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神作,巨匠翻译,为你展现智慧与知识的力量
对广泛的美的领域的尖端叙述,囊括众多艺术门类,叙述精准、逻辑缜密
采用朱光潜先生权*翻译版本,让你能真正看懂《美学》的精彩之处《美学》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扛鼎之作,是黑格尔对艺术美和艺术形象创造等领域的尖端阐释。在《美学》中,黑格尔把人类全部的艺术叙述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以缜密的逻辑,探讨了自然美、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等艺术体系,及文学、诗、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等众多门类,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美学体系。《美学》以令人惊叹的黑格尔式才智,结合叙述的精确性、可靠性与文化的深广性,历经百余年的考验,始终屹立在美学领域的学术前沿,黑格尔也因之成为美学的代名词。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等。
译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恩格斯在1891年11月写信给康·斯米特说)“为消遣计,我劝你读一读黑格尔的《美学》,如果你对这部书进行一点深入的研究,你就会感到惊讶”。
它的*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高的思维形式。
——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黑格尔哲学所表述的这个观念,要比流行的进化观念全面得多,内容丰富得多。
——列宁
第三卷 下册 各门艺术的体系(续)
 
第三部分 浪漫型艺术(续)
 
第三章 诗 / 001
 序论 / 001
 一、诗的艺术作品和散文的艺术作品的区别 / 016
 1. 诗的掌握方式和散文的掌握方式 / 017
 2. 诗的艺术作品和散文的艺术作品 / 027
 3. 关于诗创作主体(即诗人)的一些看法 / 050
 二、诗的表现 / 054
 1. 诗的观念方式 / 055
 2. 语言的表现 / 062
 3. 诗的音律 / 067
 三、诗的分类 / 095
 1. 史诗 / 101
 2. 抒情诗 / 188
 3. 戏剧体诗 / 241
 译后记 / 340
 关于译注 / 371
诗
 
