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讲堂 求医助已”系列--甩掉症状不生病——中医解读身体求救信号 9787504658

“名医讲堂 求医助已”系列--甩掉症状不生病——中医解读身体求救信号 97875046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家玮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健康
  • 疾病预防
  • 症状缓解
  • 体质养护
  • 名医讲堂
  • 求医
  • 健康科普
  • 家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美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58968
商品编码:1312994647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名医讲堂 求医助已”系列--甩掉症状不生病——中医解读身体求救信号

:25.00元

作者:张家玮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046589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百姓有病,首先表现于症状。症状不同,治疗及调理的方法也不同。日常生活中有些常见的症状,可以通过居家调理,消除症状,健康快乐。
纵览当今的图书市场,虽然养生保健类的图书琳琅满目,但从症状着手,分析其原因,继而讲解如何居家调理的图书却凤毛麟角。本书真正立足于“症状”,着眼于“保健”,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63种症状,教读者如何正确看待身体出现的这些症状,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自我调理方法?怎样从这些错综复杂的“求救信号”当中,找到身体发病的根本原因?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体裁衣”地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从而达到“甩掉症状不生病”的目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家玮教授根据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历时3年倾情打造而成的《甩掉症状不生病——中医解读身体求救信号》,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让读者真正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本书传以“症状认知”的基本知识,授以“健康自我管理”的科学理念,是一本自我保健的难得佳作。

内容提要


若干年前的“龙胆泻肝丸事件”,使许多人对中药望而生畏;若干年后的中医知识大普及,又使许多人沉溺于使用针灸、中药进行养生保健而乐此不疲。然而,就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由于中医药学有着复杂、系统的理论,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药到病除;如果对其一知半解就盲目使用,则难免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虽然目前市售的中成药品种多达数千,然而真正能够正确选购并且使用的人微乎其微。至于滥用中草药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了。
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有的人大便一干就冲包儿番泻叶以促进排便,有的人一“上火”就开始吃三黄片以泻火解毒,有的人把朱砂安神丸当成改善睡眠的保健品,有的人为了调理月经而拼命吃乌鸡白凤丸……殊不知,从中医角度来看,造成大便干、上火、失眠以及月经不调的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单纯片面地根据中药的某些功效而盲目服用,缺乏中医师的指导与建议,有时可能会“歪打正着”、“心想事成”,恐怕更多的结局是南辕北辙、药病不符。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身体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自我调理方法?怎样从这些错综复杂的“求救信号”当中,找到身体发病的根本原因?如何才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体裁衣”地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从而达到“甩掉症状不生病”的目的……相信,读完这本科普指南,您一定会找到答案。全书语言深入浅出、生动风趣,内容设计图文并茂、寓学于乐,适合每一位关注健康并且喜爱中医的人士阅读。

目录


章 全身常见症状
发热/ 1 汗出/ 6 怕冷/ 9
消瘦/ 12 水肿/ 14 身上发痒/ 18 浑身没劲儿/ 21
第二章 常见精神症状
嗜睡/ 23 失眠/ 26 多梦/ 28
健忘/ 30 焦虑/ 32 心烦/ 34
第三章 颜面常见症状
面色发红/ 35 面色发黄/ 38 面色发白/ 41
面色发黑/ 43 脱发/ 45 痤疮/ 48
头晕/ 50 头痛/ 52
第四章 咽喉常见症状
咳嗽/ 55 痰多/ 58 嗓子疼/ 60
第五章 五官常见症状
视力下降/ 62 眼睛干涩/ 63 眼睛发胀/ 66
耳鸣耳聋/ 67 口舌生疮/ 70 口干口渴/ 72
口苦/ 74 口臭/ 76 牙痛/78第六章 胸部常见症状
心慌心跳/ 80 胸闷气短/ 82 两胁胀痛/ 84
第七章 胃部常见症状
吐酸水/ 85 打饱嗝/ 87 胃胀/ 89
胃痛/ 92 恶心呕吐/ 95 不想吃饭/ 98
第八章 腹部常见症状
腹胀腹痛/ 100 腹泻/ 103
第九章 二便常见症状
不大便/ 106 大便干/ 109 小便频/ 112
小便痛/ 114
第十章 四肢关节常见症状
关节酸痛/ 115 腰酸腰痛/ 118 手脚麻木/ 120
手脚发凉/ 122 足跟疼痛/ 124
第十一章 男性常见症状
阳痿/ 125 遗精/ 128 早泄/ 130
第十二章 女性常见症状
痛经/ 131 白带过多/ 134 乳房胀痛/ 136
月经量过多/ 137 月经量过少/ 139
月经提前/ 142 月经错后/ 144
附 表

