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审定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命名法
  • IUPAC
  • 有机化合物
  • 化学
  • 教材
  • 大学
  • 化学命名
  • 有机化学命名
  • 化学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2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63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6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是1983 年出版的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 年)的增补修订本。《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主要参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历年来推荐的命名原则文件,并结合中文构词的习惯,修订了有机化合物中文系统命名的原则,增补了多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命名的内容,尤其对主要天然产物命名一章作了较多的扩展。《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突出用例解说明命名规则,并采用中英文对照命名,以利于理解和国际交流。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有机化合物名称构词概要 1
1.1 构词基本形式 1
1.2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连缀字和前、后缀字 1
1.2.1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连缀字 1
1.2.1.1 化 1
1.2.1.2 代(替) 2
1.2.1.3 杂 3
1.2.1.4 合 4
1.2.1.5 并 4
1.2.1.6 缩 4
1.2.2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前缀字 4
1.2.2.1 联 5
1.2.2.2 聚 5
1.2.2.3 脱(去、失、降) 6
1.2.2.4 增(高、加、扩、升) 7
1.2.2.5 环 7
1.2.2.6 断(开) 7
1.2.2.7 迁(移)、逆 8
1.2.2.8 正、异、新、仲、叔 9
1.2.2.9 顺、反、(对)映 9
1.2.2.10 邻、间、对、迫 9
1.2.3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词根中的后缀字 9
1.2.3.1 基 10
1.2.3.2 叉基和亚基 10
1.2.3.3 爪基、基亚基和次基 11
1.2.3.4 自由基 12
1.2.3.5 根 13
1.3 化合物命名用数字和符号 13
1.3.1 阿拉伯数字 13
1.3.2 中文数字、天干和其他量词、顺序字 14
1.3.2.1 中文数字 14
1.3.2.2 单、双和大写中文数字 14
1.3.2.3 天干 14
1.3.2.4 伯、仲、叔、季 15
1.3.3 斜体拉丁字母和字节 15
1.3.3.1 小写斜体拉丁字母 15
1.3.3.2 大写斜体元素符号 15
1.3.3.3 其他斜体字母和字节 16
1.3.4 希腊字母 16
1.3.5 标点符号 17
1.3.5.1 逗号 17
1.3.5.2 句号(小圆点) 17
1.3.5.3 冒号与分号 18
1.3.5.4 连接号 18
1.3.5.5 括号 18
1.3.6 撇号 21
1.4 有机化合物名称构词中的基本术语 21
1.4.1 母体结构 21
1.4.1.1 母体氢化物 21
1.4.1.2 官能性母体 21
1.4.2 基团 22
1.4.2.1 取代原子或取代基团 22
1.4.2.2 特性基团 22
1.4.2.3 主体基团 22
1.4.3 有机化合物名称类术语 22
1.4.3.1 俗名 22
1.4.3.2 半系统命名名或半俗名 23
1.4.3.3 IUPAC系统命名名 23
1.4.3.4 其他系统命名名 26
1.4.4 本建议中使用的一些其他术语 26
1.4.4.1 高位 26
1.4.4.2 最低(小)位次组 27
1.4.4.3 成键数 27
第2章 有机化合物命名通则 28
2.1 成键数 28
2.2 命名操作方法 29
2.2.1 取代操作法 29
2.2.2 置换操作法 30
2.2.2.1 使用连缀字“杂” 30
2.2.2.2 使用连缀字“代”(“替”) 31
2.2.3 加合操作法 31
2.2.3.1 使用连缀字或连字符 31
2.2.3.2 使用前缀字 32
2.2.3.3 使用后缀字 33
2.2.3.4 不用连缀字直接加合 33
2.2.4 缀合操作法 34
2.2.4.1 不用连缀字直接缀合 34
2.2.4.2 使用前缀字“联” 35
2.2.5 减脱操作法 35
2.2.5.1 使用前缀字“脱(去,失,降)” 35
2.2.5.2 改变后缀 37
2.2.6 环开闭操作法 39
2.2.6.1 使用前缀字“环” 39
2.2.6.2 使用前缀字“断(开)” 39
2.2.7 重排操作法 39
2.2.7.1 使用前缀字“迁” 39
2.2.7.2 使用前缀字“逆” 40
2.2.8 复合操作法 40
2.2.8.1 涉及二或多价取代基组合体的命名 40
2.2.8.2 具对称二或多价取代基时的命名 41
2.2.8.3 同一结构单元组合体衍生物的命名 41
2.2.9 并合操作法 42
2.3 额外氢(指示氢)的标明 42
第3章 母体氢化物以及由此形成的取代基 44
3.1 有机化合物中的基元氢化物 44
3.2 环多核氢化物 45
3.2.1 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取代的含最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2.1 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取代的含最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2.1 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取代的含最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5.3.4 拼合体进一步并合时的位次标识 76
3.5.3.5 并合位置标识的省略 77
3.5.3.6 并环组分中杂原子位次的标识 77
3.5.3.7 并环命名中相同拼合体的处理 78
3.5.4 编号 78
3.5.4.1 并环系的画法 78
3.5.4.2 并环系图形的排列取向 79
3.5.4.3 并环周边原子编号 81
3.5.4.4 并环内部原子编号 82
3.5.5 带桥的并环体系 83
3.5.5.1 带桥的并环体系中基本并环和桥的选择 83
3.5.5.2 带桥并环体系中桥的命名 85
3.5.5.3 带桥并环体系的命名 88
3.5.5.4 带桥并环体系中桥原子的编号 89
3.6 桥环母体氢化物 90
3.6.1 定义和术语 90
3.6.2 双环桥环母体碳氢化物 91
3.6.2.1 命名 91
3.6.2.2 位次编号 92
