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摄影艺术图书 商周出版

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摄影艺术图书 商周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理论
  • 摄影艺术
  • 影像叙事
  • 视觉文化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媒介理论
  • 当代艺术
  • 台湾摄影
  • 商周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周出版
ISBN:9789863443605
商品编码:147397570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11
页数:304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

出版: 商周出版

页数:304

装帧:平裝

尺寸:17cm×23cm   

ISBN:9789863443605

出版日期:2016-08-11◆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與專業攝影名家尚.摩爾合力探究攝影本質經典之作

◆與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巴特《明室》、桑塔格《論攝影》同列當代影像思考鉅著

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思索: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抑或是謊言?什麼是照片?照片意謂什麼?影像如何生成,又如何使用、詮釋?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圖說是理解之必要,抑或是想像力的扼殺?為何不含文字說明的照片,猶能令人感動莫名?我們能否捨棄文字,純然以影像思考、敘事?

當代美學評論大師約翰.伯格與瑞士攝影名家尚.摩爾聯手述說,取理論為架構、擷影像為觸媒,延續華特.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桑塔格的影像思考傳統,為讀者揭示攝影本質。

全書以文佐圖,為攝影提出另一種獨特的敘事法則:尚.摩爾以自身拍攝經驗,書寫其身為攝影家之反思。一張照片,便是一處「相遇之所」,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環環牽繫。這般循環往復的連結迴圈,啟發了另一種遊走於紀實與想像間的獨特攝影敘事之道。約翰.伯格接著進一步提出一則關於攝影的理論,比較攝影與繪畫間差異,詳論相片的觀看之道。而後則是兩人想像力的合作成果,由一百五十張不帶任何文字說明的相片串接而成,透過連續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的生命故事。最終則試圖歸結該連續生命影像卷軸的終ji敘事意義。

一連串照片,其意義不在紀實,不發隻字片語,只有純然影像:它們訴說生命的故事,誘發記憶與回想。

攝影敘事之道,由此而生。

【好評推薦】 

「非凡無比,引導性與原創力十足優異」

──薩依德(文化批評大師)

「在眾聲喧嘩的現今出版品中,這本書獨特、厚實而靜謐,但不用懷疑它蘊含的火花與光彩。」

──張照堂(攝影家)


「本書可以是一位攝影工作者對其工作實踐的反思紀錄;一位藝術史家對攝影理論的初步探勘;一場嘗試廢棄文字說明,僅用影像訴說故事的大膽實驗;以及一本向山區勞動者的堅毅果敢反覆致意的著作。」

──張世倫(譯者)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世界知名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

過去二十多年來,伯格長期居住於鄰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當地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生活形態所吸引,以山中居民為主題撰寫了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作品大多批判色彩濃厚,表現形式亦不斷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議題之看法亦獨具一格,公認為歐陸具影響力藝評家。

尚.摩爾(Jean Mohr) 

瑞士攝影家,奔走於世界各地,為雜誌及諸多非營利組織工作。除了曾與約翰.伯格合作四本書外,亦因《另一種影像敘事》成果斐然,受後殖民主義大師薩依德青睞,邀請一同完成記錄巴勒斯坦人處境的作品《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zui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

