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女人

明代的女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石山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
  • 女性史
  • 社会生活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性别研究
  • 家族史
  • 社会风俗
  • 人物传记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4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3803
包装:平裝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09-10-26
页数:36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代的女人們:
永樂朝徐皇后通曉中國傳統文學,協助丈夫宣揚綱常名教,倡導中國保守思想和傳統道德觀念。以她名義發表的內府刊本有《古今列女傳》、《內訓》,以及《勸善書》,是位才德兼備的後宮女主人。她死後,永樂在傷痛之餘,誓言不再立后。
黃娥是明代最有才華的女詩人,從小就開始讀古典文學、寫作文章。婚後十年,獨自回四川新都料理家產,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攻研樂府詩詞。她在先生楊慎過世後,以散曲的體裁,寫了相當多有名的詩詞,這些作品後來彙集成五卷的《楊升庵夫人樂府詞餘》。
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成名的背後,除了充滿坎坷的遭遇,更得力於養母王氏的苦心教誨。顧炎武在尚未出世前,父親就答應將他過繼給族人當養子。養父在剛滿十七歲時,便不幸病逝,他的未婚妻王氏仍然堅持要守節當寡婦。顧炎武出生後不久就過繼到養父家,當時養母王氏才二十七歲。顧炎武的啟蒙、人格的培養及後來的成就,都要歸功於王氏的教導有方。爾後全家逃到江蘇崑山,王氏不願在異族的統治下生活,絕食數天後餓死,在彌留時,王氏寫下了一封信,求她的兒子顧炎武終生不得為滿清効勞。
楚雄府知府高政死時沒有兒子,他的妻子依慣例承襲為知府。高政的妻子死後,這個職位又傳給女兒高思弄。高思弄在宣德初年,入朝聖闕,騎著一隻大象進入北京城時,萬人空巷,大家都要爭睹蠻女的儀飾,甚至還有一名畫師為了這件事,畫了一張《蠻女貢象圖》,轟動一時。
吳縣女子王妙鳳嫁給吳奎為妻,可是盛年的婆婆是位淫蕩的婦人。有一次,吳奎到外經商,婆婆跟姦夫在房間飲酒作樂,這姦夫意圖不軌打起王妙鳳的主意,命她取酒,妙鳳不願聽從。姦夫再三催促,妙鳳不得已進入房間,姦夫一看到年輕的媳婦,竟用手戲摸她的手臂。妙鳳羞憤難當,拿起一把菜刀,將被姦夫摸觸過的手臂猛砍一刀,第一次沒砍斷,再砍一次,手臂終於應聲而斷。聽到這消息,妙鳳的父母親要到法曹按鈴訴訟,可是妙鳳卻說:「我死就死了。哪有理由要控告自己的婆婆呢?」不到十天,王妙鳳因流血過多而死亡。

作者简介

蔡石山 ( 作者 )
蔡石山
原籍台灣嘉義,曾任教台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阿肯色大學歷史教授。現任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其他著作包括《明代的宦官》(Eunuchs in the Ming Dynasty)等書。另亦著有歷史小說《一個宦官的傳奇歷程:鄭和的一生》。
江政寬
現任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教學研究之外,亦從事翻譯,譯作計有《馬丹?蓋赫返鄉記》(聯經,2000)等書。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宮闈的女人(一)
皇帝的後宮
貧賤出身的馬皇后(1332-1382)
雍容好學的徐皇后(1362-1407)
女中堯舜張皇后(死於1442年)
