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今,我国音乐艺术院校所教授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一、全国11所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中音乐学系所教授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其主要是培养音乐学人才,被视为专业必修课之一,要求教师在讲述音乐史时,必须阐述这些史实的史料依据与出处,让学生了解与思考其深层的理论问题。二、为独立建制音乐学院里除音乐学系之外的其他系的学生,以及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授专业基础课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在教授该层次课程时,只需知识性地告知学生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就可以,无须追根求源地讲授。三、目前在一些文科、理工科院校也有为扩大学生知识结构作为选修课教授的中国音乐史课程,这类课程更多地以文化为载体,阐述中国音乐文化史,中国音乐史中非常难理解的诸如乐律学等问题,则完全可以略去不提。
在撰写《中国音乐通史》时,依照自己多年在音乐学院教授此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经常会因各种情况的变化(如临时的学校活动与节假日),而无法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课时与课程内容,故而,《中国音乐通史》没按“课时的要求”去做章节设计。况且,中国音乐史内容极其丰富,不同的教师对其内容有不同的偏好,在讲述上也有详略侧重的不同,所以,就采用了现在的章节设计。
我始终认为:中国音乐史应该包括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与历史。所以,在撰写《中国音乐通史》时,我总想贯彻这种理念,但是,由于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匮乏,目前我完全无法实现这一愿望。我期盼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国音乐史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补上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历史的内容。幸而近十年来,各地音乐史学家都在努力地研究地域音乐史,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写出较为完善的、阐述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中国音乐通史》。
作者简介
田可文,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曾担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现兼任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讲席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湖北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授课专家及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终身特聘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研究方向:音乐史学。已出版《音乐历史观与研究模式的求证》《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简明教程》《亨德尔》等专著22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音乐评论与杂文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第-节历史概要
第二节 音乐的起源诸说
第三节 原始时代的乐舞
第四节 夏商时期的代表性乐舞
第五节 远古与夏商的代表性乐器
第二章 周代的礼与乐
第-节历史概要
第二节 周代的礼与宫廷乐制
第三节 初步繁荣的周代宫廷音乐
第四节 周代宫廷的音乐教育
第五节 周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第六节 繁盛的音乐生活
第七节 众多乐器及其分类
第八节 初步形成的乐律观念
第九节 “百家争鸣”的音乐思想
第三章 秦汉三国的音乐
第-节历史概要
第二节 宫廷音乐机构的建立
第三节 多样化的音乐形式
第四节 文人与琴乐
第五节 乐器及乐律
第六节 嵇康的音乐思想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第一节 历史概要
第二节 宫廷音乐的新发展
第三节 佛教音乐与乐舞
第四节 广泛传人的西域音乐
第五节 乐器与器乐的进步
第六节 乐律学研究的延伸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音乐
第-节历史概要
第二节 众多的宫廷音乐机构
第三节 多样化的宫廷音乐形式
第四节 文人音乐与敦煌乐谱
第五节 说唱音乐中的“变文”
第六节 音乐理论与音乐思想
第六章 宋金元的音乐
第一节 历史概要
第二节 市民音乐的勃兴
第三节 成熟期的说唱音乐
第四节 戏曲的确立与发展
第五节 乐器进步与器乐的发展
第六节 昌盛的文人音乐
第七节 宫廷音乐的变迁
第八节 渤海、契丹、女真等族的音乐
第九节 乐律与音乐论著
……
第七章 明清的音乐
