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治理與中國參與

極地治理與中國參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煌等 著
圖書標籤:
  • 極地治理
  • 北極
  • 南極
  • 中國極地戰略
  • 國際閤作
  • 氣候變化
  • 環境治理
  • 極地安全
  • 海洋權益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59210
版次:31
商品編碼:1235464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極地國傢政策與戰略研究學術論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357
字數:47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極地治理與中國參與》嘗試運用現代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的理論與方法對極地治理和中國參與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極地治理與中國參與》由上下兩篇共五章構成。其中,上篇主要論及北極治理及其中國參與問題,包括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製度供給戰略研究、北極自組織治理的中國參與戰略研究和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製度分析三章;下篇主要論及南極治理及其中國參與問題,包括基於自主治理理論的南極資源治理與中國參與研究和中國參與南極治理的環境保護政策研究兩章。

目錄

目錄
上篇
第一章 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製度供給戰略研究 3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提齣 3
第二節 當前北極治理製度供給的現狀 5
一、當前北極情勢的新變化 5
二、北極新情勢對北極治理的影響 7
三、當前北極治理製度供給的最新發展態勢 13
(一)北極理事會體係漸趨成型 13
(二)北極航運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 19
(三)北冰洋公海漁業治理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21
第三節 中國參與北極治理製度供給的動因和曆史進程 27
一、中國參與北極治理製度供給的動因 27
(一)大國政治新舞颱 28
(二)科學研究新區域 31
(三)國際航運新通道 33
(四)能源進口新方嚮 35
二、中國參與北極治理製度供給的現狀 39
第四節 中國強化參與北極治理製度供給的戰略思考 43
一、創新製度供給理念 44
(一)創新製度供給理念的緊迫性 44
(二)創新製度供給理念的現實可能性 46
二、明確製度供給方式 48
(一)建設性參與現有治理製度 48
(二)針對性創建全新治理製度 58
第五節 結語 60
第二章 北極自組織治理的中國參與戰略研究 62
第一節 北極自組織治理的理論分析 62
一、自組織治理的條件理論——耗散結構理論 62
(一)係統的開放性 62
(二)係統遠離平衡狀態 63
(三)係統要素間的非綫性作用關係 64
二、自組織治理的過程理論——協同學理論 64
(一)係統各子係統之間的競爭 65
(二)係統各子係統之間的協同 65
(三)係統序參量的確定 66
(四)係統的使役原理 66
三、自組織治理的理論模型——自組織舞池 66
第二節 北極自組織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67
一、北極是一個開放的係統 68
(一)北極融入瞭全球事務的進程 68
(二)北極生態係統與全球生態係統密切互動 69
(三)北極資源與全球産生交換 72
(四)北極具有國際法規定的開放性 73
二、北極係統遠離平衡狀態 77
(一)北極治理主體間利益不平衡分析 78
(二)北極治理主體間權利不平衡分析 87
(三)北極治理主體間的責任分析 91
三、北極係統內部要素之間的非綫性作用關係 92
(一)北極生物群落係統的非綫性特徵 93
(二)北極無機環境係統的非綫性特徵 93
(三)北極人類社會係統的非綫性特徵 94
第三節 北極自組織治理的過程分析 95
一、北極自組織治理中的競爭和協同 96
(一)北極自組織治理中的競爭 96
(二)北極自組織治理中的協同 101
(三)競爭與協同構成北極自組織的動力 104
二、北極自組織治理中的序參量確定 105
(一)北極自組織治理的序參量——機製 105
(二)北極自組織治理機製的梳理 106
(三)北極自組織治理序參量的特點及原因 110
三、北極自組織治理的使役過程 113
第四節 自組織治理視閾下中國的北極參與戰略 114
一、自組織治理理論視閾下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目標 115
(一)實現北極的有序、可持續發展 115
(二)促進和維護北極的開放性 116
(三)把“命運共同體機製”打造為北極自組織治理的序參量 118
(四)維護中國在北極的國傢利益 121
二、自組織治理視閾下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政策選擇 122
(一)以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開展多元協同 123
(二)積極參與北極自組織治理機製的改製和建製工作 127
(三)以正確的義利觀為指導參與北極治理 129
(四)大力開展北極公共外交 131
(五)培育和提升中國參與北極自組織治理的意識和能力 133
第三章 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製度分析 135
第一節 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必要性 135
一、中國自身的需要 135
(一)中國自身的現實條件 135
(二)中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潛在需求 136
二、北極環境治理實現“善治”的需要 138
(一)北極環境治理的國際現實 138
(二)北極環境問題的全球治理離不開中國參與 140
第二節 製度分析之於本研究的適切性 142
一、製度分析的基本理論預設 142
(一)“經濟人”假設 143
(二)“有限理性”假設 144
(三)機會主義傾嚮 146
二、製度分析方法之於本研究的重要意義 148
(一)從國傢戰略來講 148
(二)從國傢製度能力來講 150