作者介绍


张家玮,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运用中医传统诊疗思维及方法辨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于传统中医学理论的认知和临床应用有深刻体会。

文摘


序言



告别“亚健康”,拥抱健康人生——中医的智慧,身体的语言 您是否常常感到疲惫不堪,精神不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让您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发出各种微弱的求救信号,却被您忽视?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皮肤问题,甚至是莫名的焦虑和情绪波动,这些是否已经成为您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困扰?您是否渴望找到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方法,不仅能缓解眼前的症状,更能从根本上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那么,这本《名医讲堂 求医助已》系列——《甩掉症状不生病——中医解读身体求救信号》正是为您量身打造的健康指南。它将带您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身体那些看似寻常却至关重要的求救信号,教会您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主动管理健康,告别疾病的阴影,重拾盎然生机。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刻板的医学术语和枯燥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您在轻松阅读中,悄然掌握调养身体的秘诀。 第一章:身体的“悄悄话”——认识那些被忽视的信号 我们常常以为,只有出现剧烈的疼痛或明显的病症,才算得上是生病。然而,事实上,身体在疾病悄然来临之前,会发出无数细微的信号,就像一个忠诚的朋友,不断地提醒我们注意。这本书将带领您认识这些“悄悄话”: 舌尖上的秘密: 舌头的颜色、形状、舌苔的厚薄、润燥,都蕴含着身体的健康信息。它是反映脾胃功能、气血盛衰、脏腑状况的一面镜子。您会学到如何观察自己的舌头,从中读懂身体在说什么。 面部表情的“风向标”: 脸上的色泽变化,眼袋的深浅,嘴唇的颜色,皱纹的出现,都在诉说着内在的玄机。是肝气不舒?还是气血不足?书中将一一为您解析。 气味里的“化学信号”: 身体散发出的不同气味,如口臭、汗味、体味的变化,都可能是身体失衡的表现。您将了解到这些气味背后隐藏的健康密码。 睡眠的“晴雨表”: 辗转反侧、多梦易醒、入睡困难,这些睡眠问题不仅仅是“睡不好”,更是身体在发出警报。本书将深入探讨睡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中医方法改善睡眠质量。 情绪的“晴雨表”: 烦躁易怒、郁郁寡欢、焦虑不安,这些情绪变化并非空穴来风,往往是身体内部失调的外在表现。您将了解情绪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以及如何调理情绪,达到身心和谐。 “小毛病”不容忽视: 经常性的头痛、头晕、口干舌燥、便秘、腹泻、疲乏无力,这些看似“小毛病”的症状,可能正是身体在向您发出求救信号。本书将一一剖析这些常见症状的中医成因,并提供初步的调理思路。 第二章:中医的“诊断宝典”——五脏六腑的“语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息息相关。当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会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或通过特定的信号表现出来。本书将用最生动形象的比喻,为您解读中医的“诊断宝典”: 心: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主血脉,又藏神。心气不足,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心火上炎,则有口舌生疮、心烦易怒。您将了解如何呵护心脏,保持“心平气和”。 肺:相傅之官,主治节。 肺主呼吸,司皮毛。肺气虚,易感冒、咳嗽;肺热,则会出现咽喉肿痛、咳黄痰。本书将教您如何养护肺气,让呼吸更顺畅。 脾:仓廪之官,主运化。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四肢乏力;脾湿,则会感到身体沉重、头脑昏沉。您将学会如何健脾益气,改善消化吸收。 肝:将军之官,主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低落、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肝火上炎,则会出现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本书将带您了解如何疏肝理气,让心情舒畅。 肾:作强之官,主藏精。 肾藏精,主骨生髓,主水。肾虚,会影响生长发育、生殖系统,并可能导致腰膝酸软、耳鸣健忘。您将认识到肾脏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固本培元。 第三章:从“病”到“康”——中医的“自助餐” 了解了身体的信号和脏腑的语言,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主动地调理身体,达到“甩掉症状不生病”的目的。本书将为您提供一份丰富而实用的“中医自助餐”: 饮食调养的“天机”: “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是养生的基础。本书将根据不同体质和不同症状,推荐相应的食疗方,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调养身体。例如,针对气虚体质,推荐益气健脾的食物;针对血虚体质,推荐补血养血的食物。 经络穴位的“点穴大法”: 身体上的穴位如同一个个开关,按摩或艾灸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不适。