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跳切 楊遠嬰電影文選

逆光跳切 楊遠嬰電影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遠嬰 著
圖書標籤:
  • 電影
  • 紀錄片
  • 楊遠嬰
  • 中國電影
  • 藝術
  • 文化
  • 影像
  • 曆史
  • 社會
  • 獨立電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8907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527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培文·電影
開本:320000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7
字數:432
正文語種:16開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逆光跳切:楊遠嬰電影文選》集結楊遠嬰三十年電影研究精華,從電影理論到電影史,從電影文本到電影人,都有極為精當、深刻的思考與書寫,是影迷係統瞭解電影常識的必讀書。文字極為精煉、清雅,堪稱學術著作中的文學性典範。

內容簡介

  楊遠嬰教授是國內重要的的電影學專傢之一,尤其是在電影理論領域,堪稱國內電影學界的領路人與開拓者。《逆光跳切:楊遠嬰電影文選》是楊遠嬰電影研究30年的經典文章結集,從電影文本、電影史、電影理論、電影人等多重視角,總結呈現瞭其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並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電影學論述框架。
  全書以十年為界,按年代劃分,具體內容涉及中外電影、理論解讀、電影流派、影人影事等諸多方麵,文字溫婉透徹,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電影的影迷來說,是極為珍貴的進階資料,從中也可以看齣一位中國當代女性電影研究者令人欽佩的學術涵養與治學風範。

作者簡介

  楊遠嬰,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電影學係主任、電影研究所所長、《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現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影視劇作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電影理論與曆史研究,主要成果有:《外國電影理論文選》《她們的聲音》《華語電影十導演》《電影作者與文化再現:中國電影導演譜係研尋》《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文化捲》《電影學筆記》《女性的電影:對話中日女導演》《北影紀事》《電影教學:實踐與探討》《電影理論讀本》《外國電影批評文選》《傢之寓言:中美日傢庭情節劇研究》《電影概論》等。

目錄

1980年代
電影的自覺......003
沉重的蘇維埃銀幕......016
愛森斯坦的濛太奇......035
符號學筆記......047

1990年代
她們的聲音......065
電影理論之旅......098
在電視符號背後......118
新話語迷思......127
鄉土寓言......144
港颱映畫......159
世紀之交......179

2000年代
“入世”焦慮......198
市場政治......211
北進想象......229
代際與年輪......246
孫瑜:彆樣紀實......286
鄭君裏的電影之路......305
吳天明的鄉土寫真......319

2010年代
大時代小時代......337
女導演們......352
無邊的傢庭劇......373
傢之蟬變......387
北京電影:1949—1966 ......398

精彩書摘

電影的自覺
(節選)

對於中國電影的發展曆史來說,20世紀80年代是一塊不可漠視的裏程碑。它以寬厚的藝術胸襟和蓬勃的人生內容,改變瞭舊的審美規範,重建瞭新的創作格局,昭示瞭自覺化電影的誕生。
電影的自覺體現於它第一次有意識地張揚自身的特性,通過影像實踐改造長期功利的電影,追尋相對獨立的創作可能。
電影自覺化過程的發生絕非偶然,它是一定社會土壤條件和自身發展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隻有在80年代社會文化變革的大背景中,纔能體察創作者的情感和勇氣,找到衡量自覺化程度的尺標。因此,我們首先要迴過頭來,踏勘曆史的蹤跡,對時代氛圍作一個粗略的掃描。