機警端慎的孫皇后(死於1462年)
瞎了一眼的錢皇后(1428-1468)
當了四十年未亡人的周太后(1430-1504)
憲宗成化帝四個后妃的愛恨情仇
飛上枝頭變皇妃的「番女」紀氏(死於1476年)
以孫為貴的邵妃 ( 死於1552年)
第二章 宮闈的女人(二)
號稱「聖母」的張皇后(死於1541年)
嫁給「沒種」皇帝的夏皇后(死於1535年)
嘉靖的三位皇后:孝潔皇后陳氏、廢后張氏,與孝烈皇后方氏
萬曆的「母親」:「仁聖」陳皇太后與 「慈聖」李皇太后
給萬曆寵壞的鄭皇妃(1568年--1630年7月5日)
皇后的節操:以張皇后的自裁為例
末代皇后周氏的悲劇(1644年4月24日自殺)
第三章 皇帝的女兒、孫女、姊妹、媳婦與孫媳婦
明代的公主、郡主
寧國長公主
姊妹嫁兄弟
可憐的永寧公主
蹇運的公主
親王的妻妾、女眷
朱新堞的妻妾
朱宸濠的王妃婁氏
朱石虹一家三烈
萬曆皇帝的弟媳婦
永曆內宮的天主教女信徒
第四章 才女、閨婦留下的詩文墨筆
黃娥的散曲
香奩中的女詩人
沈宜修母女四人
其他有文才的婦女
文牘書信
顧炎武母親的信
秦良玉的「石柱檄文」
鄭芝龍妻田川氏、鄭成功妻董氏
瞿式耜的妻子、媳婦
第五章 一般婦女的生活狀況
歸有光的母親
商賈、地主女管家
四大職業類別
馬戶、茶戶、鹽戶
馬戶、茶戶、鹽戶
職業戶制度的崩潰
第六章 女尼與少數民族婦女
「佛母」唐賽兒
觀世音菩薩
女妖
少數民族婦女的婚俗
女土官
奢香
《蠻女貢象圖》
第七章 為禮教而生、為名節而死的婦女
明代初期的列女
《古今列女傳》
節婦
烈女
雙烈的故事
第八章 孝婦、貞婦、孝女、貞女、義婢
孝婦、貞婦
孝女、貞女
義婢
女扮男裝與有男子氣概的婦女
替丈夫、兒子出主意的女人
第九章 妓院與妓女
營妓、樂戶
南京的妓院
政治罪犯的女眷
娼妓滿天下
燕雲的娼妓
揚州瘦馬
色情場所的女詩人
俠姬
柳如是
第十章 女伶與名姬
朱有燉對雜劇的貢獻
傳奇戲劇的大眾化
傳奇戲場的腳色
靠演戲過活的女人
私人蓄養的「家樂」
「氍毹」式的私家演戲
樓船演劇
馬湘蘭
李香君
董小宛
陳圓圓
附錄一 明代歷朝皇帝一覽表
附錄二 明朝皇室母系傳宗接代一覽表

精彩书摘

第三章 皇帝的女兒、孫女、姊妹、媳婦與孫媳婦
明代的公主、郡主
皇明玉牒定制,皇帝的姑媽(姨媽不算)封為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叫公主,以上全都授給金冊,並且享有俸祿每年兩千石米。皇帝的女婿叫駙馬都尉,親王的女兒叫做郡主,親王的兒子滿十歲以上者冊為郡王,而郡王的女兒叫縣主。皇帝的孫女兒叫郡君,曾孫女叫縣君,玄孫女叫鄉君,她們的夫婿都叫儀賓。其中郡主歲祿為八百石白米,可是公主未受封者,每年可領紵絲紗絹布線,已封者則每年可徵租一千五百石和兩千貫鈔錢。如果是皇帝寵愛的女兒,皇帝還可以賜給她更多的禮物。以朱元璋第九位女兒壽春公主(生母不詳)為例,洪武又賜給她在吳江縣一百二十餘頃最肥沃的土地,每年可多收八千石的白米。
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除了孝宗弘治(朱祐樘)以外,幾乎清一色都是色胚子。不過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之間,由於醫藥仍未十分發達,尤其沒有保護嬰兒各種小兒科疾病的預防針等等原因,不管是老百姓,甚至是帝王之家,總是要面臨嬰兒夭殤的問題。也基於這個理由,為了延續朱氏香火,永保鴻基,明朝的皇帝、親王大約在十五、十六歲就開始有性行為,讓他們及早「播種」。不過因怕一、兩位,甚至三、四位的妻妾都是「無肥的田園」(barrenfield),生不出菓子,於是便有了「廣嗣」的藉口,皇帝在三位夫人之外,又可擁有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總共一百多位正式的妻妾,輪流陪他睡覺。除此以外,皇帝還可以隨「性」拈花惹草,跟任何他喜愛的宮女劈腿。在此情況之下,朱元璋的後代自然枝葉茂盛,璋瓦續弄,子子孫孫、女兒、孫女、玄孫女等等不可勝數。茲將其中幾位較活躍、較有趣的公主或郡主稍作介紹。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總共有二十六位兒子和十四位女兒,其中第十四女含山公主是韓國妃子所生,大女兒臨安公主是成穆貴妃孫氏所生。孫貴妃是陳州人,元朝末年,兵荒馬亂之際,沒有父母的孫氏跟哥哥陳蕃,為避兵亂來到揚州。叛軍元帥馬世熊攻陷揚州城後,把孫氏收養為義女。孫氏十七歲時,為當時自稱為吳王的朱元璋所納娶;1368年朱元璋登基後,冊封孫氏為貴妃,地位在眾妃之上。
