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道教形成於東漢時期,至今已有近兩韆年的悠久曆史。道教的教理教義,承繼瞭東方偉大聖哲學老子的道傢學說,蘊含著睿智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道教與中華古老文明渾然交融為一體,而又獨具自己的風骨和特色。韆百年來,道教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等都産生過深遠而廣泛的影響,至今仍在人們的精神世界占有重要位置。     
作者簡介
       謝路軍,山東魚颱人,1993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係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與宗教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包括:《善導淨土思想述評》、《中國道教源流》、《道教概論》;閤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外宗教交流史》、《中國佛教簡史》等;主編《宗教發展辭典》、《四庫全書.術數》、《人生與道德》等;另有三十餘篇學術論文在專業刊物發錶。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第一章  道教與中國哲學
第一節  道教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
第二節  道教哲學本體論
第三節  道教與儒學
第四節  道教與佛教
第五節  道教哲學的思想特色
第二章  道教與文學藝術
第一節  道教對文學本體論、審美論和藝術想象的影響
第二節  道教對古代小說的影響
第三節  道教對古代詩詞的影響
第四節  李白的遊仙詩
第五節  道經中的文學作品及體裁
第六節  民間說唱文學中的瑰寶——道情
第七節  道教對戲麯的影響
第三章  道教與音樂
第一節  道教音樂的曆史發展
第二節  道教音樂的民族特點
第三節  道教音樂的種類
第四章  道教與美術
第一節  道教思想對繪畫的影響
第二節  道教繪畫概況
第三節  道教繪畫作品
第四節  道教與雕塑
第五節  神道造像
第五章  道教與書法
第一節  張旭的書法藝術
第二節  蘇軾的書法藝術
第六章  道教與建築
第一節  道教建築的發展演變
第二節  道教建築的用途、種類和風格特點
第三節  道教思想對園林建築的影響
第七章  道教與武術
第一節  道教哲理與中華武術
第二節  氣功
第八章  道教與古代化學
第一節  煉丹術
第二節  煉丹術的實踐和化學成就
第九章  道教與醫學
第一節  道教醫學的淵源及特色
第二節  道教醫學的貢獻
第十章  道教與養生
第一節  道、儒、釋三傢的養生文化特色
第二節  道教養生理論的曆史發展
第三節  道教養生的理論基礎及其特徵
第四節  道教養生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五節  房中術
第六節  道教與飲食
第十一章  道教與神秘文化
第一節  道教神仙信仰的曆史發展及特點
第二節  道教與中國民間神祀
第三節  道教法術與中國民間信仰習俗
第四節  道教與民間禁忌
第五節  道教與民間宗教及農民起義的關係
第十二章  道教與民俗
第一節  道教與節日
第二節  道教與民間信仰
第三節  道教與風水
第四節  道教與日常生活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道教是我國自創的一種宗教,大約齣現於公元二世紀前後的東漢時期,綿延至今已有一韆八百餘年的曆史。它初創於四川,後來逐漸流行於全國各地。唐代以後,道教還遠渡重洋,流傳於朝鮮、日本、越南和東南亞一帶。道教典籍也遠播歐美,引起瞭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的關注。
    第一章  道教與中國哲學
    道教植根於中國本土文化,與儒學、佛教共同構成瞭中國文化的三大主流學派。同時,它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諸方麵産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哲學是文化的核心。我們考察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首先要考察道教與中國哲學的關係。而要探討道教與中國哲學的關係,又需要對道教在中國哲學上的地位給以界定。
    第一節  道教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
    一、中國哲學主乾說的爭議
    儒、釋、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學派,究竟哪一傢處於主乾地位?目前,學術界頗有爭議。
    “儒傢主乾說”是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其根據是西漢時漢武帝采取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又有宋明“理學”作為官方思想,是以批判佛老異端、繼承儒傢道統為旗幟的;以及“五經”、“十三經”等儒傢思想文化的代錶著作,也一直被曆代封建統治者奉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典籍,科舉考試的必備教材。因此,中國哲學史被一些學者描述成儒傢思想發展的曆史。
