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标点符号用法手册》对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的17种标点符号做了全面解读,其中特别体现了对2011年新国标中新修订内容的介绍。《标点符号用法手册》既有对标点常规用法的条分缕析,又注重对特殊用法的说明。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不同用法加以比较,注重对错误用例的剖析。 兰宾汉 著 兰宾汉,男,西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学语言研究会、陕西省语言学会、西北修辞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研究工作,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独著、合著、参编著作10余部。其中《“A不AB”正反对举式初探》和《修辞知识小词典》获陕西省语言学会很好论文一等奖和陕西省很好图书奖。独著有《汉语语法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西安方言语法调查研究》《标点符号运用艺术》《标点符号使用手册》《如何使用标点符号》等。主编的高校教材《现代汉语》(中华书局)获2011年陕西普通高校很好教材二等奖,被多所高校作为本科基础课教材和考研指定参考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封面采用了一种低调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古典又专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我特意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阳台上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的排版,非常干净利落,字体选择上明显是下了功夫的,宋体与黑体的搭配得当,确保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它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的匠心却让我感到惊喜。比如,它在介绍某个复杂标点符号的用法时,会用一个极其生活化的例子来佐证,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规则罗列。我记得有一次在写一份正式的商业报告时,关于分号和冒号的使用一直拿不准,翻阅了其他一些网络资料都说法不一,但这本书给出的解释清晰明了,并且还附带了“常见误区解析”的小栏目,那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有位经验丰富的文字编辑在身边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用得更高级”,这种对文字表达的敬畏感,让这本书从众多参考资料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出一种老派文人的严谨与幽默的完美结合,这是我最难忘的一点。它绝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说教。比如,在描述“破折号”时,作者用了“它像是一位灵巧的舞台灯光师,总能在关键时刻打出一束光,聚焦读者的注意力,或者在思绪转弯时搭建一座临时的桥梁”这样的比喻。这种生动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枯燥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了在不同语体中如何处理句末标点带来的语气差异,比如同一句话,用感叹号和用问号结尾,再配上不同的语气词,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案例对比。我立刻尝试用这些方法修改了我几篇拖沓已久的文章开头,效果立竿见影,文字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死气沉沉的一堆文字堆砌。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标点的摆放位置,更是如何用标点这个“无声的指挥家”来引导读者的情绪走向,这种深层次的领悟,是其他泛泛而谈的书籍无法给予的深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索引系统简直是为我这种“目的性阅读者”量身定制的。我不需要从头读到尾,需要什么直接翻到对应部分。它的跨章节引用做得非常出色,如果一个知识点涉及到两种或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号,它都会在相关部分的页码下方清晰地标注出其他关联章节的页码,形成一个网状的学习结构。我有一个习惯,喜欢在阅读小说或散文时,随手做笔记,标记那些“写得好”的句子。这本书让我对那些标记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我曾对着一个长句琢磨了很久,不明白作者为何在此处使用了“顿号”,查阅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为了在三个并列成分中,强调最后那个成分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顿号的间距和前面短句的结构,实现了微妙的停顿和强调。这种“拆解大师作品”的能力,这本书功不可没。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文本结构和节奏感的敏感度,让我意识到,标点符号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构建文本骨架和血肉的关键元素。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质量给予满分评价。在这个数字信息泛滥的时代,一本纸质书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校对的严谨程度上。我曾经仔细翻阅了全书,试图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印刷错误或引用失误,结果令人满意,没有任何明显的硬伤。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语言规范的极端尊重。此外,它在处理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外来词汇的标点规范时,给出的处理方案非常审慎,既考虑了国际惯例,又兼顾了中文的表达习惯,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比如,关于斜体的用法和外文名称的引用,它给出了多套选择,并说明了每套选择适用的情境。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人如何“写对”的指南,更是一本教人如何“写出风格”的进阶教材。对于任何一个对文字表达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标价,它带来的语言自信和准确性,是无价的投资。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入手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语法的书汗牛充栋,大多是老生常谈,很难有真正的突破。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现代性”和“实用性”。它并没有沉溺于古代汉语的某些陈旧规则,而是非常贴合当下互联网交流和新媒体写作的语境。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省略号”用法的探讨,作者详细区分了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渲染性省略和日常信息传递中的不完整性省略,这在很多其他书籍里是不会被如此细致区分的。更难得的是,它似乎洞察到了现代人阅读习惯的碎片化,每一条规则的解释都控制在一个可以快速吸收的长度内,即便是复杂的内容,也通过清晰的小标题和编号系统进行了有效梳理。我曾把它带到一次跨部门的联合会议上,遇到一个关于报告引述格式的争执,大家七嘴八舌,最后我拿出这本书,对“引号”与“书名号”嵌套使用时的规范进行了查阅,立刻就平息了争论。这种“即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用法手册”的期待,它更像是一本随时待命的“文字仲裁员”。
评分新版的工具书,使用方便,解读通俗易懂。很好!
评分东西还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新版的工具书,使用方便,解读通俗易懂。很好!
评分东西还不错。
评分新版的工具书,使用方便,解读通俗易懂。很好!
评分新版的工具书,使用方便,解读通俗易懂。很好!
评分新版的工具书,使用方便,解读通俗易懂。很好!
评分东西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