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高速铁路
  • 设计规范
  • TB 10621-2014
  • 条文说明
  • 铁路工程
  • 轨道工程
  • 桥梁工程
  • 隧道工程
  • 结构设计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朵朵象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1511342830
商品编码:1473145537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ISBN:  1511342830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3月
 装帧:  平装
 页字:  
 新编编码:  
作者:  
定价:  118.00

商品编号:147686  定价:¥118.00  一口价:¥106.20  折扣:90%折  立即节省:¥11.80

该规范是在系统总结中国时速250-350公里高速铁路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全面修订2009年《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版的基础上发布的。它的发布,标志着成熟、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已经形成,将为中国高铁发展以及高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规范的成套建设标准支撑。
新发布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贯彻落实安全优先原则,*明确了高速铁路仅运行动车组列车,在路基、桥梁、隧道、无砟轨道、站场、客站、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专业分别强化了安全保障功能设计;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方便、快捷、舒适和综合交通等提高服务品质的设计要求;重点体现了高铁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四节一保”绿色建设理念;注重结合中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输需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优化速度匹配、设备配套和各专业主要设计参数,优化了复杂路网条件下的高铁运营调度系统设计、高密度大客流的客运服务系统设计,使技术标准更符合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及经济合理性要求。
2013年铁路实行政企分开改革,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按照“三定”规定,承担组织拟订铁路技术标准,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的职责,成立了国家铁路局技术委员会。[1]
规范集成了近20个专业领域的技术要求,形成了速度范围为250-350公里/小时,涵盖不同速度等级、不同速度列车共线运行、适应不同自然环境(冻土、黄土等)的高速铁路设计标准,是高速铁路建设*基本、*重要的行业技术标准。
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原则。高铁运行,安全平稳*重要。安全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确保铁路运营安全,明确了高速铁路采用动车组列车的原则要求;

二是综合选线规定了区域地面沉降、冻土地区选线的原则要求,规定了高速铁路采用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三是规定了路基设计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基础稳固不下沉;

四是明确桥梁结构控制限值标准,实现了对桥梁结构变形的严格控制;

五是隧道设计提出了长度大于10公里或地质复杂地段的隧道宜采用单洞单线,确保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安全;

六是明确了高速铁路应建立精密测量控制网,确保线下基础设施和轨道铺设要求;

七是针对高铁车站特点,明确了体型复杂、重要的站房及跨线设施的结构安全标准;

八是明确牵引供电和铁路电力系统应采取相应设计措施,具备一定的抗风、雨、雪、冰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九是强化了信号系统故障导向安全的基本原则,采用我国自主创新的高速铁路CTCS-2和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十是高速铁路应设置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RMB:36.00
RMB:29.70
RMB:34.20
RMB:34.20
RMB:43.20
RMB:9.00
RMB:13.50
RMB:13.50
RMB:15.30
RMB:15.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及其条文说明 深度解析 适用范围与核心目标 本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其配套《条文说明》的全面、系统性的解读与应用指南。本规范是指导我国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结构在工程地震作用下进行抗震设计、提高其安全性和抗震性能的基本性技术法规。它涵盖了从场地选择、地震作用确定、结构抗震设防体系的建立,到具体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及施工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旨在确保建筑结构在规定烈度的地震作用下,能够“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内容结构与深度剖析 全书严格遵循国家标准 GB 50011-2010 的章节结构,确保条文与解读的对应性。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一、 总则与基本原则的阐释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规范制定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基本术语的准确定义(如特征周期、基本烈度、场地类别、抗震等级等)。重点解析了“抗震设防目标”与“多遇、设防、罕遇”三水准设防理念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如何根据建筑的重要性、使用功能以及所在地的地震动参数,科学地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这是整个设计的基础。 二、 抗震场地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这是设计的第一步,决定了结构需要抵抗的地震水平。本书深入解析了: 1. 场地类别划分(A、B、C、D、E类):如何通过地质勘察资料准确判定场地条件,以及场地效应如何放大高程地震动。 2. 地震动参数的选取:规范中规定的“区线法”与“附录一”的精确应用。重点讲解了特征周期 $T_g$ 的确定方法,以及在不同烈度区如何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0.20g、0.30g)和特征周期。 3. 多遇、设防、罕遇三水准下地震动参数的换算关系。 三、 结构抗震的基本体系与计算方法 这是规范的核心技术内容,本书着重剖析了不同结构类型的设计要求: 1. 抗震承载力与变形控制:详细解释了抗震设计的双控目标——强度极限状态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水平部位加强”等抗震构造的力学基础。 3.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底部剪力法:阐述了等效水平力法(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振型分解系数 $a_i$ 的确定、水平地震剪力系数 $alpha_{max}$ 的计算,以及对高规等复杂结构如何进行振型参与系数的取值。 反应谱方法:在复杂结构和超高层建筑中,反应谱法的应用细节,包括如何选取和修正反应谱曲线,以及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在反应谱分析中的差异化处理。 四、 结构类型与构件抗震详述 本书对不同结构形式(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给出了详尽的抗震设计和构造要求: 1. 钢筋混凝土结构: 梁、柱、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箍筋加密区长度、配筋率限制、锚固长度要求、节点域的配筋要求。特别强调了“抗震等级”对配筋率和最小配筋量的提升要求。 框架-剪力墙结构:讲解了“伸臂柱”与“消能梁柱”在消能减震中的应用。 2. 砌体结构:重点关注抗震圈梁、构造柱、配钢筋砖墙的配筋要求及连接构造,这是低烈度区或非抗震设防区建筑抗震提升的关键。 3. 钢结构:对钢梁、钢柱的抗震连接(刚性连接、半刚性连接)的承载力和延性要求,以及耗能元件的设计与布置。 五、 结构抗震的特殊要求与构造措施 规范中关于“不规则”结构的处理是难点,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说明: 1. 结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如何判断结构是否落入不规则范围,以及在不规则情况下,如何采用超强度系数或增大水平地震作用(放大系数)进行弥补。 2. 构件的抗扭与局部详图:屋顶、女儿墙、设备基础等非主体结构抗震措施。 3. 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非结构构件:对幕墙、设备、管线等附属构件的抗震固定要求,确保附属设施在主体结构位移下不脱落、不垮塌。 六、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针对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先进技术,本书介绍了规范中关于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初步指导原则: 隔震设计:针对特定工程,如何选用隔震支座(如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以及隔震层在结构中的设置要求。 消能减震设计:介绍粘滞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BRB)等耗能元件的布置原则及其在反应谱分析中的等效刚度和阻尼比取值。 条文说明的价值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对规范条文的“为什么”进行了深入阐释。通过阅读《条文说明》,读者不仅能掌握“怎么做”(规范条文),更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背后的工程力学原理、试验数据和历史经验教训)。它将晦涩的法规条文转化为清晰的工程语言,是结构工程师从“照章办事”迈向“科学设计”的必备参考书。 适用对象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评估、工程监理及建筑结构施工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规范审查人员。本书是理解和应用国家抗震设计标准的权威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很多经验丰富的铁路工程师来说,《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绝非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教材,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宝典”。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在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时提供的指导性。比如,在处理特殊地段的工程设计时,例如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隧道掘进,规范中给出的关于围岩分类、支护参数选择以及监测预警的规定,都是基于大量实践经验总结而来。条文说明部分更是提供了多种应急预案和处理方法,详细分析了不同风险的可能性和应对措施,这对于减少工程风险、保障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防灾减灾的内容感到震撼,它详细阐述了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高速铁路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加固措施。书中关于桥梁抗震设计的部分,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是如何在追求经济性的同时,将安全置于首位的。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周全的考量,让人心生敬佩。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无疑能帮助工程师们在面对复杂的工程挑战时,找到最可靠的解决方案。