推薦序 另一種言說

譯序 以影像說故事的大膽實踐

前言

超出我相機之外

外貌

假如每一次

故事

啟始

圖片說明


另類視角的探尋:當影像不再只是紀錄 書籍概述: 本書深入探討了當代攝影藝術的邊界與潛力,並非聚焦於傳統的紀實或單純的美學呈現,而是挖掘影像作為一種獨立敘事語言的可能性。這是一次對攝影本質的哲學性追問,嘗試在「看見」與「理解」之間建立更為複雜的連結。全書結構縝密,從理論框架的構建,到具體案例的剖析,引導讀者跳脫熟悉的觀看慣性,進入一個充滿辯證與思辨的影像空間。 第一部:解構「觀看」的權力 本書的開篇立足於影像理論的批判性視角,探討觀看行為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與意識形態滲透。作者首先回溯了從早期照相術誕生之初,攝影便與權力、知識積累的關係。相機如何成為一種「測量」世界的工具,並在此過程中確立了某些中心化的視角,將「他者」邊緣化或符號化。 一、影像的在場與缺席: 我們習慣於相信「眼見為實」,但影像的「在場」恰恰建立在對時間與空間的選擇性截取之上。本書細緻分析了「決定性瞬間」這一概念在當代語境下的瓦解,並提出了「非在場的在場感」這一悖論性命題。攝影的真正力量,或許不在於記錄已經發生的事,而在於它如何「預示」或「遮蔽」了更廣闊的現實。我們將探討那些被特意排除在取景框外的空間,如何反過來定義了畫面內部的意義。 二、符號學的陷阱與逃逸: 從羅蘭·巴特的「指刺」(Stylet)到尚蘭的「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符號學一直是理解攝影的基石。然而,本書更進一步質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當所有圖像都迅速被符號化並進入快速消費的循環時,攝影如何保有其獨特的「刺點」能量?我們將審視那些刻意模糊清晰指涉、挑戰既定符號系統的攝影實踐,探討它們如何迫使觀者重新編碼信息,從而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主動的詮釋者。 第二部:敘事的重構:從線形到場域 傳統敘事依賴於時間的線性和因果邏輯。然而,當代影像藝術的許多探索,試圖打破這種線性結構,將時間碎片化、空間多維化。 三、時間的非線性編織: 本書認為,攝影的本質是凝固時間,但其敘事潛力在於重組被凝固的時間片段。我們將研究一系列利用拼貼、序列和疊印技術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再講述一個「從A到B」的故事,而是構建一個「狀態的場域」。通過這種「非同步時間」(Asynchronous Time)的呈現,攝影得以揭示記憶的複雜性、歷史的斷裂性以及身份認同的流動性。例如,探討長時曝光與多重曝光如何並置了不同生命階段或不同維度的經驗。 四、空間的拓撲學轉換: 空間在攝影中從來不是中性的背景,而是意義生產的場所。本書將空間的分析從傳統的透視法轉向拓撲學的觀念。當攝影師不再追求單點透視的客觀性時,他們如何使用場景、鏡像、反光和邊界,來創造一個內部自我參照的、封閉的敘事空間?我們將分析那些利用建築的內外、公共與私密的模糊地帶,來建構一種心理地理學地圖的創作手法。 第三部:介質的物質性與數位幽靈 面對數位影像的全面佔領,本書堅決地將物質性拉回討論中心,同時也正視數位時代對「真實」概念的徹底顛覆。 五、承載的意義:底片、紙張與工藝: 儘管數位技術日新月異,底片與相紙的物質屬性——顆粒的粗細、顯影液的氣味、光線在銀鹽上的化學反應——依然攜帶著不可替代的歷史與身體記憶。本書將專章探討濕版攝影(Wet Plate Collodion)等傳統工藝的「在場儀式性」,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其厚重、易碎的物理存在,對抗數位影像的瞬時性與可替換性。這種對「慢工藝」的堅守,本身就是一種對當下文化速度的反叛。 六、後製的倫理與超真實: 數位時代徹底模糊了拍攝與後製的界限。本書探討的「影像敘事」不再需要躲避修圖或合成,而是將這些技術視為表達的延伸。重點在於,當圖像可以被無限次複製、修改、植入虛假信息時,攝影師如何建構一種新的「誠實性」?這不是對客觀事實的誠實,而是對內在邏輯的誠實。我們將分析「超真實」(Hyperreality)的影像實踐,探究當虛構比真實更具說服力時,攝影作為一種敘事媒介的終極價值何在。 結論:主體性的重建 總而言之,本書拒絕將攝影視為簡單的「現實複製品」或純粹的視覺娛樂。它主張,另類的影像敘事,是藝術家主體性在當代複雜媒介環境中的一次艱難而必要的重申。通過對結構、時間、空間和物質性的顛覆性重構,攝影藝術得以從被動的記錄者,轉變為一種主動的、批判性的「思想建構器」。這本書為那些渴望在視覺洪流中找到更深層次意義的創作者、理論家和愛好者,提供了一張導航圖,指引他們航向一個充滿未被定義可能性的影像大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类书籍的尊重。内页的图版选择极其讲究,无论是用作理论阐释的示范,还是作为章节之间的视觉过渡,那些被选中的摄影作品都极具代表性,而且黑白灰的层次过渡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出现廉价的印刷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处理得非常得体,他既吸收了前人的智慧,又清晰地划清了自己理论的边界,避免了陷入无休止的引述和争论中。整个阅读体验是连贯且具有美感的。这种对物质媒介和内容深度双重考量的做法,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影像”本质的隐性致敬。它让我体会到,一本真正优秀的理论著作,其外在形式也应当是其思想的忠实载体,而不是随便搪塞的包装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质感,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留白的处理,仿佛在暗示着内容将是严肃且富有深度的。