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想要的懷孕書》是日本分娩領域記者、高齡生育親曆者河閤蘭女士曆時三年的經典之作,試圖幫助30歲以上的準媽媽們解決從不孕治療、産檢到高齡分娩、育兒的各種煩惱。無論是備孕——“如何增加懷孕力”;産檢、分娩——“如何應對各種高風險”;育兒——“睏境和誤區”等,作者都結閤專業醫生和助産師的看法,並轉述瞭多位過來人的真實心聲,給讀者以真誠的介紹和建議,是一本以專業精神為指導,又飽含溫暖、慈悲的大齡媽媽孕産指導書。
河閤蘭, 1959年齣身於日本東京,曾從事攝影師工作,1986年起開始創作。東京醫科牙科大學、聖路加看護大學研究生院、茨城縣立醫療大學、日本紅十字助産師學校的外聘講師。積極舉辦演講活動,翻譯過多本著作。著有《未孕——無法決定是否“生”》(NHK齣版)、《助産師與分娩》(岩波書店)、《安全的分娩、安心的分娩》(岩波書店)等。
**章 孕育生命的年齡上限
女性的平均初産年齡為30.1歲
將軍後宮奉行“30歲以上女性不侍寢”的原則
曾經的“高”字圖章已成為曆史
“閉經前10年”是*後的懷孕機會
體外受精也無法阻止卵子老化
日本體外人工受精的受孕率在50個**中位列45
每天可以製造1億個精子的男性與齣生後不再産生新卵子的女性
700萬個卵子在青春期時已銳減至20萬個
*終沒能入選的卵子
高齡女性的卵巢如同陳舊的橘子盒
如果卵子不再發育,激素將會失控
卵子老化與孩子的**與否沒有關係
35歲以上女性的自然孕育力隻有“20多歲女性的一半”
35歲以後結婚的女性,有3成“沒孩子”
成功實現高齡分娩的眾多明治女性
“孕婦很年輕”是昭和時代的特殊現象
多産時代的子宮,血液循環好
不趁年輕孕育生命的理由
49歲自然分娩的實例 白樺八青(分彆在27歲、29歲、49歲分娩)
剋服乳腺癌後成功懷孕的實例 渡部麻由(分彆於36歲、47歲分娩)
第2章 備 孕
35歲以上高齡女性的懷孕方法
“精液變稀”是謊言
在醫生指導下的時機法
比體外人工受精負擔少的人工授精
每36人中有1人通過體外人工受精技術降臨人世
體外人工受精的費用是1次30萬~80萬日元
用凍結的受精卵孕育弟弟或妹妹
什麼時候去婦産科就診為好
醫院和治療方法的選擇
未做任何檢查就推薦體外人工受精的“名醫”
體外人工受精兒的追蹤調查
運用時機法讓3成40多歲女性成功懷孕的醫院
“自然周期”與“低刺激法”的陷阱
為瞭不浪費寶貴的時間
有可能難以懷孕的情況
切勿在大腦中裝滿數字
懷孕力檢查
“卵子庫存量檢查”的精神打擊
擅長不孕治療的夫婦們
高齡分娩纔是抗老化的*佳措施?
“神秘流産”的悲哀
36歲的激素數值接近46歲的實例 匿名(36歲,懷孕中)
花費500萬日元治療不孕癥的實例 門脅昌子(分彆於39歲、44歲分娩)
因工作調動而耽誤懷孕的實例 匿名(分彆於39歲、43歲分娩)
第3章 高齡分娩
因年齡增長引發的染色體異常是先天異常的
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的高齡分娩
正確把握“個人麵臨的風險”
健康經産婦的分娩與年輕女性幾乎相同
流産和染色體異常與年齡同步增長
懷孕是“老化的模擬訓練”
高血壓患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患者的高齡分娩
“齣生前診斷”*前綫
存在流産危險的羊水檢查
被遺棄在新生兒集中治療室的寶寶
“並沒有那麼痛苦”
大傢都怎麼做?怎麼想?
被海嘯衝走的患有13-三體綜閤徵的孩子及其母親
不接受齣生前診斷的高齡孕婦沒有責任?
用自己的意誌決定,而非迫於社會以及祖父母的壓力
什麼是遺傳谘詢
胎兒檢查的未來
選擇適閤高齡孕婦的産科醫院
“高齡孕婦的就診時間長”
熱情飽滿的40多歲産婦可以順産?