序 论
     1. 古典建筑的庙宇要有一个神住在里面,于是雕刻就把具有造型艺术美的神放在庙里,供雕神所用的材料获得在本质上并非外在于精神的形式,亦即既定内容本身所固有的形象。但是雕刻形象的躯体和感性外貌以及观念性的普遍理想既不宜于表现主体内心生活,又不宜于刻画个别事物的特殊面貌,因此就必须有能运用这两方面因素的新型艺术,才能体现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内容意蕴。这种既能表达内心生活又能刻画个别事物特征的表现方式,按照造型艺术的原则来说,就要由绘画提供,因为绘画把形象的实在外表转化成为观念性较强的颜色现象,而且把内在心灵当作描绘的中心。以上三种艺术,第一种是象征型的,第二种是造型艺术中的理想型 (即古典型)的,第三种是浪漫型的,它们都在精神和自然界事物的感性外在形象这个共同范围里活动。
     但是精神性内容在本质上属于意识界内心生活,对于这种内容,外在形象提供观照的一些纯然外在现象的因素却是一种异质的东西,所以艺术必须把它的构思从这种异质的东西解脱出来,移到一种在材料内容和表现方式两方面都较为内在即观念性较强的领域里去。我们前已说过,这就是音乐在艺术发展中向前迈进的一步,因为音乐把单纯的内心生活和主体情感,不是表现为可以眼见的形象,而是表现为专供心领神会的震动的声音图案。但是音乐也因此走到另一极端,走到未经明确化的主体凝神状态,其内容在音调里只获得一种仍然是象征式的表现。因为音调本身并无内容意义,它的定性只能从数量比例上见出;而精神内容的质的方面虽然也大体适应这种数量关系及其展现出的重要差异,矛盾对立与和解,而它的质的定性却仍不能通过音调而完满地表现出来。为着表现这种质的定性,为着克服音乐的片面性,就必须求助于文字的较精确的陈述,就要有一种歌词,才能表达内容中特殊的和见出特征的方面,才能使迸发于音调的那种主体因素得到较明确的充实。由于这种借助文字来表达观念和情感的方式,音乐所抽象地表现的内心生活固然得到一种较清楚和较明确的展现,但是由音乐这样构成的却不是观念本身及其符合艺术的形式,而是观念所伴随的内心生活;另一方面,音乐也经常抛弃它和文字的结合,以便无拘无碍地在自己所特有的音调领域里自由发展。因此,观念的领域也分离出去,不再与单纯的抽象的内心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要形成它所特有的具体的现实世界,这样它也就离开了音乐,让自己在诗的艺术里获得一种符合艺术的存在。
    诗,语言的艺术,是第三种艺术,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方面诗和音乐一样,也根据把内心生活作为内心生活来领会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却是建筑、雕刻和绘画都无须遵守的。另一方面从内心的观照和情感领域伸展到一种客观世界,既不完全丧失雕刻和绘画的明确性,而又能比任何其他艺术都更完满地展示一个事件的全貌,一系列事件的先后承续,心情活动、情绪和思想的转变以及一种动作情节的完整过程。
     2. 继绘画和音乐之后,诗更确切地形成了浪漫型艺术的第三方面。
(1) 这一部分是因为诗的原则一般是精神生活的原则,它不像建筑那样用单纯的有重量的物质,以象征的方式去表现精神生活,即造成内在精神的环境或屏障;也不像雕刻那样把精神的自然象作为占空间的外在事物刻画到实在的物质上去;而是把精神 (连同精神凭想象和艺术的构思) 直接表现给精神自己看,无须把精神内容表现为可以眼见的有形体的东西。另一部分也是因为比起音乐和绘画来,诗不仅在更丰富的程度上能把主体的内心生活以及客观存在的特殊细节都统摄于内心生活的形式,而且能把广泛的个别细节和偶然属性都分别铺陈出来。
    ……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深层的、结构性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迅速总结出几条“金句”的快餐读物,而是真正需要你在脑海中重建一套认知体系的书。书中对不同时代美学范式的转换进行了宏观的梳理,其清晰的脉络感让人对西方美学史的演进有了前所未有的全局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美学比较时的审慎态度,他深知不同文明对“善”与“美”的理解存在本质差异,因此,他的论述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和开放的姿态。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院派理论,带有一种更接近人文关怀的温度。每一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重温那些被提及的艺术作品,用新的理论框架去重新审视它们。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对于渴望深入理解美学与哲学、历史乃至社会变迁之间复杂纠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令人敬佩的。
评分翻开这本《美学(第三卷 下册)》的时候,我原以为自己会面对枯燥的理论堆砌,但事实是,它提供了一种近乎于感官体验的阅读过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作者似乎总能在我快要迷失于复杂的概念时,适时地抛出一个极富洞察力的例子或一个引发深思的诘问。书中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尤其是在涉及视觉艺术与音乐时,其分析的维度之广,令人叹服。比如,书中论及色彩对情绪的影响时,引用的案例并非那些陈词滥调,而是选取了一些相对小众但论证力极强的艺术作品,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涉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这正是一本优秀哲学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全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动态的美感,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对美学本质的宏大构想。对于那些希望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美”的起源和意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教会我如何以更具批判性和同理心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一切。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起初可能感觉有些吃力,但一旦突破了最初的“门槛”,随之而来的便是豁然开朗的愉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审美判断的普遍性”这一章节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偏好的对比,展现出了一种既包容又坚持原则的立场。作者的笔锋时而如冰冷的理性分析,时而又流淌出对艺术生命力的无限热情,这种张弛有度的文风,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不沉闷。它成功地平衡了哲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美学定义为一个静止的、已完成的领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演化、充满活力的对话场域。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审美思辨之中。对于那些认为美学研究过于抽象的人来说,这本书会是一个有力的反驳,因为它用扎实的论证告诉你,最抽象的思考,往往根植于最真实的人类经验和文化实践之中。
评分拿到《美学(第三卷 下册)》后,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的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经过反复锤炼的思想精华,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外部资料去辅助理解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美学流派。这本书对现象学美学和后结构主义美学思潮的梳理,显得尤为精到和公正,它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展示了不同思想体系的贡献和局限。尤其是在讨论“艺术的终结”这一当代议题时,作者的论述充满了思辨的张力,既不流于悲观主义,也不盲目乐观,而是提供了一种极富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慢看”——慢下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思想运动和作者构建理论时的内在逻辑推演。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什么是美”,而在于它系统地教导你“如何思考美”。对于任何严肃的艺术理论研究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思想源泉。
评分这本《美学(第三卷 下册)》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气息,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充满期待。我最近沉浸在这本书的文字世界里,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座知识的迷宫,每一步探索都充满了惊喜与挑战。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细腻,仿佛用手术刀般精确的笔触解剖着“美”这个古老而常新的议题。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康德美学思想的深入剖析,那种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理性巧妙结合的论述,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书中对崇高感的探讨,更是让我对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持续的思考,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不仅拓展了我的审美视野,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运用上,这本书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遣词造句既典雅又精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即便是面对晦涩的哲学概念,也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清晰可见。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纯粹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次对心灵深处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