可是孫氏在三十一歲病歿時,沒有兒子,只生下兩位女兒,即臨安公主(朱元璋最大的女兒)以及懷慶公主(朱元璋的第六女)。臨安公主在1377年,下嫁給明朝第一位丞相韓國公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時,因為是朱元璋第一次嫁女兒,皇帝親自賜駙馬冠誥與朝服,而且禮儀盛大,非常排場。這位皇帝的長婿起初也獲得朝廷的重用,每當國家發生水災或旱災時,皇帝都委命他去賑濟。1390年7月6日,七十六歲的李善長因貪污案自殺,並連累到七十多位家人親戚,只有李祺幸免於難,被放逐到江浦,不久也死亡,臨安公主本身則一直活到1421年才病歿。
孫貴妃的幼女懷慶公主下嫁給壽州人王寧。王寧能詩好佛,最喜愛豢養金絲雀、鸚鵡、白鶴之類的稀奇鳥禽。他掌管後軍都督府事時,嘗洩漏朝廷機密給當燕王的朱棣,因此在靖難內戰期間被監禁在錦衣衛獄。等到朱棣登基為永樂皇帝之後,朱棣便冊封王寧為永春侯,並賜給他御用世券。
寧國長公主
洪武皇帝的元配馬皇后也幫明朝第一位皇帝生了兩位女兒,即寧國公主(朱元璋的第二女)與安慶公主(第四女)。寧國公主嫁給以精通經史、兵法而聞名的梅殷;在所有駙馬當中,洪武最喜愛、最信任天性恭謹而富有謀略的梅殷。由於這個緣故,洪武屢次委託梅殷,力抉幼主惠帝建文。在靖難內戰期間,梅殷是淮安的都尉總兵官,悉心防扼燕王。當燕王以進香為理由,要求梅殷讓他的軍隊通過淮安時,梅殷割下朱棣使者的耳朵和鼻子作為回覆。後來燕王取道揚州登基為永樂皇帝之後(1402年7月30日),梅殷還繼續沿著淮河,號令嚴明地揮指他的軍隊,拒絕接受新皇帝的敕令。永樂隨後迫他的妹妹寧國公主寫了一封以自己鮮血密封的信。看到信後,梅殷不能自持地慟哭起來,於是回到南京,入朝覲見新皇帝。永樂迎接他說:「駙馬勞苦。」梅殷則回應:「勞而無功矣!」
1404年的冬天,左都御史陳瑛彈劾梅殷,指控他畜養亡命之徒,而且朋邪詛咒。因是之故,梅殷全家都被流放到遼東。一年之後,梅殷抵達京師,奉命到朝廷時,前軍都僉事譚深和錦衣衛指揮趙曦,把梅殷從南京的一座橋上(叫笪橋),推下溺水。可是梅殷的訃文說他是自殺。雖然永樂後來命有司判譚深與趙曦死罪,但當時才四十一歲的寧國公主已經傷感心碎。之後,永樂為了補償他親妹妹霜居的落寞,便封她為長公主,如此寧國長公主活到七十歲才病亡。
有一個需要治史者思考的問題是,皇帝的兒子可以多妻娶妾,那麼皇帝的女婿可不可以如法炮製呢?答案是,因人而異,也因情況而有所不同。洪武皇帝的第十一女南康公主嫁給東川侯胡海的兒子胡觀,可是胡觀在中年以後,強取民間女子,又娶娼妓為妾,因此被都御史陳瑛等彈劾,胡觀後來自經而死。
朱元璋洪武皇帝最小的女兒是寶慶公主。寶慶公主的生母不詳,而且才三歲時,朱元璋就過世(1398年),因此,等到朱棣即位永樂(1402年)之後,寶慶公主就由永樂的妻子徐皇后一手撫養長大。在靖難內戰的最後幾天,當燕王朱棣帶領的騎兵要進入南京城的金川門之際,當時守門的千戶趙輝才十九歲,長得狀貌偉俊,而且協助燕軍佔領都城。因是之故,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就把他的么妹寶慶公主(同父異母)許配給趙輝。寶慶公主長得窈窕清麗,或許因受到徐皇后的雨露薰陶,她的性情異常純淑,而且生活儉樸。大禮的當晚,永樂夫婦特詔皇太子朱高熾親自送他的小姑媽入駙馬官邸。寶慶公主死於1434年,享年四十歲,可是她的丈夫趙輝卻活到八十九歲(死於1477年)。歷經六朝,掌管京師都督及宗人府事的趙輝,享有豪侈富貴六十餘年之外,還養有姬妾超過一百人。不過,在所有的明朝駙馬當中,趙輝是例外,而不是常態。
