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因工程學研究方法:工程與設計實用指南(第2版) 》是南安普頓大學人因工程學教授內維爾·A.斯坦頓等6位學者所著《Human Factors Methods:A Practical Guide for Engineering and Design(Second Edition)》的中文版,是迄今為止所見的新、係統和全麵的介紹人因工程學研究方法的專著,許多方法在國內文獻中尚未見報道,使用的案例多為航空、化工等風險行業的典型事例。
《人因工程學研究方法:工程與設計實用指南(第2版) 》分為13章,包含107種人因工程學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
內維爾.A.斯坦頓,南安普頓大學的人因工程學教授,他在業內期刊上已經發錶瞭160篇論文,齣版瞭20本關於人因工程和工效學的書籍。1998年,他因一篇聯名撰寫的工程心理學和係統安全論文,被電氣工程部授予成就奬;2001年,被人因工效學機構授予奧托埃德霍爾姆奬;2008年,被授予總統勛章;2012年,由於他為基礎和應用工效學研究做齣瞭巨大的貢獻而被授予弗雷德裏剋·巴特萊特奬;2007年,皇傢航空協會授予他和他所在的學院霍奇森奬,並為他在駕駛艙安全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授予銅奬。他是工效學期刊的編輯,還是工效學理論研究期刊和製造服務業人因工效學期刊的編委。他同時也是許多組織的谘詢顧問,谘詢主題涉及人因工程、安全案例、安全文化、風險評估、人的差錯、産品設計、告警設計、係統設計和運行等方麵。他還是事故調查的專傢顧問,英國心理協會的成員和職業心理學傢,以及工效學協會的成員。他在赫爾大學獲得職業心理學學士學位,在伯明翰的阿斯頓大學獲得瞭應用心理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保羅.M.薩爾濛,研究人因工程的一名副教授和陽光海岸大學研究團隊的帶頭人。他主持瞭澳大利亞國傢衛生和醫學研究理事會、公共健康領域的博士後培訓奬學金項目,在包括軍事、航空、公路和鐵路運輸領域方麵已經有12年的研究經驗。他還聯名齣版瞭10本書,在行業內期刊發錶瞭70篇文章和大量會議論文。他的研究成果取得瞭許多榮譽,2007年因他在研究方麵的突齣貢獻和優秀論文而被皇傢航空協會授予霍奇森奬;2008年被授予工效學協會的總統勛章;2011年入圍澳大利亞前三名年輕研究學者。
勞拉.A.拉弗蒂,在2007年大學本科畢業,並獲得布魯內爾大學的心理學學士學位。獲得學士學位前,她就完成瞭兩次工業實習,第二次實習是在工效學研究項目組裏擔任研究助理。在布魯內爾人因整閤防護技術中心的7個月實習中,她協助完成瞭大量的試驗設計和試驗分析。在此期間,她完成瞭自己的論文,她的論文是探索新手和專傢在軍事指揮和控製方麵的定性與定量差異。目前正是她攻讀在職博士的第三年,她的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嚮是團隊協作中衝突情況下的決策。從2009年開始,她就任職於南安普頓大學的運輸研究項目,擔任人因整閤防護技術中心關於團隊中的自然決策研究項目和人因工程研究方法編譯項目的助理。
蓋伊·H.沃剋,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環境建設學院的講師。他的主要研究方嚮是基礎建設和運輸中的因工程學研究。他和同事因其原創性的研究而被授予工效學協會的總統勛章。他還齣版瞭9本關於人因工程學不同主題的書籍,撰寫瞭大量關於人因工程學方法的文章,並在國際行業期刊上發錶50篇論文。
剋裏斯·巴貝爾,1987年畢業於基爾大學並獲得心理學和英語的學士學位,之後加入阿斯頓大學的應用心理學研究項目組。1990年他獲得瞭語音技術人因工程學的博士學位,並於同年加入伯明翰大學。在加入電子、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院(2010年他成為該學院院長)之前,他已經有瞭12年的MSc工作設計和工效學課程的教學經曆。他的研究涵蓋人與新技術交互、社交注意力分配理論分析研究和可穿戴計算機的設計和評估。
丹尼爾·P.詹金斯,DCA設計人因工程和可靠性團隊的帶頭人。DCA是歐洲領先的産品設計和開發谘詢公司,領域涉及醫療科技、運輸、商業、産業和信息。DCA為産品開發提供的整閤服務包括:應用産品研究和規劃、戰略設計、産業設計、交互設計、機械工程、自動化軟硬件工程、可用性工效學、原型機研究和産品支持。
丹尼爾最初是一名汽車工程師。2004年研究生畢業並獲得機械工程與設計的工程碩士學位,在學校因突齣的學術成果而獲得“大學奬”。在汽車工程師的職業生涯中,丹尼爾對人因工程和工效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2005年,丹尼爾迴到布魯內爾大學並加人工效學研究項目。後來他攻讀在職博士,並於2008年獲得人因工程和交互設計的博士學位。2009年,丹尼爾開瞭一傢自己的谘詢公司(社會技術公司),目的是為瞭積纍各領域的産業經驗。2012年7月,丹尼爾的團隊抓住機會,成瞭整閤産品開發團隊的一部分。在應用研究方麵,丹尼爾已經積纍瞭包括醫療、防護、核設施、汽車、潛艇、航空、警察和控製室設計的大量經驗。丹尼爾聯名齣版瞭9本書,發錶瞭45篇文章和大量的會議論文。丹尼爾及其同事因在應用工效學研究方麵做齣的突齣貢獻,於2008年被授予工效學協會的總統勛章。
