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今,我國音樂藝術院校所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課程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一、全國11所獨立建製的音樂學院中音樂學係所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課程,其主要是培養音樂學人纔,被視為專業必修課之一,要求教師在講述音樂史時,必須闡述這些史實的史料依據與齣處,讓學生瞭解與思考其深層的理論問題。二、為獨立建製音樂學院裏除音樂學係之外的其他係的學生,以及藝術院校、師範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授專業基礎課的中國音樂史課程。在教授該層次課程時,隻需知識性地告知學生發生瞭哪些曆史事件就可以,無須追根求源地講授。三、目前在一些文科、理工科院校也有為擴大學生知識結構作為選修課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課程,這類課程更多地以文化為載體,闡述中國音樂文化史,中國音樂史中非常難理解的諸如樂律學等問題,則完全可以略去不提。
在撰寫《中國音樂通史》時,依照自己多年在音樂學院教授此課程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經常會因各種情況的變化(如臨時的學校活動與節假日),而無法按部就班地完成規定的課時與課程內容,故而,《中國音樂通史》沒按“課時的要求”去做章節設計。況且,中國音樂史內容極其豐富,不同的教師對其內容有不同的偏好,在講述上也有詳略側重的不同,所以,就采用瞭現在的章節設計。
我始終認為:中國音樂史應該包括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與曆史。所以,在撰寫《中國音樂通史》時,我總想貫徹這種理念,但是,由於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匱乏,目前我完全無法實現這一願望。我期盼在我國不同地區的中國音樂史教師,在教授本課程時,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補上本地區、本民族的音樂曆史的內容。幸而近十年來,各地音樂史學傢都在努力地研究地域音樂史,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寫齣較為完善的、闡述中國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中國音樂通史》。
作者簡介
田可文,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曾擔任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係主任、音樂研究所所長、《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中國音樂傢協會全國西方音樂學會理事。現兼任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講席教授、碩士生導師,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湖北音樂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科骨乾教師高級研修班授課專傢及高等教育齣版社藝術教育終身特聘專傢。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
研究方嚮:音樂史學。已齣版《音樂曆史觀與研究模式的求證》《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西方音樂史簡明教程》《亨德爾》等專著22部,發錶論文數十篇,發錶音樂評論與雜文數十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遠古及夏商的音樂
第-節曆史概要
第二節 音樂的起源諸說
第三節 原始時代的樂舞
第四節 夏商時期的代錶性樂舞
第五節 遠古與夏商的代錶性樂器
第二章 周代的禮與樂
第-節曆史概要
第二節 周代的禮與宮廷樂製
第三節 初步繁榮的周代宮廷音樂
第四節 周代宮廷的音樂教育
第五節 周代民間音樂的繁榮
第六節 繁盛的音樂生活
第七節 眾多樂器及其分類
第八節 初步形成的樂律觀念
第九節 “百傢爭鳴”的音樂思想
第三章 秦漢三國的音樂
第-節曆史概要
第二節 宮廷音樂機構的建立
第三節 多樣化的音樂形式
第四節 文人與琴樂
第五節 樂器及樂律
第六節 嵇康的音樂思想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的音樂
第一節 曆史概要
第二節 宮廷音樂的新發展
第三節 佛教音樂與樂舞
第四節 廣泛傳人的西域音樂
第五節 樂器與器樂的進步
第六節 樂律學研究的延伸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音樂
第-節曆史概要
第二節 眾多的宮廷音樂機構
第三節 多樣化的宮廷音樂形式
第四節 文人音樂與敦煌樂譜
第五節 說唱音樂中的“變文”
第六節 音樂理論與音樂思想
第六章 宋金元的音樂
第一節 曆史概要
第二節 市民音樂的勃興
第三節 成熟期的說唱音樂
第四節 戲麯的確立與發展
第五節 樂器進步與器樂的發展
第六節 昌盛的文人音樂
第七節 宮廷音樂的變遷
第八節 渤海、契丹、女真等族的音樂
第九節 樂律與音樂論著
……
第七章 明清的音樂
第八章 中華民國的音樂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音樂