第三節 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所依據的現有製度體係 151
一、全球層麵的製度 152
(一)《聯閤國海洋法公約》 152
(二)其他全球性製度 157
二、地區層麵的製度安排:北極理事會 161
三、中國國內的製度安排 164
(一)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政策意涵 164
(二)北極環境治理的組織機製與法律製度 166
第四節 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製度睏境 170
一、對具體製度的考察 170
(一)《聯閤國海洋法公約》在北極環境治理中的局限性 170
(二)北極理事會製度的“先天缺陷” 172
(三)觀察員製度對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掣肘 176
二、北極環境治理製度的深層問題 179
(一)北極環境治理製度的閤法性不足 179
(二)北極環境治理製度代錶性不夠 181
(三)北極環境治理製度有效性不高 182
第五節 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製度創新 183
一、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現實選擇 183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點:人類共同利益 183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意涵:特徵與原則 185
二、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的製度供給能力提升 191
(一)北極環境治理製度供給的要素 191
(二)中國參與北極環境治理製度供給能力提升的對策 193
下篇
第四章 基於自主治理理論的南極資源治理與中國參與研究 201
第一節 南極資源治理的現實背景 201
第二節 自主治理理論與南極資源治理 204
第三節 自主治理的情境及適用性分析 207
一、自主治理的情境分析 207
(一)資源的占用者及其行為影響因素 207
(二)占用者之間集體行動的難題 209
(三)自主治理情境中規則與製度 213
二、自主治理理論在南極資源治理中的適用性 214
(一)參與南極資源治理的各國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並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215
(二)南極資源治理處於無政府狀態,缺乏外部權力管製 217
(三)參與南極資源治理的國傢數量有限 218
第四節 南極資源及其性質 219
一、資源的內涵與外延 219
二、南極的自然資源概述 223
(一)生物資源 223
(二)能源和礦産資源 225
(三)淡水資源 226
三、南極自然資源的性質 227
(一)南極“主權”說 227
(二)全球公域說 231
第五節 南極資源治理現狀及實現自主治理的挑戰 234
一、南極資源治理的現狀 234
二、實現南極資源自主治理的挑戰 236
(一)來自對南極法律性質認識的分歧上的挑戰 237
(二)來自利益分配製度構建的挑戰 238
(三)來自建立違規製裁製度的挑戰 244
第六節 中國參與南極資源治理的政策選擇 247
一、中國參與南極資源治理的政策目標 248
(一)中國參與南極資源治理的短期目標 248
(二)中國參與南極資源治理的遠期目標 249
二、南極資源治理的國外經驗藉鑒 251
(一)南極立法的國外經驗藉鑒 251
(二)南極科學考察的國外經驗藉鑒 256
(三)南極環境保護的經驗藉鑒——來自英國的實踐 262
三、我國參與南極資源治理的對策建議 265
(一)開闢多元渠道,凝聚各方力量,強化我國南極資源製度供給能力 266
(二)主動加強溝通,傳遞中國理念,積纍與國際社會之間的可信承諾 269
(三)履行南極義務,強化相互監督,推動南極違規懲罰機製不斷創新 274
第五章 中國參與南極治理的環境保護政策研究 278
第一節 南極環境治理屬於全球治理的重要領域 278
一、南極的“全球公域”性質 278
二、南極治理主張的共同利益原則 280
三、南極治理主體的多元化 281
四、南極環境問題的跨域性 283
五、全球治理架構中的南極環境治理機製 284
第二節 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必要性 286
一、有助於維護我國的非傳統安全利益 286
二、有助於樹立我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288
三、有助於提升我國在國際治理中的話語權 290
第三節 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曆程與現狀 294
一、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曆程 294
二、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成果 300
(一)參與理念 300
(二)國傢實力 303
(三)國際製度保障 305
三、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睏境 307
(一)意願睏境 307
(二)能力睏境 309
(三)外交睏境 313
第四節 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路徑選擇 315
一、創新和明確南極環境治理的中國理念 315
(一)塑造南極大國責任觀 317
(二)提倡新型南極利用觀 317
(三)樹立南極環境安全觀 318
二、推進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製度化建設 320
(一)完善南極國內立法和協調機製 320
(二)積極參與南極環境治理國際製度建設 323
三、增強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國傢實力 325
(一)加強南極實質性存在及環保技術的研發 325
(二)明確南極環境利益、治理目標,製定南極環境政策 326
(三)創新南極公共外交能力 327
(四)加強全球環境治理人纔隊伍建設 330
四、優化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閤作層次 330
(一)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全球層次閤作 330
(二)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區域層次閤作 331
(三)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功能性層次閤作 333
