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全集共4册 刘墉著子共读

刘墉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全集共4册 刘墉著子共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墉 著
图书标签:
  • 刘墉
  • 成长
  • 亲子教育
  • 励志
  • 人生规划
  • 家庭教育
  • 青少年
  • 子共读
  • 教育
  • 成功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南叶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57601
商品编码:13641436144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书号:ISBN 978751250857601    作者:刘墉  著    定价:159.20元/册

出版时间: 2017年6月    页数:1024    印张:32    字数:716千字/册

开 本: 32  开  版 次:1  版   1次    尺寸:210*145*96    装帧:套装    

目录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爱育与成长》

谈爱育

education是“爱到开心”

给孩子爱的机会 4

别用爱把孩子淹死 8

大胆说声“我爱你” 13

education是“爱到开心” 17

处罚的艺术 22

孟母该不该三迁? 26

放孩子飞吧! 30

妈妈,请别看 34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38

无违与无劳 42

小心攀上“断背山” 45

爱他!少骂他 49

给儿子:在风雨中成长

食色性也 54

据理力争 57

悲悯的情怀 60

我们都是“人” 63

在风雨中成长 66

手足之情 69

给女儿:寻个人生的大梦

爸爸总等你归来 74

只因为我看到 77

使人惊艳 81

会另一种算术的女生 85

寻个人生的大梦 90

你懂不懂得爱 94

你是豌豆公主吗? 98

小心怪叔叔 102

两个男人的战争 107

谈成长

智商篇:你的书里有神吗

谈学习:你的书里有神吗 116

谈记忆:如果你长了奇怪的脑袋 120

谈灵感:寻找灵感 123

谈读书:读书可以像看戏 127

谈潜意识:请小鬼帮忙 131

谈效率:人人可以一石二鸟 136

谈考试:考场不是刑场 140

谈天才:一目十行的天才 144

谈劳逸结合:给脑子进补 149

情商篇:你准备好发怒了吗

谈幽默:幽默就像太极拳 154

谈妥协:铲雪奇案 158

谈发怒:你准备好发怒了吗 163

谈做人:把仇人变成贵人 168

谈贵人:伯乐与九方皋 173

谈公益: 老天爷忘记的时候 177

谈责任:你自己决定吧! 181

谈尊重:被尊重的生命 184

谈关怀:微笑先生 187

逆袭篇:年轻人有探索的权利

谈失败:错是走向对的站 190

谈压力:战胜压力 193

谈心态:凡事都往好处想 197

谈放下:和忧郁做朋友 201

谈勇气:年轻人有探索的权利 205

谈毅力:人生的“二枚腰” 209

谈乐观:能笑且笑过一生 213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处世与人生》

谈处世

校园篇: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

真实的友爱 4

校园枪响之后 8

情到深处 13

远行的朋友 16

两级的印象 18

你有交异性朋友的资格吗 21

师生之间 26

恨老师 30

好老师与坏老师 34

可怕的新老师 38

家庭篇:幸福是吃父母做的菜

点一盏灯 44

妈妈我爱你 47

恋母情结 51

爸爸开车好得意 55

窗外有蓝天 57

爱的消息 62

无怨无悔的爱 66

找到一个家 70

社会篇:迎接开阔的人生

忌当众使人难堪,给个痛快的死 76

雨过天青的时候 80

死亡的教训 86

幽人生一默 90

做个好球给别人 95

别把自己锁在门内 100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106

良知不能妥协 110

反败为胜 114

识破障眼法 118

礼多人不怪 122

 

谈人生

感悟篇:你可以活得更美!

