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服饰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具体到贵州的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因其悠久的历史所传承下来的精美的技艺、因其支系众多而衍生的款式多样性、因其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使得服饰承载的记录历史的特性等,这些都使得贵州的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传承研究》主要内容是对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传承所进行的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 研究课题的确定
二 所研究之民族
三 调查地点的选取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范围与内容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研究的范围
三 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主要观点、创新之处与学术价值
一 主要观点
二 创新之处
三 学术价值
第一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服”
第一节 综述:关于“服”的几组概念
一 盛装与便装
二 一部式与二部式
三 主体服装与辅助服装
第二节 主体服装款式
一 一部式款式——贯首型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装
二 二部式款式——上下分制的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装
第三节 辅助服装款式
一 综述:辅助服装款式——多部件的构成
二 各部分辅助服装分类
第四节 余论——关于服装细节的几个补充说明
一 细节之材质
二 细节之衣袖
三 细节之扣子
四 细节之领部结构
五 细节之衣摆
第二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饰”
第一节 综述
一 饰品的分类:首饰与佩饰
二 饰品的种类:量多而繁杂
三 饰品的材质:银质为主
四 饰品的历史、文化与作用
五 饰品在传统服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分类详述:饰品的具体款式
一 首饰
二 佩饰
第三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技”
第一节 刺绣技艺
一 综述
二 花样与工具
三 贵州苗族刺绣技艺
四 贵州侗族刺绣技艺
第二节 织染技艺
一 织布
二 染布及后续过程
三 织锦
第三节 蜡染技艺
一 防染剂
二 点蜡工具
三 染料
四 蜡染步骤
第四节 百褶裙的制作技艺
一 百褶裙的制作
二 百褶裙的装饰手段
第五节 银饰制作技艺
一 银饰制作的工具与工序
二 银匠村
第六节 传统服饰技艺的变迁——一个近60年前的调查案例
第四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动态穿着文化”
第一节 “动态穿着文化”之穿着习俗
一 关于主体服装的穿着习俗
二 关于辅助服装的穿着习俗
三 关于饰品的穿戴习俗
四 收放习俗
第二节 “动态传着文化”之穿着步骤
一 对归洪村侗族女性盛装穿着步骤的解读
二 对滚仲村苗族女性盛装穿着步骤的解读
三 对西江寨苗族女性盛装穿着步骤的解读
四 对西迷村侗族女性盛装穿着步骤的解读
第五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服饰主体”
第一节 对服饰主体——贵州苗族侗族女性的民族学解读
一 “他者”的视角
二 苗族侗族女性的共性研究——性格特质层面
三 苗族侗族女性的共性研究——对美的追求层面
四 苗族侗族女性差异性研究——性格差异与服饰映射
第二节 传统服饰对于贵州苗族侗族女性的重要意义
一 四位一体——设计者、制作者、穿着者与传承者
二 传统服饰与女性恋爱、婚姻
第六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文化意义与研究价值
第一节 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一 文化表征——本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集中体现
二 族别标志——本民族归属的认同
三 评判指标——对制作者女工的判定
四 仪式构成——作为礼仪服的存在
五 身份识别——服饰中的符号语言
六 审美表达——体现对审美的认知
七 情感媒介——连接母女间感情的纽带
第二节 对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研究的意义
一 时间的纵轴——时代变迁对于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影响
二 空间的横轴——民族间与国际交流对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影响
三 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需求
第七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留存现状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留存现状
一 服饰实物的留存
二 服饰技艺的留存现状
三 个案研究:对西江苗寨传统服饰留存与传承状况的分析
第二节 对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传承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 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 经济因素的冲击
三 交流因素
四 生活方式的变化
五 相关立法的缺失
六 当地群众传统服饰保护意识的薄弱
第八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传承的三个要素
第一节 传承中的主体因素——传承人、组织者以及普通制作者
一 传承人
二 有影响力的组织者
三 普通的制作者
第二节 传承中技术的因素——服饰手工艺的传承
一 服饰技艺的特点与传承之间的关系
二 传承中教与学的几种方式
三 关于传统手工艺的手工性与市场化之间的悖论
第三节 传承中的其他因素——传承的助力
一 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二 相关研究与科研机构的学术支持与方向性建议
三 当地文化馆对相关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
四 合理运用民间组织的力量
五 相关的服饰公司或企业的市场化推进
第九章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之传承出路与设想
第一节 保护层面——实物保护与传承环境的建立
一 服饰实物层面——对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实物保护
二 传承环境层面——建立和完善原生态文化村落
第二节 研究层面——对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文化的研究
一 对于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田野调查
二 对于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学术研究
第三节 保障层面——数字化存档与法律保护
一 非物质文化体系层面——将精品服饰和精湛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二 制定系统而明确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保护法》
三 建立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数据库
第四节 发展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设与现代设计
一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代设计
二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舞台化设计
三 贵州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品牌化推广
结论
附录一 对专家学者的访谈记录
附录二 相关案例目录
附录三 表格目录