朱棣永樂皇帝總共有五位女兒,最大的永安公主下嫁給壽州人袁容。袁容在靖難內戰時立了戰功,因此在永樂登基後,馬上被封為享有歲祿一千五百石的廣平侯,負責皇帝巡幸用的所有車駕事宜。可是袁容對待比他位階低的同僚卻態度橫暴,要求甚苛。有一次一位名叫欸台的都指揮,騎馬經過袁容門口,而沒下馬表示對袁容的尊敬,袁容竟然把這位都指揮箠打個半死。永樂帝聽了這個消息以後,非常不以為然,立刻命他的三子趙王朱高燧去告訴袁容說,自從明朝建國以來,從來沒規定往來駙馬門口的人,都得下馬。因此要求將械辱欸台的袁容僕人,押送到京師治罪。從此以後,袁容的行為自然變得比較斂戢。不過等到永安公主死後(1417年),永樂皇帝卻決定停止袁容當侯爵的歲祿,以妻為貴的袁容因此鬱鬱寡歡地渡過晚年。
永樂的次女永平公主也下嫁給靖難內戰立下大功的名將李讓。出生於舒城縣的李讓被封為富陽侯,一年食祿一千石,而且掌管北京行部(當時等於是永樂皇帝的陪都)。李讓死後,把侯爵的位置跟歲祿都傳給兒子李茂芳。不過因永平公主與李茂芳母子兩人,跟朱棣的次男漢王朱高煦走得太近(見上述「女中堯舜張皇后」篇),當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繼承永樂為洪熙皇帝時,就以逆謀罪名,將李茂芳廢為庶人,並追拿他父親李讓并三代誥券,將這些特權文書全部燒毀掉。這是西元1424年,也是李茂芳(等於是皇帝的外甥)逝世的那一年。至於永平公主(洪熙皇帝的妹妹)呢?她則是活到1445年才歸陰。
姊妹嫁兄弟
上文提到,永樂皇帝元配徐皇后所生的另外兩位女兒,即安成公主與咸寧公主,分別下嫁給一對兄弟宋琥與宋瑛。安成公主死於1444年,咸寧公主死於1441年;而宋瑛後來跟也先率領的蒙古軍隊在陽和激戰時(1453年),戰死於沙場。永樂皇帝的最小女兒常寧公主,下嫁給西平侯沐英(1345-1392)的兒子沐昕。長寧公主恭慎有禮,而且精通《孝經》與《女則》,可是只活了二十一個年頭(1409年),就撒手西歸。
在位不到九個月的朱高熾洪熙皇帝生了七位女兒,頭四位公主—嘉興、慶都、清河、真定—都長大嫁人,但後頭三位公主—德安、延平、德慶—俱早殤未適人。還有,活了三十六歲的朱瞻基宣德皇帝僅生了兩位女兒,大女兒順德公主在1438年下嫁昌黎人石璟,二女兒常德公主在1441年嫁給薛桓。常德公主以後還活了三十年歲月,但沒留下記錄。她的姊夫石璟在1462年間,帥眾追殺叛軍,擒捉了曹欽叛黨的將領脫脫(應該是蒙古籍),因此受到朝廷的賞獎。
朱祁鎮英宗皇帝總共有八位女兒,大女兒重慶公主跟朱見深(後來登基為成化皇帝)都是周貴妃所生,1462年下嫁給安陽人周景為妻。這位朝廷的首席駙馬周景好學能書,深得英宗皇帝的寵愛,因此時常陪同皇帝閒燕遊幸。等到朱見深繼位之後,更是重用這位妹婿,命周景掌管宗人府事務。周景做官廉慎,除了寫詩讀書以外,別無其他嗜好。不僅如此,重慶公主又是一位很孝順節儉的媳婦,家裡用的大部分衣履都是她親手縫製的,而且每逢過年過節,她都會依照傳統禮俗拜謁家人起居。甚至連周景要進宮廷上早朝時,重慶公主一定親自照料她丈夫的飲食。明代這麼多公主之中,重慶公主算是最賢慧、最值得後世稱讚的一位。周景卒於1496年,四年後,重慶公主(當時五十三歲)也薨逝。她的兒子周賢當都指揮僉事期間,也是做得有聲有色。
英宗皇帝的第三女淳安公主在1466年下嫁給性情醇謹的蔡震。正德年間,惡名昭彰的太監劉瑾被捕下獄,接受調查起訴。可是在廷訊拷問時,劉瑾指著所有檢調他的官員,宣稱這些官員都是他的同路人,都曾經跟他一起貪污犯科,因此大部分的廷臣都不敢認真詰問他。這時候蔡震站出來厲聲地問劉瑾說:「我是皇家的至親,應不會附和你吧!」說罷,命獄卒考掠劉瑾,劉瑾終於伏首服罪。蔡震跟淳安公主因此出名,成為社會上茶餘飯後的談話對象。
有趣的是,英宗另外六位女兒的生母都不一樣:二女兒嘉善公主的生母是王惠妃,四女兒崇德公主是楊安妃所生,五女兒廣德公主的母親是萬辰妃,六女兒宜興公主的生母是魏德妃,七女兒隆慶公主的母親是高淑妃,而第八位(也是最小)的嘉祥公主是劉氏所生。這六位公主後來都能長大成人,也都適嫁人家後才一一過世。
跟朱祁鎮同父異母的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後登基為景帝,他惟一的女兒固安公主,在朱祁鎮復辟之後,被降一級,稱為郡主。固安郡主長大以後,在1470年嫁給王憲時,朝廷還是沿用公主的禮儀來辦她的喜事。