羅曉利,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航空心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民航特聘專傢,四川省專傢評議(審)委員會委員,民航飛行技術專業建設專傢組成員,四川省安全生産專傢委員會專傢,四川省第八批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應用心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航空人因工程,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齣版著作12部;主持和參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重點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8項;獲國傢安全生産科技成果一等奬1項,民航科技進步一等奬3項,民航科技進步三等奬5項,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奬1項,作為課程負責人獲四川省精品課程1項,獲民航局優秀教師一等奬。
陳德賢,2008年本科畢業於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英語專業;201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研究方嚮為航空人因工程。現就職於廈門航空有限公司,高級飛機性能工程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航空人因、飛機性能工程和節能減排。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研究1項,省部級項目1項,發錶學術論文3篇。
陳勇剛,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航空安全管理、航空安全評估和航空可靠性等方麵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齣版《航空安全評估理論與方法》教材,參寫和參編《航空安全管理》《民用航空質量管理理論與應用》《民航安全文化概論》等教材和著作;主持和參與完成各類科研項目15餘項,其中省部級項目6項,橫嚮項目3項;在《航空學報》等刊物發錶專業研究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餘篇,EI收錄3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圖目錄
錶目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第二版序
緻謝
譯者序
第一章 人因工程學研究方法介紹
什麼是人因工程學研究方法?
人因工程學與設計
人因工程的整閤
科學傢還是實踐者?
信度和效度
方法的選擇
如何使用本書
第二章 數據收集方法
訪談法
問捲調查法
觀察法
鼠標追蹤法
第三章 任務分析方法
層次任務分析
目標、操作、方法和選擇規則
口頭報告分析
任務分解方法
次目標模闆法
錶格任務分析
第四章 認知任務分析法
認知作業分析
應用認知任務分析
認知走查法
關鍵決策方法
關鍵事件技術
並行觀測敘事技帶
麵嚮對象的認知任務分析與設計
同事口頭報告法
第五章 過程圖法
工序圖技帶
操作順序圖技帶
事件樹分析方法
決策行動圖方法
故障樹耐分新法
墨菲圖法
第六章 人誤識彆及事故分析方法
係統性人誤降低和預測方法
人誤模闆法
認知差錯的迴溯性分新技術
針對差錯識彆的任務分析
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技術
人誤評估技帶
係統工具的人誤識彆
人誤與恢復評價框架
預測性錯誤分析和降低係統
人誤評估與減少技術
認知可靠性與差錯分新方法
基於係統理論的事故模型和過程
人的因素分析與分類係統
事故地圖法
功能共振事故模型
安全事件分析法
尋因分析法
第七章 情景意識評估方法
SA需求分析
情景意識全局評估技帶
情景現狀評估法
情景意識分級技術
情境意識主觀工作負荷優勢技術
命題網絡方法
第八章 腦力負荷評價方法
主、次任務績效測量
生理學測量
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任務負荷指數
經修訂的庫柏哈柏量錶
工作負荷主觀評估法
預測性工作負荷主觀評估技帶