人就这么一辈子 130

人是为活而生 132

生命的河,这样流 136

永远不该死 140

多好啊!活得很美! 145

人生何必重新来过 150

人生拖不得 155

生之流里的挣扎 159

这世界公平吗 164

行走篇:愿你与世界温暖相拥

踏上征途 170

成功始于定位 174

不必在乎 178

愈熟愈要小心 181

只问收获 185

当习惯成了自然 188

贵人哪里来 192

何必欺人太甚 195

进路与退路 198

找回你自己 200

准备好 204

生而有惑:才能成功 208

人生路 小心走 212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子关系与沟通》

谈子关系
生存篇:爸爸不能帮你
谈自卫:当你遇见大野狼 4
谈应变:面对抢匪 9
谈取舍:你懂得自割吗 11
谈金钱:钱是活人花的 15
谈独立:爸爸不能帮你 18
谈出头:拼命做个人上人 22
谈忧患:退路 26
谈溺爱:优等生为什么自杀 29
谈成长:不想长大 34

学业篇:坚持做你自己
谈智力:你可以变得更聪明 40
谈读书:读书的微量元素 44
谈时间:时间与金钱 48
谈记忆:因为记得,所以拥有 52
谈方法:读书的方法 56
谈写作:处处有文章 59
谈效率:如何事半功倍 63
谈计划:坚持做你自己 65
谈作弊:心里有鬼的时候 69

心态篇:再试一次就成功
谈成败:有输有赢才是人生 74
谈努力:一生努力为一生 78
谈镇定:平常心 心常平 82
谈坚持:再试一次就成功 86
谈吃苦:年轻人为什么该吃苦 90
谈自制:你有资格玩吗 101
谈压力:在压力下茁壮成长 104
谈竞争:比,才有进步! 108
谈懒惰:迟到大王 112
谈撒谎:撒谎竟是大人的错 115
谈青春:他们为什么叛逆 119
谈责任:小心,这里有个台阶 123

谈沟通
魅力篇:嗨,你好吗
说话的技巧 132
演讲的艺术 136
有话好好说 140
十个聪明人 145
理直气和 152
把光芒让给别人 154
幽默常是好的沟通 158
嗨,你好吗 168
一句话让你成功 172
你的嘴甜不甜 178
聆听的学问 184

禁忌篇:留神你的“行为语言”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188
小心吃口水,记住! 191
如果生米还没下锅 195
别给他硬上的机会 199
颠三倒四害死人 204
说错话,满头包 208
留神你的“行为语言” 21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全新修订升级版)》

谈读书

读书篇: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打一把人生的钥匙 4

写一篇有你自己的文章 11

别让脑子里长草 16

先学聪明再学笨 20

读书与梦想 24

写作一点也不难 28

玩物丧志 33

玩家选课法 37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42

 

教育篇:谁能样样拿

谈高考:高考大餐馆 50

谈家教:赵小兰的家庭教育 55

谈竞争: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60

谈学习和运动:四肢发达一定头脑简单? 63

谈比赛:多抓几把豆子 67

谈规矩:虽然你喜欢,但是不可以 71

谈取舍:谁能样样拿 76

谈女儿:飞翔吧,孩子 80

谈儿子:我那奇怪儿子 84

谈自信:创造自己 肯定自己 88

谈格局:做个世界人 93

 

谈做人

情篇:爱是偷偷的陪伴

你恨你的人吗 102

家里有个老小孩 107

爱是偷偷的陪伴 114

妈妈的心锁 119

当他对你特别好的时候 126

如果我中了乐透 131

 

友情篇:我们不认这个好朋友

第三类接触 138

我们不认这个好朋友 146

谁的星座相合 158

处世篇:何必引人多心

何必引人多心 164

假好人与真乡愿 168

忌失去立场 不要当个猪八戒 175

 

职场篇:人人爱的女导游

且慢下手 180

股市名嘴换人做 182

扮老母鸡的大男人 191

小火锅里的革命 201

灵活的战术 211

人人爱的女导游 215

内容简介

孩子需要成长,父母更需要学习如何爱孩子。哈佛高材生之父刘墉从自身中西结合的独特的家庭教育出发,与中国父母分享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育,并针对儿子和女儿,因材施教,采取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外,刘墉娓娓道来,像孩子的大朋友一样,用温和切的话语与孩子谈成长、处世、谈人生、谈沟通,谈读书,谈做人,与父母探讨爱育、子关系的真谛与实践方法。从这套书中,父母读者能够有效学习刘墉教育子女的独特智慧,提升做新型父母的教养能力,青少年读者更可以从中吸取快乐成长的养分和能量。

作者简介

刘墉,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华人书作家、画家、演讲家。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现居美国。出版中英文著作一百余种,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作家”。他是当代极少数能经常进入苏富比(Sotheby's)国际拍卖的国画家,而且频创百万佳绩。

刘墉先生不仅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还养育出了一对儿女,堪称华人家教典范。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台湾地区知名跨界偶像。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由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在线试读

孟母该不该三迁?

