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如何看待其他国家?
美国、俄罗斯、日本等的“网络头像”又是什么?
近年中国影响力逐步提升,在互联网上的国际舆论热点频现,国际传播 能力建设目标与使命提上日程。本书致力于新媒体国际传播力和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加强境外媒体适销对路的内容,学习国际经验,以加强对互联网国际舆论的国别研究;目的是从媒体与网民的观点中,提炼出中国网络舆论对其他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网友对中国的相互看法。
本书用了大量篇幅,向大家展示了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对全球主要国家的国别形象。本书介绍的国别形象北美介绍美国,欧洲介绍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横跨欧亚介绍俄罗斯, 大洋洲介绍澳大利亚,亚洲介绍了日本、新加坡和越南等等。
刘鹏飞,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人民在线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安徽合肥人。主要从事网络舆情实务、新媒体传播、政府公共治理等领域研究。张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新媒体智库研究员。杨卫娜,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分析师,新媒体智库研究员。
前 言
第一章 中国网民眼中的世界
一、互联网国际舆论场的形成
二、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结构特征
三、互联网国际舆论场的发展特点
四、互联网国际舆论场的发展趋势
五、国际舆论传播挑战与应对
第二章 美国篇
一、政治形象:资本主义超级大国
二、智库形象: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三、经济形象:全球最大经济体
四、科教形象:人类科技领先保持者
五、网安形象:全球网络实际控制者
六、军事形象:美国大兵的命令与征服
七、国民形象:美国梦的个体实现
八、社会形象:天堂与地狱
九、文化形象:风靡全球的流行文化
十、体育形象:奥运霸主
第三章 英国篇
一、政治外交形象:中英的“黄金时代”
二、经济形象:脱欧后的金融地位
三、文化形象:英伦风情的历史与现代
四、社会形象:绅士与嬉皮共舞
第四章 法国篇
一、经济形象:增长乏力的高卢雄鸡
二、政治形象:理性与幻想的交杂
三、外交形象:低调的佼佼者
四、文化形象:五彩斑斓 历史悠久
五、社会与国民形象:浪漫法国人“爱罢工”
第五章 德国篇
一、政治外交形象:正视历史 重塑形象
二、经济形象:德国“工业 4.0”
三、德国文化:思想家摇篮
四、国民与社会形象:“德国制造”还是“制造德国”?
第六章 意大利篇
一、政治形象:政局演变受关注
二、经济形象:中小企业王国
三、中意关系形象:新时期的“马可·波罗”
四、文化体育形象:足球与教育的超高人气
五、消费休闲产业形象:时尚国度 vs 买买买
第七章 俄罗斯篇
一、经济形象:“成也石油,败也石油”
二、政治形象:“硬汉”普京
三、外交形象:中俄“政热经冷”?
四、文化形象: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国民与社会形象:“战斗民族”
等。。。。。。。。。。。。。。。。。。。
2016年,在微博平台中,“小粉红”的新生力量在“帝吧”出征FB (Facebook)、赵薇电影《没有别的爱》争议、“南海仲裁”、“日本 APA 酒店事件”等涉及爱国热点中均体现出了强大的自我组织能力。 “帝吧”出征Facebook,一切活动没有官方参与,全凭90后、00后 自行制定规则,规模之庞大、组织性纪律性之高、对战礼仪之严谨、攻击 手段之奇葩,后续引来媒体点赞,颠覆了以往人们对 90 后、00 后的印象。 农历春节期间,日本APA酒店爆出歪曲历史的图书事件,刷爆了微博、微信。 事件从微博上由一位美国游客发布的视频开始,酒店内摆放许多充满各种 右翼言语的书籍,并且否认韩国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并称这些日 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是“美国为了投下原子弹而编造出来的东西”。但由 于书籍内容多是日文和英文,很多游客没有注意到,也没有人对此提出任 何疑问。 对此,微博话题#日本APA酒店否认南京大屠杀#阅读量达1576.9万次。 # 日本 APA 酒店有极右翼背景 # 阅读量达 9126 万次,评论量达 4.7 万次。 # 抵制日本 APA 酒店 # 阅读量也高达 1395.8 万次,评论量达 1.2 万次。相关 话题 # 日本华人抵制 APA 酒店 # 阅读量达 8733.4 万次,评论量达 5.4 万次。 在日本华人抵制 APA 酒店游行活动中,参加抗议的中国女生 @ 妖污王彤 彤彤 就游行遭到日本右翼干扰一事发表微博,感谢日本警察以及一些友好日 本人士的参与和帮助。但此条微博却遭到一批“精神日本人”账号的组团攻击, 不过有网友迅速反应过来,声援博主并积极举报攻击博主的人。在匿名化的 网络虚拟环境下,情绪化评论只能占一时的风头,大多数网民还是保持理性的态度表达爱国情怀。
2016年,“吃瓜群众”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吃瓜群众” 自古有之,过去围观在于“看热闹”,互联网的兴起,为“看热闹”提供了 一个便利的平台,可以“足不出户观尽天下事”。不过,“吃瓜群众”和过 去的“围观”不同,“围观”是中性词,无褒贬含义,微博刚兴起时就打着“关 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的口号,而“吃瓜”则是将“围观”娱乐化,在“无 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心态下,纵观事件发展过程却依然不了解事件真相, 但却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颇有“不嫌事大”之意。 在对待境外热点与国内热点的围观上,网民的态度不尽相同。2016 年国 际形势变动,从英国脱欧、欧洲难民潮、恐怖袭击频发、土耳其军事政变、 巴西里约奥运会、日本核辐射、天皇退位以及韩国“亲信干政”、美国大选, 有网友戏称,在国际舆论方面,2016 年我国网友真是达到了全员参与。 里约奥运会期间,奥运筹备工作组被奉为“最差、最糟、坑爹”的一届, 在开幕式前几日,各场馆还是工地一片,吉祥物被击毙、恶性治安案件、自 行车道发生坍塌、运动员住宿环境等问题均遭到了网民的调侃,甚至我国奥 运健儿自己安灯管的“多能”也成为话题。2016年欧洲杯期间,英俄球迷 打架事件又引来了一群“吃瓜群众”,普京在圣彼得堡参加经济论坛时称“不懂为什么 200 个俄罗斯人可以打败 1000 个英国人”,引来网友们的感叹。 之后的韩国“亲信干政”、美国大选更是被网友调侃成“韩剧”、“美剧”。 不过,网络围观背后的责任缺失愈加凸显,甚至形成“网络暴力”,国际“键 盘侠”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文明冲突和道德 绑架不断上演,也引起一些反思。