(四)中國參與南極環境治理的雙邊層次閤作 335
五、以“南極海洋保護區”作為切入口 335
(一)“南極海洋保護區”的法律屬性及其生態價值 335
(二)“設立南極海洋保護區”的各方主張及其爭議 337
(三)為參與南極海洋治理的我國應對 340
參考文獻 343
後記 356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極地治理與中國參與》圖書的簡介,內容完全圍繞本書可能涵蓋的議題展開,旨在提供一個詳盡的概述,同時確保描述的專業性和信息密度,避免使用任何模闆化或人工智能痕跡明顯的語言。 --- 圖書簡介:《極地治理與中國參與》 《極地治理與中國參與》一書深入剖析瞭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極地地區(特指北極和南極)日益凸顯的戰略地位,並聚焦於中國這一新興行為體在極地事務中的角色演變、驅動因素、麵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路徑。本書摒棄瞭碎片化的敘事,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復雜的極地環境治理體係。 第一部分:極地戰略環境的重塑與挑戰 本書首先構建瞭理解當代極地治理的理論基礎。極地不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邊疆,而是氣候變化、資源競爭、航道開發和地緣政治角力的核心場域。 氣候變化與生態敏感性: 極地環境的快速變化——冰蓋融化、永凍土退化——是全球氣候係統的重要驅動力。本部分詳細分析瞭這些變化對全球氣候反饋機製的影響,並探討瞭國際社會在監測、預警以及製定適應性管理策略方麵的不足與潛力。尤其關注瞭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對當地生態係統穩定性的衝擊。 資源稟賦與經濟潛力: 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礦産資源以及漁業潛力。本書詳盡梳理瞭當前已探明和潛在資源的分布情況,並深入評估瞭在技術進步和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這些資源開發的經濟可行性與環境代價。南極方麵,則側重於生物資源(如磷蝦)的科學管理與國際條約下的限製。 航道互聯性: 隨著海冰消退,北極航道(如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的通航窗口期延長,極大地縮短瞭亞洲、歐洲和北美之間的航運距離。本書係統分析瞭這些新航道的航行條件、基礎設施需求(破冰能力、搜救體係)以及它們對現有全球海運格局可能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安全與軍事化考量: 極地治理的非傳統安全維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探討瞭北極理事會框架下的低敏感度安全閤作(如搜救、溢油處理)與大國間潛在的戰略競爭之間的張力。分析瞭沿岸國傢在專屬經濟區(EEZ)內的執法力度加強,以及戰略性軍事部署對區域穩定的影響。 第二部分:全球極地治理的法律與製度框架 極地治理的復雜性在於其獨特的法律基礎。本書對現有的國際法律和多邊閤作機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批判性評估。 北極治理機製: 重點分析瞭《聯閤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在界定大陸架和管轄權方麵的作用,以及北極理事會作為主要政府間論壇的優勢與局限性。書中討論瞭北極理事會如何平衡沿岸國主權關切與非沿岸國的參與需求。此外,對北極理事會框架之外的雙邊和多邊閤作協議進行瞭案例研究。 南極條約體係(ATS): 作為全球治理的典範,ATS 在資源利用(《馬德裏議定書》)和主權爭議凍結方麵的重要性無可替代。本書詳細分析瞭《南極條約》體係在應對氣候變化、旅遊業快速發展以及未來“資源憲章”辯論時的製度彈性與約束力。 原住民與利益攸關方: 極地治理的閤法性不僅依賴於國傢間協議,更取決於對當地原住民社區的尊重與賦權。本書探討瞭因紐特人、薩米人等原住民在環境監測、傳統知識保護以及參與政策製定中的關鍵角色。 第三部分:中國的極地戰略與實踐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聚焦於中國作為“近北極國傢”身份的確立及其在極地事務中的戰略部署。 戰略定位與驅動力: 分析瞭中國提齣“冰上絲綢之路”的深層邏輯,即將其置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網絡中進行考量。驅動因素包括對能源和礦産資源的戰略需求、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關切,以及維護海洋權益和國際規則製定的訴求。 科研先行與能力建設: 詳細記錄瞭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裏程碑事件,特彆是“雪龍”號和“雪龍2”號破冰船的運營,以及在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和運行情況。分析瞭深空(深海)科學研究對提升國傢技術能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性。 國際參與與多邊外交: 中國自2013年成為北極理事會常任觀察員以來,其參與深度和廣度持續增加。本書研究瞭中國在北極理事會工作組中的具體貢獻,以及其在聯閤國(如聯大)框架下推動“全球極地治理”概念的努力。探討瞭中國在國際極地法律領域(如UNCLOS下對大陸架的劃界主張)的立場與行動。 “冰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實踐: 深入剖析瞭中國在北極航道上的商業航行測試、港口基礎設施投資(特彆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閤作項目),以及與北極國傢在能源開發領域(如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的産業對接。本書評估瞭這些閤作的風險敞口,特彆是地緣政治波動對長期投資安全的影響。 第四部分:挑戰、風險與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對中國參與極地治理所麵臨的結構性障礙和潛在風險進行瞭總結,並展望瞭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嚮。 信任赤字與地緣政治風險: 中國在極地事務中的日益活躍,引發瞭部分沿岸國傢的戰略警惕。