    早在戰國時期,荀子學儒傢,宗孔子,曾作《非二十子》、《天論》、《解蔽》等文章,批判諸子而獨尊孔學。新儒傢的代錶人物更是以弘揚儒學為己任,繼承瞭苟子的說法,以儒學作為中國哲學的主乾。曾創立“新理學”哲學體係的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說:“始於孔子,終於廖平的經學,一部中國哲學史竟變成瞭一部儒傢思想發展史。”又說:“孔子的行為及其在中國曆史上之影響,與蘇格拉底之行為及其在西洋曆史之影響相仿佛。”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影響甚大,一直到現在的大部分中國哲學史教科書都沿襲他的框架。
    另一派觀點則以道傢哲學為中國哲學的主乾。其淵源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司馬談學本黃老,曾著《論六傢要旨》,於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皆有評說。認為道傢為諸傢中之最全麵者,兼具眾傢之長,將道傢進行瞭極力渲染和美化。
    鬍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也極力抬高道傢,將老子作為瞭中國哲學的開端者。魯迅在1918年8月20日《緻許壽裳的信》中也有“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說法。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中明確指齣:“道傢之學,實為諸傢之綱領。諸傢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傢則總攬其全,諸傢皆其用,而道傢則其體”,並批評《漢書?藝文誌》列道傢於儒傢之下。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專傢、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曾經說過:“中國如果沒有道傢,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這些說法都突齣瞭道傢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乾地位。
    目前,學術界關於中國哲學史主乾問題的討論,大體有三種觀點:一為儒學主乾說,此說最為流行。二為儒、道兩傢共同構成中國哲學史的主乾。三為道傢主乾說,持此說者較少。陳鼓應、周玉燕和吳德勤等人都堅持瞭道傢主乾說。
    二、道傢主乾說
    筆者也認為道傢主乾說更有說服力。首先,從研究對象上看,哲學應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三大領域為研究範圍。而孔子學說的主要內容是講“仁”、“禮”、“孝”等一些具有政治倫理色彩的道德說教。《大學》中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可以概括儒學的主旨,也可以概括孔子的學說為“內聖外王之道”。孔子“罕言天道”,對宇宙本體問題探討很少,形而上學思維幾乎是一片空白,在儒學中也缺乏係統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而道傢的思想既有對宇宙本體的探討,又有對社會人生的研究;既有係統的認識論學說,又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可見,道傢思想更具有哲學意蘊。
    其次,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看,儒學固然曾被定為官方之學,影響中國社會幾韆年。但道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老子的學說對先秦諸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就道傢係統而言,由老子直接發展齣瞭楊硃、列子、莊子、稷下道傢及《易傳》學派。他們的思想觀點在當時産生瞭重大的社會影響。
    儒傢學派也受到瞭道傢思想的影響,孔子“無為而治”的觀點即來自老子;“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中的“天何言哉”也與老子的“天道無為”思想相吻閤。《論語?憲問》談到“以德報怨”時,還直接引用《老子》六十三章的文句。孔子之後儒傢的兩大分支——思孟學派的天道觀以及荀子的自然觀都受到道傢思想的深刻影響。
    道傢對法傢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呂思勉先生說:“《史記》以老子與韓非同傳,則法傢與道傢,關係極密也。”《解老》、《喻老》是最早的《老子》注。文中所說:“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觀點,顯然是受瞭道傢思想的影響。
    道傢對名、兵等傢也有影響。呂思勉先生說:“法因名立,名齣於形,形原於理,理一於道,故名、法之學仍不能與道相背也”。即認為名、法二傢與道傢相通而不相違。兵傢與道傢也關係密切,《老子》書就曾被一些學者視為兵書。老子的以靜製動、因任自然等思想,被兵傢作為軍事思想而吸收。
    不但諸子受到道傢的影響,而且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概念、範疇,如“道”、“德”、“心”、“性”、“命”、“理”、“氣”、“有”、“無”、“太極”、“無極”等等,都是道傢首創。而這些概念及範疇正是各階段中國哲學的中心概念和範疇。
    道傢對中國哲學史上的每一重要階段也都有深刻影響。例如:1.戰國時期的“稷下學派”、《易傳》學派、《呂氏春鞦》等都深受道傢影響。“稷下學宮”薈萃道、法、儒、名、陰陽等各傢之學,其中稷下道傢學派居於主導地位;《易傳》的理論構架、思維方式、基本範疇、主要命題都是屬於道傢的或受道傢影響的;《呂氏春鞦》全書以“無為”為主旨,深受道傢影響。2.漢初的黃老學派、《淮南子》學派都與道傢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3.東漢王充的《論衡》以早期道傢的自然觀及氣論為思想武器,批判讖緯神學及天人感應的目的論。4.魏晉玄學又被稱為“魏晉新道傢,其受道傢的影響自不待言。5.東晉時期,玄學與佛教閤流,齣現瞭“格義佛教”。從這個意義說,佛學傳人中國後,道傢有接引之功。6.隋唐時期,齣現瞭儒、釋、道三教鼎立的局麵。7.宋明理學呈現齣外儒而內佛、老的特點。侯外廬先生說:“宋儒的世界觀與佛、老的世界觀接近,這是不容諱言的。”
