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蓝皮书

2016-2017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蓝皮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节能
  • 工业减排
  • 中国工业
  • 节能减排
  • 发展蓝皮书
  • 能源效率
  • 环境政策
  • 绿色发展
  • 产业结构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03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7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稿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写,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负责编撰的年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是对该行业2016年度发展状况的专业分析和2017年发展前景的专业预测。具体内容分八部分:“综合篇”主要探讨2016年全球工业节能减排发展状况和2

目录

前言
综合篇
第一章 2016年全球工业节 能减排发展状况
第一节 工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能源消费状况
第三节 低碳发展进程分析
第二章 2016年中国工业节 能减排发展状况
第一节 工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工业能源资源消费状况
第三节 工业节 能减排状况
第三章 节能环保产业
第一节 总体状况
第二节 节能产业
第三节 环保产业
第四节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行业篇
第四章 2016年钢铁行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典型企业节 能减排动态
第五章 2016年石化行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典型企业节 能减排动态
第六章 2016年有色金属行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典型企业节 能减排动态
第七章 2016年建材行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典型企业节 能减排动态
第八章 2016年电力行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典型企业节 能减排动态
第九章 2016年装备制造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典型企业节 能减排动态

区域篇
第十章 2016年东部地区工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结构调整
第三节 技术进步
第四节 典型用能企业节 能减排
第十一章 2016年中部地区工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结构调整
第三节 技术进步
第四节 典型用能企业节 能减排
第十二章 2016年西部地区工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结构调整
第三节 技术进步
第四节 典型用能企业节 能减排
第十三章 2016年东北地区工业节 能减排进展
第一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结构调整
第三节 技术进步
第四节 典型用能企业节 能减排

政策篇
第十四章 2016年中国工业节 能减排政策环境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第二节 节 能减排技术政策
第三节 节 能减排经济政策
第十五章 2016年中国工业节 能减排重点政策解析
第一节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第二节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热点篇
第十六章 “土十条”与工业绿色发展
第一节 土壤污染防治助推工业绿色发展
第二节 贯彻落实“土十条”促进工业绿色发展
第三节 我国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第十七章 工业绿色发展系统集成
第一节 “十三五”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节 2016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全面完成
第十八章 工业节 能管理办法
第一节 工业节 能管理办法出台背景
第二节 工业节 能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及特点

