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
出版: 商周出版
页数:304
装帧:平裝
尺寸:17cm×23cm
ISBN:9789863443605
出版日期:2016-08-11◆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與專業攝影名家尚.摩爾合力探究攝影本質經典之作◆與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巴特《明室》、桑塔格《論攝影》同列當代影像思考鉅著
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思索: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抑或是謊言?什麼是照片?照片意謂什麼?影像如何生成,又如何使用、詮釋?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圖說是理解之必要,抑或是想像力的扼殺?為何不含文字說明的照片,猶能令人感動莫名?我們能否捨棄文字,純然以影像思考、敘事?
當代美學評論大師約翰.伯格與瑞士攝影名家尚.摩爾聯手述說,取理論為架構、擷影像為觸媒,延續華特.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桑塔格的影像思考傳統,為讀者揭示攝影本質。
全書以文佐圖,為攝影提出另一種獨特的敘事法則:尚.摩爾以自身拍攝經驗,書寫其身為攝影家之反思。一張照片,便是一處「相遇之所」,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環環牽繫。這般循環往復的連結迴圈,啟發了另一種遊走於紀實與想像間的獨特攝影敘事之道。約翰.伯格接著進一步提出一則關於攝影的理論,比較攝影與繪畫間差異,詳論相片的觀看之道。而後則是兩人想像力的合作成果,由一百五十張不帶任何文字說明的相片串接而成,透過連續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的生命故事。最終則試圖歸結該連續生命影像卷軸的終ji敘事意義。
一連串照片,其意義不在紀實,不發隻字片語,只有純然影像:它們訴說生命的故事,誘發記憶與回想。
攝影敘事之道,由此而生。
【好評推薦】
「非凡無比,引導性與原創力十足優異」
──薩依德(文化批評大師)
「在眾聲喧嘩的現今出版品中,這本書獨特、厚實而靜謐,但不用懷疑它蘊含的火花與光彩。」
──張照堂(攝影家)
「本書可以是一位攝影工作者對其工作實踐的反思紀錄;一位藝術史家對攝影理論的初步探勘;一場嘗試廢棄文字說明,僅用影像訴說故事的大膽實驗;以及一本向山區勞動者的堅毅果敢反覆致意的著作。」
──張世倫(譯者)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世界知名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
過去二十多年來,伯格長期居住於鄰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當地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生活形態所吸引,以山中居民為主題撰寫了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作品大多批判色彩濃厚,表現形式亦不斷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議題之看法亦獨具一格,公認為歐陸具影響力藝評家。
尚.摩爾(Jean Mohr)
瑞士攝影家,奔走於世界各地,為雜誌及諸多非營利組織工作。除了曾與約翰.伯格合作四本書外,亦因《另一種影像敘事》成果斐然,受後殖民主義大師薩依德青睞,邀請一同完成記錄巴勒斯坦人處境的作品《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zui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
推薦序 另一種言說
譯序 以影像說故事的大膽實踐
前言
超出我相機之外
外貌
假如每一次
故事
啟始
圖片說明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类书籍的尊重。内页的图版选择极其讲究,无论是用作理论阐释的示范,还是作为章节之间的视觉过渡,那些被选中的摄影作品都极具代表性,而且黑白灰的层次过渡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出现廉价的印刷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处理得非常得体,他既吸收了前人的智慧,又清晰地划清了自己理论的边界,避免了陷入无休止的引述和争论中。整个阅读体验是连贯且具有美感的。这种对物质媒介和内容深度双重考量的做法,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影像”本质的隐性致敬。它让我体会到,一本真正优秀的理论著作,其外在形式也应当是其思想的忠实载体,而不是随便搪塞的包装材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质感,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留白的处理,仿佛在暗示着内容将是严肃且富有深度的。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有分量,让人感觉这是一本愿意花心思打磨的作品。我最初是被“影像叙事”这个概念吸引的,总觉得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瞬间记录,它背后必然蕴含着一套独特的叙事逻辑,是不同于电影或其他视觉艺术的某种“语法”。翻开扉页,作者开篇对传统摄影理论的梳理就显得尤为扎实,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对“好照片”的赞美上,而是试图深入挖掘支撑这些作品存在的底层逻辑。尤其在谈到时间性在静止影像中的处理时,我立刻被那种细腻的剖析所震撼,仿佛过去我只是粗浅地看照片,而现在有人递给我一把精密的尺子,让我能测量出影像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结构。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让我对“摄影理论”这个略显枯燥的词汇重新燃起了极大的兴趣,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更像是一套能指导我如何更深入地“阅读”和“创作”视觉作品的实操手册,只不过这个“实操”是心智层面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高妙,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读起来如同啃食干涩的木头,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一句话。相反,它有一种流畅的推进感,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在一个迷宫般的概念森林中穿行。当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理论假设时,总能迅速地找到与之对应的、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经典案例来佐证,这种对比和印证的手法非常高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用词,没有过多的煽情或夸张,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逻辑推演之上。这使得阅读过程既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又不会让人感到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审视自己过去拍摄的作品,那些曾经自以为是“灵感迸发”的瞬间,现在回看,似乎都能在作者构建的理论框架中找到它们的位置,甚至能更清晰地看到它们“叙事不完整”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摄影理论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观看和表达能力的局限性。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国外翻译来的影像理论著作,它们往往将概念堆砌得过于复杂,翻译腔也比较重,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表达。作者显然深谙我们这个时代视觉信息的爆炸性特征,他对于“碎片化”叙事在当代摄影中的兴起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他没有固步自封于胶片时代的经典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对“影像真实性”的颠覆性影响。特别是关于“意图性缺失”与“偶然性权力”的讨论,这简直是直击我们当前创作困境的核心。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是真正站在一个创作者的立场上,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与一个正在努力寻找自己表达声音的同伴进行的深入对话,这种亲近感和实用性是很多纯粹的理论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失败作品”的新视角。在很多理论书中,我们总是在学习如何拍出“成功”的、被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但现实中,我们产生的大部分影像都是平庸的、未被选择的、甚至是失败的。作者大胆地将“未完成性”和“无效叙事”纳入了理论探讨的范畴,他认为这些“噪音”恰恰是理解影像本体如何运作的重要线索。这种包容和解构的姿态,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创作心态。我开始不再惧怕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尝试,转而将其视为探索影像边界的有效路径。这种理论上的“松绑”,比任何具体的技术指导都来得更有价值。它不只是教你如何构图或曝光,它是在重塑你对“视觉信息处理”这件事的底层认知模型,让你从一个被动的记录者,逐渐转化成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影像建筑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