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輩生後先生(王陽明)數百年,中間復經賤儒僞學,盜憎主人,摧鋤道脈,不遺馀力,微言大義,流風馀韻,澌滅以盡,人欲橫流,舉國禽獸。而近者復有翻譯泰西首尾不完、字句不明之學說輸入,學者益得假以自文,欲舉我神明韆聖之學,一旦而摧棄之,而更何有於先生? 雖然,先生之精神,億劫不滅! 先生之教指,百世如新! 中國竟亡則已,苟其不亡,則入虞淵而捧日以升者,其必在受先生之感化之人,無可疑也。嗚呼! 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其亦有聞而興者乎? 非我輩之責而誰責也?(《德育鑒》案語)
一、我們生在這種混濁社會中,外界的誘惑和壓迫如此其厲害,怎麼樣纔能保持我的人格,不與流俗同化?
二、人生總不免有憂患痛苦的時候,這種境遇輪到頭上,怎麼樣纔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緻頹喪?
三、我們要做成一種事業或學問,中間一定經過許多麯摺睏難,怎麼樣纔能令神誌清明精力繼續?
這三項我認為修養較要關頭,必須通過,做個人纔竪得起。這種修養,要靠實際上遇事磨練,自無待言。但平日沒有一點預備工夫,事到臨頭,又從那裏應用起?平日工夫不外兩種:一是良師益友的提撕督責,二是前言往行的鞭闢浸淫。良師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書冊上,俯拾即是。讀書之對於修養上較大功用較大利便就在此。 ——梁啓超:《讀書法講義》
溟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間,留心時事,嚮誌事功,讀新會梁氏所為《新民說》、《德育鑒》,輒日記以自勉勵。
《德育鑒》一書,以立誌、省察、剋己、涵養等分門彆類,輯錄先儒格言(以宋明為多),而任公自加按語跋識。我對於中國古人學問之zui初接觸,實資於此。
——梁漱溟
讀任公先生《新民說》及《德育鑒》,閤十稽首,喜懼愧感,一時交集。《石頭記》寶玉讀寶釵之《螃蟹詠》而曰:“我的也該燒瞭。”今我讀先生文亦曰:“弟子的也該燒瞭!”
——徐誌摩
編者前言
梁啓超(任公)身跨政、學兩界,名滿天下,著述宏富,於當時後世影響巨大。然而,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其形象卻飄忽不定,以緻有研究者稱其人多變無恒守,其學多麵無統緒。其實,任公一生跌宕起伏,其行動主張固然多所變更,其中卻有一以貫之者;其學問涉獵極廣,多所開創,其中確有統攝全局者:其一貫、其統緒正是中國傳統的修身之學。而這一點被我們大大地忽略瞭。
梁任公的修身之學奠基於萬木草堂時期,深化於戊戌變法之際,確立於遊曆美洲之後。政治行動的挫敗,促使他從政、學兩方麵深入反思:為政者缺少修身工夫,則內心無主宰,行動無根柢;為學者如無修身工夫,則知識愈多,愈為作惡的工具。他總結清代以降的政治:曾國藩走的是“道德改造”路綫,從改造自己做起,然後砥礪朋友,找到一個是一個,終於開創瞭一片新天地;繼之而起的李鴻章轉而走“功利改造”路綫,以功利為本位,專奬勵一班有纔能而不講道德的人,政局無可避免地衰敝下去;袁世凱則更以富貴為本位,變本加厲,明目張膽地專門提拔一種無人格的政客做爪牙,天下事遂不可收拾。這種風氣蔓延到社會上,“現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殘馀,根本去剗除”(《梁先生北海談話記》);錶現在教育上則是“智育日進,而德育日敝”(《節本明儒學案》眉批)。概括言之,政治、社會的敗壞在於重功利而輕道德,輕道德的根源在於傳統修身之學的衰落。
1903年之後的梁啓超,其自立立人的宗旨確立為以道學統馭科學,以德育統攝智育;德育的內容則為先私德後公德,即以傳統的道德學問為本;德育的方法則是從個人修養做起,推己及人,即迴到傳統修身為本的正路上去。此是任公的“晚年定論”,是他此後巡迴各地演講和參加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初衷,也是他編撰和齣版《德育鑒》《節本明儒學案》《曾文正公嘉言鈔》三書的原由。不幸的是,梁任公當年的大聲疾呼並未改變曆史的進程,其對前途的擔憂早已成為現實:那之後的政治改良固路漫漫其修遠兮,今日學界之腐化墮落亦有目共睹,學校則適成為“販賣知識雜貨店”(《為學與做人》)。然則任公之努力果無意義乎? 修身三書的齣版,當時就深刻影響瞭一批士子如蔡鍔、徐誌摩、梁漱溟的人生道路,誰說不是在另一種意義上改變瞭曆史?
任公有詩雲:“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今天重印是書,名之曰《梁啓超修身三書》,固在繼承先生之遺誌,亦以還任公真麵目與世人。三書之所由作,乃為修身實踐作指導,一麵總結瞭修身之學的道理和方法,一麵結閤任公自己的親身體驗,諄諄提醒工夫的要點。惟願有緣讀是書者,如任公所期望,真實做修養工夫,幸勿以思想資料視之!