第八章 中华民国的音乐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音乐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应该是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20-30年代以叶伯和、朱谦之、许之衡、缪天瑞、王光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就出版了他们的中国音乐史著作;40-60年代以杨荫浏、李纯一、廖辅叔、沈知白为代表的学者们,也撰写出版了具有新时代、新视野、新观念的中国音乐史著作;80年代后,关于中国音乐史的著作可谓种类繁多,使我国音乐史研究与相关阅读物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已出版的中国音乐史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研究性著作:如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李纯一先生的《先秦音乐史》等,他们使用大量严谨的史料,来阐述中国音乐史发展的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勾勒出了音乐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脉络;二、文学性很强的音乐史读物:如田青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话》,其以优美的文学性语言,来表述中国音乐与中国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满足中国音乐史爱好者或是一些对中国音乐史产生强烈兴趣的其他专业的学者们的阅读需求;三、简明而有条理的教材,为当今中国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服务:如夏野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等。在以上三类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当今出版最多的是第三类教材性书籍,它们为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而被各地高校教师所撰写,因此,它们在青年学子中的影响最大。
当今,我国音乐艺术院校所教授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一、全国11所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中音乐学系所教授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其主要是培养音乐学人才,被视为专业必修课之一,要求教师在讲述音乐史时,必须阐述这些史实的史料依据与出处,让学生了解与思考其深层的理论问题。二、为独立建制音乐学院里除音乐学系之外的其他系的学生,以及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授专业基础课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在教授该层次课程时,只需知识性地告知学生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就可以,无须追根求源地讲授。三、目前在一些文科、理工科院校也有为扩大学生知识结构作为选修课教授的中国音乐史课程,这类课程更多地以文化为载体,阐述中国音乐文化史,中国音乐史中非常难理解的诸如乐律学等问题,则完全可以略去不提。
本书的写作原则即是教材性写作。主要是为全国音乐院校音乐学系专业课中的中国音乐史教学而写,同时兼顾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中国音乐史公共课基础课程教学。所以,在本教材的写作过程中,考虑到目前各院校具体教学时数(一学年或一年半)的要求,本着提纲挈领的态度,对一些有争议的史实与文献依据、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乐律学中的各种律制和乐调理论等)做了必要的省略。我想,这些问题可以交由教师授课时,根据不同教学的需要,而做自行的阐发,应该给教师授课以极大的自由空间,以便做到授课的生动活泼。
在撰写本书时,依照自己多年在音乐学院教授此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经常会因各种情况的变化(如临时的学校活动与节假日),而无法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课时与课程内容,故而,本书没按“课时的要求”去做章节设计。况且,中国音乐史内容极其丰富,不同的教师对其内容有不同的偏好,在讲述上也有详略侧重的不同,所以,就采用了现在的章节设计。
我始终认为:中国音乐史应该包括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与历史。所以,在撰写本书时,我总想贯彻这种理念,但是,由于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匮乏,目前我完全无法实现这一愿望。我期盼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国音乐史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补上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历史的内容。幸而近十年来,各地音乐史学家都在努力地研究地域音乐史,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写出较为完善的、阐述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中国音乐通史》。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音乐史的著作的详细简介,它不涉及您提到的《中国音乐通史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的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构建一个宏大且深入的中国音乐史叙事框架。 --- 《华夏乐韵: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国音乐文化史》 内容概述 《华夏乐韵》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细节丰富的中国音乐发展全景图。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年代编年史,而是力求从社会结构、哲学思想、技术革新、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音乐的演变脉络、内在逻辑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全书结构严谨,论述精深,旨在构建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于可读性的音乐文化研究范本。 第一部分:先秦乐律的奠基与神圣化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音乐的源头,追溯至上古时期至春秋战国。