就算你孩子没能进好学校,四周全是爱玩的孩子,也不必气馁。你真正要做的是,给孩子制造与好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且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我高中时代,台湾地区流行一句话:“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意思是先考上台湾好的台湾大学,再想尽办法去美国。那时候真是“留”。尤其进了名校,好像下一步当然就是到美国。我曾经问过好几位早年的留学生,他们在台湾地区很有发展,当年为什么都跑到美国?

答案居然一样:“因为大家都走,同班同学跑了一大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跟着一起准备托福、一起申请美国研究生,出来了!”

人是群体的动物,再孤僻的人都会受群体的影响。当你发现身边一群人突然往同一个方向跑,你能不拔腿跟着跑吗?也正因此,古人会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太大了,这里就来谈谈我们应该给新新人类创造怎样的环境。

因为我应聘到美国大学教书,刘轩在小学二年级,不得不跟着移居美国。刚去的时候,他半句英文不会,为了交朋友,只好学些小魔术,变给同学看。渐渐英文上了轨道,也跟着美国孩子打成一片。可是到星期六下午,当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时,我的儿子却常常躲在屋里哭。

为什么?因为我要他读中文。

连我母都看不惯了,跑来骂我:“念英文已经不容易了,还逼孩子念中文,你想把孩子逼死啊!”那时候我甚至想跪在地上给我老娘磕头,说:“中国人不能不会中文。”请她老人家别管。所幸后来我家附近搬来不少中国人,而且有了中文学校。当我的儿子发现不少孩子跟他一样,每个都得做中文功课、星期天都得去中文学校的时候,他对中文的排斥就小多了。

人既然是群体的动物,就少不得要“比”,比谁漂亮、健壮、聪明、成绩好,比谁家有钱、享的福多,甚至比谁吃苦、受的罪多。可不是吗?你注意,那些下过乡、当过兵、经历过战乱和灾荒的人,他们聚在一块儿常常吹自己当年吃了多少苦,表示他能熬过来很不简单!

人的快乐与不快乐也常常以比较的对象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你只有一只眼睛,可能为此不快乐,但是就算你有两只眼睛,改天把你放在每个人都有三只眼睛的星球,你也会沮丧。

同理,孩子觉不觉得读书苦,或对未来有什么憧憬,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如果你孩子所有的同学每天都补习到深更半夜,假日都有繁重的功课,他举目望去,都是跟他一样“悬梁刺股”的孩子,他就算苦,也不会觉得太苦。

相对的,如果像我儿子小时候,一个人在屋里做中文功课,窗外却传来邻居小朋友玩耍的笑声,就算中文功课并不多,他也会觉得“斯人独憔悴”,只有他命苦。

正因此,重点学校里的老师和设备不见得比一般学校好,学生的表现却可能好得多。因为那里面的学生个个拼命,看书看到天亮,是很平常的事,没人觉得苦。相反,比较差的学校,因为“山中无大木,小草也为尊”,一个孩子没用多少功,跟四周比较松散的同学比起来,就自认为已经很伟大了。

我绝不歧视差的学校,也不认为进重点学校才有希望。我想在这儿呼吁做父母的人,就算你孩子没能进好学校,四周全是爱玩的孩子,也不必气馁。你真正要做的是,给孩子制造与好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且开阔他们的视野。

举个例子,你可以任孩子在假日跟他的同学出去“鬼混”,也可以安排全家去博物馆、艺术馆、科学馆或海洋生物馆。孩子就算因为不能跟他那票朋友“混”,起先不高兴,真去了,他也会觉得新鲜。