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稿后,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个极其复杂且细节丰富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影。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没有止步于简单地罗列“网民喜欢/讨厌哪个国家”,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偏好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历史记忆的断裂点。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国际事件在不同论坛上的解读差异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社会心理学展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美食外交”与“文化输出”的章节,它揭示了在最日常、最去政治化的领域,民族情感是如何悄然植入的。那种描述中国网民对某国饮食文化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新奇事物的向往,又夹带着对本土传统的维护——非常细腻。这本书的论证方式是层层递进的,绝非简单的概括,而是大量使用一手网络语料,通过精妙的文本挖掘技术,将原本喧嚣嘈杂的评论区,转化为可供严肃解读的田野调查样本。它成功地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日常刷屏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还挺引人入胜的。《世界形象地图:中国网民眼中的多元世界》,这个标题本身就构建了一个引人遐想的空间:一个由互联网构建的、由中国网民的集体意识所描绘出的世界图景。我尤其好奇“形象地图”这个词,它暗示的不是地理上的精确测绘,而是一种认知上的、主观的、甚至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投射。想象一下,数以亿计的网民,在信息的洪流中,如何筛选、重构、乃至神化或妖魔化他们视野范围之外的那些国家和文化。这本书似乎承诺要揭示隐藏在那些流行的梗、热搜话题和评论区争吵背后的,一个深层次的、关于“他者”认知的结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扎实的分析工具,去解码这些碎片化的网络表述,最终绘制出一张既非官方宣传、也非西方刻板印象所能完全概括的、鲜活的、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当代中国网络世界观。这不仅仅是关于“我们看世界”的记录,更是一种关于“我们是谁”的深度自省。我对它如何处理信息茧房效应和回音室现象抱有极大的兴趣,毕竟,网民的“世界”往往被算法深深塑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虽然主题是学术性的社会观察,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几乎没有一般社科著作那种佶屈聱牙的晦涩感。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梗”或一个广为流传的网络段子作为引子,然后迅速切入到深层的社会结构分析中去。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多元世界”这一概念的诠释是极其审慎和辩证的。它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陷阱,而是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网民对同一国家可能同时抱持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模板——比如,对一个国家,他们可能一方面在影视作品中对其精英文化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在国际冲突议题上又表现出极强的排斥性。这种认知上的二元对立,恰恰是当代信息传播环境下最真实的写照。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它对“边缘化”的少数声音的关注略显不足,但考虑到其样本量的庞大,这也许是无可避免的取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章节标题的选择也颇具巧思,充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抽象的社会学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形象构建——转化成了每一个中国网民都能产生共鸣的切身体验。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网络截图和表情包分析,这些看似轻浮的元素,在作者的解读下,瞬间拥有了重量,它们不再是无意义的娱乐碎片,而是构建现代集体无意识的砖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从最容易引发共鸣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入手,逐步深入到历史观和地缘政治的解读,最后落脚于自我身份的再确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去回味自己过去在网上发表的评论,思考那背后隐藏的逻辑链条是否也曾在本书的某个模型中被精确描绘。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时代意义的作品,它记录了数字时代中国社会心态的独特切片。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过去几年里在社交媒体上目睹的那些激烈争论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框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一个关于“世界真相”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见”我们是如何构建起这个虚拟的世界的。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网络舆论的表皮,展示了下面流动的、由集体焦虑、历史叙事和算法推荐共同驱动的复杂血液循环系统。特别是它关于“符号消费”的部分,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我们以为是基于理性判断的对外看法,其实只是对特定网络符号的依恋或排斥的投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克制而有力的,作者的观点像冰块一样清晰,但包裹在其中的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同情。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的信息茧房,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