從小就患有口吃的朱見深成化皇帝生了五位女兒,大女兒仁和公主在1490年下嫁給齊世美,五十五年後(1545年)才身亡;三女兒德清公主在選婚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波折。先是在1496年間,朱祐樘(孝宗弘治皇帝)命內官監太監李廣替他的妹妹德清公主物色一位駙馬。這時有一位品行不好,但非常有錢的人叫做袁相,以重金賄賂太監李廣,因而擇定婚期,要迎娶德清公主。可是這樁婚事公開之後,竟馬上有位科道官揭發袁相的不良行為。弘治皇帝聽到消息之後,下旨斥責袁相,也詰責太監李廣,要他為選婚不謹慎負刑罪。第二年(1497),德清公主嫁給南京籍的林岳,可是命運不好,竟自己孀居了三十一年之久才薨歿。成化皇帝的四女長泰公主,五女仙遊公主都沒適人,不過死後都有追冊。成化皇帝的第二位女兒永康公主在1494年下嫁給代州人崔元。崔元因為迎立朱見深的孫子朱厚熜入繼為嘉靖皇帝立功,而被封為京山侯,而且還獲得了皇帝的誥券。雖然當時有不少朝臣反對崔元這樣迅速、又沒有其他功勞,就能獲得爵位;但崔元好交文士,登龍有術,又懂得如何包裝自己、廣播聲譽,因此得到嘉靖皇帝的優渥寵幸,甚至連勳臣都只能望塵莫及。崔元死於1550年(這時永康公主已經過世了好幾年),皇帝還贈他為左柱國太傅兼太子太傅,諡榮恭。不過,駙馬沒有軍功而能封侯贈官者,是從元朝開始便有的慣例。
朱祐樘弘治皇帝生了三位女兒,大女兒太康公主沒嫁人,死於1499年,三女兒永淳公主下嫁謝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資料。弘治皇帝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在嘉靖二年(1524)下嫁崑山籍人鄔景和。鄔景和當駙馬的時候被派到西苑工作。有一次皇帝要他撰寫玄文(道教之類的文章),不過鄔景和卻以不諳玄理推辭這個旨令,致使信道教入迷的嘉靖皇帝很不高興。
後來在清馥殿舉行祝釐禮時,鄔景和竟等不到禮畢時,就自己先行溜走,但是後來又跟諸臣一齊領取賞賚。這件「無功受賞」的事發生時,永福公主已經不在人世,可是皇帝在知道此事後,便生氣地把鄔景和削職,命他南徒回歸原籍。大半輩子都在北方生活的鄔景和終究無法適應南方溼熱的天氣,因此在1557年趁進京祝賀嘉靖生日典禮完畢後,向皇帝請求,希望嘉靖將他寄籍在他五代祖先服務的錦衣衛。嘉靖可能因憐憫他的處境,於是答應所求。鄔景和在1569年復官,死後贈少保並諡榮簡。
至於嘉靖自己的五位女兒呢?大女兒常安公主沒嫁人,二女兒思柔公主十一歲就去世,三女兒寧安公主在1556年下嫁李和,四女兒歸善公主也早死,第五女嘉善公主在1558年嫁給許從誠為妻,但八年以後(即1565年)就病薨。換言之,嘉靖皇帝的五位女兒跟他的八位兒子一樣(除第三子朱載垕與第四子朱載圳例外),都很短命。或因是之故,明朝的官方或坊間很少有她們的記載。
朱載垕隆慶皇帝也生了六個女兒,大女兒蓬萊公主和二女兒太和公主也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殤。隆慶皇帝的三女壽陽公主在1582年下嫁侯拱辰為妻。前文「給萬曆寵壞的鄭貴妃」篇中,提到萬曆心裡一直想冊立次子朱常洵(寵妃鄭氏所生)為皇位繼承人。這時候,侯拱辰主掌管理所有皇族人事的宗人府,會同內閣大學士申時行、沈一貫等朝廷大臣,具疏力爭,反對萬曆的想法。所謂的「爭國本」議論在萬曆同意冊立長子朱常洛為東宮太子(1601年11月9日)後,才平息無事。一直跟朝廷「主流派」站在一起的侯拱辰,卒後被贈為太傅並謚榮康。

前言/序言


《古籍修复的秘密:尘封技艺的重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传统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发展及其在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结合了历史考察、材料科学与匠人精神的深度观察报告。 一、 技艺的溯源与流变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对时间侵蚀和自然磨损进行逆向操作的古老艺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对简牍的修缮。本书首先从宏观上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典籍保存的需求与技术侧重点。