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始末考论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始末考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真观 著
图书标签:
  • 儒道释
  • 临济宗
  • 明末清初
  • 宗教研究
  • 佛教史
  • 法藏
  • 圆悟
  • 学术论文
  • 中国哲学
  • 宗派纷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082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48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朝末年临济宗密云圆悟的嗣法门人汉月法藏别创三峰派,至清朝雍正十三年被视为异端,经清世宗胤禛下令取缔而灭亡。事件主要为宗旨之争,涉及禅宗的开悟与传承。

作者简介

  吕真观,1961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市,著有《禅宗的开悟与传承》与《实证佛教导论》。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和佛教

第二节明末清初临济宗概况

明末清初临济宗世系略表

相关大事年表

第二章密云圆悟及其禅法

第一节圆悟的生平

第二节圆悟的禅法

一以棒打作为宗门直指

二以"认得自己"作为教门开示

第三章汉月法藏及其禅法

第一节法藏的生平

第二节法藏的禅法

一开悟有客观的标准

……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始末考论》:
  法藏出家之后,并没有很精进的修行。反而是与文人来往,阄题拈韵,悠哉度日。可是他又很有自信地告诉人家:“吾四十当悟道,六十岁死矣。”人家问他:“子不修行,安期悟道?”法藏答:“时未至,尚当游观耳!且公以何法为修行乎?”听到的人,都觉得法藏不是普通的人。
  二十八岁那年的四月,法藏梦见观世音菩萨跟他说:“我心中有一物,你为我拈却。”(我心中有一个东西,你来帮我拿掉。)在梦中法藏回答:“某甲胸中一物,倩甚么人拈却?”(我心中的东西,要叫谁来帮拿掉呢?)醒来之后,心情很郁闷,走到山门前,感叹道:“宗乘中事,我自问理会也理会得,说也说得,只是一事未在,敌他生死不得。”(禅宗这些机锋转语,我都懂得,也有办法解说,但是就只有一件事不踏实,没有办法和生死抗衡。)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参访明师,寻求见道的法门。
  次年,法藏来到云栖山,请求莲池袜宏(1535~1615)传戒给他。可是当时朝廷未开戒坛,因此袜宏只传他沙弥戒。接着他又拜访紫柏真可(1543~1603)的上首弟子寒灰。寒灰劝他持偈,他持了几个月,并不相应,觉得这不是他行脚的本意,于是又再度踏上参访的旅途。然而这旅途并不顺利,他所要参访的人,或者闭关,或者已经去世,或者阴错阳差而没去成。正当他十分灰心的时候,偶然翻开在云栖山得到的《高峰语录》,竟觉得非常的熟悉,仿佛早已熟读似的。
  三十一岁起,法藏开始全力参究“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是得自《高峰语录》。《高峰语录》对法藏非常重要,除了此时作为参究方法,日后亦藉此而印心。
  三十八岁,法藏在古心和尚处,受具足戒。当时,禅门衰落已极,禅和子们见面,甚至不敢提到“本分”这两个字。参禅的人原本是以明心开悟为目标的,现在这一“本分”却成了无法希冀的事。
  万历三十九年,法藏已经参究九年了,可是却感到越来越没有头绪、越参越遥远。他想到自己四十岁开悟的豪语,如今只剩下一年,心里越发地焦急、惭愧,甚至考虑还俗。他觉得就算当一个草药医生或者帮人卜卦,也胜过以凡夫的身分虚受众生供养。
  幸好,他每次都能克服重重的心理障碍,在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断精进参究,往往彻夜打坐,苦参话头。为了遣除昏沉,他叫徒弟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挂一个很大的板子,在半夜最想睡的时候,大声击板唱诵佛号。
  ……