80年代變革的曆史前提是“文化大革命”。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當時中國人思索與行動的齣發點。“科學與民主”口號的重新提齣,“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方針的響亮確立,導緻瞭對一切既有思想觀念的批判性檢驗。
80年代的國際條件是全球性的現代化潮流,麵對西方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紛繁的文化現象,老大自尊的國民心理驟然受到打擊,驚愕之後,民族自強的目標確定在瞭“四個現代化”的願景之上。
這兩個因素深刻地影響瞭文學藝術的創作主題,從政治批判嚮國民性解剖演進,無處不使人感到被“觸及過”的靈魂的熱切求索。換言之,正是民族災難與世界潮流所構成的曆史坐標,引起瞭文藝價值觀的革命性變化。
變革的社會政治背景和西風東漸的現實規定瞭80年代文化的總體特徵,對濛昧主義的批判和人道主義的反思使文藝創作爆發齣1949年後少見的思辨力量和情感力度。當文化精英不再被迫投身政治,藝術工作者走齣心靈麯扭頭腦禁錮的荒地,開始熱誠地孜孜於久遭冷漠的精神創作。於是巨大的思想洪流奔湧而齣,匯成一場震撼人心的觀念革命。放眼這一時段的文藝作品,靈府洞開、情思飛揚,顯示齣清醒的個性意識和世界意識。
最先呈現自身價值的是敏感的詩歌。尚在乍暖還寒之際,“朦朧詩”就異軍突起,以進攻的姿態嚮傳統發起大膽挑戰:它們謳歌詩國中曾被放逐的“自我”,把情感和心靈奉為詩歌的太陽。它們承認“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並“願意盡可能用詩錶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當舒婷把美麗的憂傷帶給讀者,北島用深刻的疑懼質問社會,江河以凝重的曆史感懷吟誦祖國的悲歌時,詩已經發生瞭質的變化:它突破瞭嚴整規範的格律,用普通人的平凡代替瞭超人的神聖,在審美上也由激情的宣泄變為理性的思辨。它有意無意地忽略瞭傳統詩歌對外物的再現,而讓詩歌從“彆人”轉嚮“自我”,從物質世界轉嚮思想世界,體現瞭對曆史慣性的抵製與批判。
談到“朦朧詩”就不能不想起“星星畫展”,雖然濃重的模仿痕跡使人感到創作者的稚嫩;但它所透齣的叛逆精神打碎瞭對傳統技藝的頂禮膜拜,並啓示藝術傢們拓展思維空間,在過去與未來的轉摺點上找齣民族與個人發展的方嚮。後來的《渴望和平》《飯店一角》等作品錶明新人們的探索步履不停。這些作品在形式上接受西方現代主義啓迪,較多采用象徵手法,但在內容上保持與現實的關聯,追求對社會與人生的反思。那一刻響徹美術界的是越來越高昂的變革呼聲。一些卓有膽識的藝術傢渴望全麵創新,甚至對亙古不變的花鳥工筆也發齣革命的叫喊。越來越多的創作者走齣狹小的天地,追求實驗性藝術、常規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同生共存,創造多元的美術局麵。
音樂也經曆瞭自身的變化。它打破瞭係統化、規範化、標準化的“古典”製約,而以即興性、錶意性、節奏性、自娛性立意標新,使之更益於抒發生動的個性。瞿小鬆、譚盾、葉小鋼等青年作麯傢的作品所顯露齣的曆史意識和人生意識,標示瞭音樂的新境界。
長期以來因片麵強調具體政治內容,而忽視以情感為中介作用的舞蹈,也開始尋求自身的特質。《黃河魂》《再見吧,媽媽》《命運》《繩波》等作品遵循舞蹈的錶現規則,創造超越現實的心靈時空,以情感為想象推動力,凸顯象徵、誇張、變形,塑造齣浸潤情感與意念的舞蹈形象,獲得瞭廣泛的認同。
小說界經曆瞭傷痕、反思、尋根等幾個不同的階段,“從感情的自我狀態逐步走嚮自我的對象——生活的大韆世界。”其自覺意識一直錶現為對功利主義傾嚮的衝擊和對深刻曆史內容的追尋。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小說更早地接觸瞭人類文化的母題。
主體意識的崛起幾乎遍布各個領域,就連一嚮被認為奴婢性最強的批評界也掀起瞭個性化的思潮。在開放學術環境中嶄露頭角的新一代批評傢有幸領略瞭多種現代思潮,在不同的理論參照係中做齣瞭新的探求,大膽揚棄瞭習以為常的批評模式和缺乏創造活力的舊有思路。他們所顯露齣的思維視野和語言氣質形成新的論說方式,大大改觀瞭幾十年來刻闆老套的批評麵貌。
雖然這一時期的整體意識形態尚處於變動不居的過程之中,但彌漫於80年代不同藝術門類中的反叛精神已經顛覆瞭既定的倫理觀和審美觀,而且思想界將這次文化浪潮與破舊立新的“五四”運動相提並論。
關於電影,文化老人柯靈先生在《試為“五四”與電影畫一輪廓》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在所有的姊妹藝術中,電影受五四洗禮最晚。五四運動發軔以後,有十年以上的時間,電影領域基本上處於新文化運動的絕緣狀態。”“電影沒有捲入這一場激烈的新舊鬥爭,卻長期地和舊文化保持著韆絲萬縷的關係。”確實,當“五四”文學青年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曆史洪流中時,電影尚處於繈褓時期,它那不健全的胃口不足以接受新鮮的食品,而隻能靠吞食舊文化的餘糧維係生存。直到左翼電影之後,纔逐漸與社會思潮閤拍。當80年代又一次拉開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帷幕,電影的變革雖然不如其他藝術門類來得那樣輕盈靈便,但也迅速吸收瞭當代思潮的變革元素,和姐妹藝術一道走嚮瞭自己的自覺時代。
80年代電影的變化大緻經曆瞭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於1979年,於1983年達到高潮。“文革”結束後處於亢奮狀態的電影工作者發揮電影迫近現實、易於再現現實的特殊能力,逐步調整社會錶達方式,同樣承擔瞭曆史反思的重任。
第二個階段起於1983年,成於1985年。當電影開始擺脫單純的宣傳使命和教育使命,自身的美學價值便得到更多的關注。創作者從學習現代電影的語言著手,對影像的視聽錶意功能給予瞭中國化的開掘。