从宫廷皇家图书馆的精细装帧,到民间书坊的日常修补,不同背景下的修复需求催生了多样化的技术路径。 早期探索:纸张的韧性与墨色的坚守 聚焦于宋代以前,探讨古人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如植物纤维、动物胶和特定的矿物颜料,来延长纸张和绢帛的寿命。书中详细分析了“打捞纸”的工艺,即如何从水浸或火焚的残片中挽救信息,这其中涉及对不同年代纸张纤维特性的敏锐判断。 成熟与体系化:明清时期的技术高峰 明清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鼎盛和藏书楼的兴起,古籍修复技术达到了一个重要的整合期。本书将重点介绍“金缮”在书页残损修补上的应用(指非陶瓷的金缮技法,而是指用类似金箔的材料加固脆弱部位),以及针对虫蛀、霉变等常见病害的系统性处理方法。我们穿插讲述了清代“文渊阁”修补档案中记载的独特流程,揭示了官方机构在规范化操作上的努力。 二、 修复材料的化学与哲学 古籍修复的精髓,在于“存真”与“可逆性”。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解析了传统修复材料的化学构成及其对书页的长期影响。 植物的馈赠:浆糊的秘密 修复中常用的各种植物浆糊,如麦糊、糯米糊等,并非随意调配。书中通过现代实验室的微观分析,揭示了不同淀粉分子结构在干燥后对纤维的粘合强度和柔韧性的影响。特别记录了对“小麦淀粉”进行特殊处理后,如何使其在温湿度变化下保持最小的形变,从而保护脆弱的书页。 纤维的对话:补纸的选择与融合 “补纸”是修复中最考验眼力和经验的环节。本书详尽描述了如何根据残损书页的纤维走向、厚度、颜色和陈旧程度,从浩如烟海的“旧料库”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仿制材料”。这不仅仅是寻找一张相似的纸,而是要让新加入的纤维与原有的纸张在结构上达成“和解”,达到视觉与触觉上的和谐统一。书中收录了数例,阐述了如何通过“晕色”处理,使新补的区域在不同光线下能够自然地融入历史的痕迹,而非突兀地跳脱出来。 三、 匠心独运的工艺细节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它将抽象的技术过程,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操作步骤。 裁切与对齐:分毫之差的艺术 修复中的“裁切”环节,要求操作者对纸张的经纬向有近乎本能的理解。一旦裁切方向错误,即便使用了最好的补纸,书页在翻动时仍会产生扭曲和拉扯。书中通过大量图例,展示了高级匠人如何使用特制的竹制或骨制工具,在不损伤邻近完好区域的前提下,进行微米级的精确操作。 熨烫与压制:形制的恢复 修复后的书页需要经历严格的“定型”过程。这涉及不同压力和温度的综合运用。书中还原了清代修书房中使用的多层棉布包裹、低温石板压制的“慢工”流程,解释了为何这种耗时的传统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快速干燥导致的纸张脆化和卷曲。 装帧的回归:线缝的语言 古籍的装帧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本书探讨了不同装帧(如蝴蝶装、线装、经折装)在遭遇破损后的局部修复策略。尤其关注“线缝”的复原,每种穿线的针法、线的材质(棉线、丝线或麻线)都对应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书籍的价值定位。修复师必须像语言学家一样,解读和复述那套失传的“缝纫语法”。 四、 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下,传统修复技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当代语境,讨论了现代科技(如无损检测、数字成像技术)如何辅助传统修复,而非取代它。 数字时代的介入与边界 探讨了使用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对受损信息进行预先数字化备份的重要性,这使得修复师在进行高风险干预时,有了可靠的参照物。