附录四 图片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织就时光的绚烂:苗、侗女性服饰的流转与新生》 在中国西南的云山雾海之间,生活着两个古老而迷人的民族——苗族和侗族。他们的名字,早已与色彩斑斓、工艺精湛的传统服饰紧密相连。这些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衣物,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以及社会文化的生动画卷。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研究对象,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苗族与侗族女性传统服饰在漫长岁月中如何孕育、发展,并经历着时代的洗礼。它是一部关于“美”的叙事,一曲关于“传承”的赞歌,一次关于“文化自觉”的探索。 一、 苗族女性服饰:斑斓的叙事与无言的史诗 苗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分支的民族,其女性服饰的多样性令人惊叹,几乎堪比一部百科全书。每一个分支,甚至同一个分支内的不同支系,都可能因为地域、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在苗族女性的服饰中,色彩的运用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们对色彩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和高超的驾驭能力。红,象征着热情、生命与吉祥;蓝,代表着天空、纯净与希望;黑,蕴含着神秘、稳重与力量;而绿,则寄托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丰收的期盼。这些色彩,通过精妙的搭配与组合,在衣襟、袖口、裙摆、头饰上跳跃、碰撞,编织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盛宴。 刺绣,是苗族服饰中最令人称道的技艺之一。苗族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将彩色的丝线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这些图案并非信手拈来,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飞禽走兽,如龙、凤、鸟、蝶,是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与想象;花草树木,如牡丹、梅花、莲花,则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对生命力的赞美;几何纹样,如回纹、网纹,则展现了他们对宇宙秩序与空间关系的理解。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妇女们的心血与智慧,它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记录着家族的繁衍,映射着社会的变迁。 银饰,是苗族女性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民相信银子具有驱邪避煞、保佑平安的神力。因此,他们会倾尽家财,为女性打造精美的银饰,如银冠、银角、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这些银饰不仅造型各异,而且往往带有繁复的雕刻和捶打工艺,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盛大的节日庆典上,妇女们佩戴着琳琅满目的银饰,与色彩鲜艳的服饰交相辉映,仿佛一位位从古老传说中走出的银色精灵,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苗族女性服饰的结构也极富特色。从上到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短上衣、长裙、围腰、披肩,以及各式各样的头饰和脚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着装体系。这些衣物的剪裁和搭配,充分考虑了地域环境和生活需求,既有保暖性,又不失其灵动与美观。例如,居住在湿热地区的苗族,服饰多以轻薄透气的棉麻为主;而生活在寒冷地区的苗族,则会运用厚实的毛织物和多层叠穿的方式来御寒。 二、 侗族女性服饰:素雅的韵味与结构的智慧 与苗族服饰的奔放热烈不同,侗族女性服饰更显素雅、含蓄,却同样饱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侗族服饰的色彩以青、蓝、黑、白为主,基调沉静而内敛,偶尔点缀以鲜艳的红、绿、黄等色,犹如水墨画中的点睛之笔,更显其独特的韵味。 侗族服饰的工艺以纺织和蜡染最为突出。他们擅长利用手工纺织的棉布,通过精湛的染色和印花技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图案。蜡染,是侗族服饰的一大特色。通过在布上涂蜡,形成抗染区域,再进行染色,最后去除蜡层,便能显现出如同霜雪、水波般的独特纹理。这些自然的、抽象的纹样,赋予了侗族服饰一种超然脱俗的美感。 在结构上,侗族女性的服饰也展现了其独特的智慧。通常由上衣、裙子、围腰、披肩等组成。上衣的剪裁往往合体而修身,展现出女性的曼妙身姿。裙子多为百褶裙,行走间飘逸灵动。围腰,则常常绣有精美的图案,既有装饰作用,也能起到固定衣物的作用。而披肩,则更添几分端庄与优雅。 侗族女性的头饰和银饰同样别具匠心。他们常将黑色或蓝色的布条缠绕在头上,形成独特的发髻,并点缀以银制的发簪、银梳等。这些饰品虽然不如苗族银饰那般规模宏大,却同样精致细腻,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侗族服饰的许多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衣襟上佩戴的铃铛,在行走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既能起到警示作用,也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而服饰上的某些特定纹样,可能代表着家族的起源、对神灵的敬畏,或是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三、 流转与新生: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印记 苗族与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紧密相连。 历史上,服饰是区分族群、等级、地域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两个民族的服饰在相互交流、借鉴中不断丰富,也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物产,也直接塑造了服饰的材质、款式和穿着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外部世界的涌入,为苗族与侗族服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机遇。工业化生产的纺织品、合成染料的出现,以及西方服饰理念的传播,都对传统服饰的制作和审美产生了影响。一些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一些服饰款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然而,危机之中也孕育着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服饰的价值,并积极投身于保护与传承之中。他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式服饰。传统服饰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走上T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符号。 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苗族与侗族服饰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动力。游客们对民族风情的浓厚兴趣,使得传统服饰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这既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对传统服饰的保护和创新。 结语: 《织就时光的绚烂:苗、侗女性服饰的流转与新生》虽然不直接呈现某项具体的研究成果,但它描绘了一个宏大的文化图景,展现了苗族与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丰富内涵、精湛工艺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它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色彩、智慧与温度的世界,去感受那些用丝线、彩料和汗水织就的,关于美、关于传承、关于民族生命力的动人故事。这不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更是对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文化智慧和生存智慧的深层体悟。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流转中焕发新的光彩,在传承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