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資治通鑑(一):周紀一——五、秦紀一》
作者:張大可, 韓兆琦/等注譯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17/02/0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462196
叢書系列:古籍今注新譯叢書
規格:平裝 / 54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中國古典文學> 經史子集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通史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
(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
(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周紀一(西元前四○三年)至秦紀一(西元前二二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
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
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1冊
資治通鑑序 御製 一
卷一 周紀一 西元前四○三至前三六九年 七
卷二 周紀二 西元前三六八至前三二一年 七七
卷三 周紀三 西元前三二○至前二九八年 一五三
卷四 周紀四 西元前二九七至前二七三年 二二五
卷五 周紀五 西元前二七二至前二五六年 三○五
卷六 秦紀一 西元前二五五至前二二八年 三八七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纹理的米白色纸张,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觉得累。而且,装帧的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封面烫金的文字和图腾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典雅的光芒,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精品。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版式设计,虽然是古籍的现代译本,但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排布合理,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在阅读时显得井井有条,不会让人望而却步。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投入,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庄重对话,而不是随意的浏览。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就足以让它在众多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的历史观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启发。它并非简单地告诉“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不同立场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特别是对早期周朝的礼乐制度崩坏以及秦国从西陲崛起过程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权力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动态变化。它没有采取过于简化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尽可能地展现了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动机和局限性。这种相对客观、多维度的叙事角度,促使我不断地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教科书上已经被定论的历史事件。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在权力场中的多面性,这是一本真正能引发思考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梳理和结构组织能力,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常常在想,要将跨越数百年的历史编年体著作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呈现,其难度不亚于在迷宫中寻找出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仅仅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而是通过精妙的章节划分和内容小结,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每一次时间节点的过渡,都衔接得自然而然,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事件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演变,最终导致历史的转向。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于资深爱好者而言,这种清晰的脉络梳理,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复习和对照的工具。它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冗余信息,每一段叙述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紧密地镶嵌在整体的叙事链条中,体现了编纂者极强的逻辑性和洞察力。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译文,给我的感觉是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典雅,又极大地提升了现代读者的可读性,这中间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巧妙。很多古代史书,尤其是涉及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物对话时,如果没有专业的导读和详尽的注释,往往会让人读得云里雾里,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们不仅精准地传达了司马光原著的精髓,更用清晰流畅的现代汉语重构了那些历史场景,使得即便是对先秦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事件的脉络和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如,在描述一些关键的朝堂辩论时,译文的处理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这种翻译的功力,绝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理解的体现,让人在阅读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满足感。
评分从港台原版这个标签来看,我非常欣赏它所坚持的某种文化传承的严肃性。这不仅仅是购买一个版本的问题,更关乎到其内容校订的严谨程度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尊重。市面上很多版本为了追求速度和销量,可能会在校对上有所疏忽,或者在注释上过于迁就大众口味而失去了原著的某些韵味。但这本则似乎秉持了一种“匠人精神”,它更注重对史料本身的忠实还原,以及在现代学术规范下的精准呈现。这种对“原版”精髓的坚守,让读者有一种安全感,知道自己获取的是经过反复锤炼、最大程度接近原作精髓的知识载体。对于追求深度阅读和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选择这种注重源流和质量的版本,绝对是值得的投资,它保证了知识获取的纯粹性和可靠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