同时,也审慎地讨论了过度依赖现代化学粘合剂的风险,强调了“可逆性”原则在选择新材料时的绝对优先地位。 人才的断层与抢救 本书呼吁社会关注古籍修复师队伍的建设。这门技艺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口传心授和多年的实践积累。书中通过对几位仍在坚持传统路径的修复专家的访谈,展现了他们对“留住历史温度”的执着,以及在当代学术界和公众认知中争取应有地位的努力。 《古籍修复的秘密:尘封技艺的重光》是一部献给所有珍视文字与时间的人的读物。它揭示了在每一次小心翼翼的抚平、每一次精准的粘合背后,所蕴含的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的敬畏之心。它让我们明白,修复古籍,不仅是在修补一张纸,更是在重铸一段失落的时光记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明代女性的著作,其叙述的细腻程度和史料的扎实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被传统史书忽略的闺阁细节与民间生活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女性命运时的那种公允与深度。从宫廷中受尽束缚的贵妃,到江南丝绸作坊里辛勤劳作的纺织女工,再到乡村田垄间与烈日抗争的农妇,每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她们身上特有的汗味与脂粉香。书中对女性在礼教束缚下如何寻求自我表达的探讨,更是精妙绝伦。它并非简单地控诉或赞美,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明代女性在宗法制度与日益萌芽的个体意识之间艰难的平衡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个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在漫长岁月中积淀下的智慧与坚韧。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阅读一般历史书籍的感受,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色彩斑斓却又充满隐痛的时代风俗画卷。

评分

从一个纯粹阅读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必须赞扬这本书的“人情味”。尽管作者是一位严肃的历史学家,但他在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人文主义的关怀。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追溯一个个“人”的生命轨迹。例如,书中对明代孀居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变化的论述,就极为感性却又基于坚实的证据。作者细致地比较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守节的推崇程度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展示了制度是如何像一张无形的网,既限制了女性的再婚自由,又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赋予了她们实际的经济权力。读到那些关于她们如何抚养子女、管理家业的段落,我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史实陈述,而是对生命韧性的深刻理解和敬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中的“温度”,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宏大叙事之下,都站着无数有血有肉、挣扎求存的普通生命。