结果,你一方面把他带离原先比较松散的环境,一方面让他看了外面的世界,譬如看到博物馆里正在细心做笔记,或者听导览人员解说的其他学生,知道那些展品都来自勤苦有成的作者。加上如果你全家同行,增加了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当然在潜移默化中会有改变。这和你穷凶极恶地骂孩子不用功,规定他不准上网、打电话、看电视,只能蹲在家里看书,他却心不在焉,跟你大吵的结果不是恰恰相反吗?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进步的时候,应该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进步;当大人要孩子用心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用心。孩子受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他接触的环境。

我也建议学校和老师,与其恐吓学生未来考试有多难、他们的程度有多差,不如把学生带出去,看看好学校的学生在做什么,也看看不同的行业有哪些辛苦,要他们自己想想将来要走的路。

我还要提醒有孩子出去打工的家长,社会的大染缸是充满诱惑的,从正面想,你的孩子可以在打工时早点接触社会,由此立定志向,譬如在医院打工的后来学了医,在律师楼打工的后来选读法律系。但是从负面想,他们也可能因为打工的地方很有意思,交了异性朋友,或受到同事的怂恿,结果放弃学业。所以孩子在哪里打工,大人必须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没什么明显的趋向,却很容易受影响,是那种跟鸡在一起就容易成为鸡,跟老鹰在一起就容易成为老鹰,家长就更得小心了!(选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爱育与成长》)

 

你有交异性朋友的资格吗

假如你不能“抓紧时间”“控制打电话的冲动”,又不能与朋友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

 

她交了男友怎么办

近有两个高中女生来对我说:

“不得了了,我们一位要好的同学交了男朋友,怎么劝她,她都不听,眼看再过几个月就是高考,老师,你说怎么办?”

“她交男朋友之后,成绩是不是一落千丈?”我问。

两个人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其中一位还补了一句:“就是因为她成绩不但没退步,还进步了,所以我们愈说不上话。”

“既然没什么坏影响,你们还操什么心呢?”我又问。

“可是,可是,她没上大学,怎么能交男朋友?”

 

男(女)生是不是毒蛇猛兽

看她们焦急的样子,我想起在自己的高中时代,我的母也总是耳提面命:“没考上大学,不能交女朋友。一交,心一乱,一生就都完了。”

天哪!听她这么说,女生好像是毒蛇猛兽,会把我吃掉。但是我相信,我邻居女生的父母一定也是这么教育她的,只是那毒蛇猛兽不是女生,而是男生,只怕还是我。

异性真是毒蛇猛兽吗?如果真是,我在高中时代就是活在原始森林里了。因为我的母虽然防范甚严,我家的楼下却住了一群师大夜间部的女生,而且还有一所“女子英文秘书班”。几十个女生,天天来上课。

我每天跟她们用同一个大门、同一个厕所,甚至同一个浴室。只是,我也没被咬啊!

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我看女生看多了,反而对女生比较有免疫力。

 

异性免疫力

“对异性的免疫力”,这是许多美国家长都爱谈的。他们的理论是——

不要干涉儿女交异性朋友,只要注意他(她)不酗酒、不吸毒、不滥交,一般正常男女社交,并没有坏处。

因为你的子女如果从小没机会接触异性,到了他(她)该成家的时候,遇到个“浑小子”“小浪女”主动追她(他),他(她)因为没有免疫力,没见过“世面”,也没得比较,只怕一下子就“陷入情网”,娶错了妻、嫁错了郎,误了一生。

多妙啊!同样说会“误了一生”,中西方的父母,居然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西方的父母多半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上有男有女,学校里也有男生女生。如果能以平常心,男女做正常的交往,当然有助于未来进入社会。

中国的父母则可能在心里画了一条线——高考。没考上之前,绝不准孩子交异性朋友。至于考上之后,放榜那天就是解禁之日,烫发、治装……大笔地给钱,从此“由你玩四年”,四年之后没有异性朋友,做父母的还要操心。

 

恋爱镇定力

我常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交异性朋友之所以会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一个是由于往往是初恋,比较容易魂不守舍;一个是因为大家总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中学生的交友问题。结果,偷偷摸摸,没问题也成了问题。

当然,我太太有她的看法。以前每次提到儿子交女朋友,她都会说:“我当年有个高中同学,独自到台北念书,原来成绩很好,只因为交了男朋友,大学连边都没沾上,结果第二年重考,才进了台大。”

“为什么重考又考得那么好呢?”我曾经好奇地问。

“因为跟男朋友吹了。”

“男朋友也没考上?”

