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商羯罗 著,【印】斯瓦米·尼哈拉南达 英译; 王志成 汉译并释论 译
图书标签:
  • 瑜伽
  • 吠檀多
  • 非二元论
  • 商羯罗
  • 自我认知
  • 智慧
  • 灵性
  • 哲学
  • 印度哲学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7092
版次:3
商品编码:123161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瑜伽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字数:1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瑜伽爱好者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是对商羯罗的《自我知识》68节经文做的精准汉译和详细注释,通过对商羯罗思想的深入思考,结合当下世界的处境,从东西方跨文化的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了全面阐释,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探索了印度智慧瑜伽传统和当今瑜伽哲学和精神哲学中的诸多问题。本书即《智慧瑜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商羯罗大师的伟大智慧,这个时代的某些处境,以及商羯罗与读者自身契合的智慧。

内容简介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一部分是对印度著名的瑜伽大师、哲学家商羯罗之名著、被认为是智慧瑜伽之代表作的《自我知识》的翻译。第二部分是译者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成先生从东西方跨文化的角度对这部书进行的全面阐释,在阐释中,译者注重从日常生活出发探索了当今瑜伽哲学和精神哲学中的诸多问题。
  2007年开始出版王志成教授主编的“瑜伽文库”,先后出版了王志成教授翻译的瑜伽经典《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珈经>quan威阐释》《哈达瑜伽之光》《薄伽梵歌》和原创瑜伽图书《瑜伽的力量》《瑜伽喜乐之光》《瑜伽是一场冒险》等书,市场反映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瑜伽经典翻译注释类图书《现在开始讲解瑜伽》《薄伽梵歌》同样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映。因此“瑜伽文库”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长销品牌。

作者简介

  作者:(印)商羯罗是印度杰出的瑜伽大师、哲学家。
  英译:(印)斯瓦米·尼哈拉南达,美国纽约罗摩克里希那-辨喜中心的创建者,代表性译著以及著作有:《薄伽梵歌》《自我知识》《奥义书》(四卷)《辨喜传》等。
  汉译:王志成,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宗教哲学和瑜伽哲学学者,长期致力于瑜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富瑜,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经典互读、比较宗教学。

目录

序言[1]
经文与释论[195]
中文参考文献[198]
英文参考文献[201]
附录一
吠檀多哲学精华[205]
附录二《自我知识》经文[219]
后记

精彩书摘

  经文与释论
  —1—
  我创作《自我知识》(Atmabodha)是为了这样一些人:通过苦修,他们已经获得(身心)净化,心中平静,摆脱了感官欲求,他们渴望获得解脱。
  起首句非常清楚,商羯罗开门见山就交代了他创作《自我知识》的目的:《自我知识》是为那些想要获得解脱、得到自由的人们而创作的。同时,这起首句也隐含了《自我知识》是获得解脱、自由、觉悟的知识,是智慧解脱的核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我知识”?首先要从什么是“自我”说起。
  “自我”一词是本书的核心,也是智慧瑜伽的核心。根据《自我奥义书》,自我分为三类:外自我、内自我和超上自我。简单地讲,外自我就是人的身体部分,它有生有死;内自我就是人内在的心意活动的部分,心意活动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结果;超上自我就是纯粹自我,是“我之为我”的那个根本和本质,也就是我们始终在追问的“我是谁”的那个谁。超上自我是没有分别、没有变化、没有声色、不可名状、更无生死轮回的那个本质存在。商羯罗这本《自我知识》中的“自我”,指的就是这一超上自我。
  其实,超上自我是梵文阿特曼(Atman)一词的翻译。生物体(生命体)中的上帝(或者叫做存在、根本、本质、不变者、绝对者、纯粹者等等)在梵文中被称作阿特曼(Atman),也被称作神我或者原人(Purusha,普鲁沙,它也被称为梵的宇宙形象)。在英语中,阿特曼通常被翻译成大写的灵魂(Soul)或者大写的自我(Self)或大写的人(Man)。在本书的翻译和释论中,自我和阿特曼是在等价意义上使用的,但在不同语境下作了不同的选择。当我描述ego(即外自我和内自我)意义上的自我时,我使用“私我”一词,以示区分。