3.6.3 多环桥环母体碳氢化物 92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 《寰宇星图: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边缘的探索之旅》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莉森·里德]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蓝光文库] 字数: 约 48 万字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例如:2023 年 10 月] ISBN: [虚构 ISBN,例如:978-7-5086-XXXX-X] --- 卓越的宇宙学画卷: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漫游 《寰宇星图》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天文学教科书,而是一部恢弘的、以叙事驱动的宇宙学史诗。作者以其深厚的物理学背景和卓越的文学表达能力,将人类对宇宙从诞生之初到未来命运的认知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带领普通读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巨大尺度,直观地理解我们身处宇宙的宏伟结构、基本运作法则及其演化历程。 第一部:太初之光与混沌的序曲 全书伊始,读者便被带回138 亿年前的奇点。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大爆炸”这一单一事件,而是细致剖析了“暴胀理论”的数学美感和物理意义。我们如何从一个比原子核还小的点,在瞬间膨胀至可见宇宙的尺度?书中详尽讨论了早期宇宙的等离子体状态、夸克-胶子汤的沸腾,以及基本粒子——电子、夸克、中微子——如何依次凝结成形。 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解读。作者将这项发现比作“宇宙婴儿时期的第一张照片”,生动地解释了温度微小波动的物理起源,这些波动如何成为今日星系团分布的种子。这一部分着重于基础物理学原理,如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但均以高度概念化和类比的方式呈现,确保非专业读者也能把握其精髓。 第二部:恒星的熔炉与元素的诞生 当宇宙冷却到足以让原子形成时,引力开始发挥其塑造世界的力量。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原始的分子云坍缩到氢原子聚变成氦的过程。作者详细描绘了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的形成路径。 其中,对核合成的探讨尤为精妙。书中揭示了太阳系中几乎所有比氦重的元素(包括构成我们身体的碳、氧、铁等)是如何在超新星爆发的极端高压和高温中被锻造出来的。作者不厌其烦地梳理了“慢中子捕获过程”(s-过程)和“快中子捕获过程”(r-过程),完美回答了“我们都是星尘”这一浪漫论断背后的严谨科学依据。 第三部:星系的岛屿与不可见的骨架 随着恒星燃烧殆尽,宇宙的结构逐渐清晰起来。本书第三部分将视角从单个恒星扩展到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的尺度。作者深入探讨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结构、旋臂的形成动力学,以及邻近仙女座星系向我们逼近的未来碰撞场景。 这一部分的亮点是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详尽论述。书中不仅回顾了维拉·鲁宾对星系旋转曲线的观测,还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的暗物质粒子模型(如WIMPs、轴子)和检验这些模型的实验方法。对于暗能量,作者则以富有哲理的笔触,探讨了它如何主导宇宙的加速膨胀,并对比了兰道尔-桑德勒模型和修改引力理论的异同。读者将清晰地了解到,宇宙中约 95% 的物质和能量至今仍然是未知的谜团。 第四部:系外行星与生命搜寻的前沿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最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系外行星学。作者不仅细致地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和 TESS 任务的“凌日法”以及径向速度法的工作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宜居带”的定义及其局限性。 书中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寻找地外生命的最新尝试,包括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对系外行星大气光谱的分析。如何从大气中的氧气、甲烷或水的特征信号中推断出生物存在的可能性?作者在此部分结合了生物化学和行星科学的知识,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吗?”的深度思辨框架。 总结:终极命运与人类的地位 在尾声部分,《寰宇星图》将目光投向宇宙的终极命运。是“大撕裂”(Big Rip),是“大收缩”(Big Crunch),还是更为寂静的“热寂”(Heat Death)?作者基于当前的宇宙学常数和暗能量的性质,评估了每一种情景的可能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类文明在无垠时间长河中的短暂而又独特的地位。 阅读体验: 《寰宇星图》的排版精美,辅以大量的、高质量的艺术插图和数据可视化图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成功地在严谨的科学事实与富有诗意的哲学思考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是任何对浩瀚宇宙充满好奇心的人士不可错过的指南。它不仅教授知识,更激发敬畏。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化学的认知几乎为零,脑海中只有“危险”、“复杂”之类的标签。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是一位极其善于沟通的高手,他以一种极其友善和包容的态度,邀请我走进化学的世界。他没有使用任何专业术语的“轰炸”,而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比如烹饪中的化学反应,或者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来引导我发现化学无处不在。书中的语言极其优美,有时候甚至带点哲学意味,让我思考化学与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变化”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转化,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一种不断演进的过程。作者鼓励读者去观察、去思考、去提问,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害怕化学,反而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也更愿意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世界背后的科学规律。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甚至忍不住反复翻阅的奇书。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简直是炉火纯青,他能够将最晦涩的科学概念,用最通俗易懂、甚至带着点儿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来丝毫没有压力,反而充满了阅读的乐趣。书中大量运用了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比作男女之间的“约会”与“结合”,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互动”,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公式变得鲜活有趣,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某些分子结构时,描绘的画面感极强,仿佛我能看到原子们手拉着手,形成各种奇特的形状,就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巧的积木模型。而且,作者的幽默感也是恰到好处,时不时冒出的冷笑话或者调侃,都会让我在捧腹大笑之余,更加深刻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化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美妙的文学体验。