“男朋友年就进了台大。”我太太说,“一个进了,一个没进,所以吹了。”

我当时就笑说:“你怎么不讲,那男生交了女朋友,还是金榜题名呢?所以不怪交朋友这件事,要怪得怪你那女同学的定力太差。”

 

小心你被拖下来

我觉得这件事正可以给交异性朋友的中学生做个参考。

如果你要交男朋友、女朋友,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耐。你如果连平常上课、读书的时间都不够,当然无暇去约会。如果你一交异性朋友就精神恍惚,当然成绩会一落千丈。说句玩笑话:你尤其要小心,你的“那一位”可能在高考录取的名额里把你拖下来,让他自己挤了上去。

假如你不能“抓紧时间”“控制打电话的冲动”,又不能与朋友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

 

谁是好朋友

对于这一点,我太太有段话倒是说得很对。

她说:“如果你发现儿子交了女朋友之后,变得更积极、更快乐、对父母更有礼貌,表示他交对了人;相反,如果他变得消沉沮丧,而且非常情绪化,处处反叛,表示他交错了。”

我补了一句:“表示他没资格交!”

 

问问你自己

年轻的朋友!我知道大部分师长都会反对你在中学阶段交异性朋友。所以你看到我这篇文章,一定会十分兴奋,甚至得意地拿给那些“反对势力”看。但是,请你务必读清楚:

作为一个在美国教书很多年,且有较开放观念的人,我确实认为每个人都有交朋友的自由,每个人都该培养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态度。

但是,如果你过去已经在父母的教导下,对异性朋友有了“特殊的印象”,又在男女分校的环境中失去了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你就好比总在笼里养尊处优的小鸟,在飞出去之前,务必三思。

不是外面的世界不好,也不是异性真像毒蛇猛兽,而是你在初次接触时,难免发烧。

中学生能不能交异性朋友?这个问题,你不必问我,请问你自己。(选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处世与人生》)