  根据吠檀多哲学,自我是超越二元的,也就是说,
  自我超越生死,并且不变、自在,它是纯粹的意识(PureConsciousness)。这个自我无关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个自我。它是绝对的主体,是没有客体的主体,是纯粹的意识。但对此我们难以意识到、更难以亲证体悟到这一点。西方哲学家们说,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你自己。但是,有多少人做到了?更多的人只是朦胧地想要去追问自己是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否认识了自我?从有关文本看,显然苏格拉底是认识了自我的。但他是否彻底地认识了自我?或许,根据商羯罗的标准,我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他认识了自我,但是他认识得并不彻底。在越来越物化的今天,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认识你自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神智慧的传统正在逐渐丧失,已从纯粹的精神传统转向了对细微的物质客体的认识,走向了认识论的领域,西方的传统已经和认识你自己逐渐无关。可是,我们仍需要高贵而尊严地生活,我们仍需要在物化的尘世认识我们自己的真性,我们需要回到人类精神智慧的源头,我们需要回到商羯罗乃至传统的自我知识上,回到那个千古的追问和实践上。
  关于苦修。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苦修一直得到人们高度的肯定并付诸实践。苦修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我、认识神、认识上帝等等,它被认为是获得自由或者解脱、拯救的方法。比如,印度神话传说中的诸多善神、恶神们,通过苦修达到了目的。也有人认为,现代印度的独立是基于甘地的非暴力的瑜伽苦修。西方传统中也很有很多苦修的实例。著名的《薄伽梵歌》,还对苦修做出了很多具体的规定。如苦修可以分为愚昧性苦修、善良性苦修和情欲性苦修,且不同的苦修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然而,大部分智者认为,苦修并不是认识自我、认识神的唯一方法,但是却十分重要。
  既然苦修可以带来自由和解脱的巨大能量,为什么商羯罗还要创作《自我知识》这一智慧瑜伽著作?《自我知识》究竟有什么作用?这要从印度传统讲起。《薄伽梵歌》第3章第3-4节这样写道:“努力觉悟自我的人有两类:一类倾向于通过经验和哲学思辨;另一类通过奉爱服务。只靠不活动摆脱不了报应,只靠弃绝达不到完美。”本书引用《薄伽梵歌》的经文主要参考《薄伽梵歌原义》(帕布帕德著,嘉娜娃译:《薄伽梵歌原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但根据实际情况,有的地方可能依据其他英译本做过修订。《瓦希斯塔瑜伽》也强调:“苦修或者苦行、施舍、遵守宗教誓言并不导致对上帝(theLord,主,绝对者)的认识。”SwamiVenkatesanada,tr.,�鱒asistha’sYoga��,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3,p.45.显然,仅仅通过苦修是不能获得自我解脱、获得自由、达到完美之态的。当然,没有苦修就什么都没有可能;但是,仅有苦修又是不够的。所以,商羯罗在首句中就强调:一个人走向自由需要准备某些条件:通过苦修心灵已获得净化,心中平静,摆脱了感官上的欲求,成了感官的主人;并且,他们渴望解脱获得自由。
  而渴望解脱,根据商羯罗《分辨宝鬘》第27节:“渴望解脱”就是解放自我的愿望、明白自我真性,从无知的叠置带来的所有束缚(包括身体自我中心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即便是迟来的(torpid)和平凡的(mediocre)解脱渴望,也会在导师的恩典教导下带来果实。对于这些渴望自由、渴望解脱的人们,解脱和自由已经不是知识论的问题,而是他们生存论的事件。但是,这种迟来的和平凡的解脱渴望、追问自己是谁的渴望,很容易成为“沙漠之水”而被风吹散。所以这种渴望和追问应该是真正的,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人们经常听到的一位人物——耶稣,他就是一位渴望解脱并获得了真实自由的典范。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位东方圣人。我们知道的仅仅是他被钉十字架的拯救故事。但是,分析耶稣的很多教导,我们可以意识到,其实,耶稣真正宣扬的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生活。他说,太阳照耀好人,也照耀坏人;天国不在这里不在那里(天国在你们之中或者在你们之间。可以与之比较的吠檀多经典句子:Neti,Neti。该句的字面翻译:不是这个,不是这个);“如果你们能视二为一、视内如外、视外如内、视上如下、男女一如,即男非男、女非女;如果你们能以眼代眼、以手代手、以脚代脚、以相代相,你必能进入(上帝的国)。”(《多马福音》22)译文参考了汉语界已经有的几个译本,同时参看几个英文权威译本:http://www.gnosis.org/naghamm/nhlthomas.htm。耶稣的这些教导都是东方非二元论的传统。耶稣是否定或者拒绝二元论的圣人,他被视为神的化身(基督教视为上帝之道成肉身)。严格来说,耶稣不是基督徒(教义和教会意义上的),而是瑜伽行者。一个基于非二元论的、基于吠檀多的耶稣形象,显然更具有内在的真实性。
