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耘語言學刊》原名《勵耘學刊》(語言捲),是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的語言學類學術集刊。
《勵耘語言學刊(2017年第2輯)》主要內容包括特稿,爭鳴,方法研究與應用,章黃之學研究,語法研究,詞義考釋與詞匯研究,漢字考釋與漢字學研究,方言研究,新書及新興交叉學科介紹,其他。
特稿
梵漢對音學科述略
——紀念俞敏老師一百周年誕辰
尋求漢語言文字和漢語語言學的科學發展之路
——何九盈教授最新語言學研究述評
爭鳴
“後置”說是人為虛構
“高三尺”及其相關問題再討論
——兼論漢語詞類問題
也談“二名不偏諱”
方法研究與應用
模糊詞語的模糊釋義法研究
——以《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為例
從確定的詞義看變文中聲、韻的特殊假藉現象
——以義正音方法在中古漢語研究中的應用
《現代漢語詞典》形容詞釋義因子研究
段玉裁增加反切“當(據某書)某某切”學理分析
——以《說文解字注》第七、八篇25例為對象
章黃之學研究
《說文段注小箋》研究
章太炎早期的語言文字實踐與理論
——以《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為中心
論黃侃手批《說文解字》未用“同”批錄及未錄的《文始》“變易”
——以《文始》“歌泰寒”類的考察為基點
語法研究
漢語和英語動詞的賓語省略比較
轉摺連詞“但是”的語法化
談“著”語體、文體功能的語法機製
論程度副詞修飾黏動短語“顯得+X”
“極小量+也/都+VP”否定構式辨析
詞義考釋與詞匯研究
禪籍“漏逗”考論
“不重傷”解
從《墨子》“選、擇、選擇”用法看“選擇”成詞
“改邪歸正”的源流與變體
“生從雨”考釋
漢字考釋與漢字學研究
漢字構形與漢字書寫的非同步發展
敦煌馬圈灣漢簡簡化字及其漢字學價值考
從古文字構形看漢語的語法信息
日本迴歸醫籍《濟世碎金方》俗字考釋
試論“東”“叔”“菽”到“豆”的曆時演替
《龍龕手鏡》疑難字形音義劄考四則
方言研究
廣州話兩百年來的語音變化節點
新書及新興交叉學科介紹
生物語言學研究新進展
——《劍橋生物語言學手冊》評介
其他
《大唐西域記校注》訂補
《勵耘語言學刊》徵稿啓事
我很少對一本學術刊物的“製作工藝”發錶評論,但這本《勵耘語言學刊(2017年第2輯)》在細節上的用心,確實值得稱贊。無論是對引文格式的規範化處理,還是對插圖、錶格的清晰度保證,都體現瞭齣版方極高的專業素養。但更重要的,是內容上所展現齣的那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我留意到,其中涉及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和記錄的幾篇文章,其背後付齣的田野工作努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這些研究不是坐在電腦前構思齣來的,而是真正深入到偏遠地區,與當地社群建立瞭信任關係後纔獲得的珍貴語料。這種對基礎研究的堅守,對鮮活語言生命的尊重,是當下許多追求快速發錶的學術圈子所欠缺的。閱讀這些報道,不僅讓我獲得瞭語言學知識,更被那種沉甸甸的學術責任感所感染。它讓人明白,語言學不僅僅是理論的構建,更是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守護工作。這使得整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學術交流範疇,具備瞭更深遠的文化意義。
評分這本集子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片經過精心規劃的學術花園。它並非雜亂無章地堆砌各種主題,而是有著清晰的內在脈絡和話題的呼應。我發現不同研究方嚮的學者們,雖然研究對象韆差萬彆,但他們似乎都在圍繞一個核心議題進行對話,那就是——“語言的邊界在哪裏?”有一篇關於口語語篇分析的文章,其細緻程度令人發指,它記錄瞭對話中的停頓、語氣、甚至肢體語言對意義的貢獻,將“交際”這個模糊的概念量化和可視化。與之相對照的,是另一篇關於形式語義學的文章,它則試圖用最精確的邏輯符號去捕捉意義的微小差彆。這兩者看似南轅北轍,但閱讀完後會發現,它們其實在用不同的工具,試圖迴答同一個終極問題。這種跨越理論深度的對話,讓整本刊物充滿瞭動態的張力。它鼓勵讀者不要局限於某一派彆,而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吸收不同視角下的真知灼見。
評分翻開這本刊物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但這種氣息並非令人望而卻步的傲慢,而是一種沉澱下來的智慧光芒。我得承認,我不是科班齣身,對某些深奧的句法結構或語義理論隻能勉強理解皮毛,但《勵耘語言學刊(2017年第2輯)》的編者們顯然考慮到瞭讀者的多樣性。刊物中收錄的一些關於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的文章,簡直是寫給人話的。它們不再是關在象牙塔裏的自說自話,而是緊密圍繞著社會變遷、代際差異對語言使用的影響。我記得有一篇分析網絡流行語的演化路徑的文章,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沒有簡單地批判“不規範”,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新詞匯背後的社會心理需求和傳播機製,讓我對日常的交流方式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尊重。這種對“活的語言”的關注,而非僅僅對“規範的語言”的固守,是它最讓我欣賞的地方。每篇文章後的參考文獻列錶都詳實可靠,體現瞭作者們深厚的學術積纍和負責任的研究態度,這讓讀者在跟隨他們的思路時,心裏踏實得很,知道自己走在一條有堅實基礎的道路上。
評分老實講,我對這本刊物的期待,更多是源於對“勵耘”這個品牌的信賴,畢竟這是一個在國內語言學界有口皆碑的平颱。然而,這次的第二輯,依舊沒有讓人失望,甚至在某些方麵超齣瞭我的預期。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語言類型學和曆史比較語言學方麵的幾篇重量級稿件。這些傳統領域的內容,往往最容易淪為“炒冷飯”,但這裏的幾位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夫的,他們引入瞭新的數據源和更精密的統計方法,對一些經典的語言譜係關係進行瞭重新審視和論證。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簡直就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照著自己過去閱讀過的相關資料,發現許多原本模糊的認知點,在這幾篇文章的闡釋下,變得清晰、邏輯嚴密。這種對知識的再發現和再構建的體驗,是任何快餐式閱讀都無法提供的。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精力,但迴報是豐厚的——你的學術視野會被切實地拓寬,對語言的古老根源和多樣性會産生新的敬畏感。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語言學這個領域,有些專著讀起來簡直是啃石頭,枯燥得讓人昏昏欲睡。但是《勵耘語言學刊(2017年第2輯)》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組織的學術盛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道精心烹製的菜肴,既有傳統功底的紮實體現,又不乏新銳觀點的碰撞與火花。我尤其欣賞它在保持嚴謹性的同時,努力拓寬瞭研究的邊界。比如,其中一篇關於認知語言學在方言研究中應用的探討,簡直是茅塞頓開。它沒有停留在純理論的推演上,而是深入到具體的語料分析中,展示瞭如何用現代的理論工具去剖析那些看似尋常的語言現象,讓老一輩學者引以為傲的“田野調查”成果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使得即便是初涉語言學領域的讀者,也能從中汲取到真知,而不是被一堆晦澀的術語團團圍住。它的排版和裝幀也相當考究,閱讀體驗極佳,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本學術刊物來說,無疑是加分項。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佳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觀察當代語言學研究前沿的窗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