重点探讨了“乐”与“礼”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即音乐在早期社会中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天人沟通的礼仪载体的重要性。 神话与起源的重构: 考察了传说中黄帝、尧、舜等圣王对音乐制度的制定,分析“八音”系统的萌芽及其最初的材料学基础(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周代的雅乐体系: 详细解析了西周确立的等级森严的雅乐制度。探讨了“中和位育”的哲学思想如何被物化为乐律的构建原则,以及在宗庙祭祀、朝会宴享中,不同音高、节奏和器乐组合所传达的政治信息。对《诗经》中的乐歌进行了音乐形态学的初步分析,揭示了早期中国声乐文学的曲式特征。 春秋战国的思想碰撞: 这一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音乐观念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本书深入分析了孔子对“郑卫之音”的批判与提倡“温柔敦厚”的音乐观的内在矛盾性。同时,对墨家“节用”思想在音乐实践中的体现,以及道家对自然之音的推崇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梳理了乐器形制的革新,例如古琴的发展、编钟音律的精确化,以及秦的统一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第二部分:秦汉至魏晋:帝国宏音与玄思的交织 秦汉的统一为音乐带来了新的整合需求,而魏晋风度则开启了音乐审美取向的重大转向。 秦汉的官方音乐与宫廷乐舞: 探讨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后,音乐制度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重点剖析了汉代“雅乐”与“燕乐”的并存与张力。对汉代乐府体制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细致考察,分析了乐府诗如何成为民间声音进入官方记录的桥梁。对汉画像石、壁画中描绘的乐舞场景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还原了当时盛行的“百戏”形态。 魏晋玄学对音乐审美的重塑: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空前高涨,音乐审美从“礼制”转向“个体情志”。重点阐释了竹林七贤在音乐中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嵇康及其《广陵散》的命运,象征着理想主义音乐在政治高压下的悲剧性。对“清商乐”的继承与变异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此时期琴、笛在文人圈层中的地位确立。 第三部分:隋唐盛世:吸收融合与大乐章的辉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其音乐的繁荣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胡汉交融的宫廷音乐: 详细描绘了唐代“燕乐”的成熟与辉煌。分析了唐代宫廷音乐机构(如教坊、梨园)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分工。重点讨论了西域、中亚音乐元素(如龟兹、疏勒乐)如何被系统地引入并融入本土音乐体系,形成了“燕乐”的丰富曲目。对唐代“大曲”的结构,即“散序—中段—过曲—歇拍”的复杂形态进行了音乐学上的尝试性复原与分析。 民间音乐与曲艺的勃兴: 关注唐传奇、白居易诗歌等文献中记录的民间歌舞伎的活力。探讨了“参军戏”等早期喜剧形式对后世戏曲萌芽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宋元变局:市民文化的兴起与戏曲的成熟 宋代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音乐的重心从宫廷转向城市,为戏曲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宋词与曲牌的精细化: 分析了宋词的音乐化过程,探讨了词牌如何约束歌唱的旋律和节奏,以及不同词调对抒情情绪的差异化表达。重点考察了“燕乐半字宫调”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说唱艺术的定型: 深入研究了宋代“诸宫调”的音乐特征,它是连接民间说唱与成熟戏曲的过渡形态。元代是戏曲艺术的巅峰,本书将重点梳理“杂剧”和“南戏”的音乐结构,解析“曲牌”在元曲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板式”如何控制唱腔的叙事节奏。 第五部分:明清的集大成与地方音乐的勃发 明清两代,以昆曲为代表的声腔系统达到精美绝伦的顶峰,同时,地方戏曲和器乐的地域特色也日益鲜明。 昆曲的典雅与精微: 全面分析了昆山腔(昆曲)的音乐理论基础——《乐府准绳》等典籍,解析其严谨的板式结构、精细的唱腔处理,以及与文学、舞蹈的完美结合。 地方戏曲的多元化竞争: 考察了徽班进京前,中国各地兴起的剧种,如秦腔、弋阳腔等,分析它们在音乐元素上与昆曲的继承与区别,以及各自的器乐伴奏特点。 器乐的独立发展: 梳理了以古琴、琵琶为代表的文人音乐的“意境”追求,重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工匠精神在乐器制造上的体现(如制琴的流派)。同时,研究了“十番乐”等民间合奏音乐的成熟形态。 第六部分:近现代的冲击与转型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音乐遭遇了西方音乐体系的全面冲击,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新乐”的诞生与论争: 详细记述了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音乐领域的体现,从对西方军乐的引入到对五线谱、和声学的初步认识。对“新歌”运动(如新学堂歌)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评估。 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 考察了蔡元培、萧友梅等人为建立现代音乐学教育体系所做的努力,以及对传统音乐的记录与保护工作。 结语: 《华夏乐韵》力求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揭示中国音乐艺术如何渗透于社会政治、哲学思辨和审美变迁之中,展现其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