评分

初次接触《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这本书不仅涵盖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初步勘察到后期运营维护,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在一些技术标准的制定上,也充分体现了对未来发展的预判。例如,在电力及牵引供电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接触网的设计、供电设备的选型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并且对未来更高速度等级的列车运行需求进行了初步的考虑。条文说明部分在解释一些标准时,会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案例,这让我看到了规范制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内容,虽然是2014年的出版物,但它已经开始探讨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高速铁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例如关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的设计要求。这让我意识到,高速铁路的设计不仅仅是静态的工程建设,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系统。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高速铁路的体系,也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初入铁路行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高速铁路设计精髓的资料,《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无疑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好选择。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清晰,循序渐进。从总则到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站场等各个专业,都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章节开头都会有一个概述,简要介绍本章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这对于快速把握章节要点非常有帮助。随后,条文和说明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轨道设计部分,书中详细讲解了无缝线路的组成、设计原则以及对行车安全性能的要求,并且通过图表和实例,形象地展示了不同轨道的连接方式和施工工艺。条文说明中对于一些关键的技术指标,如线路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等,都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分析,甚至还提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可能需要进行的调整。这让我明白了,高速铁路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完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高速铁路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深入学习的各个专业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评分

这本《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给我的感觉是极其“接地气”,它没有过多地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以一种清晰、直接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工程技术。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站场设计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高铁车站的设计要求,包括客运站、货运站以及综合性车站。书中对于站房的旅客流线组织、商业设施布局、无障碍设计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并且强调了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条文说明部分更是将这些规定背后的理念一一解读,例如,为什么需要设置专门的换乘通道,为什么需要考虑高峰期和低峰期的客流差异,这些都让我在阅读中充满了顿悟的感觉。我注意到,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图纸和表格,生动地展示了各种设计方案的细节,这对于我理解抽象的设计概念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亲身参与到高铁站的设计过程中,感受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这本书的实用性,无疑会让很多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设计师受益匪浅。

评分

刚拿到这本《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简直是捧在手里都觉得沉甸甸的,可见内容之充实。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密密麻麻的条文,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经验。我尤其对关于线路选线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考虑了技术经济上的最优,更深入地探讨了与沿线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的协调性。比如,对于穿越丘陵地带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条件,降低工程造价,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和多种方案的对比分析。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不乏微观细节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门外汉都能感受到高速铁路建设的复杂与严谨。条文说明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它解释了规范条文背后的科学原理、设计思路和实践依据,让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充满了逻辑性和启发性。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设计参数上,规范给出了明确的取值范围,并详细解释了不同取值会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指导实际工程设计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的缩影,凝聚了无数智慧和汗水。

评分

中肯吧

评分

全面、专业的行业参考资料。

评分

中肯吧

评分

评分

新规范,集体智慧,专业书啊

评分

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

评分

新规范,集体智慧,专业书啊

评分

全面、专业的行业参考资料。

评分

新规范,集体智慧,专业书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