员如何通过微妙的身段变化,将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波动传递给观众。一个颤抖的手指,一个无意识的耸肩,一个充满渴望的眼神,都可能成为点睛之笔。我们将研究那些被誉为“神来之笔”的身段,它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触动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第三章:彩之变幻:脸谱与服饰的叙事与象征 脸谱和服饰,是中国戏曲最直观、最鲜明的视觉符号。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些色彩与图案背后的深层含义,理解它们如何超越装饰,成为叙事、象征和美学的重要载体。 脸谱的色彩与图案: 脸谱的色彩并非随意涂抹,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忠诚、勇敢;黑色代表正直、鲁莽;白色代表奸诈、多疑;蓝色代表刚强、冲动;绿色代表侠义、义气;黄色代表残暴、阴险;紫色代表刚正、稳重。本书将逐一解读这些色彩的含义,并分析不同图案(如眉毛的形状、眼窝的勾画、鼻梁的描绘等)如何进一步强化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关羽的红色脸谱,象征着他的忠义;曹操的白色脸谱,则预示着他的奸诈。 脸谱的“谱”与“变”: 脸谱讲究“谱”,即既定的规范,但同时也有“变”,即根据具体角色和情节进行微调。本书将探讨,在遵循基本规则的前提下,演员和化妆师如何通过脸谱的细微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成长或转变。例如,一个原本正直的角色,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后,其脸谱可能会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以暗示其内心的煎熬。 服饰的时代与身份: 戏曲的服饰,并非完全照搬历史,而是经过提炼和符号化的艺术呈现。本书将解析不同种类的戏服(如蟒袍、官衣、褶子、靠等)所代表的身份、地位、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在舞台上的功能性。例如,蟒袍通常代表着达官贵人,其华丽的色彩和精美的绣纹,直接彰显了角色的权势和地位。 服饰的象征与美学: 除了身份象征,服饰的色彩、纹样、配饰等,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美学考量。例如,某些特定花纹(如龙纹、凤纹)的运用,以及配饰(如帽翅、翎子)的佩戴方式,都各有讲究。本书将探讨,这些服饰元素是如何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舞台的整体美感。例如,一个身穿绿色行当的年轻武将,其服饰上的具体图案和样式,都会进一步强化其“侠义”的特质。 服饰与表演的融合: 服饰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表演的需求。例如,宽大的袖口方便演员甩袖表现情绪;特定的裙摆便于演员做出各种旋转和踢腿动作;沉重的头饰有时也成为表演的一部分,需要演员以特定的方式来驾驭。本书将展示,服饰如何成为演员表演的延伸,如何帮助演员更好地完成各种程式动作,并最终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 第四章:境之营造:戏曲空间的意境与观众的沉浸 戏曲的舞台空间,往往是高度写意和象征性的。本书将探讨,戏曲是如何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在有限的舞台上营造出无限的意境,并最终引导观众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时空。 虚拟的东方美学: 戏曲舞台的“虚”,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一张桌子,可以化作高山、城楼、书房;几张椅子,可以成为船只、战车。本书将分析,这种“以形写神”、“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是如何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简单的道具,唤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构建出更为宏大和真实的场景。 写意的水墨画: 戏曲舞台的布景往往是极简的,寥寥几笔,勾勒出场景的轮廓。这种写意的手法,并非粗糙,而是留白给观众的想象。本书将探讨,这种“不着一色,而色色皆全”的艺术处理,如何与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诗意的氛围。例如,一盏孤灯,可以营造出凄凉的夜晚;几张简单的桌椅,可以在观众心中变为金銮殿或豪华酒楼。 “天幕”的哲学: 戏曲中常常使用的“天幕”(即天罗地网般的幕布),不仅仅是分割空间,更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它既可以代表天空、云海,也可以象征着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或命运。本书将解读“天幕”在不同剧目中的运用及其哲学含义。 观众的参与与共鸣: 戏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感。观众需要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舞台上的空白,去理解人物的情感。本书将探讨,戏曲艺术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度的情感连接,实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共鸣。这种沉浸式体验,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的艺术享受。 第五章:魂之回响:戏曲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在对声、形、彩、境的深入剖析之后,本书将回归戏曲的本质,探寻其所承载的深层哲学思考和文化价值观。 儒释道的精神印记: 中国传统戏曲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忠孝节义、因果报应、超脱生死等主题上,都能看到这些思想的影子。本书将探讨,戏曲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哲学理念,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例如,《窦娥冤》中对“天理”的叩问,《赵氏孤儿》中对“忠义”的弘扬。 人伦道德的镜鉴: 戏曲的许多剧目,都围绕着人伦道德展开,探讨家庭、社会、国家层面的伦理困境。这些故事,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对观众道德观念的引导和启迪。本书将分析,戏曲在塑造忠臣孝子、恶贯满盈等典型形象时,所传递的价值取向。 审美范式的传承与创新: 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本书将回顾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审美范式演变,以及当代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活”的文化遗产: 戏曲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旨在通过对戏曲艺术密码的深入解读,唤醒更多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热爱,理解其作为“活”的文化的独特价值,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它。 《无声的协奏:探寻传统戏曲的艺术密码》并非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扇通往中国戏曲艺术殿堂的门。它邀请您放下急于求成的浮躁,静下心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聆听那些无声的旋律,去解读那些流动的诗意,去感受那些永恒的东方美学。让我们一同走进戏曲的世界,去发掘那些被时间沉淀、历久弥新的艺术精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现代篮球技术解析》简直是为我这种入门级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专业和活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书本挥洒汗水。