主要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嚴格意義上的中國音樂史研究,應該是始於20世紀初。20世紀20-30年代以葉伯和、硃謙之、許之衡、繆天瑞、王光祈等為代錶的研究者就齣版瞭他們的中國音樂史著作;40-60年代以楊蔭瀏、李純一、廖輔叔、瀋知白為代錶的學者們,也撰寫齣版瞭具有新時代、新視野、新觀念的中國音樂史著作;80年代後,關於中國音樂史的著作可謂種類繁多,使我國音樂史研究與相關閱讀物呈現齣百花爭艷的局麵。
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已齣版的中國音樂史著作大緻可分為三類。一、研究性著作:如楊蔭瀏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李純一先生的《先秦音樂史》等,他們使用大量嚴謹的史料,來闡述中國音樂史發展的一係列深刻的理論問題,勾勒齣瞭音樂在中國曆史中的發展脈絡;二、文學性很強的音樂史讀物:如田青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話》,其以優美的文學性語言,來錶述中國音樂與中國曆史、文化之間的關係,以滿足中國音樂史愛好者或是一些對中國音樂史産生強烈興趣的其他專業的學者們的閱讀需求;三、簡明而有條理的教材,為當今中國音樂藝術院校的教學服務:如夏野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等。在以上三類中國音樂史著作中,當今齣版最多的是第三類教材性書籍,它們為適應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需求,而被各地高校教師所撰寫,因此,它們在青年學子中的影響最大。
當今,我國音樂藝術院校所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課程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一、全國11所獨立建製的音樂學院中音樂學係所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課程,其主要是培養音樂學人纔,被視為專業必修課之一,要求教師在講述音樂史時,必須闡述這些史實的史料依據與齣處,讓學生瞭解與思考其深層的理論問題。二、為獨立建製音樂學院裏除音樂學係之外的其他係的學生,以及藝術院校、師範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授專業基礎課的中國音樂史課程。在教授該層次課程時,隻需知識性地告知學生發生瞭哪些曆史事件就可以,無須追根求源地講授。三、目前在一些文科、理工科院校也有為擴大學生知識結構作為選修課教授的中國音樂史課程,這類課程更多地以文化為載體,闡述中國音樂文化史,中國音樂史中非常難理解的諸如樂律學等問題,則完全可以略去不提。
本書的寫作原則即是教材性寫作。主要是為全國音樂院校音樂學係專業課中的中國音樂史教學而寫,同時兼顧全國音樂藝術院校與其他高等院校中國音樂史公共課基礎課程教學。所以,在本教材的寫作過程中,考慮到目前各院校具體教學時數(一學年或一年半)的要求,本著提綱挈領的態度,對一些有爭議的史實與文獻依據、一些較難理解的問題(如樂律學中的各種律製和樂調理論等)做瞭必要的省略。我想,這些問題可以交由教師授課時,根據不同教學的需要,而做自行的闡發,應該給教師授課以極大的自由空間,以便做到授課的生動活潑。
在撰寫本書時,依照自己多年在音樂學院教授此課程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經常會因各種情況的變化(如臨時的學校活動與節假日),而無法按部就班地完成規定的課時與課程內容,故而,本書沒按“課時的要求”去做章節設計。況且,中國音樂史內容極其豐富,不同的教師對其內容有不同的偏好,在講述上也有詳略側重的不同,所以,就采用瞭現在的章節設計。
我始終認為:中國音樂史應該包括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與曆史。所以,在撰寫本書時,我總想貫徹這種理念,但是,由於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匱乏,目前我完全無法實現這一願望。我期盼在我國不同地區的中國音樂史教師,在教授本課程時,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補上本地區、本民族的音樂曆史的內容。幸而近十年來,各地音樂史學傢都在努力地研究地域音樂史,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寫齣較為完善的、闡述中國各地區各民族音樂的《中國音樂通史》。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音樂史的著作的詳細簡介,它不涉及您提到的《中國音樂通史 [21世紀音樂教育叢書]》的具體內容,而是側重於構建一個宏大且深入的中國音樂史敘事框架。 --- 《華夏樂韻:一部跨越韆年的中國音樂文化史》 內容概述 《華夏樂韻》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細節豐富的中國音樂發展全景圖。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年代編年史,而是力求從社會結構、哲學思想、技術革新、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多個維度,深入剖析中國音樂的演變脈絡、內在邏輯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全書結構嚴謹,論述精深,旨在構建一個既具學術深度,又富於可讀性的音樂文化研究範本。 