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外交與對外關係

韓國外交與對外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少文 著
图书标签:
  • 韩国外交
  • 对外关系
  • 国际关系
  • 半岛问题
  • 朝鲜半岛
  • 韩国政治
  • 东北亚
  • 外交政策
  • 安全研究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523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1741
包装:平裝
丛书名: 韓國叢書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09-05-01
页数:304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統一之路實只差一步,卻又遙不可及
了解韓國的外交全貌,才能知曉兩韓統一的曙光
2009 年1月30日,北韓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聲明表示:今日朝鮮半島的情勢由於南韓保守當局盲目地反北韓對決陰謀,變得越來越緊張,有關雙方為了消除政治軍事對決狀態的所有合議事項全部無效,南北韓之間的政治軍事對決已經走到極端,達到火與火、鐵與鐵接觸瀕臨戰爭階段。北韓片面宣佈廢除過去南北韓所簽訂的合議事項引發爭議,使得南北韓關係瀕臨衝突戰爭期。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昇高,似乎有戰爭一觸即發的氣氛,也讓兩韓的統一又蒙上一層陰影。
1948 年8月15日,在南半部成立了由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同年9月9日,在北半部成立了由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政府成立以後,不到一個月,北韓政府也跟著成立,韓國剛剛建國就面臨分裂狀態,這是世界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換句話說,韓國在完成建國程序以後,馬上就要面臨政權合法性、正統性的保衛戰和解決統一問題。
究竟韓國外交與統一願景如何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究其實,和平統一的機會已在歷任總統的外交政策中播下種子,本書即以大韓民國自從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五日建國以來,歷經李承晚、尹潽善、朴正熙、崔圭夏、全斗煥、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等總統任期為基準,按照順序介紹每位總統執政期間在韓國外交政策與外交工作方面如何推動統一為主軸。
然外交工作難免牽涉到祕密,也許在事成之前應視為祕密,等事過境遷以後,就可以解密公開。隨著韓國政府實施保存三十年以後,機密檔案可以解禁的政策,有一些過去被列為機密的外交檔案陸續曝光,穿插介紹,分享讀者,原先困惑情事,也許可以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並就今年年初北韓危機,再撰專文:現階段南北韓關係與朝鮮半島情勢,綜合歸納今後可能性的發展。

作者简介

張少文
韓國情勢專家。文化大學畢業後留學韓國高麗大學取得政治博士,曾執教韓國忠南大學、檀國大學、中央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等多所大學,返國後於世新大學及中國戽技大學任教,教職之餘,致力研究韓國政治、兩韓關係,熟悉韓國政治生態。著有《盧武鉉傳奇:貧農之子如何榮登韓國總統寶座》。

