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一辑--现象学与天道(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一辑--现象学与天道(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梁康 等 著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中国哲学
  • 天道
  • 哲学评论
  • 中国现象学
  • 形而上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宗教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6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34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首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现象学的探讨。它要回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现象学精神?它能否以及如何与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

作者简介

  倪梁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现象学研究所所长。

目录

时晕与几微
——现象学时间与《周易》象数时间的原结构
比较张祥龙(3)
气化、吊诡与自由: 《周易?系辞传》尚象制器章
读解柯小刚(32)
回到“贞”的现象学经验方向红(41)
《周易》“天尊地卑”说探赜
——朝向一种现象学的解释李俊(55)
“现”象与道体杨婉仪(84)
胡塞尔现象学的视域概念
——兼论对老子之道认识的启发邢乃华(99)
论海德格尔的“最后的上帝”及其与佛教思想的
契合梁宝珊(117)
意义的意向性构成与性的日生日成
——试论胡塞尔与王船山思想之间的一种
同构性赵炎(140)
�飨窒笱г�典��
[当代德国现象学]遗稿附录马克斯?舍勒(181)
亚里士多德的此在与为真
——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诠释
马丁?海德格尔(189)
现象学的世界观意义(1930/1931)
埃迪特?施泰因(223)
�飨窒笱а芯骏�
以哲学的眼光看数学基础的现代发展(*1961/?)
库尔特?哥德尔(253)
认识与思义(一个生命的回顾)赫尔曼?外尔(262)
世界图像: 边界现象学的要素
汉斯?莱纳?塞普(285)
胡塞尔关于感受之意向性理论梁家荣(302)
胡塞尔与萨特论意识的自身性赵猛(323)
�魉妒�/博士论文精要��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主体性悖论张俊国(345)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中的他人问题
——以爱德华?哈特曼与亚瑟?叔本华为例
张晋一(368)
�髯柿膝�
2016年中国现象学研究论文与著作统计
胡文迪整理(387)