  总体上说,自我知识是关于自我的真知识,是关于真与不真、我与非我的知识,是关于生存论的瑜伽实践。《瑜伽经》注释家薄阇(Bhoja)曾经将瑜伽一词定义为“将阿特曼(实在)从非阿特曼(现象界)中分离出来的努力”参见帕拉瓦南达等著,王志成、杨柳译:《现在开始讲解瑜伽》(修订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商羯罗的《自我知识》就是将自我从非我中分离出来的努力,就是智慧瑜伽。这一智慧瑜伽,让我们分辨真我、觉悟真我,从非真实走向真实;摧毁无明(摩耶、无知)虚幻,从非存在走向存在,从虚幻走向光明;摆脱约束和束缚,得到大自由、大喜悦、大解脱;让我们体悟到我们既属于世界又不属于世界、既在世界之中又超越这一世界,让我们生活在真实和人的尊严中。我们的生活可以过得如高空一样晴朗,没有乌云。如果你认识了你是谁、认识了你的自我,你就超越了生和死,超越了二元对峙,你的生命就会发生蜕变,你就从小写之人成了大写之人(Man),你就是原人,你就是亚当第一。觉悟之门永远敞开着。但正如耶稣说的,敲门,门就开。可是你愿意敲门吗?你渴望认识你是谁吗?你渴望解脱获得自由吗?商羯罗已经为我们写出了《自我知识》,你愿意回到商羯罗、愿意跟随商羯罗的智慧瑜伽之路,去分辨、去体悟、去亲证,从而认识你的自我、获得自由和解脱吗?我已在路上,愿你与我同行。
  —2—
  正如火是烹饪的直接原因一样,(唯有)知识而非其他任何形式的戒行才是解脱的直接原因。因为没有知识就不能获得解脱。
  商羯罗在第十节说明创作此书的动机,第2节就直接指明了只有“知识”才是解脱的直接原因。这个知识不是别的知识,而是“自我知识”。
  在印度智慧传统中到处都是比喻。在《自我知识》中,商羯罗首先就用了火和烹饪食物这一形象的比喻。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各种要素,但真正使得食物煮熟的关键要素是火。要完成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需要具备各种条件,很难单单依靠一种条件而得到实现,但其中必有一种条件是关键条件。但问题在于,人们常常难以分辨事件中的关键。古谚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说的就是分辨不清问题的关键。煮饭,关键是火。火让生米成饭,火是关键的转化力量。我们观察事物,首先需要看到关键点,正如明白烹饪中火是关键要素或直接原因一样。
  人们得解脱、获自由也有一个关键。商羯罗说,这个关键就是知识,这个知识就是关于自我的知识,而其他的戒行,如苦修、宗教仪式、献祭、布施等等,都不会直接导致解脱。
  中国佛教史上有个故事。南朝梁武帝在位的时候,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梁武帝询问达摩,他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是否有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坛经》中也可以看到解释。佛教中的觉悟,与吠檀多一样,同样依赖于知识,依赖于用知识来消除无明。《金刚经》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据鸠摩罗什译文)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告诉别人真知灼见,要比布施别人恒河沙等身来得宝贵!《分辨宝鬘》第6节说:“觉知自我是阿特曼,这(才)是解脱之根本,而非(崇拜)仪式和祭神。”本书引用《分辨宝鬘》的内容全部由作者本人译自英译版:SwamiMadhavananda,tr.,Vivekacudamani,Kolkata:AdvaitaAshrama,2005。第13节也说:“知识来自智者,而非来自圣河沐浴、礼物,也不是上百倍的生命能量控制。”第202节进一步强调:“只有通过完美的知识才能停止(无明)叠置的发生,而非其他途径。”
  释迦牟尼在走向觉悟的过程中曾尝试用过各种修行的方法。但欲乐不能达到觉悟,苦修不能实现觉悟,文字知识不能达到觉悟。于是,他走向了内在瑜伽之路。他坐在菩提树下,分辨、专注、冥想自己的内在真性。他观照到了贪瞋痴,明白“我”是苦难的根源,最后体悟到“我”(灵魂)才是问题的根源。于是,他消除了乌帕蒂(Upadhi,指身心限制条件,第10节有详细解释),他没有了“我”、“我的”,他看到了宇宙一切皆是存在之流。他获得了觉悟和大自由。
  商羯罗认为,知识照亮世界,消除无明之云,直接通向解脱。在吠檀多哲学看来,人本来就是梵自身,人人皆圆满自足。人之所以被局限、之所以意识不到自己的圆满性、自足性,是因为人的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无知就是不能认识到宇宙和自我的本性。
  在吠檀多哲学看来,现象世界是一个虚幻存在,现象世界是一个生成过程(becoming),但这个现象世界的存在却并不真实。这样的看法,通常难以接受,因为它似乎违背了我们的认识常识。不过,当我们深入吠檀多哲学之后,我们似乎也可以接受世界的实在性是相对的,世界没有永久的本质;世界会持续,也会消失。要在这个现象的世界上、在这个现象的宇宙中找到永恒是不可能的。换言之,现象世界的存在只是暂时性的存在,它就如同梦中景象,只要你还在做梦,梦中的一切就是存在的。但当你醒来了,梦中的存在就受到了挑战。你当然不会把梦中的一切视为如同现实世界那样的真实。吠檀多哲学认为,我们的这个现实世界就是一个梦,一切的存在就是梦中的景象。举一个比梦更实在一点的例子: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看上去真实,但事实上那只是一种光的折射,是一种假象。同样,在吠檀多哲学看来,我们的现象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海市蜃楼。
