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心理學混個臉熟
生活離不開心理學,不知不覺體驗心理學帶來的變化
多瞭解一點兒心理學
心理學從這裏開始,搞清你要的究竟是什麼
心理學伴隨我們成長
一起麵對人生,去尋找活著的意義
教育學遇上心理學
用有效的方法,在不經意中改變
心理學關注生活中的我們
瞭解心理密碼,讀懂生活中的我們
情意綿綿的心理學
我們常常苦於選擇,讓我們帶著心理學上路
用心理學改變生活
心理自助,告彆壓抑、逃避與浮躁
開幾副心理處方
讓心理學來撫平我們心頭的創傷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和動物心理和行為的科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本書涉及心理學的各個方麵,學習並掌握這些知識,能讓你更好地瞭解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內心。不僅如此,你還能夠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控製自己的情緒,你的生活狀態將在心理學的熏陶下不斷改變,你將會從自己的內心深處齣發,尋找到人生本真的意義。
楊月,專業心理作傢,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愛好看書和寫作,性格開朗活潑,喜歡交友。人生信條:認真工作,認真生活。代錶作有《心理學與正能量》《婚戀心理學》《心理學與九型人格》《每天學點心理學》等。
第一章 跟心理學混個臉熟
眾說紛紜——究竟什麼是心理學? / 002
流派紛呈——心理學是這樣“長大”的 / 006
枝繁葉茂——心理學大傢族 / 010
不知不覺——心理學帶來的奇妙變化 / 014
無所不在——生活離不開心理學 / 018
延伸閱讀:津巴多的實驗 / 023
推薦電影:《心理醫生》 / 025
第二章 多瞭解一點兒心理學
動物世界——形形色色的心理效應 / 028
感覺和知覺——心理學從這裏開始 / 032
注意——全神貫注可以創造奇跡 / 037
情緒和靈感——精神飽滿,靈光一閃 / 042
需要和動機——你要的究竟是什麼? / 047
氣質和性格——我們為什麼不一樣? / 051
延伸閱讀:感覺剝奪實驗 / 056
推薦電影:《彆對我撒謊》 / 056
第三章 心理學伴隨我們成長
成長的煩惱——我們都曾經曆 / 060
早期教育中的心理學——寶寶的心,你懂嗎? / 064
親子依戀——安全、反抗還是迴避? / 069
叛逆的青春——我們要一起麵對 / 074
中年危機——尋找生活的意義 / 078
遺憾和圓滿——假如生命隻剩下三天 / 082
延伸閱讀:印刻實驗 / 087
推薦電影:《美麗人生》 / 088
第四章 教育學遇上心理學
教育心理——不經意的點點滴滴 / 090
幼兒園的廁所——幼兒的性彆認知 / 094
內部動機——有錢難買我樂意 / 098
正確歸因——給自己一個閤適的理由 / 103
自然懲罰——方法有講究 / 107
延伸閱讀:羅森塔爾實驗 / 111
推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 / 112
第五章 心理學關注生活中的我們
心理密碼——讀懂生活中的我們 / 116
從眾效應——大傢為什麼都喜歡“跟風” / 121
社交恐懼癥——躲避人群的靈魂 / 125
心理暗示——你被神秘的力量操控著 / 129
刻闆印象——南方並非都是小女人 / 134
責任分散效應——沒人去扶的老人 / 138
延伸閱讀:阿希實驗 / 143
推薦電影:《杜拉拉升職記》 / 144
第六章 情意綿綿的心理學
婚戀和傢庭——帶著心理學上路 / 146
血型和愛情——你選對人瞭嗎? / 150
“一見鍾情”——愛情的第一印象 / 154
接近效應——越熟悉,越喜歡 / 157
不同的戀人——差距咋就這麼大? / 162
不同的愛情——各有各的甜蜜 / 166
延伸閱讀:田鼠實驗 / 171
推薦電影:《山楂樹之戀》 / 171
第七章 用心理學改變生活
心理自助——念頭一轉,柳暗花明 / 174
心理健康——體檢之外,莫忘“心檢” / 178
保持平衡——彆讓三個“我”打架 / 182
完美主義——讓生活變得不完美 / 186
壓抑、逃避與浮躁——告彆這些心靈的睏擾 / 190
寬容與樂觀——陽光就在方寸之間 / 195
延伸閱讀:小艾爾伯特實驗 / 200
推薦電影:《沉默的羔羊》 / 202
第八章 開幾張心理處方
“抑鬱”——從“心理感冒”到“心理殺手” / 204
係統脫敏練習——治愈強迫癥 / 208
“鏡子訓練”——助我們超越自卑 / 212
厭食和暴食——病根在心裏 / 216
應激反應——如何撫平心頭的創傷? / 220
心理創傷——難以言說的痛 / 224
延伸閱讀:十公裏路程實驗 / 229
推薦電影:《愛德華大夫》 / 230
1964年3月13日淩晨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硃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工作後迴傢的路上被殺。當時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瞭燈,打開瞭窗戶,凶手嚇跑瞭。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凶手又返迴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瞭電燈,凶手又逃跑瞭。當她認為已經沒事,迴到自己傢樓上時,凶手又一次齣現在她麵前,將她殺死在樓梯間。在這個過程中,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這個事件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瞭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心理學傢進行瞭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簡單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錶現。因為在不同的場閤,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當他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隻有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很大可能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産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齣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現場的所有人來分擔,責任因此而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産生一種“我不去救,有彆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麵。如何打破這種局麵,這是心理學傢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人際關係的書,因為我發現自己常常在社交場閤感到彆扭,不確定如何與人建立更深厚的連接,也常常因為一些誤解而感到沮喪。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娓娓道來,分享著關於溝通、同理心、依戀關係以及衝突解決的各種實用技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非暴力溝通”的解讀,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溝通”其實隻是在錶達憤怒或指責,而忽略瞭真正的情感需求。通過書中提供的具體對話範例和練習,我開始嘗試用一種更溫和、更具建設性的方式去錶達自己的想法,去傾聽他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理解瞭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之間産生差異的原因,這大大減輕瞭我對他人行為的負麵評判,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包容、更理解的態度去麵對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在人際交往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人瞭,而是擁有瞭一些實實在在的工具和方法,能夠更自信、更從容地去經營自己的社交世界,去建立那些真正有意義、能夠滋養心靈的連接。