前言/序言

小 序

遵北大培文之命選輯一本小書,思路自然落在瞭迴顧,追憶那些年紛紛擾擾的一起走過,直麵個人的研習軌跡。
收拾大稿小稿,爬梳林林總總,滄海桑田、昨是今非的感覺不斷湧上心頭。初入行時幼稚浪漫,兩度熱衷“離婚”:先是電影和戲劇“離婚”,強調電影就是電影,幻想用視聽美學抵製政治宣教;接著是學術和創作“離婚”,言說導演闡述不是電影評論,憧憬獨立自主的理論研究。80年代初百廢待興、舉國振奮,大傢個個靈府洞開、躊躇滿誌,以為邁嚮現代化就是開墾處女地,刨個坑便能大樹蒼天、果實纍纍。然而時間不能超越也不可超越,隨著曆史的翻雲覆雨,當年的衝動顯露齣太多的懵懂。
從1979年倉促重啓,三十年來電影界鬥換星移、情景橫逆,國營到民營,作品變産品,銀幕內外早已是另一番光陰。寄身這紛繁喧鬧,自己一直幻想做個書記員:以時勢更迭為經,行業傢族為緯,俯首記錄電影的過去與現在。收錄在此的文稿前後相距數年,失卻瞭時效性,也談不上整體感,但我希望這本小書能夠還原時間底色,呈現一個過來者的認知路徑——我們曾遊弋於文化遭遇,力求透過背後的隱忍探討影像與社會的交涉。我們也曾迷戀於符號結構,想要揭示傢國變遷的光影徵候。在故事鈎沉、銀幕寓言、曆史憂傷之間,我們磕磕絆絆,尋尋覓覓,渴望參透片場命運的謎底。
因為厭惡早年的“大批判”腔調,所以鍾情話語蟬變,一心跳脫二元思維,不穿鑿附會,不淩空錶意。但每每進入錶述,總是習慣性地多用全景掃描,特寫不足,長鏡頭乏力。宛如曆史人質般的宿命,文字擺不掉曾被規訓的朽跡。這本小書的酌定,再次讓我感應瞭歲月之手的冰冷無情。
書中所涉及的大都是司空見慣的話題,但清理的過程卻使我沉靜在過往迴首,於此我感謝責編的誠懇邀約與熱情催促。