展望篇
第十九章 主要研究机构预测性观点综述
第一节 社科院工经所:我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面临三大政策挑战
第二节 发改委能源所:落实“十三五”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17年我国电力行业供需发展趋势
第四节 E20研究院:2017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十章 2017年中国工业节 能减排发展形势展望
第一节 对2017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建议
附录:2016年工业节 能减排大事记
后记
2016-2017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蓝皮书 内容概要 本蓝皮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分析2016至2017年度中国工业领域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本书为政策制定者、行业研究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关注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份权威、翔实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报告。 第一部分:宏观背景与政策导向 本部分将首先描绘2016-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重点阐述党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深入分析这些宏观政策如何引导和推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 介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实践。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以及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 详细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何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梳理国家层面在环保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环境监测、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和完善,例如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推广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节能减排的关联: 深入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如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要素效率来促进工业节能减排。特别关注“僵尸企业”的处置、环保督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 国家“十三五”规划与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回顾“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工业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分析2016-2017年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为实现2020年总体目标所做的努力。 重点政策解读与影响分析: 聚焦2016-2017年出台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能减排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绿色制造的战略部署、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的落实情况、重点行业(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电力等)的能效提升和污染物排放控制专项行动方案。分析这些政策对企业行为、技术创新、市场格局产生的具体影响。 第二部分:工业节能减排总体成就与挑战 本部分将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全面展示2016-2017年中国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指标分析: 能源消耗强度: 分析全国及各省份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变化趋势,与“十二五”末期及“十三五”目标进行对比。重点剖析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贡献因素,如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管理提升等。 污染物排放量: 详细列出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等)的排放总量及变化情况,分析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减排贡献。 单位产品能耗与排放: 选取重点行业(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炭、电力等)的关键产品,分析其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识别差距。 非化石能源在工业中的消费占比: 评估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在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分析其增长的驱动因素和潜在障碍。 成就亮点: 技术创新驱动: 总结2016-2017年工业节能减排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进展,如高效节能设备的应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的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的革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升级换代等。 管理提升成效: 探讨企业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应用、全员参与等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管理措施对节能减排产生的积极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 分析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压减和转移情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兴起对整体能效和排放水平的积极影响。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介绍国家在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方面的进展,以及这些举措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示范效应。 区域协同与示范引领: 总结部分地区在节能减排方面先行先试的经验,如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绿色产业集聚等。 面临的挑战: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部分落后产能退出难,区域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偏高。 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仍有不足,成本较高,特别是针对一些复杂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能源消费总量压力: 尽管能源强度有所下降,但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政策执行与监管能力: 部分政策的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环境监管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足: 能源价格、碳排放权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机制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能力薄弱: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其节能减排的动力和能力相对较弱。 第三部分: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分析 本部分将聚焦中国工业中的几个主要耗能和排放大户,深入分析其2016-2017年度的节能减排现状、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 钢铁行业: 背景与现状: 分析钢铁行业在去产能、去杠杆背景下的节能减排压力和目标。 技术与管理: 重点介绍高炉强化、转炉强化、烧结烟气循环、余热余压回收、生产过程优化等先进节能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情况。分析环保治理措施,如超低排放改造、废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 成效与挑战: 评估钢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改善情况,指出行业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解决废钢利用等方面的挑战。 水泥行业: 背景与现状: 探讨水泥行业在产能过剩、能耗高、粉尘排放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技术与管理: 关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余热发电、废弃物替代燃料、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如SCR脱硝)等技术。分析绿色建材的发展对水泥行业的推动作用。 成效与挑战: 评价水泥行业在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特别是SO2、NOx、PM)的降低情况。分析行业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实现循环经济方面的瓶颈。 有色金属行业: 背景与现状: 梳理铝、铜、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品种的生产特点、能耗和环保问题。 技术与管理: 介绍电解铝的节能技术(如新一代电解槽技术)、铜冶炼的烟气净化与资源回收、稀土生产的清洁工艺等。关注行业在重金属污染防治、废水处理、固废处置方面的进展。 成效与挑战: 分析有色金属行业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重金属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指出行业在技术升级、能效提升、环境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挑战。 石油和化学工业: 背景与现状: 介绍石化行业在能源消耗、VOCs排放、危险化学品管理等方面的特点。 技术与管理: 重点关注炼化一体化、高效催化剂、节能工艺优化、VOCs回收与治理、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分析行业在推动绿色石化、循环化改造方面的努力。 成效与挑战: 评估石化行业在能源效率、污染物排放(特别是VOCs、废水)方面的改善。指出行业在工艺创新、安全环保投入、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难点。 