前言/序言


好的,请看以下一本名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图书简介: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浪潮下,国际关系领域面临的理论挑战与实践演变。面对日益复杂的跨国互动、技术革新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刻调整,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框架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批判性的视角,剖析当前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特征、主要行为体的动态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理论的重塑与范式之争 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加深,更是对传统主权国家中心论的根本性挑战。本书首先回顾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经典理论的核心命题,并重点分析了它们在解释冷战后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的国际现象时所暴露的局限性。 超国家与跨国现象的解释困境: 随着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NGOs)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崛起,国家主权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本书探讨了“全球治理”概念的兴起,以及它如何挑战了国家中心主义的分析路径。我们详细分析了“全球国家主义”和“后主权时代”等新兴理论观点,探讨了国家在多层级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定位。 权力的新形态与扩散: 传统上,权力被理解为军事和经济的硬实力。然而,在全球化时代,软实力、规范性权力、信息控制力乃至“注意力经济”中的权力分配变得愈发重要。本书引入了福柯式的权力分析框架,考察了知识、叙事和话语权如何在塑造国际议程中发挥作用。此外,也深入分析了新兴大国挑战现有权力分配的动态过程。 身份、文化与全球叙事: 建构主义的视角在本部分得到加强。本书认为,全球化加速了文化冲突与认同重塑的过程。民族主义的复兴、文明冲突的论调以及全球公民身份的萌芽,都是理解当前国际政治动力的关键。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等技术如何成为构建、传播和解构国家及群体身份的强大工具。 第二部分:全球化实践的结构性分析 本部分将理论观察落实到具体的全球实践层面,分析了当前国际体系的几个关键维度。 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与碎片化: 尽管自由贸易理论盛行,但近年来保护主义的回潮、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以及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兴起,预示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本书细致考察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数字经济带来的监管挑战,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在现有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变化。特别是,对“去美元化”的探讨,揭示了全球经济权力结构可能发生的长期转型。 安全范式的多维拓展: 传统安全(军事冲突)依然存在,但非传统安全(环境、公共卫生、网络空间)的威胁级别已上升至战略高度。本书系统梳理了网络战的特征、生物安全威胁的紧迫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全球安全合作框架来应对这些新型威胁。此外,对大国间竞争的分析聚焦于“灰色地带冲突”和“认知领域对抗”,强调了低烈度、非对称性对抗在当代冲突中的主导地位。 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创新: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传统多边机构面临效率低下和合法性危机。本书评估了区域组织(如欧盟、东盟、非盟)在填补全球治理真空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小多边主义”和“联盟中的联盟”等灵活合作模式的兴起。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技术治理(如人工智能伦理、数据主权)如何在缺乏全球共识的情况下艰难推进。 第三部分:未来走向的预测与应对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十年国际关系可能呈现的图景,并提出应对挑战的政策思考。 多极化与阵营化: 全球权力结构正从单极或两极向更加分散的多极格局演变。本书分析了新兴中等强国在平衡战略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价值阵营”之间竞争加剧的风险。我们探讨了如何避免“新冷战”的发生,并在竞争中寻求建设性的接触点。 技术颠覆与地缘政治: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重塑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本书详细讨论了技术主导权竞争如何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以及全球技术标准和供应链的控制权如何转化为地缘政治优势。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气候危机被视为“终极安全威胁”。本书分析了全球减排承诺的兑现难度,以及气候融资和技术转移在南北关系中的作用。我们强调,若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有地缘政治努力都将面临基础性的挑战。 本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纵深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宏观视野,力求为政治决策者、学者、学生以及所有关心世界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个既具理论深度又富实践关怀的分析工具。它不仅是对当前复杂局面的描述,更是对我们如何共同塑造一个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秩序的深刻叩问。 目标读者: 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外交政策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的高级从业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虽然可观,但其内在的张力与节奏感却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负担”。它像一部铺陈精良的交响乐,不同的乐章(章节)之间过渡自然,主题的变奏既有反复强调的深度,也有新议题引入的惊喜。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的那种微妙平衡术,既能直面核心矛盾,又不会陷入情绪化的泥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超的冷静和客观。这种行文中的“气度”,是很多学者难以企及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即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需要你带着笔在侧,随时准备记录和反思的深度著作。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被高质量的智力对话所充盈的感觉,让人对后续的思考和行动都充满了积极的能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视觉风格,完全抓住了当代学术著作应有的气质。尤其是纸张的选择,拿在手里有一种扎实的质感,翻阅起来也非常舒适,让人忍不住想多翻几页细读。我特别欣赏它在图表和引文的处理上所下的功夫,信息量大但逻辑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阅读的节奏。封面设计上那种留白的处理,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克制美学,与书名所暗示的严肃主题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准已经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标准,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样的用心,在当前的出版市场中是越来越难得的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深入一片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迷宫。作者的叙事功力极其高超,他没有一味地堆砌枯燥的史实或理论,而是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地缘政治变动,拆解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微观案例。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同历史时期政策制定背后的深层驱动力,那种“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追问,始终贯穿始终。那种行文的流畅度和论证的严密性,常常让我读到凌晨还意犹未尽。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反而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历史小说,只不过里面的主角是国家意志和国际博弈。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对复杂的国际关系有了一层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知识上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大胆和新颖,它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看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进行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考。不同于传统叙事中对某些事件的单一化解读,作者倾向于展现多重光谱下的复杂性。我特别赞同作者对“区域平衡”这一概念的重构,他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权力结构,而是将文化认同、经济相互依赖等“软性”因素纳入了核心考量。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思维上的“校准之旅”。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被长期忽视的细微差别和潜在的动态变化。对于希望获得全新视角的读者而言,这绝对是一次值得的智力投资。

评分

对于一个并非专业研究国际关系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入门友好度远超我的预期,这要归功于其卓越的结构设计。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晦涩的概念通俗化而不失其学术严谨性。比如,他在介绍某个关键的外交概念时,总是会辅以当下最热门的争议点进行对比阐述,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僵硬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作者构建的思考框架中去。更值得称赞的是,本书在引用大量一手资料的同时,配有详尽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这为那些希望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又不忘了给后来者指路的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大家风范。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我拓展知识边界的一块重要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