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黑格爾同在的夜晚 [Nachte mit Hegel]

與黑格爾同在的夜晚 [Nachte mit Hege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莉塔.古金斯基(Rita Kuczynski) 著,林敏雅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黑格尔
  • 德国哲学
  • 现象学
  • 存在主义
  • 思辨哲学
  • 文化批评
  • 孤独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玉山社出版事業
ISBN:9789866789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4688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Nachte mit Hegel
出版时间:2009-12-01
页数:223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與黑格爾同在的夜晚》特色
1.第一本傳記類的「哲普」書,從黑格爾的成長故事探討黑格爾的思想形成。
2.理路分明,文字優美,是了解黑格爾的入門書。

内容简介

年輕黑格爾的哲學之路與生命之旅
他談論自己的方式,就是避開自己不談,
他總是和自己保持距離;
面對自己,他感到不安,
因此他尋求共通性來保護自己。
一七八八年到一七九三年之間,黑格爾、薛齡、赫德林一起在圖賓根修道院就讀,他們住在同一間寢室,早晨一起起床;為了不讓自己在乏味的教義課中再次睡著,他們必須在上課前先喝杯咖啡。下午的時候,他們很快把必須唸的書唸完,好利用剩餘的時間繼續康德的《理性批判》,或是他們喜愛的希臘文。如果太累了,他們就故意和校方作對,跑到城裡的酒館溜躂。
這是一個關於年輕黑格爾的故事,從一七七○年到一八○○年,從十五歲到三十歲,從斯圖加特、圖賓根,到伯恩、法蘭克福。年輕的黑格爾,曾經迷惘、曾經不安;剛開始,他並不想成為哲學家,更不想成為神職人員,法國革命的爆發,對他帶來了極大影響,在期待德意志也能有所改變的同時,他一步一步透過思考,找到自我,立定志向。
在這個故事裡,黑格爾不再是艱深的哲學語言,或生硬的學術符號,而是一個既狂妄又迷惘的青春少年。它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一扇小門,讓有心的人看進黑格爾的哲學世界。

作者简介

莉塔.古金斯基(Rita Kuczynski)
一九四四年生於東普魯士(Ostpreussen)的耐登堡(Neidenburg),童年在西柏林上完小學,之後在東柏林完成高中學業。由於在音樂方面的特殊才華,得以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她斷然放棄音樂,回到柏林、萊比錫,進入哲學的領域,最後以黑格爾為研究主題,取得博士學位。從事學術工作多年,曾在美國、智利多所大學客座講學。二○○八年擔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代德國文學高級研究員。
目前居住在柏林,是自由作家,除了著書外,並為德國各大報紙撰寫評論。已出版的書有《但願我不是一隻小鳥》(一九九三)、《斷音》(一九九七)、《牆邊花》(一九九九)、《被尋獲的女人》(二○○二)等。

譯者简介
林敏雅
台灣南投人,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德國特里爾大學心理系,並於薩蘭大學修習藝術史,目前旅居荷蘭並從事翻譯工作。譯著二十餘本,包括《小國王十二月》、《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巴黎釣手尤納斯》、《但願我不是一隻小鳥》、《會跳舞的熊》(以上由玉山社 / 星月書房出版)、《童話治療》、《女性自戀》、《聽一聽聖經》等。

精彩书评

它平平實實說出黑格爾成長的心路歷程,讓人在進入他的原著或哲學系統之前,能從生活中、歷史中、環境中、內心演變中,去體會、去親近一個偉大心靈的「氣候」。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楊茂秀

一個偉大的生命故事。作者追循黑格爾的腳步,讓我們得以透視一個尋求內在統一的心靈,如何在黑夜之中發出指引人類的光芒。
——台中東海書苑店長 廖英良

「我相信未來將有一個信念與思考的革命,它將讓至今為止的一切無地自容。」這個從精神出發、非常德國式的、對人類處境改變的期望,正是我在這本書中想要強調的。
——作者 莉塔.古金斯基