  然而,人不是现象。也就是说,人的内在本质不可能是现象。这个如如不动的内在本质是一个没有客体的绝对主体,因为这个绝对主体与时间、空间、因果并没有关系,它只是意识,纯粹的意识。这纯粹的意识在我们人这里局限化为灵魂(jiva),也就是阿特曼,即是说,这个阿特曼等同于纯粹意识。当你觉悟到这个阿特曼就是纯粹意识的时候,你将再也看不到现象,你将不再进行二元区分,你的生命性质发生了蜕变。
  自我知识是解脱的核心力量。根据吠檀多哲学的观点,我们常说的奉爱瑜伽的真实含义是对个人真性(本性)的追问(《分辨宝鬘》第31-32节),而不是热爱或者依附某个神或者某个偶像、某个存在物。真正的奉爱是对真性的奉爱,真正的瑜伽是对真性的亲证、与真性的联结。我们都需要努力觉悟到这种自我知识。
  —3—
  行动不能摧毁无明,因为行动和无明并不抵触。只有知识才能摧毁无明,正如(只有)光明(才能)驱赶黑暗。
  人们可能有疑问:我们可以通过行动获得生命的解脱吗?商羯罗作了否定的回答。在这一节,商羯罗传达了两个特别重要的概念:行动和无明。
  先说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行动主体,只要行动主体作为一个行动者,就会通过工具、身体器官等与行动的对象发生联系,并形成某种结果。这就是行动。
  本质上,行动是二元的——包括行动者和行动对象。行动一定会出现主体和客体,一定会与主体的意欲保持某种显在的或潜在的联系。行动导致意欲的实现或者不实现。《分辨宝鬘》第7节、第11节讲到:“财富之道不是不朽之道,因此工作(行动)不是解脱的原因。”“行动净化心意,却不能觉知(自我)实在。对真理的认识来自分辨,根本不是来自无数次的行动。”这是行动的限制性。
  ……

前言/序言

  序言
  商羯罗(Shankara,约788-820年),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伟大的不二论哲学家、公认的智慧瑜伽士。
  商羯罗出生于印度的喀拉拉。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云游印度,致力于复兴传统的印度教(婆罗门教),驳斥当时在印度流行的佛教之“无我”学说,重新肯定关于个体灵魂(jiva)的吠陀真理。
  商羯罗认为,宇宙最高的实在是梵(Brahman),梵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最初存在的那一物;世间万物因梵而生,梵本身并不依赖其他任何事物;梵是绝对、永恒的意识,梵是一切。梵没有差别和属性,它超越主体和客体,超越时空和因果;相反,主体和客体、时空以及因果关系的基础是梵;我们的世界是梵的造物;自由与解脱就是通过智慧(知识)亲证“梵我合一”这一最高真理。
  商羯罗的观点与佛教也有不少相通之处。有时,他被称为“假面的佛教徒”。
  尽管商羯罗在世时间极短,但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撰写了大量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梵经注》、《薄伽梵歌注》、《大林间奥义书注》、《唱赞奥义书注》以及《自我知识》、《分辨宝鬘》、《五分法》、《示教千则》等等。在印度思想史上,他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印度近现代思潮的源泉,在世界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印度教传统中,要达到人生的圆满,被认为有很多条道路。这些道路广义上被称为瑜伽。瑜伽的原意是联结,是个体自我(个体灵魂、小我)和宇宙终极实在(大我、至上神、梵、至上意识)的联结。联结的方式传统上主要有:行动瑜伽、虔信瑜伽、哈达瑜伽、胜王瑜伽和智慧瑜伽。行动瑜伽的特征是无执地工作,把最后的结果献给至上意识(至高者,在有神论传统中,则可以是神,如克里希那);虔信瑜伽的特征是从事各种服务至上神的活动,把爱献给神;哈达瑜伽的特征是通过体位、调息、身印等方式锻炼身心(《哈达瑜伽之光》为主要经典);胜王瑜伽的特征是通过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和三摩地八个步骤达到人生圆满(《瑜伽经》为主要经典);智慧瑜伽则认为,人要达到圆满,需要有正确的自我知识,一旦真正觉悟自我,就达到瑜伽的最高境界——对心意波动的控制。根据这些传统的瑜伽,同时还发展出其他各种形式的瑜伽,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好心意,例如曼陀罗瑜伽、昆达里尼瑜伽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形式的瑜伽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互补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可能适合某种瑜伽;同时,一个人可以同时包容其他几种形式的瑜伽。