    再次,從西方哲學傢的觀點看,西方哲學史專傢韋伯規定哲學應是對自然界的全部研究,是期望對事物作一個“普遍性的解釋”。據此說法,則孔子的學說是不能被稱為哲學的。黑格爾形容孔子隻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裏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隻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裏麵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老子的學說則不同,老子貫通天、地、人的“道”,無疑是對宇宙人生的“普遍性的解釋”,而其“道法自然”的思想也與西方“自然主義”有相通之處。黑格爾評價說,老子“卻說到瞭某種普遍的東西,也有點像我們在西方哲學開始時那樣的情形。”聽一聽西方人的看法,對我們會有藉鑒意義的。
    第四,從西方哲學發展的曆史來看,形上學與知識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而政治倫理學是占次要地位。用此觀點來考察中國哲學,儒傢作為一種政治倫理說教是無法充當中國哲學的主乾的。但道傢則不然,它既有自己係統的形上學——道論,又有自己的認識論學說。因此,隻有道傢堪稱中國哲學的主乾。
    第二節  道教哲學本體論
    宗教在本質上是種信仰,宗教信仰具體錶現為教義,要使這些教義讓人相信,就必須有思辨的哲學論證,即成係統的哲學理論。宗教信仰展示的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深層麵,追求的是某種神聖的體驗,這種體驗的升華與結晶就是宗教哲學。黑格爾說:“宗教哲學作為對於宗教的思維著的考察,就包括瞭宗教全部確定的內容。”這說明瞭哲學對於宗教信仰升華的理論保證作用,也說明哲學被宗教傢吸取改造演化為宗教哲學。
    所謂道教哲學就是道教信仰的理論基礎。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義的思想依據。宇宙論、人生觀、認識論和倫理學是道教哲學的基本範圍和構成成分。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範疇,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其基本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外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係中最主要的一麵。正如黑格爾所說:“在古代東方,宗教與哲學是沒有分開的,宗教的內容仍然保持著哲學的形式。”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傢哲學,道教教義的許多內容“仍然保持著哲學的形式”,閤此道教將無法立足於世。
    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主要來自道傢哲學。而道傢哲學對宇宙本體等形而上的問題是十分關注的,道教哲學自然也把這些問題作為研究重點。
    一、道、元氣  一
    道教第一部經典《太平經》的基本觀點,就是以《老子》的“道”作為宇宙本原的。但它有時將道與元氣相聯係,說明道、氣化生天地萬物。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又說:“道無所不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比若地上生草木,豈有類也,是元氣守道而生如此矣。”
    《太平經》有時又直接以元氣解釋宇宙之化生,經中說:“元氣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又說:“天地開闢貴本根,乃氣之元也”。《太平經》有時還將道解釋為“一”,使之與元氣相聯係作為宇宙化生之本原。何謂“一”?“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係屬,眾心之主也”。又說:“一者,數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氣所起也;一者,天之綱紀也。”
    二、宇宙生成模式
    《太平經》根據《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模式,描繪元氣生天地萬物的狀況,日:“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閤施生人,名為三也。”
    《太平經》有時將元氣分為太陽、太陰二氣,以論天地萬物之化生,曰:“天,太陽也;地,太陰也;人居中央,萬物亦然。天者常下施,其氣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氣上閤也。兩氣交於中央,人者,居其中為正也。兩氣者常交用事,閤於中央,乃共生萬物。萬物悉受此二氣以成形,閤為情性。無此二氣,不能生成也。”
    《太平經》以氣作為宇宙化生基礎的思想被後世道教所繼承和發揚,並將它運用於行氣、導引、吐納、胎息、內丹等修煉方術之中。
    三、玄學對道教本體論的影響
    魏晉時期,王弼、裴頠、郭象等人依據《老》、《莊》、《易》學,或以“無”為萬物之本體,或以“有”為萬物之本體,構造齣思辨性很強的哲學體係——玄學。
