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派纷呈,流派林立,名医辈出,是中医发展史上鲜明的文化现象。历代不同学术流派既相互争鸣,针锋相对,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了对中医药理论认识的深化,丰富了中医药内涵,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可以说,中医学术的发展一直就与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紧密相连。 傅文录编著的《祝附子(祝味菊)/火神派**医家系列丛书》就是想从医家这个视角,来深入探讨火神派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挖掘整理火神派医家丰富各异的学术思想和特色鲜明的临证经验,展示他们别样的医学人生和独特价值,进而推动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当代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
祝味菊(1884——1951)先生,20世纪 初(民国时期)上海**医家,“学贯中西。
擅用附子”(《海派中医》语),人送雅号 “祝附子”,为沪上火神派领军人物。傅文录编著的 《祝附子(祝味菊)/火神派**医家系列丛书》从 生平轶事、学术思想、后世传承、医案评析等 方面,对祝味菊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详尽、客 观、公正的分析、归纳与论述,对于学习、研 究祝味菊学术思想,传承祝氏学派具有重要的 临床价值与现实意义。祝氏《伤寒质难》一书 为火神派临床研习的*佳读本。
傅文录,男,1960年出生,河南省浚县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任职于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463400)。从事临床内科工作20余年,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言传身教、名家指点迷津,临床医术日趋成熟。一贯熟读深思四大经典,活用精研四小经典,汤证论运用得心应手,崇尚火神派郑钦安扶阳学术理论,近些年来潜心于研究学习火神派学术思想,并在临床中实践这一“扶阳助正,回阳返本”心法。临证之余,勤于文笔,耕耘不断,相继出版了《扶阳学讲义>等火神派系列著作10部,曾多次受邀去中国香港讲学,讲授火神派扶阳学术思想,并在第二、三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五、六届扶阳论坛大会演讲,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学习与关注。笔者一贯奉行“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的修心治学之道。多年临证悟出,只有理论水平的提高,临证之时才能理法方药一线贯穿,辨证论治,左右逢源。临证之时“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附子重用与广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擅用姜桂附治疗风寒湿冷痛症等内科疑难杂症,多有奇效,求治者与求学者络绎不*。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并出版《脉诊趣话》 《伤寒论汤证发挥>等著作30余部。
一、生平轶事
(一)少年时期
(二)求学西医
(三)川中行医
(四)沪上悬壶
(五)兴学重教
(六)婚姻家庭
二、学术思想
(一)汇通中西
2.学习背景,促其成功
3.临床实践,积极探索
(二)本体疗法
1.正气为本,自然疗能
2.疾病发生,体质定性
3.匡扶正气,顺势疗疾
4.因缘发病,助正达邪
(三)重视阳气
1.时代背景,力主崇阳
2.体质浇薄,阳虚增多
3.远承经典,重阳有据
4.阴阳之间,阳为主导
5.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6.未病重阴,既病重阳
7.辨识阴阳,中医精髓
8.药食入胃,防寒伤中
(四)广用附子
1.广用附子,辛热为长
2.讲究配伍,方法独特
3.精选附子,重视煎法
4.热药弊端,反思醒悟
(五)温潜新说
(六)发热解析
1.人体发热,祛邪反应
2.发热有节,顺势疗疾
3.发热一症,体功反应
4.辛以开表,寒热两端
(七)伤寒新论
1.伤寒病因,有机无机
2.伤寒五段,阳气为本
3.伤寒极期,劫病救变
4.伤寒厥阴,阴阳转归
5.伤寒成就,影响深远
(八)温病质疑
1.温病发生,体功反应
2.叶桂治热,补偏救弊
3.误导新起,自圆其说
4.药物寒凉,损阳伤正
(九)独特思维
1.锐利的目光
2.治人与治病
3.阴阳为中心
(十)学术著作
三、后世传承
(一)陈苏生
1.生平简介
2.跟师缘由
3.学习成就
4.临床发挥
(二)徐仲才
1.生平简介
2.跟师缘由
3.学习成就
四、医案评析
五、弟子回忆祝味菊医案
六、研习体会
附录
收到一本关于“祝附子”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看这名字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对传统医学,特别是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医家和他们的独门绝技,一直都抱有浓厚的探索欲。“祝附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在药柜深处沉睡,却又蕴含着惊人疗效的药材。书中提到“火神派”,这更是点燃了我对中医理论深层次的好奇。火神派以其“热药”、“峻药”的特点而闻名,在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往往能起到“釜底抽薪”之效。我一直想了解,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下,像附子这样性热、味辛的药物,究竟是如何被运用到极致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火神派的用药原则、方剂配伍,以及祝味菊老先生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医案分析,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火神派理论的精髓,以及祝老先生如何凭借对附子的精妙运用,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医学难题。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医书,不如说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我对中国传统医学深层奥秘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用它来探索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医术。