  商羯罗是一位著名的瑜伽士,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擅长胜王瑜伽,能自由控制自己的昆达里尼能量,更是精通智慧瑜伽。《自我知识》可谓是一部智慧瑜伽经典。智慧瑜伽的核心是自我知识。这门知识在商羯罗这里就是他的不二论思想。尽管全书只有68节,但已经有多个英文译本。鉴于该书的重要性,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并加以释论。这种释论的目的是与读者分享我对商羯罗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对智慧瑜伽的理解。同时,通过思考商羯罗的思想,结合当下世界的处境,我也对印度智慧瑜伽传统做一些扩展性的思考和实践上的应用。
  我对商羯罗《自我知识》之翻译,主要参看了斯瓦米·尼哈拉南达(SwamiNikhilananda)的英文翻译,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几个英文译本。
  另外,在“他”一词的使用上,我并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对“他”和“她”的使用,本来是并列的。但为了文风简洁,我使用了“他”。读者心中需要明白,这里的他并不独指男性。
  读者须注意,书中的黑体字为商羯罗《自我知识》的经文本身;正文部分,则为我对经文的解释和阐发。
  王志成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 开启内在觉醒的永恒之光 数千年来,人类的智慧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思想如同恒星般闪耀,指引着迷茫的灵魂寻求解脱与圆满。《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东方古老智慧的经典著作,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实践性的指导,为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与真正自由,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光明的道路。 本书第三版,在承袭前两版精华的基础上,经过精心修订与增补,内容更加充实,解读更加透彻,力求将商羯罗大师那至高无上的“自我知识”——即对“真我”的了悟,以最贴近当代读者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并非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引导读者穿越表象的迷雾,直抵意识的核心,体验生命本然的纯粹与喜悦。 商羯罗的伟大传承:非二元论的深刻洞见 商羯罗(Adi Shankara)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辩论家和瑜伽大师之一,他所创立的“不二论”(Advaita Vedanta)哲学体系,是印度哲学思想的巅峰之作。不二论的核心在于揭示“梵”(Brahman,宇宙的终极实在)与“我”(Atman,个体生命最深层的本质)的同一性。简单来说,它主张我们所认为的独立、有限的“我”,实际上是无限、永恒的“梵”的显现,两者本为一体,不存在根本性的二元对立。 然而,这种深邃的哲学理念,常常被误解为抽象的思辨,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命体验。商羯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提出了精妙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我知识》这部著作,将其提炼为一套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修行者破除无明(Avidya),即源于误解和执着的“我”与“我所有”的幻象,从而证悟到内在的真我。 《自我知识》:通往觉醒的实践指南 商羯罗的《自我知识》(Atmabodha)虽然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凝练了其不二论哲学的核心精髓。本书第三版,将以一种更加系统、深入的方式,引导读者逐章逐句地研习这部旷世之作。 破除幻象,直见真实: 书籍将从根本上挑战我们对现实的固有认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世界,以及我们所认为的“我”,都可能只是感官、思想和记忆编织出的一个宏大幻象(Maya)。商羯罗大师以其锐利的智慧,剥离层层虚妄,引导我们看到幻象背后的真相——那永恒不变、无生无灭的“真我”。 “我”的本质: 传统观念中,我们习惯将自我定义为身体、感官、思想、情绪,甚至我们的职业、身份、人际关系。然而,商羯罗大师将引领我们深入探究,这些外在的、不断变化的属性,究竟能否代表那个“真正”的“我”?通过一系列深刻的辨析,我们将认识到,真正的“我”是一种超越所有这些限定的纯粹意识,是存在本身。 瑜伽的真正含义: “瑜伽”(Yoga)在梵语中的原意是“结合”、“统一”。它并非仅仅是身体的伸展和呼吸的调整,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的统一,即“我”与“梵”的合一。本书将详细阐释商羯罗式瑜伽的精髓,揭示如何通过正念、观照、辨析等方法,逐步熄灭思维的躁动,回归宁静的本源。 智慧与解脱: 商羯罗认为,解脱(Moksha)并非是来世才能获得的奖励,而是当下即可证悟的状态。这种解脱,源于对“真我”的彻底了悟,当“我”不再执着于幻象,不再被无明束缚时,内在的自由便自然显现。