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前后,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最终儒、墨、道、法异军突起,成为映照后世的精神灯塔。它们既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也是形塑民族面貌的文化基因。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通过犀利、幽默的问答形式,轻松点透四家学说--四家究竟孰是孰非?这世界该交给谁?为什么说救世要先救人,救人要先救心?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为"草根"说话的思想家。道家的主张,就是"不折腾,才有救";治国不妨消极无为,做人没心没肺。孔子的道德主张,连自己的学生都治不了,还能治国?刑罚是公开的明控制,权谋是私下的暗控制。真正的反对派,有水平的反对派,常常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任何在人间建设天堂的主张,一旦实施,建设出来的都势必是"人间地狱"。以理杀人,用道德杀人,并不比用刀子杀人温柔。
易家之言,用活的语言讲活的道理。
易中天
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一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世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就是当时的"救市大辩论"
继承思想文化遗产,不能急功近利
继承思想文化遗产,不能成王败寇
二"资产重组"之痛
礼坏乐崩,就是"政治链条"断了
天下大乱,是因为要"资产重组"
变革总要付出代价,问题是大小
三 急病撞着慢郎中
孔子是第一个"救市者",也是第一个"失败者"
礼坏乐崩,就是礼也无法维持秩序,乐也不能保证和谐
孔子的苦口婆心,只能是对牛弹琴
四 草根有话说
孔子是"封建主义",墨子是"社会主义"
所谓"资产重组",其实是"弱肉强食"
在墨子看来,当时的社会完全没有公平和正义
五 墨子的"国企改革"
墨子改革的重点,是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
兼爱,是彻底改革的"治本之策"
墨子一片好心,却是众叛亲离
六 爱,有没有商量
墨家是"爱你没商量",儒家是"爱你有商量"
墨子虽然漏洞多多,却是一脚踩痛了儒家的鸡眼
除非掉进井里,还得爱有商量
七 走东门,进西屋;打左灯,向右转
以利说义,正是墨家高明深刻的地方
墨子的三个办法,两个不靠谱,
一个有问题不要简单地分什么"左派""右派",左右是会相互转化的
八 从君权到民权
孟子认为,君主不合格,人民就有权革命
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孟子是走得最远的
从君权到民权,其实是逻辑的必然
九 从平等到专制
墨子的主张,名为"民主集中",实为"专制独裁"
建设"人间天堂"的结果,势必都是"人间地狱"
理想应该也可以实施,但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强制推行
十 一毛不拔救天下
只有人人"一毛不拔",世界才有救
杨朱的主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实现"天下为公",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
十一 这世界该交给谁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
把自己看得比天下还重,就可以托付天下
越是想救治天下,就越不能把天下交给他
十二 不折腾,才有救
天下大乱,就因为折腾
折腾,是因为既自以为是又自作多情
最好的治理就是不治理,最好的领导一定看不见
十三 你的笑容已泛黄
误入歧途的人,走得越远,就越找不着北
最好的时代,最好的社会,最好的人,都像婴儿
后退没出路,道家有道理
十四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三家"坐而论道",法家"横行霸道"
诸子之争,缘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梦想"
法家的"霸道",其实就是"中央集权之道"
十五"两面"与"三刀"
掌牢赏罚之权,用好、用活、用够、用足
君主集权,平治天下,首先得有权势
明用法,暗用术,两手都要硬
十六 鸡蛋里面也有骨头
法家是最成功的,也是问题最大的
看出"制度比人可靠",是法家的深刻之处
韩非的"法治三原则",也应该抽象继承
十七 人性是个大问题
救世先救人,救人先救心,所以人性是问题
孟子的"人性向善",为仁义道德提供了人性的依据
荀子的"人性有恶",为礼乐制度提供了人性的依据
十八 德治还是法治
韩非"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动声色地说出了人性中的恶
利害与善恶,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说法
以法治国,以德育人,也许能行
十九 相信无尽的力量
从"亲亲之爱"出发,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
传播和推行"忠恕之道",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
有"恻隐之心"做底线,就能建立完整的道德体系
二十 仗义岂能无反顾
滥杀无辜是"不仁",该杀不杀是"不义"
义是一柄双刃剑,必须反思、清理和界定
只有立足人性,才能高举义旗
二十一 若为自由故
真实而自由,是庄子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
只要主张真实和自由,就一定会主张宽容
充当"圣斗士",必然变成"卫道士",甚至"杀人犯"
二十二 让我们荡起双桨
面对先秦诸子,不妨"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人权
科学、民主、法治,是我们今天的救世之道和强国之道
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答:关于这一点,最好看看墨子的描述。
问:墨子怎么说?