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式划分,使得不同领域、不同阶层女性的经验得以平行碰撞,产生出强烈的张力。特别是关于“教育与才华”这一章节,作者搜集整理了大量明代女性的诗词、笔记和闺阁手札,这些一手资料的呈现,本身就极具冲击力。读着那些才华横溢却往往默默无闻的闺秀之作,你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女性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尽管这些教育的最终目的往往是服务于“贤内助”的角色定位。但即便如此,那些文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对哲理的思考,完全不输于当时的男性士大夫。这种“被压抑的才华”与“不得不扮演的角色”之间的矛盾,被作者剖析得入木三分,让人在欣赏那些优美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剧色彩。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仿佛被一股强劲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暖流冲刷过。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式梳理,但事实恰恰相反,它的文笔极具画面感和故事性,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娓娓道来家族的秘辛。作者对明代服饰、妆容乃至日常饮食起居的描述,考据得极其细致入微,那些关于首饰的材质、衣裙的剪裁,甚至日常的茶点种类,都通过文字被精准地复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比如倭患、党争、理学兴盛——与微观的女性日常巧妙地结合起来。你会看到,一场外朝的政治风暴,是如何通过一道宫墙,最终影响到一位深闺少妇的日常用度乃至她的婚姻前景。这种由外至内的层层渗透,揭示了权力结构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强大塑造力,让人在惊叹于历史复杂性的同时,对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智慧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颠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过去我对明代女性的印象多停留在“三从四德”的标签上,认为那是一个完全被男性话语权禁锢的时代。然而,通过细致的文献解读,作者揭示了诸多“灰色地带”与“潜规则”。比如,关于女性的财产继承权,虽然法律上有所限制,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江南富庶的商业家族中,女性对家庭财富的实际控制力远超想象。书中对名妓群体与民间信仰中女性神祇的分析也十分精彩,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外,女性如何通过文化、艺术乃至迷信的力量,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精神避难所和影响力网络。这些发现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解读,是不是常常被简化和标签化了?这本书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理解历史多维性的新大门,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受压抑的群体,也从未停止过对生存空间的争取和创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