编后记(438)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一辑——现象学与天道》 卷首语:探寻“天道”之象,重构存在之意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天道”一词,承载着古老智慧的深邃与宇宙秩序的神秘。它既是道家哲学中至高无上的自然法则,也是儒家思想中道德实践的最终归宿,更是中华文明对世界万物本源与运行规律的根本追问。然而,当古老的“天道”概念遭遇二十世纪以降席卷全球的现象学思潮,当沉思的个体经验与对终极实在的探求在思想的疆域交汇,一场意义深远的哲学对话便由此展开。《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一辑,正是聚焦于这一引人入胜的议题——“现象学与天道”,力图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审视,揭示两者之间潜在的连接、张力与创造性张力,为当代中国哲学思考注入新的活力。 本辑论文集,汇聚了国内外众多致力于现象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从不同层面切入,对“天道”与现象学的相遇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我们不将“天道”仅仅视为一个静态的哲学概念,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蕴含丰富经验层面的存在论与认识论问题。现象学作为一种强调“回到事物本身”、关注意识经验的哲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天道”的内涵。 第一部分:现象学方法论视域下的“天道” 在这一部分,学者们着力探讨如何运用现象学的核心方法,如悬置(epoché)、意向性(intentionality)、生活世界(Lebenswelt)等,来深入理解“天道”。这里,“天道”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被置于经验的维度中予以考察。 “悬置”与“天道”的祛魅: 现象学的“悬置”旨在暂时搁置我们关于世界存在的先设性信念,从而直接呈现事物本身。当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天道”概念时,便能够剥离掉围绕“天道”的诸多形而上学预设与文化包袱,去探寻其作为一种个体经验或集体意识体验的原始形态。例如,学者们可能分析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直观体认,对道德秩序的内心遵循,以及在这种体认和遵循中所显露出的某种超越个体经验的普遍性。这并非否定“天道”的超越性,而是强调其超越性恰恰是通过个体经验的澄明才能得以显现。 意向性与“天道”的指向性: 意向性是意识的根本属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那么,“天道”作为一种被感知、被遵循、被体悟的存在,它指向的是什么?是自然界的规律?是道德的准则?是宇宙的终极原理?本辑的论文可能探讨,当我们指向“天道”时,我们的意识活动发生了什么?“天道”本身作为被指向的对象,又如何塑造和规定着我们的意识?例如,通过对《道德经》中“道”的描述的现象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如何通过否定性的语言和类比,指向一种难以言说的、但却能被个体感知的根本实在。 生活世界与“天道”的根植性: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代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经验世界。学者们在此部分尝试将“天道”的概念置于具体的中国古代生活世界之中进行考察。例如,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宗法社会、祭祀礼仪等,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天道”的理解和实践?“天道”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到“顺天而行”的劝诫,都体现了“天道”在生活世界中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东西方哲学对话:“天道”的跨文化解读 本辑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将“天道”置于东西方哲学对话的语境中进行审视,特别是与西方现象学大师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的思想进行比较与互鉴。 “天道”与海德格尔的“存在”: 海德格尔对“存在”(Sein)的追问,对“此在”(Dasein)的存在方式的分析,为理解“天道”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学者们可能探讨,“天道”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中国式的“存在”?“天道”作为一种超越性力量,与“此在”在世界中的处境、存在向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例如,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这是否可以从现象学角度理解为“此在”与“天道”之间一种更根本的、更弥散的“在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 “天道”与梅洛-庞蒂的“身体”: 梅洛-庞蒂对身体现象学的深入研究,强调了身体在经验世界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天道”的体悟,是否也离不开身体的感知与实践?中国哲学中强调“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身体的劳作、感官的体验来认识世界。学者们可能分析,“天道”并非仅仅是抽象的理性认知,更是通过身体的在场、身体的活动而被感知的。例如,“观沧海”、“登高望远”等行为,都可能包含着对“天道”的直观体验。 “天道”与胡塞尔的“意识现象”: 胡塞尔对意识结构、意向性以及生活世界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天道”的经验性奠定了基础。本辑论文可能关注,中国古代关于“天道”的论述,其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意识结构或经验模式?如何通过现象学的分析,揭示出这些论述所指向的、作为意识现象的“天道”?例如,对“圣人”通过“静观”体悟“天道”的分析,可以运用现象学方法来解析其内在的意识过程。 第三部分:实践与伦理视域下的“天道” “天道”不仅是理论的建构,更是实践的指导与伦理的基石。本部分侧重于“天道”在道德实践、社会建构以及个体安顿中的现象学解读。 “天道”与道德实践的“应然”: 儒家思想中的“天道”与“人道”紧密相连,强调“天命”与“仁义”。学者们可能运用现象学方法,来考察“天道”如何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指引。当个体感受到“天道”的召唤时,其内心体验是怎样的?“仁”、“义”等道德范畴,如何在现象学意义上被理解为个体自觉遵循“天道”的体现?“良知”的显现,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天道”在个体意识中的直接呈现? “天道”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道”与社会政治秩序的统一,如“天子受命于天”、“协和万邦”。本辑论文可能从现象学角度,分析“天道”如何通过人们对社会规范的遵循、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而得以在社会层面得到体现。这种“天道”的体现,是否是一种集体性的、超越个体意志的、但又被个体积极认同的“生活世界”建构? “天道”与个体安顿的“自在”: 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天道”作为一种永恒的、内在的秩序,是否能够为个体提供心灵的安顿与存在的意义?学者们可能探讨,如何在现象学意义上理解“顺应天道”所带来的“自在”之感。这种“自在”,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对内在规律的把握中,获得一种宁静与力量。例如,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现象学解读,可以揭示个体如何在遵循“天道”的节奏中,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结语:面向未来的哲学探索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十一辑,以“现象学与天道”为主题,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现代性激活,更是对西方哲学方法的创造性转化。我们希望通过本辑的探讨,能够引发更广泛的哲学界对“天道”这一古老命题的重新关注,并为其注入新的思想活力。通过现象学这一精密的思想工具,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天道”在我们意识中的显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回响,在我们实践中的指引。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一个开放的、对话的平台,鼓励更多学者参与到这一激动人心的哲学探索之中。我们相信,在现象学的照耀下,“天道”的深邃意蕴将得到更充分的展现,并为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世界,提供更深层次的洞见。我们期待,通过这次深入的思考,能够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乃至人类思想的进步,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哲学领域的读者来说,能够看到国内学界对特定议题进行如此深入和多角度的集中探讨,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这本集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让不同学派、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们得以汇聚一堂,展开跨越藩篱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在其中涌动,这不仅关乎理论的建构,更关乎培养一种健康、多元的学术生态。阅读这样的刊物,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智力沙龙,即便有些论述的结论我尚未完全认同,但其提出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本身,已经为我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新的方向。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们的文字功底都非常扎实,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深厚的学术素养。很多句子结构复杂,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这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最终理解一个复杂概念时产生的满足感更加强烈。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关键的定义和论证步骤,甚至会借助其他辅助材料来加深理解。这种需要“慢读”和“精读”的文本,才是真正能沉淀为自己知识体系的养分。它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时间和专注力,去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度的思想对话,而不是走马观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气息的排版风格,简直是知识分子书架上的标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学术分量。我个人非常偏爱这种纸质书籍带来的触感和翻阅体验,比起电子设备上的冰冷文字,纸张特有的纹理和油墨的气味,更能让人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之中。尤其是在阅读哲学著作时,这种实体书的陪伴感是无可替代的。每一次翻到重要的论述部分,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其思想大厦时的那种严谨与耐心。当然,封面和内页的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尊重,没有使用花哨的元素,而是选择了简洁、大气的处理方式,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哲学刊物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评分

坦率地说,哲学刊物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能力。从整体阅读感受来看,这本集子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思姿态,它并未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积极地在现有思想光谱中开辟新的视角和讨论空间。这种“敢于发问”的态度,是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学术共同体所必需的。我尤其欣赏那些看似离经叛道、但论证严密的观点,它们如同思想界的催化剂,能够激发我们从不同的维度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设。这种学术上的“不安分”,恰恰是推动领域进步的内在动力。

评分

当我开始浏览这本集子的目录时,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宏大而又充满张力的主题词。那些标题本身就像是思想的火花,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探究背后的论证过程。哲学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它总是在追问那些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个辑子所涵盖的议题,显然触及了当代思辨的前沿地带。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涉及方法论和本体论的篇章,因为它们往往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从目录的编排来看,编辑团队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来组织这些论文的先后次序,力求形成一个逻辑清晰的阅读脉络,而不是简单的堆砌。这种精心策划的感觉,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智力上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