答:九个字: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国相攻,就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侵略;家相篡,就是家与家之间相互掠夺;人相贼,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总之,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国际关系也出了问题。
问:那时也有国际关系吗?
答:有啊!我们现在叫做"中国"的地方,当时叫做"天下"。天下就是"天底下",也就是"全世界"。这个"全世界",或者说"天底下",由许多国家组成,比如齐国,比如楚国。他们都是独立或半独立国家。西周的时候半独立,战国的时候全独立。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主权、军队和元首。他们的元首叫国君,也叫诸侯,所以他们的国家也叫诸侯国。所谓"国相攻",就是这些诸侯国家互相侵略,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打过去,可不就是国际关系出了问题?
问:所谓"家相篡"呢?
答:这个问题讲起来要麻烦一点。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那个时候的"家",和我们现在的"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说的"家",是社会学的概念,也就是"家庭"。那时的"家",却是政治学的概念,指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具体地说,就是大夫的领地。
问:大夫的领地?
答:对。那时的大夫,与秦汉以后的大夫,也不是同一个概念。秦汉以后的大夫,是官员。秦汉以前的大夫,是领主。既然是领主,就有领地。大夫的领地,就叫"家"。大夫是"家"这个特殊政治实体的君主,叫"家君"。他对"家"里的土地,有独立(或半独立)的产权;对"家"里的人民,有独立(或半独立)的治权。
问:你的意思是说,诸侯和大夫,都是领主,都有领地。诸侯的领地叫"国",大夫的领地叫"家"。诸侯和大夫,也都是君主,都有臣民。诸侯是国的君主,叫"国君"。大夫是家的君主,叫"家君"。诸侯也好,大夫也好,对自己领地的土地和人民,都有独立(或半独立)的产权和治权。国与家,都是政治实体,是不是这样?
答:正是如此。
问:那么,国与家,或者说诸侯与大夫,又是什么关系?
答:君臣关系。诸侯是君,大夫是臣。国是家的上级单位,诸侯是大夫的上级领导。
问:一个天下,有两级政治实体?
答:三级。因为诸侯之上还有天子,也叫"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是天下土地的领主,也是天下人民的君主,叫"天下共主"。他是当时"全世界"的最高领导人。至少,在名义上是。
问:世界之王?
答:可以这么说。
问:这个"世界之王"(天子)与"各国元首"(诸侯),是什么关系?