作者对篮球基本功的讲解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运球姿势、体前倾的保持,到投篮时肘部的内收和跟随动作,每一步都配有清晰的分解图,简直比我在场边看教练指导还要直观。我尤其欣赏它对“节奏感”的阐述,很多人都说打球要有节奏,但这本书真正用文字和图例把节奏的快慢变化、何时加速、何时减速融入到实战场景中解释清楚了。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交叉步运球和背后运球的时机选择,并提供了大量的专项训练计划,让你知道每天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可以有效地提升某一项技术。我照着书上“核心力量训练”那一章的要求坚持了两周,感觉自己在场上的爆发力和对抗性都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个人技术,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基础的区域联防和人盯人防守的站位要点,这让我的团队配合意识也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不只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耐心且资深的私人教练,随时在你身边指导。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单纯地“瞎打”,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技术和战术了。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认真提高球技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我对烹饪一直不太在行,买《法式甜点大师课》这本书纯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以为这种专业级别的甜点书会充斥着各种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难以获取的原料。没想到,这本书的入门章节处理得极其友好。它从最基础的“黄油软化”和“蛋液的乳化”开始讲起,并且非常细致地解释了为什么每一步的温度和时间都如此关键,比如,为什么烤箱内的蒸汽对马卡龙的“裙边”至关重要。我尝试做了书中介绍的经典法式柠檬挞,以前我做的挞皮总是塌陷或者口感粗糙,但这本书强调了“冷处理”面团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不同型号烤箱的温度微调建议,结果我这次做出来的挞皮酥脆、层次分明,简直是奇迹!作者的讲解逻辑非常清晰,往往是一项技术讲完,马上就附带一个应用这个技术的甜点食谱,学以致用,效率极高。而且,书中对于各种模具和打发程度的描述极其精确,让烘焙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变得可控和科学。这本书让我发现,做甜点不是玄学,而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烘焙信心。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全面解析国际关系中“软实力”构建的书籍,而《全球文化影响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扎实,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引入了大量的量化指标和案例分析来衡量文化输出的实际效果。例如,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影视、教育和流行音乐领域中,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这种分析角度非常犀利和深刻。书中关于“文化外交”的章节尤其精彩,它剖析了几个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背后的政治考量和策略部署,揭示了文化产品如何成为国家利益的延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化反噬”现象的讨论,即文化输出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因为价值观的冲突而引发当地的抵抗情绪,作者对此提出的应对策略极具前瞻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逻辑性,数据支撑充分,对于想从事国际传播或政策研究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宝贵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支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着批判性思考,并对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媒体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审视。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攀岩,这本书《悬崖上的芭蕾:高山探险与心理博弈》完全满足了我对这项运动的全部想象和求知欲。它的文笔极其优美,充满了文学气息,读起来完全不像是一本技术指南,倒更像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探险小说。作者不仅详尽地介绍了各种绳结的打法和保护系统的设置,那些关于如何应对“失重感”和“高海拔反应”的心理建设部分,更是让我震撼。其中有一段描述在冰壁上休息时,四周寂静无声,只有风声和自己的呼吸声,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敬畏感,我仿佛身临其境。书中收录了大量世界级攀岩大师的访谈录,他们分享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诀窍,更多的是关于面对恐惧、保持专注以及如何与搭档建立绝对信任的心路历程。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例如对某次著名冬季登顶失败的复盘,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天气或装备,而是深入剖析了决策链中的微小失误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被无限放大的。对于我这种刚开始接触户外运动的人来说,这本书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是如何尊重自然和评估风险,它将“安全第一”这个口号真正地转化为了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装帧设计也很考究,采用了哑光纸张和大量的实景黑白照片,质感十足。

评分

我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急需找到一种能让我彻底放松、沉浸其中的爱好,因此我买来了《日本传统木刻版画:从入门到创作》。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对“版画”的固有印象,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讨东方美学和专注力的哲学导引。作者首先详细介绍了浮世绘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它如何反映江户时代的市民生活,这部分读起来非常有趣味性。接着,在技术层面,它对“雕刻”和“拓印”这两个核心步骤的讲解细致入微。雕刻部分,书中对不同角度的刀具如何处理线条的粗细、阴影和纹理进行了详尽的图解,我发现每一个细微的下刀角度都会对最终的画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手部控制力。拓印部分,对“墨的混合”、“纸张的选择”和“拓印时的力度控制”的描述,让我体会到了一种手工制作的慢节奏和仪式感。每次我沉浸在木屑飞扬和颜料渗透的过程中,外界的喧嚣仿佛都被隔绝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疗愈。这本书不仅教我如何创作,更教我如何在创作的过程中培养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对于寻求心流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完美的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