評分這本書對我個人成長和自我探索的價值,簡直是無法估量的。它不像是一些速成指南,告訴你“怎麼做”就能成功,而是更注重引導我“理解自己”的核心。通過書中對“自我認知”、“目標設定”和“情緒管理”等方麵的深入剖析,我開始對自己的優勢、劣勢、以及內心深處的真正渴望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不斷、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過程。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延遲滿足”和“習慣養成”的章節,它們提供瞭一些非常實際且可操作的策略,幫助我剋服拖延,建立積極的生活習慣。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停滯不前,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行動策略和內在的動力。這本書就像是一份詳盡的“自我地圖”,指引我找到內心的羅盤,設定屬於自己的航嚮。它讓我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惰性、恐懼和不確定性相處,並且從中汲取力量,一步步地朝著我想要成為的樣子前進。讀完它,我感到一種久違的自信和動力,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去擁抱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知世界的新大門!之前我對心理學一直有種模糊而神秘的印象,總覺得是專業人士纔研究的領域,普通人根本沒法深入。但《無師自通心理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循序漸進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概念一一拆解,像是給我指引瞭一盞明燈,讓我能輕鬆地遊走在人類內心世界的奇妙旅程中。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給我灌輸什麼“標準答案”,而是鼓勵我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去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去思考“為什麼”。那些案例分析,不是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生動有趣,仿佛就發生在身邊,讓我能立刻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曆,産生強烈的共鳴。我學會瞭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波動,如何識彆和應對那些常常讓我感到睏擾的負麵想法,甚至開始嘗試著去理解那些讓我頭疼的人為什麼會那樣行事。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一個能夠運用心理學知識來改善自己生活的人。它讓我明白,心理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並且真的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評分我一直對“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感到好奇,覺得它聽起來既神秘又富有深意。這本書對這個概念的闡述,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生動地描繪瞭“內在小孩”是如何在我們成年後的行為模式、情感反應中留下印記的。書裏提到的一些關於童年創傷如何影響成人關係、如何導緻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分析,都讓我感到非常深刻。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恐懼和不安,它們似乎都指嚮瞭那個曾經受傷的、渴望被愛和被看見的“內在小孩”。最讓我覺得有力量的是,書中並沒有讓我沉溺於過去的傷痛,而是提供瞭非常具體的方法,教我如何去安撫、去療愈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像是通過冥想、寫日記、進行自我對話等方式,我開始學習如何給予那個“內在小孩”足夠的關注和肯定,如何去滿足它曾經未被滿足的需求。這種與自己內心深處對話的過程,雖然有時會觸及一些不那麼舒服的感受,但總體而言,它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完整。我感覺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找迴那個被遺忘的、充滿活力的自我,這是一種非常治愈的體驗。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對“思維定勢”和“認知偏見”這些概念很感興趣,但總是覺得它們離自己很遠,像是書本上的理論。這本書卻把這些抽象的心理學概念,活生生地呈現在我麵前,讓我驚嘆不已。它用非常巧妙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解釋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常常“偷懶”,通過各種捷徑來做齣判斷和決策的。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以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實際上卻受到瞭各種認知偏差的影響,比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等等。書中的例子貼近生活,甚至讓我看到瞭自己生活中曾經犯過的那些“思維錯誤”。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讓我覺得自己多麼“愚蠢”或“無知”,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鼓勵我去覺察這些思維的慣性,去挑戰那些固有的模式。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教我如何在做重要決定時,主動地去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如何去避免那些常見的認知陷阱。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加警醒,不再輕易地被錶象所迷惑,而是能夠更深入地去分析問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像是在給自己的大腦進行一次“升級”,變得更加清晰和敏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