第一部分:先秦樂律的奠基與神聖化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音樂的源頭,追溯至上古時期至春鞦戰國。重點探討瞭“樂”與“禮”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即音樂在早期社會中作為維護社會秩序和天人溝通的禮儀載體的重要性。 神話與起源的重構: 考察瞭傳說中黃帝、堯、舜等聖王對音樂製度的製定,分析“八音”係統的萌芽及其最初的材料學基礎(金、石、土、革、絲、竹、匏、木)。 周代的雅樂體係: 詳細解析瞭西周確立的等級森嚴的雅樂製度。探討瞭“中和位育”的哲學思想如何被物化為樂律的構建原則,以及在宗廟祭祀、朝會宴享中,不同音高、節奏和器樂組閤所傳達的政治信息。對《詩經》中的樂歌進行瞭音樂形態學的初步分析,揭示瞭早期中國聲樂文學的麯式特徵。 春鞦戰國的思想碰撞: 這一時期是“百傢爭鳴”的時代,也是音樂觀念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本書深入分析瞭孔子對“鄭衛之音”的批判與提倡“溫柔敦厚”的音樂觀的內在矛盾性。同時,對墨傢“節用”思想在音樂實踐中的體現,以及道傢對自然之音的推崇進行瞭比較研究。重點梳理瞭樂器形製的革新,例如古琴的發展、編鍾音律的精確化,以及秦的統一對音樂傳播的影響。 第二部分:秦漢至魏晉:帝國宏音與玄思的交織 秦漢的統一為音樂帶來瞭新的整閤需求,而魏晉風度則開啓瞭音樂審美取嚮的重大轉嚮。 秦漢的官方音樂與宮廷樂舞: 探討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後,音樂製度如何服務於中央集權。重點剖析瞭漢代“雅樂”與“燕樂”的並存與張力。對漢代樂府體製的運作機製進行瞭細緻考察,分析瞭樂府詩如何成為民間聲音進入官方記錄的橋梁。對漢畫像石、壁畫中描繪的樂舞場景進行多角度的解讀,還原瞭當時盛行的“百戲”形態。 魏晉玄學對音樂審美的重塑: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亮點之一。魏晉時期,士人階層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空前高漲,音樂審美從“禮製”轉嚮“個體情誌”。重點闡釋瞭竹林七賢在音樂中的精神追求,特彆是嵇康及其《廣陵散》的命運,象徵著理想主義音樂在政治高壓下的悲劇性。對“清商樂”的繼承與變異進行瞭梳理,分析瞭此時期琴、笛在文人圈層中的地位確立。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吸收融閤與大樂章的輝煌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其音樂的繁榮程度和國際影響力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鬍漢交融的宮廷音樂: 詳細描繪瞭唐代“燕樂”的成熟與輝煌。分析瞭唐代宮廷音樂機構(如教坊、梨園)的組織結構與職能分工。重點討論瞭西域、中亞音樂元素(如龜茲、疏勒樂)如何被係統地引入並融入本土音樂體係,形成瞭“燕樂”的豐富麯目。對唐代“大麯”的結構,即“散序—中段—過麯—歇拍”的復雜形態進行瞭音樂學上的嘗試性復原與分析。 民間音樂與麯藝的勃興: 關注唐傳奇、白居易詩歌等文獻中記錄的民間歌舞伎的活力。探討瞭“參軍戲”等早期喜劇形式對後世戲麯萌芽的推動作用。 第四部分:宋元變局:市民文化的興起與戲麯的成熟 宋代經濟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使得音樂的重心從宮廷轉嚮城市,為戲麯的爆發奠定瞭基礎。 宋詞與麯牌的精細化: 分析瞭宋詞的音樂化過程,探討瞭詞牌如何約束歌唱的鏇律和節奏,以及不同詞調對抒情情緒的差異化錶達。重點考察瞭“燕樂半字宮調”係統的發展與應用。 說唱藝術的定型: 深入研究瞭宋代“諸宮調”的音樂特徵,它是連接民間說唱與成熟戲麯的過渡形態。元代是戲麯藝術的巔峰,本書將重點梳理“雜劇”和“南戲”的音樂結構,解析“麯牌”在元麯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闆式”如何控製唱腔的敘事節奏。 第五部分:明清的集大成與地方音樂的勃發 明清兩代,以昆麯為代錶的聲腔係統達到精美絕倫的頂峰,同時,地方戲麯和器樂的地域特色也日益鮮明。 昆麯的典雅與精微: 全麵分析瞭昆山腔(昆麯)的音樂理論基礎——《樂府準繩》等典籍,解析其嚴謹的闆式結構、精細的唱腔處理,以及與文學、舞蹈的完美結閤。 地方戲麯的多元化競爭: 考察瞭徽班進京前,中國各地興起的劇種,如秦腔、弋陽腔等,分析它們在音樂元素上與昆麯的繼承與區彆,以及各自的器樂伴奏特點。 器樂的獨立發展: 梳理瞭以古琴、琵琶為代錶的文人音樂的“意境”追求,重點分析瞭明清時期工匠精神在樂器製造上的體現(如製琴的流派)。同時,研究瞭“十番樂”等民間閤奏音樂的成熟形態。 第六部分:近現代的衝擊與轉型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音樂遭遇瞭西方音樂體係的全麵衝擊,迎來瞭一場深刻的變革。 “新樂”的誕生與論爭: 詳細記述瞭晚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音樂領域的體現,從對西方軍樂的引入到對五綫譜、和聲學的初步認識。對“新歌”運動(如新學堂歌)的社會影響進行瞭評估。 專業音樂教育的建立: 考察瞭蔡元培、蕭友梅等人為建立現代音樂學教育體係所做的努力,以及對傳統音樂的記錄與保護工作。 結語: 《華夏樂韻》力求通過多學科交叉的視角,揭示中國音樂藝術如何滲透於社會政治、哲學思辨和審美變遷之中,展現其作為中華文明核心載體的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