    玄學主旨在於探求宇宙萬物之本體,這一思想直接影響到道教的發展。如葛洪《抱樸子內篇》就通過對,“玄”、“道”、“一”等範疇的討論,闡述瞭宇宙萬物的本體。認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又說:“其唯玄道,可與為永”。
    《抱樸子內篇》中論“道”,說:“道者涵乾括坤,其本無名。論其無,則影響猶為有焉;論其有,則萬物尚為無焉。”又說:“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範鑄二儀,胞胎萬類,醞釀彝倫者也。
    《抱樸子內篇》論“一”,說:“胞胎元一,範鑄兩儀”。
    由上可見,葛洪是把“玄”、“道”、“一”作為産生宇宙萬物的本體的。
    四、道教心性本體論
    隋唐時期,佛教天颱宗、華嚴宗及禪宗等宗派宣揚“即心即佛”、“心為正因佛性”、“一切唯心所造”等唯心主義思想。在這一思想影響下,唐初一批道教理論傢如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等,都將心性學作為研究的中心問題。
    他們運用老子“緻虛極,守靜篤”、“滌除玄覽”和莊子“坐忘”、“心齋”等直覺主義的認識論方法,去探究人心所具有的“道性”,試圖從中找到世人成仙的內在依據。
    成玄英在《老子義疏》中提齣要用有、無雙遣、不斷否定的方法,去掉一切妄心、執著,纔能與道“閤一”。
    王玄覽認為眾生萬物皆稟道而生,“眾生有生滅,其道無生滅”。並認為,這個不生不滅的道就在人心之中。因此,修道隻在本心上下功夫就可以瞭。這顯然是受瞭佛教“佛嚮性中作,莫嚮身外求”思想的影響。
    司馬承禎《坐忘論》所講的修煉方法,也是把修心作為關鍵。他說:“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又說:“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所以,他提齣一套“主靜去欲”的修煉方法。可見,隋唐時期道教本體論集中在心性的探討上。
    自五代以後興起的道教內丹學,繼續以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為中國哲學提供思想養料。宋明時期,理學成為學術界占統治地位的哲學,佛道哲學退居次要地位。不過,理學是在汲取瞭佛、道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第三節  道教與儒學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與儒學的關係自然非同一般。一方麵,兩者存在著矛盾,相互排斥。不少儒傢學者從維護儒學正統地位齣發,將道教視為異端,否認道教對儒學的影響;而道教徒為瞭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對儒傢學說進行攻擊,認為自己是承繼瞭黃帝之緒,孔子是教祖老子的弟子,道教高於儒學。如葛洪在《抱樸子內篇捲第十?明本》中說:“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惟道傢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閤無形,包儒墨之善,總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指約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務在全大宗之樸,守真正之源者也。”因而“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另一方麵,儒、道之間又引儒人道或援道入儒。隨著曆史的發展,兩者相互間的影響愈益見深,尤其是在儒、釋、道三教的鬥爭中,儒、道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上,聯閤對抗佛教,更加促進瞭兩者的影響和滲透。
    ……      
前言/序言
       
				 
				
				
					《尋道圖鑒:中國傳統哲學與智慧的脈絡》  這本書並非關於特定宗教的教義或曆史的詳盡闡述,而是緻力於梳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宏大脈絡,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適性的智慧,以期為現代人提供一種審視世界、理解人生、安頓心靈的獨特視角。它如同一幅精密的“尋道圖鑒”,引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探尋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哲學思潮,並理解它們如何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演變、融閤,並最終沉澱為一種深厚的文化基因。  本書的核心在於“脈絡”二字。我們不孤立地看待某個學派或某位思想傢的觀點,而是著力於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相互影響以及曆史傳承。從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輝煌開端,到漢代儒傢獨尊的格局形成,再到魏晉玄學對宇宙人生的深刻反思,以及宋明理學對心性之學的極緻探索,每一個重要的哲學節點都被置於其曆史語境中進行考察。我們旨在展現的是一種思想的流動性與生命力,一種如何在時代變遷中自我更新、生生不息的內在張力。  在內容編排上,本書首先會從中國哲學最根本的問題齣發:關於“道”的理解。這裏的“道”並非特指某個具體的哲學流派的“道”,而是泛指宇宙萬物的本源、規律與運行法則。我們將探討不同思想傢對“道”的描摹,例如老子筆下的“無形之形,無物之象”,孔子強調的“仁者愛人”與“中庸之道”,以及《易經》中揭示的陰陽變易的宇宙圖式。通過這些追溯,讀者可以初步建立起對中國哲學“道”的整體認知,理解它如何成為理解一切哲學問題的基石。  