劉海濱
2016年4月7日
梁啓超,近代著名思想傢、學者、作傢、政治活動傢。與康有為一起主導瞭戊戌變法,名滿天下;其文字不論內容屬於政論還是文化教育,均膾炙人口,萬人傳頌。在很多學術領域均有開創之功,並創獲甚豐。其對於傳統文化特彆是修身之學浸潤很深,後期緻力於提倡以傳統的修身之學充實國民教育。
彭樹欣,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長期緻力於梁啓超思想及儒學研究,其在武漢大學哲學係博士後齣站報告題為《古代人生哲學在晚清民國的生存狀況——以梁啓超為中心》,其中詳細介紹和評價瞭梁啓超所編篡的三種修身德育讀本。
剛閤上這本書,心中那股激蕩久久不能平復。這絕非是那種枯燥的道德說教,而更像是一次與智者的深夜長談,是作者用他那飽經風霜的筆觸,為我們這些在迷霧中摸索的後輩點亮的一盞盞明燈。我尤其欣賞它在談論“如何立身”時,那種由內而外的深入剖析。它沒有簡單地給齣“要正直”、“要勤奮”這類空洞的口號,而是細緻地拆解瞭這些品質的形成過程,追溯到個體心性的培養、環境的熏陶,乃至曆史的映照。讀到其中關於“自律與自由的關係”的那幾章,我感到醍醐灌頂。過去總覺得兩者是對立的,但作者卻高屋建瓴地指齣,真正的自由,恰恰是建立在高度自覺的約束之上的,如同河流必須有堤岸纔能奔流不止。那種深邃的辯證思維,讓我對“修身”二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束縛,而是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一種能夠讓我們在喧囂塵世中保持本真、不隨波逐流的定力。這種對精神世界的細緻描摹和引導,使得這本書讀起來趣味盎然,每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力量,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對麵,循循善誘,點醒我平日裏那些模糊不清的認知。
評分如果說市麵上大部分勵誌書籍都在教人“如何做事”,那麼這本書的境界顯然更高,它在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個人”。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格塑造”的側重,這超越瞭單純的技能提升或職場策略。他反復強調,外在的成就終將逝去,唯有內在的品格纔是亙古不變的基石。書中對“氣節”與“擔當”的論述,充滿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讀來讓人不禁自省:在這樣一個物質日益豐裕的時代,我們是否正在以犧牲某些精神上的‘硬度’為代價?作者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設置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供讀者自我拷問。他巧妙地運用瞭對比的手法,將曆史上那些光芒萬丈與黯淡無光的個體並置,讓讀者自行去衡量何為生命中最值得追求的價值。這種引導式的教育方式,遠比直接灌輸來得有效,因為它迫使我們主動地參與到精神的構建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既成的結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價值觀似乎經曆瞭一次溫柔而堅定的重塑。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也展現齣極高的匠心。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個精巧的迷宮,每一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亭颱樓閣,但當你仔細推敲時,會發現所有的小徑最終都指嚮一個共同的核心——健全的人格結構。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反而非常符閤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智慧的獲取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碎片化的感悟在某一瞬間匯聚成整體的頓悟。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學習”與“反思”之間關係的探討。作者並不把學習視為知識的堆砌,而是強調知行閤一的閉環過程,尤其看重“靜坐沉思”的價值。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這種對“慢下來”的呼喚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內化需要時間,需要與自我進行深度對話,纔能將外來的思想真正融入血肉。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一次有意識的“精神排毒”,清理掉那些浮躁和淺薄的念頭,讓核心的價值體係重新得以鞏固和清晰化。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用“清雅雄健”來形容或許最為貼切。它既有古典學者的那種溫潤如玉的文采,又不失近代思想傢那種洞察世事的銳利與力量感。我發現,作者在闡述一些宏大的人生哲學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極具畫麵感的典故或生活小景,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道理變得生動可感。例如,他描述一個人如何對抗惰性時,引用的那個古代工匠打磨玉石的細節,那種對“恒”字的深刻體悟,瞬間就擊中瞭人心。這種敘事的高級之處在於,它沒有刻意去迎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而是以一種自信、從容的姿態,引領著讀者的思緒,讓我們的精神隨著作者的筆觸上下翻飛,時而沉浸在曆史的厚重之中,時而又被對未來美好圖景的描繪所激勵。我常常讀完一段,會放下書捲,對著窗外發呆許久,試圖將那些文字的韻味在自己的生命體驗中進行一次深刻的對位和校準。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稀有和寶貴的,它考驗著讀者的耐心,但也慷慨地迴報以豐厚的精神果實。
評分這本書給予讀者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免疫力”。麵對外界紛繁復雜的誘惑和價值判斷的混亂,它提供瞭一套穩固的內在坐標係。我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後世的殷切期望,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關懷。他談論個人修養時,從未脫離社會和傢國的宏大背景,這種將“小我”融入“大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責任”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修身絕非是孤芳自賞,而是為瞭更好地立足於世,貢獻力量。書中對“剛毅”與“圓融”的平衡之道,尤為精妙,它教導我們既要有堅持原則的骨氣,又要有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胸襟。這種成熟的處世哲學,是任何速成指南都無法給予的。它像一位老友,在你猶豫不決時,輕輕拍拍你的肩膀,用一種飽經滄桑卻又充滿希望的語氣告訴你: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嚮著至善至美的方嚮努力前行,即便前路漫漫,也無須畏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