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生后先生(王阳明)数百年,中间复经贱儒伪学,盗憎主人,摧锄道脉,不遗馀力,微言大义,流风馀韵,澌灭以尽,人欲横流,举国禽兽。而近者复有翻译泰西首尾不完、字句不明之学说输入,学者益得假以自文,欲举我神明千圣之学,一旦而摧弃之,而更何有于先生? 虽然,先生之精神,亿劫不灭! 先生之教指,百世如新! 中国竟亡则已,苟其不亡,则入虞渊而捧日以升者,其必在受先生之感化之人,无可疑也。呜呼! 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其亦有闻而兴者乎? 非我辈之责而谁责也?(《德育鉴》案语)
一、我们生在这种混浊社会中,外界的诱惑和压迫如此其厉害,怎么样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与流俗同化?
二、人生总不免有忧患痛苦的时候,这种境遇轮到头上,怎么样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颓丧?
三、我们要做成一种事业或学问,中间一定经过许多曲折困难,怎么样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继续?
这三项我认为修养较要关头,必须通过,做个人才竖得起。这种修养,要靠实际上遇事磨练,自无待言。但平日没有一点预备工夫,事到临头,又从那里应用起?平日工夫不外两种:一是良师益友的提撕督责,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书册上,俯拾即是。读书之对于修养上较大功用较大利便就在此。 ——梁启超:《读书法讲义》
溟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间,留心时事,向志事功,读新会梁氏所为《新民说》、《德育鉴》,辄日记以自勉励。
《德育鉴》一书,以立志、省察、克己、涵养等分门别类,辑录先儒格言(以宋明为多),而任公自加按语跋识。我对于中国古人学问之zui初接触,实资于此。
——梁漱溟
读任公先生《新民说》及《德育鉴》,合十稽首,喜惧愧感,一时交集。《石头记》宝玉读宝钗之《螃蟹咏》而曰:“我的也该烧了。”今我读先生文亦曰:“弟子的也该烧了!”
——徐志摩
编者前言
梁启超(任公)身跨政、学两界,名满天下,著述宏富,于当时后世影响巨大。然而,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其形象却飘忽不定,以致有研究者称其人多变无恒守,其学多面无统绪。其实,任公一生跌宕起伏,其行动主张固然多所变更,其中却有一以贯之者;其学问涉猎极广,多所开创,其中确有统摄全局者:其一贯、其统绪正是中国传统的修身之学。而这一点被我们大大地忽略了。
梁任公的修身之学奠基于万木草堂时期,深化于戊戌变法之际,确立于游历美洲之后。政治行动的挫败,促使他从政、学两方面深入反思:为政者缺少修身工夫,则内心无主宰,行动无根柢;为学者如无修身工夫,则知识愈多,愈为作恶的工具。他总结清代以降的政治:曾国藩走的是“道德改造”路线,从改造自己做起,然后砥砺朋友,找到一个是一个,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继之而起的李鸿章转而走“功利改造”路线,以功利为本位,专奖励一班有才能而不讲道德的人,政局无可避免地衰敝下去;袁世凯则更以富贵为本位,变本加厉,明目张胆地专门提拔一种无人格的政客做爪牙,天下事遂不可收拾。这种风气蔓延到社会上,“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残馀,根本去刬除”(《梁先生北海谈话记》);表现在教育上则是“智育日进,而德育日敝”(《节本明儒学案》眉批)。概括言之,政治、社会的败坏在于重功利而轻道德,轻道德的根源在于传统修身之学的衰落。
1903年之后的梁启超,其自立立人的宗旨确立为以道学统驭科学,以德育统摄智育;德育的内容则为先私德后公德,即以传统的道德学问为本;德育的方法则是从个人修养做起,推己及人,即回到传统修身为本的正路上去。此是任公的“晚年定论”,是他此后巡回各地演讲和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初衷,也是他编撰和出版《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三书的原由。不幸的是,梁任公当年的大声疾呼并未改变历史的进程,其对前途的担忧早已成为现实:那之后的政治改良固路漫漫其修远兮,今日学界之腐化堕落亦有目共睹,学校则适成为“贩卖知识杂货店”(《为学与做人》)。然则任公之努力果无意义乎? 修身三书的出版,当时就深刻影响了一批士子如蔡锷、徐志摩、梁漱溟的人生道路,谁说不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改变了历史?
任公有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今天重印是书,名之曰《梁启超修身三书》,固在继承先生之遗志,亦以还任公真面目与世人。三书之所由作,乃为修身实践作指导,一面总结了修身之学的道理和方法,一面结合任公自己的亲身体验,谆谆提醒工夫的要点。惟愿有缘读是书者,如任公所期望,真实做修养工夫,幸勿以思想资料视之!