接著,本書將深入探討儒傢思想的內在體係。不同於簡單的道德說教,我們將剖析儒傢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路徑,闡釋其“天人閤一”的宇宙觀,以及“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如何構成一套完整的個人道德和社會倫理框架。特彆地,我們會關注儒傢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適應與演變,比如漢代的經學體係,以及宋明理學對儒傢心性論的深化,展現其如何在傳統社會中扮演瞭核心的文化角色。  與此同時,本書也將著力展現道傢思想的獨特魅力。我們不僅僅是解讀《道德經》或《莊子》,更會深入探究道傢關於“自然”、“無為”、“柔弱勝剛強”等思想的哲學意涵。本書會著重解析道傢如何看待個體與宇宙的關係,以及“順應自然”的智慧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指導人們的行為。我們將嘗試闡釋道傢思想如何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儒傢積極入世的、更偏嚮於超脫與逍遙的人生選擇。  除瞭儒道兩傢,本書還將觸及其他重要的哲學流派,例如墨傢的兼愛非攻,法傢的君權與法治,以及名傢的概念辨析等。雖然它們在曆史上的主導地位不如儒道,但其思想的獨特光芒同樣不容忽視。我們會分析這些學派的代錶性觀點,以及它們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中所扮演的補充、挑戰或融閤的角色。通過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嘗試將這些古老的哲學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進行對接。我們不僅僅是在迴顧曆史,更是在尋找“當下”的意義。例如,如何理解儒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如何從道傢的“知足常樂”中汲取應對現代社會焦慮的養分;如何學習《易經》的變易思維來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如何藉鑒中國傳統哲學中關於“節製”與“平衡”的理念來處理物質欲望與精神追求的矛盾。  本書並非簡單地堆砌哲學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典故、文學作品、藝術錶達以及人生哲理的闡釋,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生動可感的智慧。例如,我們會從《詩經》中尋找情感的錶達,從唐詩宋詞中體味人生的況味,從中國畫的意境中感受自然與內心的契閤。這些文化載體是哲學思想的活態體現,能夠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那些深邃的道理。  在論述方式上,本書力求嚴謹而不失生動,深入淺齣。我們會避免使用過於艱澀的哲學術語,或者在必要時進行清晰的解釋。同時,我們也會鼓勵讀者進行獨立思考,提齣自己的疑問,並嘗試在古人的智慧中尋找解答。本書的目的是開啓一扇門,而非畫上句號,它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傳統哲學更深層次的探索興趣。  本書還將關注中國傳統哲學在倫理道德、人生規劃、社會治理等方麵的貢獻。我們將探討“仁”作為一種普世的道德原則如何在中國社會中得以實踐,以及“孝”作為一種傢庭倫理如何構成瞭中國社會結構的重要支撐。我們也會分析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關於“德治”與“法治”的辯證關係,以及“民本思想”的曆史淵源和現實意義。  在追求“知性”的層麵上,本書也會觸及中國傳統哲學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探索。例如,儒傢關於“格物緻知”的認知路徑,道傢關於“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以及佛教(雖非本書核心,但其思想曾深刻影響中國哲學)關於“空性”與“解脫”的智慧,這些都為我們理解生命的有限與無限,提供瞭不同的維度。  本書的核心讀者群並非局限於哲學專業人士,而是麵嚮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智慧以及人生意義有所好奇和追求的讀者。我們希望通過此書,能夠幫助讀者:     建立更清晰的哲學認知框架: 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整體麵貌,以及不同流派之間的聯係與區彆。    汲取古人的生活智慧: 學習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應用古老的哲學原則,應對人生的挑戰。    拓展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從不同的哲學視角審視自我、社會與世界,獲得更全麵的認識。    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思想的海洋中,體驗中華民族深厚的精神底蘊。  總而言之,《尋道圖鑒:中國傳統哲學與智慧的脈絡》是一次對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深度迴溯與現代解讀。它不是宗教的教義手冊,而是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邀請您一同踏上這場跨越時空的哲學之旅,在古老智慧的光芒中,照亮當下的道路,安頓未來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