主觀工作負荷優勢技帶
防禦研究中心工作負荷量錶
馬爾文容量評估技術
工作負荷剖麵技帶
貝德福德量錶
瞬間自我評價
認知任務負荷分析
預測性主觀工作負荷優勢技術
腦力負荷指數
第九章 團隊評價方法
行為觀察量錶
通信使用圖
協作需求分析
決策要求練習
團體任務分析
團隊層次任務分析
團隊認知任務分新
社交網絡分析
分布式團隊交互意識評估問捲
團隊任務分析
團隊工作負荷評估
任務與訓練需求分析法
駕駛艙管理態度問捲
生成事件/任務的目標化可接受反應
團隊溝通評估
……
第十章 界麵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設計方法
第十二章 執行時間預測方法
第十三章 人因學方法的整閤:應用係統團隊協作框架的事件分析
參考文獻
術語對照錶
前言/序言
本書是《人因工程學研究方法-T程與設計使用指南》第一版的修訂版本。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第一版齣版後受到瞭很多研究者的好評。但第一版終究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在這次的修訂中我們對書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瞭修訂和改進;進行瞭少量的刪減,增加瞭大量的內容;進一步更新瞭有關方法的參考資料,第一版齣版後的7年裏我們自己也使用瞭其中的許多方法。
人們所感興趣的是“食譜”如何幫助他們掌握做菜的方法,但令人驚訝的是有很多方法類的書並沒有闡述如何去使用這些方法。本書對涉及的107種方法的優點和缺點、程序、事例以及相關參考信息進行瞭介紹。實際上在本書的第一版我們就已經做得很好。
雖然本書有多位作者,我們還是盡力使用一緻的錶達方式,這有助於讀者瀏覽全書,挑選需要的方法。我們也鼓勵讀者嘗試使用新的方法或者結閤使用多種方法,因為很多情況下對同一信息,不同的人看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也會不一樣。
我們建議對人因工程學方法不太熟悉的讀者,應先將人因工程學方法應用到較小、較為簡單的問題上,然後再應用到大而復雜或者不確定的問題上。我們發現,在使用人因工程學方法來檢查問題時,可以幫助我們重新以新的方式組織問題,可以看到原來的問題隻是個癥狀,隱藏在癥狀下麵的還有更多根源性的原因。解決問題能夠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在本書中我們分析瞭很多軍用領域和民用領域的係統,還開發瞭新係統的設計方案。
人因工程學方法提供瞭十分有用的結構,在調查問題時能夠幫助分析人員更快地理解所研究的領域和問題。與一些專題專傢一起工作時,還可以幫助發現人的因素的規律,並獲得專傢的認可。成功的設計項目經常需要有該領域的專傢參與,人因工程學的方法能夠提供有效溝通和協作的渠道。
人因工程學專傢可能隻需要本書作為備忘錄來幫助熟悉方法,而不需要知道本書中的所有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一章的EAST方法,它把幾種熟知的方法整閤成為團隊協作分析的方法。
對於新開發方法或者調整現有的方法,我們建議以本書中的結構來介紹給新手。對於接受人因工程學訓練的人來說,本書能夠作為專題講座的材料;對於分析和設計係統來說,本書應該能夠幫助選擇使用哪種方法。總之,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從本書中受益,並繼續探索人因工程學方法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數字化轉型時代的組織變革與領導力重塑:麵嚮未來的戰略路徑與實踐指南 圖書簡介 在當前由技術爆炸、全球化加速和不確定性加劇所驅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數字化轉型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涉及企業文化、運營流程、商業模式乃至核心競爭力的係統性重塑。本書《數字化轉型時代的組織變革與領導力重塑:麵嚮未來的戰略路徑與實踐指南》正是為瞭應對這一復雜的時代需求而撰寫,它係統性地剖析瞭成功的組織變革所需具備的戰略遠見、結構敏捷性以及領導力的演進方嚮。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為企業高管、戰略規劃師、人力資源領導者以及所有緻力於推動組織創新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全麵、可操作的框架和工具集。我們摒棄瞭泛泛而談的理論說教,聚焦於在真實商業環境中,如何通過前瞻性的設計和果斷的執行,實現組織效能的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理解範式轉移——數字化時代的組織生態學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理解當前變革復雜性的基礎。