电力行业: 背景与现状: 分析电力行业作为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部门,在保供电和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下的任务。 技术与管理: 关注火电超低排放改造、高效发电机组推广、燃煤耦合发电、新能源消纳、智能电网建设等。分析电力行业的节能管理措施和清洁能源发展战略。 成效与挑战: 评价电力行业在降低煤耗、减少“三废”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成效。指出行业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应对供需波动等方面的挑战。 第四部分:关键领域与创新模式 本部分将聚焦工业节能减排的关键支撑领域,以及正在涌现的创新发展模式,为推动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提供思路。 能源管理体系与诊断: 介绍企业建立和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如ISO50001)的重要性,以及第三方能源审计和诊断在发现节能潜力、制定改进计划方面的作用。 清洁生产审核与推广: 阐述清洁生产审核的流程和要求,分析其在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成效。展示成功实施清洁生产的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 探讨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工业副产品、废弃物、余热余压的再利用,以及跨行业、跨区域的循环链接。重点介绍废旧电池回收、塑料再生、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绿色制造标准与认证体系: 分析国家在推进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和认证工作。介绍绿色制造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绿色金融与投资: 探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权益交易等金融工具在支持工业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方面的作用。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引导企业绿色投资的导向性。 数字化与智能化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介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监测、优化调度、过程控制、预测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如何赋能工业节能减排的智能化转型。 第三方服务与市场化机制: 探讨节能服务公司(ESCOs)、环境治理服务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在技术、管理、融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的专业服务。分析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信托等市场化机制的运行模式。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与展望 基于对2016-2017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本部分将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政策建议: 深化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激励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加大对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坚决化解过剩产能,严格环保准入,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高效方向发展。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完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重点行业和产品的能效标准、排放标准,强化标准执行和监管。 加强环境监管与执法: 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构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力度。 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 建立健全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指导、融资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 强化宣传引导与能力建设: 加强对企业和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发展展望: 绿色制造体系的全面构建: 预测未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将成为工业发展的普遍形态。 低碳化与零碳化转型: 展望工业领域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氢能、 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发展前景。 数字化赋能绿色发展: 预见数字技术将更深入地融合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流程的智慧化节能减排。 全球合作与责任共担: 展望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与世界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绿色金融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附录: 2016-2017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主要数据统计表 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及措施清单 典型节能减排案例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本蓝皮书的编写力求客观、严谨,数据来源可靠,分析深入透彻,旨在为中国工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着实称得上别具匠心,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权威性和专业性的感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的工艺,比如书脊的粘合度和封面的硬度,都体现出出版方对于“蓝皮书”这一特定文献类型的尊重。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排版,逻辑清晰,层级分明,这对于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特定年度数据或政策分析部分极为重要。整个外观的呈现,给人一种这是国家级重点研究成果的庄重感,让人在尚未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所承载的信息价值抱有了极高的期待。我甚至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像是一件严肃的学术装饰品,时刻提醒着我关于工业发展和可持续性的重要议题。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连贯性来看,该蓝皮书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相当平滑。例如,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切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具体行业的能耗强度变化,随后再聚焦到技术创新对能效提升的驱动作用,整个论述链条一气呵成,展现了深厚的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力相结合的功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中立、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它没有回避在特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压力与节能目标之间可能产生的内在张力。这种对复杂现实的坦诚描述,远比任何理想化的描述来得更有价值,它要求读者必须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发展”与“绿色”这对孪生兄弟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和深度,无疑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书。我发现,仅仅是其中关于不同工业能效基准线的对比表格,就足以让我花上半天时间去消化和对比我们自己企业过去几年的对标数据。它不仅提供了“是什么”的现状描述,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描绘了“应该是什么”的未来路径和标准。对于任何涉及工业投资决策、环保合规审查,乃至高校科研机构追踪产业发展方向的人士而言,这份报告提供的基准数据和政策解读,是构建其分析框架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是一次性的读物,更像是一份年度的“行业体检报告”,其参考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其历史地位。

评分

深入阅读后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行业“体检”。作者团队在数据的收集和梳理上,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时间跨度上的连续性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趋势分析有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报告在方法论部分的处理,没有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来故弄玄虚,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能效评估和减排贡献度计算的模型,这对于非纯粹的能源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不同省份和不同工业门类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也呈现出相当的深度,揭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差异对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进度的复杂影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通过数据讲故事,让人能清晰地看到过去一年多工业领域在绿色转型中的具体痛点和亮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冷静克制,完全没有那种煽动性的口号或过于乐观的预判。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顾问,在进行季度汇报。对政策解读的部分,把握得十分精准,不仅阐述了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深入挖掘了地方性法规和激励措施的具体落地效果,这部分对于实际操作层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份宝贵的参考。在探讨技术路线时,作者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而是将笔墨放在了那些处于示范推广阶段的前沿技术上,比如工业余热回收的深度集成方案或者数字化赋能下的能耗优化算法,这种前瞻性布局,为行业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