前言/序言

  岁月荏苒,光阴如流。吕真观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转眼已过去快8年了。回忆往昔,恍如昨日。
  真观是我赏识的一位弟子。回想他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我相处的情景,至今仍留有清晰的印象。每两周有一个下午,研究生都到我家上课。研究生共有七八个人,其中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也有在中国佛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法师,另有几位是人民大学的旁听学生,有时还有来自日本或韩国的学者。我为他们讲授“中国禅宗历史和禅宗文献”。真观每次总是按时到,认真听课,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时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要点,因此也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在不上课的那一周,研究生要按照我的要求做作业。真观的作业也完成得较好。进入2008年新的学年,我开课主要是辅导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要求他们选择好论文题目、广泛搜集资料和认真地撰写论文。他们都认真地做到了。当然,对于攻读博士与攻读硕士的研究生要求是不一样的。
  经过商量和再三地考虑、斟酌,真观最后将论文题目定为《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始末考论》,以考察和论述明末清初围绕临济宗密云圆悟(1566~1642)与嗣法弟子汉月法藏(1573~1635)及其法系三峰派关于“临济宗旨”等问题的争执,竟由后世清世宗雍正皇帝亲自撰书判案了断并取缔法藏法系三峰派的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件为内容。这是中国佛教史上十分罕见的现象,过去研究较少,情节比较曲折复杂,涉及问题和需参阅的资料皆很多,时间跨度也大。真观能否将此论文完成?我曾有过顾虑。然而他毕竟如期完成了论文,并且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吕真观,1961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市,在就学期间对佛教尤感兴趣,阅读过不少佛教图书并拜访名师请教。2006年在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以《大慧宗杲禅师与宋代士大夫交游研究——以大慧宗杲得法弟子为主》的毕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不久所著《禅宗的开悟与传承》-书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此后来大陆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宗教学,并在我指导下着重学习“中国禅宗历史和禅宗文献”,于2009年夏以前述《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始末考论》的毕业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到台湾之后,2015年出任“财团法人诚信爱心家园”董事长。
  论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将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与嗣法弟子法藏之间的纷争始末考察得比较清楚,对清世宗雍正皇帝亲著《拣魔辨异录》严厉批判汉月法藏及其法系三峰派的始末缘起和取缔三峰派的内容也作了介绍。行文流畅,书后所附经他校点的《密云悟和尚塔铭》《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等文献,对读者和今后从事研究这一问题者肯定会有不少帮助。
《禅意流转: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及其影响》 导言 明末清初,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亦是佛教思想激荡碰撞、枝繁叶茂的时期。在这一历史画卷中,临济宗作为当时影响最广、势力最盛的禅宗宗派,其内部的教理辨析与法脉传承,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景观。特别是以圆悟克勤(1566-1643)和法藏(1572-1640)为代表的两位重要禅师,他们之间关于临济宗正传的纷争,不仅是宗派内部的一次深刻对话,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整个佛教界在面对时代变迁、外来文化冲击以及自身发展瓶颈时,所进行的艰难探索与深刻反思。 本书并非对该纷争事件的直接考证与论述,而是致力于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这场论争在历史长河中所激起的涟漪,以及它对后世佛教思想、宗派发展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拂去尘封的史料,穿越时空的阻隔,力图还原一个更加立体、动态的佛教发展图景,并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的脉络,洞察思想的演变。 第一章:时代背景下的佛教思潮 明末清初,社会结构正经历深刻的转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海禁政策的松动、士大夫阶层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追求,以及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都对传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佛教,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宗教,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一时期,佛教内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潮。一方面,部分僧侣试图革新佛教,使其更适应时代的需求,例如“三教合一”思潮的兴盛,将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试图找到一条普适性的精神出路。另一方面,一些宗派内部也出现了对教义的重新阐释和对法脉传承的梳理,以期巩固自身在乱世中的地位,并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 临济宗,作为禅宗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明末清初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风,以及强调“顿悟”的修行方法,在那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也正是在其发展壮大之际,内部的教理辨析与法脉传承问题逐渐凸显,为后来的纷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圆悟克勤与临济宗的“正统”之辩 圆悟克勤,作为明末临济宗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继承并发展了临济宗的传统,尤其在“话头”禅法上有所创新,强调通过参究话头来打破妄念,直达本心。圆悟克勤的学说,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许多信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对于临济宗的“正统”传承,圆悟克勤的观点并非没有争议。在强调“自家本有”的佛性与“悟后起修”的道路上,他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在后世被视为对临济宗某些传统观念的某种“突破”或“调整”。这种“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不同意见的关注,也为后来的论争留下了空间。 我们并非意图直接评判圆悟克勤思想的对错,而是尝试理解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临济宗传承的独特理解与实践。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佛教创新与保守力量交织下的一个重要注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其内在逻辑与时代意义。 第三章:法藏及其学说的历史定位 法藏,同样是明末清初临济宗的重要禅师,与圆悟克勤在宗派传承的理解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法藏强调对临济宗祖师的教法原意进行更为严谨的遵循,对教理的辨析更加细致,对修行次第的阐述也更为严密。他所代表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佛教规范的重视,以及对宗派纯洁性的维护。 法藏的思想,在当时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认同,尤其是在那些更倾向于传统论说和严谨教义的群体中。他的学说,构成了对圆悟克勤思想的一种“回应”,也使得临济宗内部关于“正统”与“变通”的讨论更加激烈。 本书将审视法藏的思想,并非将其置于与圆悟克勤的对立面,而是试图理解他在那个复杂时代,对于佛教传承与发展的独特视角。他的坚持,体现了传统力量在时代变迁中的一种自我巩固与发展,为我们理解佛教宗派内部的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第四章:论争的焦点与深层意涵 圆悟克勤与法藏之间的纷争,其表面在于临济宗正传的法脉归属问题,但其深层意涵则触及了当时佛教界更为根本性的议题。这场论争,实则是一场关于“如何继承传统”与“如何适应时代”的深刻对话。 圆悟克勤的“革新”与法藏的“固守”,并非简单的两种对立观点,而是两种不同路径的探索。圆悟克勤试图在不失佛教根本精神的前提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而法藏则更倾向于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其在当下语境下的生命力。 这场论争,不仅发生在两位禅师之间,也体现在他们各自的弟子群体以及更广泛的佛教信众中。它引发了对临济宗教理的重新审视,对修行方法的深入探讨,也促使人们反思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这场争论,尽管在当时可能显得尖锐,却为临济宗乃至整个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 第五章:纷争的余波与历史的回响 圆悟克勤与法藏之间的纷争,并未随着他们的离世而烟消云散,其影响在明末清初之后依然持续。这场论争的余波,体现在临济宗内部的派别分化、教义阐释的多元化,以及对后世佛教人物思想的塑造上。 一些后来的佛教人物,或传承了圆悟克勤的某些思想,或在法藏的学说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或试图从中寻求调和。这场纷争,无疑为后世的佛教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我们理解佛教宗派如何在这种动态的互动中寻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此外,这场论争所折射出的思想碰撞,也对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佛教思想的流转与演变,总是与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紧密相连。 结语:穿越时空的智慧启示 明末清初临济宗圆悟、法藏纷争的背后,是一场关于信仰、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探寻。这场发生在宗教内部的论辩,看似聚焦于宗派的法脉,实则触及了更为普遍性的哲学与人生命题: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思想的活力?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拥抱变革?如何在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本书并非以“考论”为最终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对这场纷争的“旁观”与“解读”,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佛教思想的生命力,去体悟历史的演进规律,并从中汲取穿越时空的智慧。在这场思想的流转中,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并为当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寻找启示与可能。 鸣谢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各位学者的启发与指引。尤其要感谢在明清佛教史、禅宗史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们,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资料和帮助的朋友。 参考文献 (此处将列出相关学术著作、论文、史料等,以体现研究的严谨性与学术性,但为避免直接涉及具体书本内容,此处仅作示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中又不失庄重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对待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态度。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是那种可以长久珍藏的学术力作。我通常喜欢在阅读前先翻阅一下全书的结构和目录,这次也不例外。从目录的编排来看,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化、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将复杂的问题拆解得井井有条,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尤其是一些章节标题,比如关于“宗风演变”和“教义互见”的探讨,光是看着这些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上的深厚功力。我期待它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为我们描绘出那个时代佛教学术思想碰撞的真实图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献的罗列。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扎实”和“专业”,希望内容也能和外表一样引人入胜。