评分

一本让人沉迷其中的科普读物,作者以极其生动幽默的笔触,将那些原本听起来就枯燥乏味的元素周期表和复杂的化学式,描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甚至像是童话故事里的角色。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化学公式有多么重要,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与化学相关的历史故事,比如炼金术士的奇思妙想,或者某个科学家如何因为一次意外的实验而发现了新的物质,来潜移默化地让你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元素的“性格”的描述,比如氢元素的“活泼好动”,氧元素的“乐于助人”,以及某些金属元素的“高冷孤傲”,这些拟人化的解读,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它们在试管里跳跃、碰撞,产生奇妙的反应。更绝的是,作者还会在关键的科学原理讲解之处,穿插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或者是对现实生活中常见化学现象的妙趣横生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化学魔法”,并没有那么神秘。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化学之旅,既有严谨的科学内核,又不乏引人入胜的文学色彩,强烈推荐给任何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反套路”的方式,征服了我这个化学小白。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公式和图表的枯燥读物,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化学史诗。作者没有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从“为什么”和“如何发现”的角度切入,通过讲述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挑战,以及那些令人惊叹的灵光乍现,来展现化学的魅力。书中的故事性极强,很多篇章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研究者们内心的激动与不安,以及他们为了科学真理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到位,一些微小的实验过程,他都能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对那些抽象的化学反应,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理论的阐释,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让我对化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灌输,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索化学世界的错综复杂。但这位导游不同于寻常,他并非直接指点江山,而是通过构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引导我自行发现规律。比如,在讲述某些物质的性质时,他会巧妙地设计一个场景,让我们去推测其可能的行为,然后在不经意间揭晓答案,并解释其背后深刻的化学原理。这种“授之以渔”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化学实验的还原,更是栩栩如生,仿佛我亲临现场,感受着那份惊心动魄和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的耐心和细致,他总是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层层递进,直到最终的精髓,让原本令人生畏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很多事物都有了新的理解角度,原本模糊的科学界限,似乎变得清晰可见。

评分

不错的书,学习中,学习中

评分

书本身的品质无须质疑,只想说卖家的包装很不错,书完好无损

评分

此书很好,作者很给力

评分

机理中的好书,师兄说这本书很不错,质量也很好,虽然是影印版的,但是不影响阅读,手头一般的学生党可以考虑哦

评分

不错,服务很好,送货很快机

评分

嗯,书很好,不仅学习了化学而且还学习了英语。

评分

根据员工自行推荐,为研发部门采购的学习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学习!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精装封面,精美清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