本书将精选一些常用且有效的穴位,并配以清晰的图示,教您如何准确找到并运用它们。 起居有常的“养生之道”: 顺应四时,作息规律,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书中将为您讲解不同季节的养生重点,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改善身体状况。 情志的“疏导术”: 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本书将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您调理情绪,化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日常保健的“小技巧”: 从泡脚到刮痧,从简单的拉伸到呼吸练习,本书将分享许多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日常保健小技巧,让您在生活中就能轻松养生。 辨识“体质”,精准调养: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调养方法。您将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体质(如阳虚、阴虚、痰湿、血瘀等),并学会针对性地进行调养。 第四章:中医的“预防之盾”——如何构建健康的“防火墙”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解决眼前的症状,更是要帮助您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火墙”,让疾病远离您。 识别“未病”先防: 通过对身体信号的敏锐洞察,您将能够及时发现身体发出的早期预警,从而在疾病真正发生之前进行干预,避免病情加重。 巩固“已病”不复: 对于已经出现的一些小毛病,通过本书提供的调养方法,您可以逐渐巩固身体的健康状况,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提升“自愈力”: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其核心在于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本书将教会您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优化身体机能,从而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成为自己的“健康管家”: 读完本书,您将不再被动地等待生病,而是能够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成为自己身体的“健康管家”,用中医的智慧,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书的语言风格: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即使您对中医一无所知,也能轻松理解。同时,书中融入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比喻,让您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产生共鸣。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让您能够轻松实践,并看到实际效果。 适合人群: 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希望改善身体状况的人群。 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但不知如何入手的人群。 希望通过自然、温和的方式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人群。 关注生活品质,追求身心健康平衡的人群。 希望了解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并学会如何应对的人群。 《甩掉症状不生病——中医解读身体求救信号》,不仅仅是一本健康书籍,更是您开启健康智慧之旅的钥匙。它将帮助您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倾听身体的声音,用中医的智慧,点亮您健康的人生之路,让您从此告别“小病不断”,拥抱一个充满活力与健康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画,给人一种沉稳、实在的感觉,很符合“名医讲堂”的定位。然而,阅读内容时,我发现它的深度似乎有些不足。它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这一点值得肯定,让很多对中医望而却步的读者有机会接触。但是,在很多关键的“为什么”上,这本书的处理显得过于简单化了。比如,讲到某一种食材的药用价值,它会列举出很多功效,但对于这些功效是如何产生的,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就没有做太多展开。这让我感觉,虽然读懂了表面的意思,但对中医的认识并没有真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而且,对于“身体求救信号”的解读,很多时候都是停留在“可能是xxx”的程度,缺乏更精准的判断依据。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面对身体出现不适时,最需要的是能够明确地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指引相对薄弱,更多的是引起读者对症状的关注,但如何进一步分析和应对,就有点悬而未决了。我希望它能提供更具象的诊断思路,甚至一些简单的自我诊断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提醒你注意”的阶段。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很多专业术语,读起来很顺畅,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大的优点。