第一次讓我感覺「黑格爾」不是個生硬的符號,不是放在文章中增加重量,增添文采的「珠寶飾品」。這本書是一把鑰匙,它可以打開一扇小門,讓有心的人可以窺探哲學殿堂之美。
——譯者 林敏雅

精彩书摘

斯圖加特(STUTTGART) 一七七○~一七八八
未經考驗的信任
有時候——不只是天將破曉的時候——他相信自己已經知道要走的路。有時候——不只是當他找到一本吸引他的書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又向前邁進了幾步,然而在不知不覺中,他馬上又退回幾步。並非只有當他要爬上斯圖加特附近的山時必須繞路,很多他繞過的路,到後來才證明那是必要的。當他的母親過世時,十四歲的他,唯一能做的是和剛剛才開始習慣的世界隔離。
啊,這些隔離……在他母親過世前,他就對隔離感到害怕;雖然還不曉得為什麼,但他彷彿知道自己將一再面對隔離,將不斷地和隔離扯上關係。
有時候,他關上窗戶躲在自己的房間裡,等待吵雜從窗簾後退去,直到剩下寂靜。他試著堵住所有縫隙,只有這樣,他才能阻斷進入他房間的最小入口;因為他相信,只有在堅決的孤獨中,他才能保持個人特有的無限性。但是有時候,當他母親違反平常晚上的習慣,把他房間的門關上,避免弟妹和訪客吵到他時,他又會感到和世界隔離太孤單,於是站起來悄悄把門打開;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有門這樣的東西。然後,他經常會在房子裡走動,不確定每個房間與房間之間是否還有聯繫——他穿越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因為門的存在,證明了房間與房間之間的區隔與聯繫。在符騰堡的官邸,這是可能的,在這裡,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發展了他的智慧;後來的人也說黑格爾的智慧特質「在於他掌握理智的折衷主義……擁有多方面新文學的知識,尤其是有關啟蒙運動的」1,這些當然是因為他在一邦之首府,很容易取得資料。
然而,黑格爾的內在期望是什麼?它們蜷縮在角落,藏在牆間的空隙,伏在地板之下。他的那些夢想又如何?它們停留在學校的路上,或者無助地蹲坐在長椅之間。那些在成長中除了需要斯圖加特山間回音,還需要更多其他東西的人,該怎麼辦?
該問誰?自從母親過世之後,身為長子的黑格爾,感到分外孤單。究竟該問什麼?如果天從這山攀登過那山,觸及冰帶?該抓住哪裡,如果接下來的是只有他才察覺到的山崩?當然還有父親在,但是能問他一些言語很難說清的問題嗎?問父親是沒用的——據我們所知。
在不知不覺中,他開始喜歡問自己一些他再也不會忘記的問題。他喜歡問從哪來?為什麼?到目前為止,他一直是照著規矩過日子,雖然每天都會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但他從不惹事。可是,他現在開始對事情產生懷疑——他並不知道,對於這些懷疑,他其實無能為力。很早——也許太早——他就學會活在兩個世界裡,這是兩個截然不同,而且很少有交集的世界。作為成長中的年輕人,他有一部分還是大人眼中乖巧聽話的好孩子,但是並沒有遺失自我。他試著讓自己不為所動,尤其是面對那些過分想要主導他前行的特定和偶發事件。因此,他很快就學會在兩個世界中運作。不知不覺,這兩個世界之間建立了通道,從這個世界通往另一個世界,那是由這兩個世界中同時有的概念所構成的狹小抽象通道。因此,他很早就學會在不同中察覺共同點,也就是從區別中學會抽象思考。他已經非常熟練,可以在特定的時刻把不相干的東西放一旁,而不會讓人覺得他沒看見——所有研究哲學的人的必備能力。他很早就學會忘記事物的不同點,以便從遠處思考事物的同一性。
圖賓根(TüBINGEN) 一七八八~一七九三
