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文史之间,追踪政治、经济和法律的脉络,所论往往直指要害;文字往往能够穿透媒体和学院的主流论述的帷幕,直逼历史的真相和世道人心。从自媒体的短章,到如今的系统论述,萧武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的独特声音。
近年来在有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中,较少有人提及中国道路起源于中国革命,本书做出了有力的回应,认为中国道路恰恰是在中国革命的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有中国道路。因此,本书首先讨论了中国革命留下的遗产,及其与中国道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萧武分别批判了两个常见的论调,一个是对中国道路的保守主义解释,一个是新儒家。保守主义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新儒家则认为,中国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解释面向未来,解释意味着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本书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道路之所以区别于欧美道路,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革命*重要的遗产,也是改革所必须坚持的方向。
萧武, 1979年生,甘肃庆阳人,毕业于湖南大学法学院,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现为观察者网新闻总监、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经略》网刊创办人之一,其研究兴趣包括历史、政治、边疆、三农等领域,擅长时政及历史评论。曾在《读书》《天涯》《经济导刊》等刊物发表文章若干篇。
今天中国的成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忘记了关于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初心也就谈不上使命。
——北京大学教授 潘维
萧武是我接触过的少有的具有深刻思考能力的青年学者。他涉猎广泛,不盲从,文字洗练。他写的所有文字都值得品读。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贺雪峰
萧武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的梳理是重要的。借助历史距离提供的透视,他令我们对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中肯的判断。
——北京大学教授 朱苏力
目录
序 不只是正名/ Ⅴ
第一部分 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001
中国改革的前提条件: 革命红利/ 005
改革的逻辑: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021
国家与市场/ 071
第二部分 基层社会的革命: 土地制度变迁与民族区域
治理/ 080
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意义/ 081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与土地制度变迁/ 092
包产到户与乡村政治秩序重构/ 112
基层重建: 从争夺领导权开始/ 130
第三部分 保守主义的文化与政治———从甘阳谈起/ 135
启蒙领袖出走/ 137
保守主义归来/ 148
通三统/ 164
三统与中国道路/ 177
文化与政治/ 187
第四部分 新儒家的“政治” 与“心性” / 196
新儒家与旧儒家/ 198
中国道路与儒家复兴/ 207
选贤任能与官僚主义/ 214
儒家复兴与阶层固化/ 222
乡土重建与儒家/ 228
基层重建与儒家复兴/ 233
儒家复兴意味着什么/ 239
后记/ 241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配合着背景中若隐若现的红色图案,仿佛已经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叙事即将展开。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书中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在战略决策上的博弈,被描绘得如同电影画面般生动,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紧张的氛围和关键时刻的抉择。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的困境、挣扎、理想和牺牲,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对一些被忽视的基层人物的描写,更是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普通人的伟大力量。读完某些章节,我甚至会掩卷长思,思考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点,背后究竟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与付出。这本书不只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细节,让历史活了起来,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拿到这本厚重的著作,我最先关注的便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作者在引用史料时,往往会追溯到最原始的文献,并辅以翔实的注释,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在探讨经济发展道路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或政策,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时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以及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创新,最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中,关于集体所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也始终保持着一种辩证的视角,既肯定了成就,也坦诚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观点更加信服。读到某些关于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中国如何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技术突破的章节时,我深受鼓舞,也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史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中国革命与中国的发展道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试图解释后者是如何孕育和塑造了前者。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中国的革命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并回应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摆脱屈辱、追求独立的强烈愿望。在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建设的章节,作者细致地梳理了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凭借着群众路线和集体智慧,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革命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正是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中国革命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道路也才显得如此独特和富有韧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中国,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中国。
评分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中国革命精神的解读。他不仅仅是回顾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牺牲,更是深入剖析了支撑这一切的革命精神内核——那就是人民的力量,以及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的理想主义情怀。书中对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阐述,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让我看到了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革命者是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革命领袖群体的描绘,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远见卓识、战略眼光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读到书中关于长征的章节,那些感人至深的细节,比如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战士们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画面,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革命”二字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为理想献身的伟大实践。
评分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来说,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他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在描述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解放的历程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曲折和代价,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从革命时期争取国际援助,到改革开放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都揭示了中国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智慧和策略。作者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分析,比如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呈现了战争的残酷,更深入解读了其对中国国际地位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我是买来顺便看看而已
评分新出版的书,值得去看看!
评分很好的书哦,还是挺喜欢的。
评分很有见地,值得学习。
评分写的一般般喽,被名字给忽悠了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细看
评分通俗易懂,入木三分,把当前的许多问题说的很透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