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根据现有数据和评价需要建立由49个核心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公式和软件编程测算指标值。根据理论标准与实际数据的正态分布情况确定指标的目标参数值。本报告以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贫困保障等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覆盖面、保障度、持续性、高效性、公平性”等维度对各个部分进行“水平分析、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利用“优良度、向好度、正常度、均衡度”等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结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总体判断认为,该指标指数体系反映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情况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具有一定说服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全国社会保障发展概要
1.1 社会保障发展基础数据
1.1.1 养老保障基础数据
1.1.2 医疗保障基础数据
1.1.3 就业保障基础数据
1.1.4 贫困保障基础数据
1.2 全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标
1.2.1 全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标水平分析
1.2.2 全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标趋势分析
1.3 全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
1.3.1 全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水平分析
1.3.2 全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趋势分析
1.3.3 全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结构分析
第2章 各省份社会保障发展指标分析
2.1 指标水平分析
2.1.1 养老保障发展指标水平分析(5个指标)
2.1.2 医疗保障发展指标水平分析(5个指标)
2.1.3 就业保障发展指标水平分析(6个指标)
2.1.4 贫困保障发展指标水平分析(3个指标)
2.2 指标趋势分析
2.2.1 养老保障发展指标趋势分析(2个指标)
2.2.2 医疗保障发展指标趋势分析(1个指标)
2.2.3 就业保障发展指标趋势分析(1个指标)
2.2.4 贫困保障发展指标趋势分析(1个指标)
2.3 指标进度分析
2.3.1 养老保障发展指标进度分析(2个指标)
2.3.2 医疗保障发展指标进度分析(1个指标)
2.3.3 就业保障发展指标进度分析(1个指标)
2.3.4 贫困保障发展指标进度分析(1个指标)
第3章 各省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排名
3.1 社会保障发展总指数排名
3.2 养老保障发展指数排名
3.2.1 养老保障一级发展指数排名
3.2.2 养老保障二级发展指数排名(13个指数)
3.3 医疗保障发展指数排名
3.3.1 医疗保障一级发展指数排名
3.3.2 医疗保障二级发展指数排名(14个指数)
3.4 就业保障发展指数排名
3.4.1 就业保障一级发展指数排名
3.4.2 就业保障二级发展指数排名(11个指数)
3.5 贫困保障发展指数排名
3.5.1 贫困保障一级发展指数排名
3.5.2 贫困保障二级发展指数排名(11个指数)
第4章 各省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分析
4.1 指数水平分析
4.1.1 各省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水平分析
4.1.2 各省份养老保障发展指数水平分析
4.1.3 各省份医疗保障发展指数水平分析
4.1.4 各省份就业保障发展指数水平分析
4.1.5 各省份贫困保障发展指数水平分析
4.2 指数趋势分析
4.2.1 各省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趋势分析
4.2.2 各省份养老保障发展指数趋势分析
4.2.3 各省份医疗保障发展指数趋势分析
4.2.4 各省份就业保障发展指数趋势分析
4.2.5 各省份贫困保障发展指数趋势分析
4.3 指数结构分析
4.3.1 各省份社会保障项目指数结构分析
4.3.2 各省份社会保障要素指数结构分析
4.3.3 各省份养老保障要素指数结构分析
4.3.4 各省份医疗保障要素指数结构分析
4.3.5 各省份就业保障要素指数结构分析
4.3.6 各省份贫困保障要素指数结构分析
第5章 综合评价与主要结论
5.1 基于指数均值的综合评价
5.1.1 中国社会保障在中低水平运行,各地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5.1.2 社会保障要素指数总体呈下降态势,个别要素略有改观
5.2 基于指标均值的综合评价
5.2.1 指标优良度评价——中低位运行,略有改进
5.2.2 指标向好度评价——中高位运行,总体呈下降态势
5.2.3 指标正常度评价一中位运行,总体呈下降态势
5.3 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结论
5.3.1 2011年养老保障发展的主要结论
5.3.2 2011年医疗保障发展的主要结论
5.3.3 2011年就业保障发展的主要结论
5.3.4 2011年贫困保障发展的主要结论
附录 指标解释与部分国家指标数据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如何,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0》和《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1》研究成果相继发布,《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经过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将要出版发行,心情难以平静。社会保障是政党的执政纲领,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多年来,由于没有科学的量化的评价标准,社会保障待遇差距问题等颇受诟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是衡量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指标指数体系及其量化结果,是分析评价社会保障发展的量化工具。编制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建立指标指数体系等量化工具,评价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现状,判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是实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精确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建立起科学的、可量化的中国社会保障指标指数体系,形成社会保障的精确管理体系,是一项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本报告指标指数体系设计复杂,计算处理任务繁重,涉及的数据规模庞大。项目组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大量心血,取得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报告的原始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年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等,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  引言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健康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人民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社会保障发展评价体系,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现状、识别发展中的挑战、指明未来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正是基于这一深刻认识,对2012年度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分析与评估。本报告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衡量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多个维度上的发展水平与成效,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社会各界以及公众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状况的权威参考。  报告结构与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在2012年度的整体发展情况,涵盖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  为了对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本报告构建了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全面性: 覆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功能,力求反映体系的整体健康状况。    