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智慧”(Jnana)——即对“真我”的直接认识,来达到这种圆满的解脱境界。 第三版的创新与亮点 为了使《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我们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做了多项优化: 更精炼的译文: 在保持原文精神与深度的同时,我们力求语言更加流畅、易懂,特别针对当代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了优化,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让古老的智慧以崭新的面貌呈现。 详尽的注释与解读: 本版增加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读,对商羯罗大师提出的重要概念、哲学论证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哲学观点进行类比,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其深层含义。 实践指导的强化: 除了理论讲解,我们还融入了更多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我知识”的指导。这包括如何运用正念观察思绪的生灭,如何辨析“我”与“非我”的界限,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不执著、不评判的觉知状态。 新增的补充章节: 本版增设了若干篇补充章节,对不二论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当下流行的精神修行方法的异同、以及如何克服修行中的常见障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视野。 精美的排版与设计: 考虑到阅读体验的重要性,本书在排版和设计上力求简洁、雅致,文字清晰,便于阅读和思考。 谁应该阅读本书?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适合所有渴望探索生命真相、寻求内心平静与内在力量的人。 寻求人生意义的探索者: 如果你时常感到迷茫,对生命的本质充满疑问,本书将为你指引方向。 受困于焦虑与烦恼的现代人: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压力、担忧和负面情绪所困扰。本书提供的智慧,能够帮助你熄灭烦恼的根源,找回内心的宁静。 对东方哲学与灵性修行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是深入理解印度哲学,特别是“不二论”思想的绝佳入门与进阶读物。 瑜伽练习者: 对于已经接触瑜伽的练习者,本书将帮助你将身体的练习提升到意识的层面,真正理解瑜伽的终极目标。 对自我认知和意识科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从一个独特的哲学视角,探讨了“自我”的本质,为理解意识的运作提供了深刻的启发。 结语 《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第三版)》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宝贵的礼物,一份献给所有渴望在生命长河中找到锚点、获得永恒喜悦的灵魂的礼物。它邀请你踏上这场回归本源的旅程,去发现那个一直存在、从未失落的、光辉灿烂的“真我”。愿这本书成为你生命中最明亮的灯塔,照亮你前行的道路,直至抵达那无边无际的觉醒之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开启这场关于“自我”的最深刻、最圆满的探索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散发出的那种沉稳、内敛的气质,与我过去阅读的一些强调“快速开悟”或“即时疗愈”的读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更青睐那些引导人进行长期、渐进式内在工作的书籍。它看起来就不像是一本能让你在十分钟内找到答案的“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导师,邀请你坐下来,慢慢地、有条不紊地探讨一个宏大而永恒的课题。这种对过程的尊重,恰恰是通往任何深刻理解所必需的品质。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地图”——不是告诉我终点在哪里,而是标示出前行的每一步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分辨方向。这种对复杂系统的清晰呈现,往往是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志。我打算把它放在我最常使用的书架上,让它成为一个恒定的、可以随时回溯的“锚点”。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涉及古老智慧传承的书籍抱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它们往往承载了跨越时空的集体智慧,而非某一个人的即兴发挥。因此,书籍的“版本”信息——比如“第三版”——对我来说尤其重要。