它用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比喻,比如把身体比作一个精密的仪器,信号灯亮了就说明有问题。这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身体异常的警惕性。但是,这种过于简化的表达方式,也导致了它在专业深度上的欠缺。我希望看到的是,在保持通俗易懂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剖析一些中医概念的内涵。比如,书中提到“情志致病”,讲到“怒伤肝,喜伤心”,这都是常识,但具体到“如何调节”就变得模糊了。是需要冥想、运动,还是通过饮食来疏导?不同的情绪问题,有没有不同的解决策略?书中对此的探讨略显肤浅,没有提供足够具体、可行的指导。另外,对于“求医助已”这个副标题,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医生的视角来分析病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健康的,或者是如何通过中医方法来“自救”的。然而,书中这方面的篇幅并不算多,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阐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提醒”方面做得不错,但“指引”方面稍显不足。它成功地引起了我对身体发出的各种“求救信号”的关注,让我开始意识到,原来身体的很多不适,不仅仅是小毛病,可能是更深层问题的外在表现。比如,书中对失眠、食欲不振、皮肤问题的解读,都让我有了新的认识。然而,当你真正想要根据这些信号采取行动时,就会发现这本书提供的具体方案并不多。它更多的是告诉你“这个信号可能意味着什么”,但很少告诉你“面对这个信号,你应该怎么做”。比如,它可能会说“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虚”,但接着就没有具体说,脾虚应该如何调理,是需要吃中药,还是食疗,或者改变生活习惯?如果需要改变生活习惯,又该从何入手?这种“点到为止”的叙述方式,对于想要主动解决问题、实现“甩掉症状不生病”的读者来说,会感到有些不够过瘾。感觉它更像是一个“中医症状百科”,让你认识到问题,但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你自己去寻找更多的途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它列举了许多中医认为的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比如舌苔的变化、面色的异常、睡眠的紊乱等等,并且给出了这些信号可能指向的健康问题。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医不太了解的人来说,确实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开始留意自己身体的一些平时不会在意的小变化。但是,深入阅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些信号背后的中医理论解释,有时候显得有些牵强或者过于笼统。比如,书中提到“目赤属火”,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说法,但为什么目赤就一定是火?火又分为哪些种?如何区分?以及这些火又如何影响身体的其他方面?这些层面的解释就很少见了。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症状查询手册”,告诉你某个症状可能是什么问题,但对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在实际操作层面的体现并不够清晰。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提到的“肝气郁结”、“脾虚湿盛”等概念,但当我想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时,却发现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所以,虽然它让我知道了“有什么信号”,但离“甩掉症状不生病”这个目标,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评分

这本书我看了有一阵子了,总的来说,感觉它在科普中医养生方面确实下了功夫,但有些地方的叙述逻辑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比如,书中反复强调“顺应天时”,这一点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但具体怎么“顺应”?在什么时候“顺应”?结合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习惯,比如饮食、作息,就显得有些含糊。书中提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道理都懂,可真正落实到具体食材的选择,或者说不同体质的人如何差异化地去“养”,描述得就没那么详尽了。我期待的是更具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果我属于湿热体质,在夏天该如何“养阳”?是多吃点什么,少吃点什么?书中更多的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而且,书中对一些疾病的解读,虽然冠以“求救信号”的名头,但往往停留在症状的描述层面,很少深入到病因的探究,更不用说详细的辨证论治过程了。感觉像是把中医的理论包装了一下,但核心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的精髓,在实际指导意义上,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收获,它确实引起了我对身体信号的重视,让我开始思考一些平常被忽略的细微感受,但要说真正能“甩掉症状不生病”,我觉得这本书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