科学性: 借鉴国内外社会保障评价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    可比性: 确保所选指标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便于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    前瞻性: 关注社会保障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为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具体而言,本报告的指标体系由若干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构成,涵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供给、需求、公平性、效率、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例如,在一级指标“社会保障覆盖面”下,可能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失业保险覆盖率”等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社会保障水平”下,可能包含“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占GDP比重”、“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等二级指标。  在数据收集方面,本报告主要依赖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年度工作报告以及抽样调查数据。同时,也参考了部分权威研究机构和社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指标的计算与评价方面,本报告运用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赋权和整合,最终计算出“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的各项分项指数以及总指数。指数的数值大小直观地反映了社会保障发展的水平和状态,数值越高,代表发展水平越高,体系越健全。  核心内容与研究发现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对2012年度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下是报告中可能包含的核心内容和基于2012年数据可能得出的研究发现:  第一部分: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总体分析     总指数变化趋势: 报告将发布2012年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总指数,并可能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年度变化趋势,判断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整体发展的方向和态势。    分项指数解读: 对社会保障覆盖面、保障水平、公平性、效率、可持续性等一级指标的指数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各维度的发展亮点与不足。例如,可能发现覆盖面持续扩大,但保障水平在部分地区或群体中仍有提升空间;公平性在城乡、区域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效率层面可能关注基金管理、服务便利性等。    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报告可能对全国各省份的社会保障发展指数进行排名和对比分析,揭示不同地区在社会保障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并探讨导致这些差距的可能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政策执行力度等。    城乡发展差异分析: 深入分析城乡在社会保障覆盖、待遇水平、制度衔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评估近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效。  第二部分:重点领域社会保障发展状况     社会保险体系运行分析:        养老保险: 分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基金收支状况、抚养比、基本养老金调整情况等。可能发现参保人数稳步增长,但部分地区面临基金支付压力,以及提高保障水平的持续需求。        医疗保险: 详细评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基金运行、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异地就医结算等情况。可能指出覆盖面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基金支付能力、大病保障、医疗服务效率等方面仍需加强。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分析这三项保险的参保范围、待遇水平、基金运行、服务管理等。可能发现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失业保险在稳定就业、促进再就业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工伤保险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育保险在促进家庭健康、降低生育成本方面贡献显著。    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分析: 评估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范围、救助标准、资金投入、救助效率等。可能指出救助体系在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兜底作用,但救助对象识别、动态管理、精准施策等方面仍是重点。    社会福利与优抚安置状况: 关注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以及退役军人、烈士家属等优抚对象的待遇保障情况。  第三部分:制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与挑战     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深入分析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医疗服务需求以及社会福利供给带来的长期压力。    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 探讨经济增长对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影响,以及财政收入增长与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    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分析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资源、制度执行上的差异如何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公平性。    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问题: 评估不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在设计、管理、运行上的碎片化现象,以及城乡、区域制度一体化推进的挑战。    基金可持续性与风险管理: 关注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投资运营风险以及长期支付风险。    服务管理与效率提升: 分析当前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在信息化建设、服务可及性、经办管理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社会参与与多元化投入: 探讨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发现,报告将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其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些建议可能包括: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强调构建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基础,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优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机制,健全工伤保险预防与康复体系。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和退出机制,提高救助标准和精准度,发展嵌入式社区救助服务。    促进城乡与区域社会保障公平: 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与对接,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待遇差距。    提升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水平: 加大基金监督力度,创新基金投资运营模式,防范化解基金支付风险。    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与服务现代化: 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推广“一网办”、“掌上办”等便捷服务模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慈善组织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形成合力。    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战略: 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的配套社会保障政策。  结语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不仅是对2012年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盘点,更是对未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度探索。本报告的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社会保障网络,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实践参考。通过持续的监测、科学的评估和及时的调整,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