2017年1月
電影的沉思與世界的邊緣:當代影評的深度探索 本書匯集瞭對全球當代電影現象的深度觀察與精妙分析,是一部展現電影藝術如何在變遷的時代中捕捉、反映並重塑我們認知的文集。所收錄的文章跨越瞭藝術電影的晦澀邊界,也深入瞭商業敘事中蘊含的文化密碼,探討瞭影像語言的極限與可能性。 第一部分:視角的重塑——新浪潮的迴響與未來的形製 本部分聚焦於後新浪潮時期,電影創作者們如何擺脫既有範式的束縛,探索全新的敘事結構和視覺語法。我們審視那些在主流視野中被忽略的、遊走於邊緣地帶的獨立製片運動。這些電影往往以碎片化的、非綫性的方式構建世界,迫使觀眾主動參與到意義的構建過程中。 文章詳細分析瞭歐洲、亞洲及拉丁美洲在特定曆史階段中湧現的一批導演,他們的作品不僅是對社會現實的尖銳批判,更是對“何為電影”這一本體論問題的持續追問。例如,對特定鏡頭語言的解構,揭示瞭光影、景深和剪輯如何被用作心理狀態的映射,而非僅僅是情節的推進工具。探討的焦點在於:當敘事不再是唯一的驅動力時,電影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深度應如何衡量? 其中一篇長文深入剖析瞭“慢電影”現象。它不是對節奏的簡單放緩,而是一種對時間本身的戲劇化處理。通過對長時間固定鏡頭的精妙布局,作者展現瞭生活細節的紋理如何被放大,從而揭示齣日常生活中潛藏的哲學意味。這種對“無事發生”的著迷,實際上是對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和快速消費的反撥,尋求一種更具沉思性的觀看體驗。 第二部分:文本的迷宮——類型片的解構與文化寓言 本書的第二輯轉嚮對類型電影的細緻解剖。科幻、黑色電影(Film Noir)、西部片等經典類型,在當代語境下被賦予瞭全新的意義。這些文章主張,類型片絕非簡單的娛樂公式,而是承載著特定時代集體焦慮和意識形態的容器。 我們仔細考察瞭賽博朋剋美學如何從對技術烏托邦的憧憬,迅速滑嚮對數字異化和身份危機的深刻恐懼。電影中的霓虹燈、永恒的雨夜和被植入的記憶,被視為當代社會中權力結構和信息控製的視覺隱喻。同時,對黑色電影的重訪,著眼於其主角內心世界的復雜性——不再是簡單的道德對立,而是介於善惡之間的灰色地帶,反映瞭後真相時代中個體道德選擇的艱難性。 此外,有數篇評論關注瞭跨文化改編的挑戰與陷阱。當一種文化敘事被植入另一種文化土壤時,原有的象徵意義如何被扭麯、強化或消解?這些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文化挪用的層麵,更深入到權力關係——誰有權講述什麼故事,以及這種講述對原初文本意味著什麼。我們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電影語言如何被“翻譯”,以及這種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意義流失與增益。 第三部分:身體的政治——影像中的在場與缺席 第三部分聚焦於身體、空間與權力之間的復雜互動。電影作為一種極度依賴視覺和聽覺的媒介,其對人物形象和場景的描繪,往往是社會政治態度的最直接錶達。 作者對紀錄片本體的探討尤為深入。紀錄片如何平衡其“客觀再現”的承諾與“主觀介入”的必然性?本書收錄的評論對那些挑戰傳統紀實美學的作品進行瞭批判性考察,例如那些采用高度風格化、近乎虛構手法的紀錄片。它們揭示瞭“真實”本身就是一種被構建和協商的産物,紀錄片的工作不是簡單地記錄,而是通過選擇和剪輯,構建一種“可信的幻覺”。 空間議題是本部分的另一個核心。城市景觀不再僅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而成為瞭角色本身。從擁擠的後工業城市到被監控的封閉空間,電影如何利用建築結構來錶達社會隔離、階級鴻溝和個體的無力感?特彆分析瞭那些利用長鏡頭來展現空間壓迫感的作品,觀眾被“睏”在鏡頭中,與角色的命運共同體驗空間的局限性。 最後,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屏幕上的“在場”問題——演員錶演的本質。在數字後期和CGI日益普及的今天,人類演員的身體性還剩下多少?通過對麵部錶情、肢體語言的細緻入微的分析,作者試圖找迴電影中那種原始的、未經修飾的身體能量,對抗影像的過度技術化傾嚮。 結語:無盡的銀幕之上 本書的整體取嚮是探索電影作為一種持續的、開放的對話方式。它拒絕給齣最終的、權威性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以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富想象力的方式進入電影的世界。每一篇文章都力求成為一把鑰匙,開啓通往更深層文本與時代精神的路徑,確認電影藝術在信息洪流中依然保持其作為思考和感知的強大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強烈的“遲滯感”,但這種遲滯並非負麵的,而是一種被強迫慢下來的、深思熟慮的閱讀節奏。作者的文字風格如同她所評論的某些經典之作,節奏感極強,但並非直綫性推進。你會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停下來,迴味某個長句中嵌套的復雜從句,或者某個精妙的比喻。其中關於“濛太奇的斷裂與重構”那一章,簡直像一場精心編排的意識流錶演。她描述剪輯點如何製造齣一種“時間上的錯位幽靈”,這種描述本身就極具畫麵感。我尤其欣賞她對於那些被主流評論界忽視的“邊緣敘事”的關注,那些夾縫中求生存的邊緣人物,在她的筆下,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和闡釋深度。這不像是學院派的冷峻分析,更像是老朋友之間帶著敬畏感的私語,談論著那些在光影背後默默流淌的情感基底。每次讀完一篇文章,我都會立刻産生一種衝動,想要重溫那些被提及的影片,用她提供的新的濾鏡去重新觀看,體驗那種被重新定義的觀看的樂趣。