刘海滨
2016年4月7日
梁启超,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作家、政治活动家。与康有为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名满天下;其文字不论内容属于政论还是文化教育,均脍炙人口,万人传颂。在很多学术领域均有开创之功,并创获甚丰。其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修身之学浸润很深,后期致力于提倡以传统的修身之学充实国民教育。
彭树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梁启超思想及儒学研究,其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出站报告题为《古代人生哲学在晚清民国的生存状况——以梁启超为中心》,其中详细介绍和评价了梁启超所编篡的三种修身德育读本。
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免疫力”。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诱惑和价值判断的混乱,它提供了一套稳固的内在坐标系。我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后世的殷切期望,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关怀。他谈论个人修养时,从未脱离社会和家国的宏大背景,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责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修身绝非是孤芳自赏,而是为了更好地立足于世,贡献力量。书中对“刚毅”与“圆融”的平衡之道,尤为精妙,它教导我们既要有坚持原则的骨气,又要有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胸襟。这种成熟的处世哲学,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给予的。它像一位老友,在你犹豫不决时,轻轻拍拍你的肩膀,用一种饱经沧桑却又充满希望的语气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努力前行,即便前路漫漫,也无须畏惧。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也展现出极高的匠心。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精巧的迷宫,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亭台楼阁,但当你仔细推敲时,会发现所有的小径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健全的人格结构。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反而非常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智慧的获取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碎片化的感悟在某一瞬间汇聚成整体的顿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学习”与“反思”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并不把学习视为知识的堆砌,而是强调知行合一的闭环过程,尤其看重“静坐沉思”的价值。在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这种对“慢下来”的呼唤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内化需要时间,需要与自我进行深度对话,才能将外来的思想真正融入血肉。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次有意识的“精神排毒”,清理掉那些浮躁和浅薄的念头,让核心的价值体系重新得以巩固和清晰化。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励志书籍都在教人“如何做事”,那么这本书的境界显然更高,它在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格塑造”的侧重,这超越了单纯的技能提升或职场策略。他反复强调,外在的成就终将逝去,唯有内在的品格才是亘古不变的基石。书中对“气节”与“担当”的论述,充满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读来让人不禁自省:在这样一个物质日益丰裕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以牺牲某些精神上的‘硬度’为代价?作者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设置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供读者自我拷问。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历史上那些光芒万丈与黯淡无光的个体并置,让读者自行去衡量何为生命中最值得追求的价值。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方式,远比直接灌输来得有效,因为它迫使我们主动地参与到精神的构建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既成的结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价值观似乎经历了一次温柔而坚定的重塑。
评分刚合上这本书,心中那股激荡久久不能平复。这绝非是那种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深夜长谈,是作者用他那饱经风霜的笔触,为我们这些在迷雾中摸索的后辈点亮的一盏盏明灯。我尤其欣赏它在谈论“如何立身”时,那种由内而外的深入剖析。它没有简单地给出“要正直”、“要勤奋”这类空洞的口号,而是细致地拆解了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追溯到个体心性的培养、环境的熏陶,乃至历史的映照。读到其中关于“自律与自由的关系”的那几章,我感到醍醐灌顶。过去总觉得两者是对立的,但作者却高屋建瓴地指出,真正的自由,恰恰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约束之上的,如同河流必须有堤岸才能奔流不止。那种深邃的辩证思维,让我对“修身”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束缚,而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一种能够让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保持本真、不随波逐流的定力。这种对精神世界的细致描摹和引导,使得这本书读起来趣味盎然,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循循善诱,点醒我平日里那些模糊不清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清雅雄健”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既有古典学者的那种温润如玉的文采,又不失近代思想家那种洞察世事的锐利与力量感。我发现,作者在阐述一些宏大的人生哲学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典故或生活小景,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道理变得生动可感。例如,他描述一个人如何对抗惰性时,引用的那个古代工匠打磨玉石的细节,那种对“恒”字的深刻体悟,瞬间就击中了人心。这种叙事的高级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是以一种自信、从容的姿态,引领着读者的思绪,让我们的精神随着作者的笔触上下翻飞,时而沉浸在历史的厚重之中,时而又被对未来美好图景的描绘所激励。我常常读完一段,会放下书卷,对着窗外发呆许久,试图将那些文字的韵味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进行一次深刻的对位和校准。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稀有和宝贵的,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但也慷慨地回报以丰厚的精神果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