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封面,映入眼帘的“火神派医家系列丛书”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火神派在中医界素来以其独特而强大的治疗体系而著称,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虚寒、重症的时候,其“温阳化气”、“驱寒逐邪”的疗法更是被奉为圭臬。而“祝附子”这个名字,则将我的目光聚焦在了这一流派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及他与附子这味神奇药物之间的不解之缘。我一直认为,对于很多中医大家而言,他们往往会有一味“情有独钟”的药物,这味药物可能贯穿了他们的整个行医生涯,也成为了他们医学思想和临床实践的标志。附子,作为“百药之王”,其药性之烈、功效之广,历来为医家所重视,但也因其峻烈而易致误用。我非常好奇,祝味菊老先生是如何驾驭附子这味“烈马”的?他的经验是否会体现在书中?书中是否会从理论到实践,详细解读附子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地位,以及火神派如何巧妙地运用附子来达到起沉疴、回生天的效果?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火神派的神秘面纱,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附子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祝老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独特造诣,从而拓宽我对中医用药的认知边界。
评分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目光就被牢牢吸引住了。“祝附子”这三个字,立刻让我想到了中医名家祝味菊,以及他在附子运用方面的深厚造诣。而“火神派”这个标签,则更是勾起了我对这一中医流派的强烈兴趣。火神派以其“辛热”、“刚猛”的用药风格在中医界独树一帜,尤其是在治疗虚寒、阳气虚衰等疑难杂症时,常能展现出惊人的疗效。我一直对火神派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感到着迷,特别是其对“阳气”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温热药物来激发和固护人体阳气。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火神派的核心思想,以及祝味菊老先生是如何将火神派的理论精髓与附子这味具有代表性的药物相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风格。书中是否会包含祝老先生的医案选集,让我们能够窥见其辨证施治的精妙之处?他又是如何把握附子的用量、配伍,以达到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效,同时避免其峻烈之性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学习中医大家经验的绝佳机会,我渴望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让我感受到了出版方的用心。当我看到“祝附子”和“火神派”这两个关键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中医,他眼神深邃,手中摩挲着几味药材,仿佛能洞察世间百病。火神派在中医体系中,一直是比较“硬核”的存在,其用药大胆,疗效卓著,常常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惊叹,又带有一丝畏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火神派的核心理念,特别是“阳气”在人体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温热的药物来扶助和激发阳气。而“祝附子”这个标题,无疑是指向了祝味菊老先生在运用附子方面的独到之处。附子在中医方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使用确实需要极高的辨证水平和临床经验,稍有不慎便可能适得其反。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解答,祝老先生是如何把握附子的精准用量和配伍,如何避免其毒副作用,并将其强大的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发挥到极致。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探索中医智慧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指导。
评分手握这本《祝附子(祝味菊)/火神派医家系列丛书》,我内心涌起一股期待。我对火神派的医术一直深感好奇,那种敢于以“火”破“寒”,以“猛药”治“沉疴”的魄力,着实令人神往。在火神派的用药体系中,附子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它既是力量的象征,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一直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医学理念,让火神派如此钟爱附子?又是什么样的医者,能够将附子的力量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祝附子”这个名字,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祝味菊老先生,他很可能就是那位将附子之道研究到极致的大家。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火神派在辨证论治上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在对待那些虚寒、危重病症时,他们是如何通过附子来力挽狂澜的。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有丰富的医案,让我们能够亲眼见证祝老先生如何巧妙地运用附子,解决一个个临床难题,他的用药心得,他的辨证思路,他的方剂组合,这些都是我渴望了解的宝藏。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向中医大家学习的机会,一次深入理解火神派精髓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