評分

坦白講,初讀時,我被其中大量專業術語和對晦澀難懂的藝術電影的提及略微震懾住瞭,感覺像初學者誤入瞭專傢的研討會。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楊遠嬰的敘事方式有一種奇特的包容性。她並不會因為對方是“藝術電影”就進行不加批判的贊美。她擅長使用一種看似戲謔卻極度精準的語言,去解剖那些自命不凡的作品中存在的空洞和矯飾。比如她諷刺性地描述某部新浪潮影片中過度追求“真實感”而導緻敘事渙散時所用的比喻,那種尖銳又充滿智慧的幽默感,讓人會心一笑,同時也醍醐灌頂。她對於電影文化中“偶像崇拜”現象的剖析也十分到位,揭示瞭觀眾在麵對大師作品時,常常陷入盲從的陷阱。這本書就像一麵精心打磨的棱鏡,將電影界形形色色的光綫摺射齣復雜而多麵的光譜,讓你意識到,真正的鑒賞,是建立在獨立思考而非集體共識之上的。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傳統電影史觀中注入的“身體在場”的維度。作者似乎堅信,電影的意義不僅存在於銀幕之上,更存在於觀眾席上身體的感知和呼吸之中。她描繪瞭在特定曆史時期,特定場域中,觀眾群體對於銀幕上影像所産生的集體情緒共鳴,那種物理層麵的震撼和感染力,是通過書麵文字極難復刻的體驗。她成功地將“觀看”這個主觀行為,置於一個社會學和現象學的框架內進行審視。特彆是在討論某些具有強烈政治隱喻的影像時,她對觀眾如何“心照不宣”地接收和解讀那些未被言明的符號,進行瞭極為細膩的心理側寫。這種對“共犯結構”的探索,讓整本書的基調變得厚重而富有曆史感。讀完後,我不再僅僅把電影視為娛樂産品或純粹的文本,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復雜的、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去參與建構的文化事件。

評分

這部電影文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獨特的詩意和疏離感,讓人忍不住想探究作者眼中世界的輪廓。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楊遠嬰對影像的捕捉與解構,遠超齣瞭簡單的觀影記錄或評論範疇。她似乎擁有一種近乎拓撲學傢的能力,能夠在一幀幀流動的光影中,找到那些隱藏的、決定性的結構和暗流。比如,她對於早期默片中肢體語言如何超越對白去構建敘事張力的分析,那種細緻入微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仿佛是將銀幕上的運動拆解成瞭最基礎的幾何元素。她不滿足於“這部電影講瞭什麼”,而是追問“這部電影是如何發生的”,以及“這種發生如何觸及我們感知經驗的邊緣”。文中所提及的幾篇關於實驗電影的論述尤其精彩,她沒有將這些晦澀難懂的作品視為藝術精英的小眾把戲,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打破既有視覺語言慣性、重塑觀眾與屏幕關係方麵的先鋒性。這種批判性的洞察力,既有深厚的理論底蘊支撐,又不乏對日常觀影經驗的敏銳捕捉,讀來酣暢淋灕,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進入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電影迷宮。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內在的韌性與穿透力。它不是一本讓你輕鬆消遣的雜誌摘編,而更像是一本需要耐心“磨”的工具書,但這個工具箱裏裝的卻是思想的鑿子和情感的雕刻刀。其中論及某位特定導演的創作高峰期時,作者采取瞭一種近乎“考古”的方式,從早期的劇本草稿、現場的花絮照片,到最終成片的細微光影變化,層層剝開,試圖還原創作者在特定曆史和社會壓力下的抉擇軌跡。這種紮實的考據功夫,讓她的觀點不僅僅停留在美學層麵,更具備瞭堅實的文本支撐。我尤其贊嘆她對於“聲音設計”在構建心理空間中的作用的探討,那一段文字的描述性極強,仿佛能聽到那些被刻意壓製或突然放大的環境音效,直接作用於讀者的耳膜。整體來看,這本書展現瞭一種對電影藝術的虔誠與批判精神的完美平衡,它教導我們如何更深入地“看”電影,而不是僅僅被電影“看”我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