沒有自信是難産的原因之一
陣痛與登山類似
即使不是理想的分娩方式,也不要自責
高齡分娩者以努力者居多
助産院的産後護理
生下唐氏兒的實例 匿名(42歲分娩)
第4章 高齡母親的育兒
高齡初産母親容易患上産後抑鬱癥
育兒無法依靠老傢的父母
産後的激素平衡與母乳喂養
追求**的高齡分娩母親
被誤認為是孩子的奶奶
未達到平均值的父母容易被孤立
職業女性容易陷入的誤區
放棄晚年夢想的丈夫們
想再生一個寶寶
養育獨生子的艱辛
高齡産婦孕育的孩子通常發育良好、身體健康
高齡分娩也有優點
“卵子的老化”是來自身體的反駁
想要二寶的實例 匿名(41歲分娩)
視工作不是**的一代人 匿名(分彆於38歲、41歲分娩)
後 記
從內容深度上來看,這本書更側重於“如何成功懷孕”,對於懷孕之後的“如何健康度過孕早期”和“孕中期的心理調適”,幾乎是一筆帶過。我知道書名是“懷孕書”,但對於很多過瞭三十歲纔開始計劃要孩子的女性,我們對“孕後生活”的銜接和準備同樣充滿問號。比如,如何處理職場上的“孕期歧視”或工作交接的睏境?如何應對孕期荷爾濛變化帶來的情緒波動,尤其是已經習慣瞭獨立掌控一切的職場女性?這本書似乎默認瞭隻要成功受孕,後麵的路就會自然而然地順利。這種預設讓我感到有點脫節。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在成功懷孕這件事上投入瞭90%的筆墨,卻隻留瞭10%來討論“為人父母的旅程”的開始階段。我期待的是一個從“備孕”到“初為人母”的完整過渡方案,而不僅僅是通往懷孕那扇門的鑰匙。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觀感是,它像是一部非常詳盡的“技術規格說明書”,優點是信息準確、範圍廣博,但缺點在於缺乏針對性與共鳴感。它提供的信息是通用的,適用於絕大多數人,但對於我們這一特定群體——即那些帶著工作經驗、成熟心智,卻又麵臨生理時間壓力的30+女性——來說,它未能精準地“對癥下藥”。比如,書中對於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應對壓力導緻的內分泌失調的建議,顯得有些理想化,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們日常通勤、外賣文化以及高強度工作對實際執行的限製。我更需要的是那種“在碎片時間裏,如何擠齣時間做瑜伽”的實用技巧,而不是“每天堅持一小時的完美食譜”。總而言之,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但缺少瞭一雙能拉著讀者走過這段崎嶇旅程的、更具同理心的手。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風格,怎麼說呢,非常……樸實。我拿到實體書的時候,第一印象是它更像一本早期的科普手冊,字體偏小,很多專業術語沒有做足夠的解釋和引申。我本來以為一本針對“30歲以後”的孕育指南,會融入更多現代女性的審美和生活方式,比如如何優雅地進行孕前體檢,或者如何挑選真正有益於備孕的營養品而非泛泛而談。這本書更像是將市麵上所有已有的孕期知識點進行瞭大而全的梳理,但缺乏一種清晰的邏輯主綫和遞進關係。讀起來總感覺像在走一個巨大的知識迷宮,雖然齣口總在那裏,但過程相當耗費精力。尤其在關於“生活習慣調整”的部分,它的建議顯得有些零散和碎片化,比如一會兒提倡冥想,一會兒又跳到維生素補充,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每日行動指南”。對於時間寶貴、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來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高效、精準、並且能立刻上手的操作手冊,而不是一本需要反復查閱和消化的百科全書。
評分這本《30歲以後想要的懷孕書》,坦白說,我抱著極大的期待翻開它,畢竟過瞭三十歲,關於生育的焦慮感像影子一樣揮之不去。然而,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探討“備孕”這個主題時,似乎過於聚焦於醫學和技術層麵,少瞭一些與我們這些初次麵對“高齡”生育挑戰的女性的心靈對話。書裏詳細列舉瞭各種激素指標、排卵周期監測的方法,圖錶多到讓我感覺自己像在啃一本生殖醫學教科書。我理解科學是基礎,但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麵對備孕路上的反復失敗和不確定性,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數據。我更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調整心態”的篇章,比如如何在高壓的工作和傢庭期望中找到平衡點,如何處理與伴侶之間因生育問題産生的摩擦,以及如何在漫長的等待中保持對生活的信心。這本書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化的建議略顯不足,它像一個非常優秀的醫生在給你開藥方,卻沒能完全體會到病人坐在診室裏的那種忐忑與無助。希望後續的版本能多加入一些真實案例的分享,讓文字更有溫度,更貼近我們這些“正在路上”的人。
評分坦白說,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男性參與”的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引導我的伴侶共同投入到備孕的過程中。但非常遺憾,這部分內容的處理非常單薄,基本就是用幾句話概括瞭男性需要做些什麼檢查,然後就迅速迴到瞭女性身體的討論。這種處理方式,讓我覺得它仍然是一本“女性專屬”的指南,忽略瞭現代生育是一個夫妻雙方共同的課題。我希望看到更具操作性的建議,比如:如何和伴侶談論彼此的生育觀?如何共同製定生活計劃以分擔壓力?或者,在男方精子質量齣現波動時,我們該如何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而不是讓女性獨自承擔所有“努力”的壓力。如果能增加一些夫妻溝通的腳本或者共同行動的計劃錶,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會大大提升,因為它真正觸及瞭當代傢庭在生育決策中的核心矛盾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