圖賓根修道院坐落在離首府主要道路稍遠的地方——它是符騰堡邦立的大學——黑格爾將在這裡渡過五年的求學時光。這所大學很小,而且沒沒無名。全校只有二、三百名學生,而且大多是唸神學的。基本上,這所大學和當時德國的大部分邦立大學一樣,重點在培養國家的公職人員、教會的神職人員,還有學校的老師。因此,當時在思想發展的大事上,圖賓根並不具有什麼重要意義。但是,這種情況即將改變,尤其是在黑格爾和赫德林(H?lderlin)同一年註冊入學之後,再加上兩年之後,十五歲的薛齡(Schelling)也進入就讀。這所修道院,當時由兩棟平行的樓房構成,並由迴廊連結。後面那一棟樓房靠山,但是有一道深溝將其與高處的小路隔開;這裡是教堂的經堂。另一棟樓房則包括了食堂與修道小室,旁邊有內卡河流過。在這座建築裡,據說就是要用適當的外在限制來訓練學生達到知識上的內在自由。紀律、服從、守秩序,是這裡的最高原則;有規定好的服裝(一種神職人員的裝束),禮拜(包括共同的晨禱,星期天一同上教堂)、外出以及讀書的時間,都規定得清清楚楚(學生必須每次都向門房登記),泡酒館、跳舞、抽煙等等行為,一概被禁止;學生必須到講堂上課,也必須參加討論與複習功課;導師與助教隨時監視學生的活動,並加以記錄。不只是這樣,學校每個學期還得向斯圖加特的教會監理會報告學生在校的行為;而根據這些報告,監理會會表明態度,甚至嚴懲學生:是的,公爵會親自看這些報告,而且有時會不辭辛勞地來到圖賓根,親自獎勵學生或指責學生……但是,禁令就是在那裡讓人逾越的,規定也可以迴避,甚至公開反抗。
黑格爾在這裡的生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簡單。在他身上已經產生變化,不過要到後來才看得出來。因為他現在生活的世界,雖然仍和過去的相連,但已經不是同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輪廓和以前的大不相同。它的影子是模糊的。有些願望和東西漸漸靠近他,而這是他早前故意不去碰的,因為他害怕被誤導;而現在他察覺:願望和夢想存在於很多地方,有很多門。因此,他現在與躲在書本和書本空隙間的夢想角力。他問自己,什麼是人可以遺失而不會忘記的。是的,遺失,在那些日子裡我們感到冰冷,而我們的母親無法告訴我們該何去何從,因為她自己也不知道孤獨的終點,不知道我們何時需要一個上帝。他第一次知道自己如何一個人渡過寒冬,如何適應一個感覺被過久壓抑的處境。
但他還是沒能力表達這樣的狀況。每一次的嘗試總是激烈的開始,最後屈服。於是他決定,先享受搏鬥的一時樂趣。
他如同往常一樣去上課,但因為常缺席禱告和上教堂而得到警告。這不是什麼不尋常的事。赫德林的情況也差不多。而後來才入學的薛齡,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到警告,因為他經常翹課,自己唸自己的書,而且非常用功。但是黑格爾的狀況是,他既不醉心於自己的書籍,對上課也不感興趣,他常常是因為不假外出或遲歸,而受到警告或處罰。或許他們三個人已經知道,他們要尋找的東西,宇宙轉動的秘密,無法在課堂上找到。那些課故意略過正在法國掀起的啟蒙運動不談,堅持討論那些僵化的教會教義。也許是黑格爾知道必須等待時機,而且在課堂外可以學到更多東西。這個時候,他感受到自己的領悟其實夾帶著一些令人不舒服的東西;令人不舒服,因為這些領悟始終盯著他看。這時候,他已經知道真理在某些情況下也自相矛盾?換句話說,是出於一種創造性的不忠實。他對斯圖加特的那些年,不是做過「真理在於中間之道」這樣的總結嗎?
然而,時間這樣過去,懷疑蜷縮在圖賓根的街上,陰影罩在學過的東西上,那些學說法則糾纏,一籌莫展。這時候,隔壁的法國正展開一場大革命。
伯恩(BERN) 一七九三~一七九六