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有分量,让人感觉这是一本愿意花心思打磨的作品。我最初是被“影像叙事”这个概念吸引的,总觉得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瞬间记录,它背后必然蕴含着一套独特的叙事逻辑,是不同于电影或其他视觉艺术的某种“语法”。翻开扉页,作者开篇对传统摄影理论的梳理就显得尤为扎实,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对“好照片”的赞美上,而是试图深入挖掘支撑这些作品存在的底层逻辑。尤其在谈到时间性在静止影像中的处理时,我立刻被那种细腻的剖析所震撼,仿佛过去我只是粗浅地看照片,而现在有人递给我一把精密的尺子,让我能测量出影像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结构。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让我对“摄影理论”这个略显枯燥的词汇重新燃起了极大的兴趣,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更像是一套能指导我如何更深入地“阅读”和“创作”视觉作品的实操手册,只不过这个“实操”是心智层面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高妙,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读起来如同啃食干涩的木头,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一句话。相反,它有一种流畅的推进感,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在一个迷宫般的概念森林中穿行。当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理论假设时,总能迅速地找到与之对应的、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经典案例来佐证,这种对比和印证的手法非常高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用词,没有过多的煽情或夸张,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逻辑推演之上。这使得阅读过程既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又不会让人感到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审视自己过去拍摄的作品,那些曾经自以为是“灵感迸发”的瞬间,现在回看,似乎都能在作者构建的理论框架中找到它们的位置,甚至能更清晰地看到它们“叙事不完整”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理论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观看和表达能力的局限性。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国外翻译来的影像理论著作,它们往往将概念堆砌得过于复杂,翻译腔也比较重,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表达。作者显然深谙我们这个时代视觉信息的爆炸性特征,他对于“碎片化”叙事在当代摄影中的兴起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他没有固步自封于胶片时代的经典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对“影像真实性”的颠覆性影响。特别是关于“意图性缺失”与“偶然性权力”的讨论,这简直是直击我们当前创作困境的核心。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是真正站在一个创作者的立场上,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与一个正在努力寻找自己表达声音的同伴进行的深入对话,这种亲近感和实用性是很多纯粹的理论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失败作品”的新视角。在很多理论书中,我们总是在学习如何拍出“成功”的、被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但现实中,我们产生的大部分影像都是平庸的、未被选择的、甚至是失败的。作者大胆地将“未完成性”和“无效叙事”纳入了理论探讨的范畴,他认为这些“噪音”恰恰是理解影像本体如何运作的重要线索。这种包容和解构的姿态,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创作心态。我开始不再惧怕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尝试,转而将其视为探索影像边界的有效路径。这种理论上的“松绑”,比任何具体的技术指导都来得更有价值。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构图或曝光,它是在重塑你对“视觉信息处理”这件事的底层认知模型,让你从一个被动的记录者,逐渐转化成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影像建筑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