答:也是君臣关系。天子是君,诸侯是臣。诸侯的"国",至少在名义上隶属于"天下",正如大夫的"家"隶属于诸侯的"国"。
问:这样一种关系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封建。这里说的"封建",是动词,封和建都是。封,就是划定范围;建,就是指定领导。具体地说,就是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领地,这就是"国"。每个"国"都指定一个世袭的君主,这就是"诸侯",也就是"国君"。这就叫"封土建国",简称"封建"。诸侯得到"国"以后,又再次封建,把"国"也分成若干领地,这就是"家"。每个"家",也都指定一个世袭的君主,这就是"大夫",也就是"家君"。这就叫"封土立家",也简称"封建"。
这本书的修订版确实展现出了极强的时代关怀。2018年这个时间点出版,作者显然是把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伦理困境和治理难题,都纳入了思考的范畴。当我读到关于“法家治理”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如何借鉴时,我感到一阵振聋发聩。作者没有将法家简单地等同于专制或严苛,而是将其中的效率原则、赏罚分明等工具性价值,提炼出来,与儒家的伦理约束进行有效的有机结合。这绝非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张力平衡的探索。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取舍、融合才是应对复杂现实的关键。这种对“救世策”的探讨,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落脚于如何“行道”,如何将古典智慧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社会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这种跨越学派的整合视野。
评分这本《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读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思想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更渴望能有一种更为深刻、更具穿透力的智慧来指导我们前行。这本书并未给我提供一套现成的、僵化的“救世良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形式,将儒、墨、道三家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和比较。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回避任何一个思想流派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而是坦诚地将它们摆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自己去辨析、去衡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道”的阐释,那种抽丝剥茧般的深入,仿佛引领我走入了老庄思想的幽深密林,让我对“无为”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智慧。这种写作手法,避免了传统理论书籍的枯燥说教,使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私密交谈,让人在不经意间便吸收了思想的精华。对于那些渴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精神支柱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
评分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中国哲学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逃不过“贩卖焦虑”或“故作高深”的窠臼。但《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明显走出了这个怪圈。它没有给人一种“我已经掌握了宇宙真理”的傲慢,反而充满了探索的谦卑。特别是当涉及到“法”的思想时,作者的处理手法极为老道,他没有陷入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审判,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要的社会技术工具进行冷静分析。这种成熟的、去意识形态化的视角,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在于权衡与适用,而非盲目崇拜或彻底否定任何一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社会现象的棱角被磨平了一些,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包容。这是一本能让你在阅读后,立即想重新审视自己日常行为准则的书,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的。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儒墨道法”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有些畏惧,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非常晦涩。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它采用的“一问一答”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原本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被拆解成了清晰明了的逻辑单元。每一次提问都像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而接踵而至的解答,则巧妙地引用了各家学说来提供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比儒家“仁义”与墨家“兼爱非攻”时的那种精妙平衡。他没有简单地断言谁对谁错,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哪一种价值取向更具现实意义。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良知和对思想的尊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辩论现场,既能感受到思辨的激烈,又能体味到最终回归本源的平和。对于想快速入门但又不想肤浅了解的读者,这种结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从文笔和语感上来说,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传统文化意蕴的行家。他的文字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和锐利。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他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解构”过程。比如,当探讨墨家的“尚贤”思想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深入追溯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需求,以及它如何挑战了当时以血缘为核心的贵族制度。这种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把握,使得我们理解这些思想时,不再是雾里看花。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上的冒险,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所做的巨大案头工作,他对原始文本的熟悉程度令人叹服,但所有的学识都服务于清晰的表达,而不是炫技。对于追求思想深度和阅读快感兼得的读者,这本书是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套书是关于帝国历史的总结书籍,作者还是很有见地的,值得读读。
评分本书是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基础上改写而成,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和评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一大批人物,其资料丰富、语言生动、逻辑严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比较了历史与流传至今的文化形象的区别,并分析了这段历史和相关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评分本书详细的介绍了由封建到帝国,由帝国到这一制度崩溃的必然性,是一本很好的历史类小说。
评分很好很好,有细节有思想,值得购买
评分很喜欢,棒棒哒,内容很喜欢,性价比高,活动很棒
评分字偏小,纸质一般。文章耐读。
评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评分送货速度超快,昨晚下单,下午收到。书是正版的,价格优惠,很赞。
评分文明是先后发生的。在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和亚洲西南两河流域,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一马当先。2 美索不达米亚是希腊语,意思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之间”。之后,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南欧的爱琴海区域,华夏文明、印度河文明(哈巴拉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也相继发生,时间都在距今两三千年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