我們深入探討瞭“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企業生存法則的根本性顛覆。內容涵蓋: 技術驅動的結構性斷裂: 剖析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雲計算和大數據如何重塑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重點分析瞭平颱經濟模式下,傳統層級結構如何趨於扁平化和網絡化。 客戶中心化與即時響應的需求: 探討客戶期望的瞬時滿足和個性化服務對組織敏捷性的極限要求。組織不再僅僅是“生産商品”,而是必須成為“管理復雜關係和實時反饋的係統”。 新型組織形態的崛起: 係統比較瞭敏捷組織(Agile Organization)、跨職能團隊(Cross-functional Teams)、蜂巢式結構(Honeycomb Structure)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內在邏輯、適用場景及其局限性。強調“適應性”而非“效率”成為新的核心指標。 第二部分:組織重塑的戰略藍圖與設計原則 成功的變革源於清晰的藍圖。本部分提供瞭從宏觀戰略到微觀結構落地的全流程指導。 從“流程優化”到“能力重構”: 闡述瞭現代組織設計不再是簡單地優化現有流程,而是圍繞客戶價值流(Customer Value Streams)來重新構建核心能力。引入“能力雷達圖”工具,幫助企業識彆核心能力短闆。 模塊化與解耦設計: 藉鑒係統工程的原理,探討如何將復雜的企業功能解耦為可獨立迭代、協同閤作的業務模塊。詳細闡述瞭如何設計高效的接口和治理機製,以確保模塊間的鬆耦閤與內聚性。 數據驅動的決策架構: 組織變革的基石是決策的優化。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構建分層級的決策體係,區分“戰略決策層”、“戰術執行層”和“運營實時響應層”,並明確瞭每一層級對數據透明度和分析工具的依賴程度。 企業文化的重塑——從服從到賦能: 深入剖析瞭在分布式工作和自主團隊環境中,傳統自上而下的文化如何失效。重點分析瞭如何培育“心理安全感”、“實驗精神”和“承擔責任的文化”,並提供瞭具體的文化指標衡量方法。 第三部分:領導力的演進——從指揮到賦能的轉型 在組織結構日益扁平化、工作任務日益模糊化的背景下,領導者的角色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 “情境領導力”的深化應用: 探討瞭領導者如何從“解決問題者”轉變為“情境設計者”和“資源協調者”。重點分析瞭在不確定環境中,領導者如何通過提問而非指令來激發團隊的內在驅動力。 跨界協作與“邊界消融”的領導力: 數字化轉型往往要求打破部門牆、供應商壁壘甚至行業界限。本書詳細介紹瞭高績效領導者如何有效地管理“虛擬邊界”和“利益相關者網絡”,建立信任共同體。 培養“分布式領導力”: 強調領導力必須在組織中廣泛分布。提供瞭識彆、培養和授權“隱含領導者”(Emergent Leaders)的實踐方法,確保組織在任何層麵都能快速做齣反應。 變革領導力與心理韌性: 變革過程中的焦慮、抵觸和不確定性是必然的。本章聚焦於領導者如何管理自身的心理韌性,並運用同理心、清晰溝通來管理變革過程中的“情感麯綫”,確保員工的積極參與。 第四部分:實踐與衡量——變革的落地與持續改進 理論隻有落地纔能産生價值。本部分提供瞭實施變革的實用工具箱和持續優化的反饋迴路。 敏捷變革管理框架(Agile Change Management): 摒棄瀑布式的變革規劃,引入迭代、增量的方法。提供瞭“變革路綫圖的最小可行産品(MVP)”概念,用於快速測試組織假設並收集反饋。 人纔與技能的未來對齊: 探討瞭在技能快速過時的新常態下,如何設計麵嚮未來的“人纔供應鏈”。內容包括“內部人纔市場化機製”、“持續學習生態係統”的搭建,以及如何識彆和培養T型人纔和π型人纔。 變革績效的量化與反饋機製: 如何衡量組織變革的成功?本書提齣瞭超越傳統KPI的指標體係,如“創新管道健康度”、“決策速度”、“員工投入度指數”和“價值流的端到端交付時間”。強調建立快速、透明的反饋循環。 治理與風險管理的新範式: 隨著組織自主性的增加,治理的重心從“控製”轉嚮“賦能下的風險邊界設定”。介紹瞭如何設計適應性治理模型,以平衡創新速度與閤規性要求。 本書的價值定位 本書不是一份靜態的藍圖,而是一個動態的工具箱。它基於對全球頂尖科技公司、快速成長型企業以及成功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傳統行業的深入案例研究和數據分析。它旨在幫助讀者超越對“數字化”的盲目追逐,真正理解如何通過係統性的組織設計和領導力的迭代,構建一個既能應對當下挑戰,又能持續適應未來不確定性的、具有內生增長動力的未來型組織。閱讀本書,將為您的組織提供清晰的戰略導航和可操作的執行指南,確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