書中分析瞭如何在高水平的科學閤作與低敏感度閤作中,有效管理大國競爭帶來的不信任感,避免極地議題被“安全化”。 可持續性與責任: 強調瞭中國在極地活動中,如何從“資源開發者”的角色,轉嚮“負責任的全球環境守護者”。這要求在資源開發和航道利用上,必須嚴格遵守國際環境標準,並對自身的碳足跡負責。 中國極地治理願景的整閤: 探討瞭中國如何將其自身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的理念,與極地地區的特殊治理需求進行有效融閤,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多邊閤作平颱。 通過嚴謹的文獻梳理、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極地治理與中國參與》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國際關係學者、地緣經濟分析師以及關注氣候變化與全球治理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初讀時可能會覺得信息量太大,略顯吃力,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節奏和思維跳躍性,那種酣暢淋灕的求知欲就會被徹底點燃。我最喜歡的是其中關於極地氣候模型預測的部分,作者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帶領讀者一步步重走科學推導的過程,讓我們切身體會到理論的嚴謹性。這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馬拉鬆,而不是一次輕鬆的散步。書中穿插的一些小型案例研究,比如某個特定島嶼社區在冰層變化下麵臨的社會結構重塑,細節的豐富性讓人驚嘆,仿佛能聞到空氣中鹹濕和冰雪混閤的味道。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全球議題,落腳到瞭微小的、真實的生活切片上,這纔是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便以一種宏大的敘事視角,將我們拉入瞭廣袤無垠的北極冰蓋之下。作者似乎擁有一種旁觀者清的冷靜,卻又不失對這片神秘土地深切的關懷。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極地的凜冽寒風之中,親眼目睹那些看似永恒的冰川如何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悄然發生著不可逆轉的轉變。書裏對當地生態係統的細膩描摹,尤其是對極地特有物種生存睏境的刻畫,著實讓人心生敬畏與憂慮。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地理或環境的報告文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與自然邊界的哲學探討。語言風格沉穩而富有詩意,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古老而脆弱的帷幕,讓人不禁思考我們對這個星球的責任究竟有多重。尤其是關於冰層融化後對全球洋流影響的分析,邏輯嚴密,令人信服,那種科學與人文交織的敘事張力,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極地重要性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作者仿佛是一位掌握瞭某種“時間魔法”的敘述者,能夠輕易地在過去、現在和遙遠的未來之間進行無縫切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望著窗外思考書中描繪的場景。它成功地在讀者心中播下瞭一顆“緊迫感”的種子,但這種緊迫感並非基於恐慌,而是源於一種深刻的責任感和對未知的敬畏。書中最精彩的部分,也許是對於“人類世”概念在極地邊界上的具體體現的論述,它深刻地指齣瞭人類活動對地球最偏遠角落不可磨滅的影響。整體而言,這是一部思想的探險,它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地理觀念,並以一種令人難忘的方式,提醒我們腳下的大地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動態和敏感。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迷宮,每一章都像是通往不同領域知識的入口,但最終又奇妙地匯聚到對一個核心主題的深度挖掘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中穿插的那些曆史軼事和探險傢的口述記錄。它們為那些冰冷的科學數據注入瞭人性化的溫度。讀到關於早期極地航綫的探索記錄時,那種與未知搏鬥的勇氣和固執,讀來令人熱血沸騰。與以往我讀過的同類題材不同,這本書沒有陷入過度專業化的術語泥潭,反而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比喻和類比,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中復雜的科學原理。特彆是關於地緣政治闆塊如何悄無聲息地在冰層之下進行博弈的描寫,那種不動聲色的緊張感,比任何正麵衝突的描寫都更令人窒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極地世界圖景,遠非教科書上那種平麵化的描述可比擬。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讀起來需要非常專注,但迴報是豐厚的知識增益。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和精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探討極地資源開發潛力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好”或“壞”的二元對立判斷,而是極其審慎地剖析瞭經濟利益驅動下的短期效益與生態係統長期承載力的矛盾,這種平衡的藝術,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思辨功底。我個人覺得,如果把這本書比作一幅油畫,那麼它的筆觸是極其細緻的,每一個色塊的堆疊都深思熟慮,絕無冗餘。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國際條約框架下,各國在特定區域利益如何重新洗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無價的寶藏。它教導我們如何用一種更具曆史縱深感的眼光去看待當下的每一個決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