评分

我对历史文献学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是涉及到明清之际的宗教史,那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市面上关于这个阶段的佛学研究汗牛充栋,但真正能深入到个案、挖掘出细节脉络的著作却属凤毛麟角。因此,我非常关注这类专注于某一宗派、某一特定历史节点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极具价值,它似乎没有选择去描绘整个临济宗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圆悟”和“法藏”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学术交锋。这种“以小见大”的切入点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学术能量。我设想作者必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在原始档案的搜集与辨析上,比如那些尘封已久的碑刻、手稿乃至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通过精密的文献比对,还原出这场看似微小实则关乎宗风走向的论辩现场,这才是真正考验史学功底的地方。

评分

对我这样的非专业研究者而言,阅读这类博士论文的丛书,最怕的就是“术语堆砌”和“自我循环论证”。真正的学术成果,应该有能力向外辐射,即便是最专业的论断,也应该能找到与其他学科对话的接口。我希望这本书在处理圆悟与法藏之间的教义冲突时,能适当地引入一些比较宗教学的视角,或者至少能清晰地界定其核心概念,比如对“心性论”和“顿渐”的理解差异。如果作者能够提供清晰的定义和精妙的对比图表,哪怕是文字性的对比结构,也会极大地帮助我们这些“门外汉”跨越理解的鸿沟。总而言之,我期待它不仅是一部服务于专业学者的文献考辨之作,更是一扇能让有心人窥见那个时代思想风貌的坚实之窗。

评分

坦白讲,我对于明代中后期以降的禅宗流派分化一直有些困惑。感觉在宋代之后,禅宗的活力似乎有所减弱,但到了明末清初,又似乎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回光返照”,伴随着各种内部的理论整合与外部的冲击。这本书似乎正好卡在了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圆悟和法藏的争论在当时的知识界引发的连锁反应。这场纷争,究竟是仅仅是两个高僧之间的个人恩怨,还是折射了当时整个佛学界对于“如何继承祖庭”这一根本问题的焦虑与探索?如果作者能将这种微观的师承纠葛,宏观地嵌入到晚明士大夫文化和反思思潮的大背景中去考察,那么这本书的视野将不再局限于宗教学内部,而是上升到了中国思想史的层面,那将是一次非常丰厚的阅读之旅。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一部好的学术著作,除了内容深度外,文字的流畅度和逻辑的严密性同样重要。有些学者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晦涩难懂,即便内容再好,也会劝退普通读者。我更欣赏那种能够将深奥的佛学义理,用清晰、逻辑性强的现代语言表达出来的作者。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短,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比如,在引入人物背景和阐述核心争论点时,是否能做到张弛有度?是采用全景式的铺陈,还是采用戏剧冲突式的推进?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即通过对争论双方观点的层层剥茧,将复杂的哲学辩论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思维较量。如果能在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趣味性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那这部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研究报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