《岁月如歌,成长无疆:人生智慧的深邃回响》 这是一套不聚焦于特定作者或系列作品的图书简介,旨在为读者呈现一系列探讨人生普遍议题、富有哲思与启发性的读物。它们如同人生旅途中的指南针,引导我们穿越迷茫,抵达更开阔的心灵原野。这套书集结了对个体成长、生命价值、以及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安顿自我的深刻洞察,其核心在于鼓励读者回归内心,审视真正的生命意义,超越外在的功名利禄,寻觅一种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幸福。 第一卷:内心的花园——自我认知与心灵成长 这一卷的图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大门。它们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用真挚的笔触,引领读者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在这里,我们学会如何真正认识自己,理解自己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复杂情感。书中充满了对童年记忆的温情回溯,对青春期迷惘的深刻共情,以及对成年后自我怀疑的理性剖析。 我们会遇到关于“我是谁?”这个永恒问题的种种叩问。作者们并非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观察和反思的工具。他们会解析我们思维模式的根源,探讨习惯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以及信念系统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通过对原生家庭环境、早期经历的细致描摹,读者能够看见自己的成长轨迹,理解当下性格与行为模式的形成原因。这是一种温和的剥离,剥去外界强加的标签,还原一个最纯粹、最真实的自我。 心灵成长的议题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的智慧,指导我们如何处理挫败感,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学习到,情绪并非敌人,而是需要被理解、被接纳的信使。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疏导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心态。例如,通过正念练习,我们学会活在当下,不再被过去的懊悔或未来的担忧所裹挟。通过自我对话的技巧,我们能够化解内心的冲突,与自己达成和解。 此外,这一卷还深入探讨了“接纳”的力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生命中的缺憾,接纳他人与自己不同的立场。这种接纳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源于深刻的理解和包容,是通往内心自由的关键。书中的故事和案例,无不印证着,当我们放下对抗,选择拥抱,生命反而会展现出更强大的韧性和治愈力。 第二卷:人生况味——体验与感悟的珠玑 如果说第一卷是关于“认识自己”,那么第二卷便是关于“体验世界”与“品味人生”。这一卷的图书,就像一本包罗万象的人生百科全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命中的种种况味:喜悦、悲伤、希望、失落、爱、别离……它们鼓励我们去感受,去经历,去从每一次跌倒中汲取教训,从每一个微笑中汲取力量。 书中,我们得以窥见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有那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绽放出生命光芒的普通人;有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发现诗意、活出精彩的智者;也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印记、引发深刻思考的历史人物。这些故事并非为了猎奇,而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往往隐藏在日常的细节之中。 “成长”这个概念,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作者们以亲身经历或敏锐的观察,讲述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蜕变。从少年时代的青涩懵懂,到青年时代的理想激扬,再到中年时代的沉淀与反思,书中描绘了每个年龄段独特的困惑与收获。我们看到,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次的失去,都在默默地雕琢着我们生命的纹理。 “爱与关系”是这一卷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从亲情的温暖,到友情的珍贵,再到爱情的缠绵,书中探索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与美好。我们学习如何去爱,如何被爱,如何在关系中保持独立与連結。作者们揭示了沟通的重要性,解析了冲突产生的根源,并提供了化解矛盾、建立和谐关系的智慧。他们强调,真正的爱,是看见并尊重对方的独特性,是共同成长,而非占有与控制。 此外,这一卷还触及了“时间”与“存在”的哲学思考。我们如何面对流逝的时间?如何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活出意义?书中并非提供宗教式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深度与广度,在于我们为世界留下的善意与美好。 第三卷:世界的视角——理解与共存的智慧 当个体的心灵花园逐渐丰盈,当对人生况味的体悟日渐深刻,我们便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第三卷的图书,致力于拓展读者的视野,帮助我们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洞察社会运行的逻辑,并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他人和谐共存。 这一卷的书籍,如同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它们可能深入探讨不同文明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展现出世界的多样性与魅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解读,我们能够理解当下社会问题的根源,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书中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并非简单的批判,而是力求从更宏观、更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 “同理心”是这一卷的核心关键词。作者们鼓励我们放下固有的偏见,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会讲述那些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们的故事,让我们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坚持与挣扎。这种同理心的培养,是建立有效沟通、化解冲突、促进理解的基础。 “批判性思维”也是这一卷着力塑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书中会教授读者如何分析信息来源,如何识别逻辑谬误,如何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并非鼓励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态度,而是培养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不盲从、不轻信的精神。 “责任与担当”是这一卷的另一重要面向。当个体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便自然会思考自己在这其中的角色和责任。书中可能探讨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责任。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以建设性的态度去改善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 此外,这一卷还可能涉及“创新与适应”的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和社会变革,我们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在变化中抓住机遇?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考和方法。 第四卷:生命的远航——意义的追寻与未来的憧憬 第四卷,是整套书的升华与展望。它将前三卷所探讨的自我认知、人生体验、以及世界视角融会贯通,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去规划人生的远航,并怀揣希望,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这一卷的书籍,往往带有更强的哲学性和前瞻性。它们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成长,而是将个体置于更宏大的生命叙事中去审视。例如,关于“死亡”的思考,并非为了制造恐惧,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书中可能探讨“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如何将自己的智慧、经验、以及对世界的善意传递给后人。 “创造性”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作者们鼓励读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贡献独特的价值。这种创造,可以是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现,技术的革新,也可以是生活中那些点滴的善举和创新的想法。 “精神的富足”是这一卷所追求的目标。它强调,物质的成功固然重要,但精神层面的满足,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才是衡量生命质量的关键。书中会探讨如何培养感恩之心,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如何找到那些能让我们感到真正充实和快乐的事物。 “未来的憧憬”并非空泛的幻想,而是基于对当下深刻理解的行动指南。这一卷的书籍,会鼓励读者设定长远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它们会传递一种积极的能量,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只要心怀希望,坚持不懈,我们就有能力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总而言之,这套书集,如同四位不同的人生向导,带领我们由内而外,从浅入深,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它们没有固定的框架,也没有强加的观点,而是以开放的态度,邀请每一位读者,在阅读中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与生命对话。它是一场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意义的深度之旅,其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活出更加丰盈、更加有力量、更加有爱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字风格上来说,这套书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古朴的现代感”。读起来丝毫没有障碍,语言流畅自然,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韵味。不像很多当代励志读物那样追求激昂的口号和强烈的煽动性,作者的语气更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句句珠玑。他擅长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观点,比如,他会把那些急功近利者的“狂欢”与那些默默耕耘者的“静水流深”放在一起比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哪一种状态更接近永恒的幸福感。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有充足的空间去消化和吸收,而不是被信息洪流推着走。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面对失败”的论述,他没有一味地粉饰太平,而是直面失败带来的痛苦和羞辱感,然后引导我们如何将这些负面经验“炼化”成未来行动的燃料。这种坦诚,让我对作者产生了极大的信赖感,感觉自己正在接受的指导是真实且经过实践检验的。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每一个正在摸索人生方向的年轻人量身定做的指南针。我最近沉浸在阅读中,深感其中的智慧并非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那种“过来人”的真诚分享。尤其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对于“选择”的看法。他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该选A还是选B,而是深入剖析了选择背后的心理动因和长期影响。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职业生涯早期抉择的案例,主人公因为贪图一时的安逸而放弃了更具挑战性的机会,结果错过了后来的爆发期。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一些犹豫不决的时刻,总是被眼前的舒适区所迷惑,而忽略了未来成长的可能性。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强调的“成长”不是指职位的晋升或者财富的积累,而是一种内在心性的修炼,是面对挫折时能否保持韧性和优雅的能力。这种对“过程”的尊重和对“内在价值”的强调,与当下社会普遍追求“速成”和“结果”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耳目一新,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优先级。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深度对话,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坦率地说,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它提供了一种稀缺的“慢思维”环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即时反馈的刺激,这极大地削弱了我们深度思考和长期规划的能力。而这套书,恰恰是培养这种能力的绝佳训练场。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跟随作者的思路,去回溯和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他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视角,帮助我们剥开那些被社会期待、他人评价所层层包裹的自我,真正看到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什么,而不是被世俗的“成功”定义所绑架。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内在的“噪音”少了一些,对日常事务的判断也更加清晰和从容。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次为期较长时间的、高密度的精神SPA,让人由内而外地焕发出一股平静而坚韧的力量,这股力量,远比任何外在的成功光环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关系”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心灵成长,更将个人置于家庭、社会的大网络中进行审视。作者对于亲子关系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关于如何放手却又不失引导的艺术,让我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读者深感共鸣。他用非常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父母在孩子羽翼渐丰时那种既欣慰又不舍的复杂情感,并提供了一套基于尊重和平等的沟通哲学。这套哲学的基础,恰恰又是建立在“自我成长”之上的——只有你自己是一个完整、成熟的个体,你才能给予子女真正健康的榜样和支持,而不是将未竟的期望强加于他们。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它探讨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旁观者”的重要性,教导我们如何在朋友或家人的低谷期,提供恰到胶着的陪伴,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这种细腻的共情能力,我认为是“成长”的最高体现之一,它远比一份光鲜的简历更难获得。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刚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时,我对“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个主题略带一丝怀疑,觉得这或许又是老生常谈的鸡汤。但读下去之后,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立刻被瓦解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大量穿插着极其鲜活的生活片段和历史典故,让那些抽象的哲理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比如,书中对“延迟满足”的阐述,引用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困厄中坚持艺术创作的例子,那种坚韧和对更高精神追求的执着,比任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都要有力得多。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如果缺乏坚实的内在支撑,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光鲜,却不堪一击。作者用他的人生阅历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跳出“今天赚了多少”的狭隘视角,去关注“今天学到了什么”的长期投资。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对于任何想要建立稳固人生基石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礼。我甚至开始反思,我过去所谓的“努力”,是不是只是在为“成功”的外壳添砖加瓦,而忽略了“成长”的基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