这意味着这本书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并且在后续的流传和再版过程中,得到了作者或编辑团队的持续修正、补充和完善。一个经过数次迭代的版本,通常意味着它在准确性、解释的深度和对当代读者的适应性上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我倾向于相信,第三版一定是吸纳了前两版读者的反馈和作者新的体悟的结晶。这种历经打磨的成熟度,是我在选择此类书籍时会重点考量的因素。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经过时间洗礼的、可靠的指导,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初步构想阶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吸引力,那种沉静而富有深邃感的配色,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某种古老智慧。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书中的具体篇章,但仅仅是触摸到书页,闻到那股新书特有的油墨香气,就仿佛已经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旅程。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和身心合一的练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偏爱那些能提供系统化、深入洞察而非肤浅技巧的书籍。这本书的厚度和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宁静的权威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像是一扇通往内在宁静的门。封面上那简洁的排版和恰到好处的留白,都体现了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这种美学本身就与瑜伽所追求的专注和无碍不谋而是相通的。我希望它能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体式练习上。我已经准备好投入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话,期待它能成为我日常静坐和反思时的重要参照。

评分

拿到这本看起来有些分量的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装帧的扎实程度。边角处理得非常精细,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充实感,这通常预示着内容编排的严谨和学术上的考究。我通常会先翻阅一下目录,看看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否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如果一个主题的探讨能够做到从基础概念的梳理,逐步过渡到高阶心法的阐述,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信息堆砌,而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过程。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用既保持其原汁原味又不失现代可读性的语言来阐述的作者。从这本书的整体外观判断,它似乎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去的,它散发着一种需要被认真对待的气场,而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餐读物。我打算先用几天时间,梳理一下它的整体框架,然后再针对性地深入那些我目前理解较为模糊的章节,希望能借此构建起一个更稳固的认知地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清晰有力”。在阅读哲学或精神类书籍时,如果字体过小或者行距过于紧凑,会极大地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和专注力,因为你需要更多地投入心神去解析文字的含义,而不是被视觉上的不适分散注意力。这款书的纸张质量看起来也很不错,即使在不太明亮的光线下阅读,也不会有刺眼的反射光,这对于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来说至关重要。我猜测,作者在内容之外,对阅读体验的重视程度也体现在了这些细节上。一本真正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探索的著作,必然会关注到所有可能干扰读者心流的因素。我很期待书中对于“自我知识”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展开,这通常是所有灵性探索的起点和终点。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有力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日常思维的局限,去观察和理解那个更深层次的“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