在過渡中,黑格爾期待轉變
不管是在動盪或是在寧靜中,雖然感到厭惡,他還是很認真地檢視了那些教條。黑格爾研究了「那些教條不同的觀點、價值、來源、歷史,它們對其他原理法則的影響,及其對改善人性、安撫人心的作用」。他用「語言學、其他的科學方法、詮釋學」,審慎地查閱了「文字章節段落」的基本語言。以及上下文的關係;黑格爾「確認了其正確性或者不正確性」——完全遵照神學院新舊規章的規定。
他決定放棄當牧師這條路。不只是因為黑格爾覺得要找到「改善人性和安撫人心」的話語很困難,也因為神學院對他的佈道一直不滿意,校方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他疏於練習。而且到最後,黑格爾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好。黑格爾對於自己不清楚的事物,無法長篇大論。他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顯然也是因為他對神學的評論和懷疑。針對已發生的事件,他找不到適當的字眼。
對德國的知識份子而言,到瑞士去其實很平常。很多人深受這個國家的吸引。盧梭(Rousseau)在日內瓦(Genf)出生。在蘇黎世(Zürich)有拉瓦特(Lavater),他讓年輕的哥德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在蘇黎世還有裴斯泰洛齊(Pestalozzi)。當時在瑞士的各邦,到處是對啟蒙運動熱中的人士,他們期待將瑞士聯邦變成一個人人有相同權利和義務的國家。瑞士吸引了許多當時德國的市民階級知識份子。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許多具有啟蒙思想的學者,紛紛到瑞士長住的原因。可想而知,黑格爾一定也聽過或讀過這些人對瑞士的遊記。
榮克恩街五十一號
從斯圖加特到伯恩,這段路很辛苦。天氣有些異常。天空的藍看起來詭異。得到的自由畢竟只是可以離開的自由。
再怎麼說,眼前是一個新的開始。帶著不安和不確定性。這是黑格爾試圖走出形上學錯亂的第一個嘗試;這樣的錯亂,是一個人在一所公爵辦的大學裡唸太久之後,必定會有的。
突然,黑格爾覺得著急,不只是因為他想在天黑之前趕到,也因為這是他第一次自己做決定,但是在行動的時候,這決定又讓黑格爾突然停頓,然後考慮,爲什麼原本隱藏的問題現在顯現出來,他不得不再次解釋逃避快樂的原因。
他突然加快腳步,走回大馬路上。現在千萬不要害怕。把瑣碎、單調、無聊的生活拋在身後。守住既成的不放,終究有些無禮輕浮。現在不要發牢騷抱怨,而是去嘗試探究新的城市,新的國家。
這些房子還是沉默的。他還不清楚伯恩的可能性。他唯一知道的是,到伯恩當家庭教師不是他的最後目標。其中一個目的,是至少思考過去,好讓未來的行動有意義——而首先該做的是仔細觀察、了解這裡的一切。
法蘭克福(FRANKFURT) 一七九七~一八○○
絶對不會突然結束
黑格爾孤單寂寞地從瑞士回來——他的妹妹在筆記上這麼寫著——只有在熟人的圈子裡,他才會顯得輕鬆愉快。
他開始敘述一些在伯恩的生活,但是仍然有所保留。然而不久,他就不再說了。因為他領悟到在斯圖加特,家人並不是真的能理解他,他幾乎被當成叛徒。最好現在還是不要提伯恩的事。
黑格爾在黃昏時刻出門。那是一個秋天的黃昏,陽光灑在黃色的樹葉上,它的光彩吸引了人的注意力,讓你不得不看眼前的景物。那是一個我們會認為終於開竅的傍晚。也許是因為夕陽灑下的光彩,讓我們有了這樣的心情。我們已經熟悉這樣的結果:夕陽餘暉的猶豫不決,它無法決定消失的方向,雖然說這早已經決定,同時也已經被我們的經驗決定。秋天的夕陽餘暉,漸漸消失在黑暗中,我們知道夜晚將到來。
有時候,在這樣的傍晚時分,會有鳥兒長鳴,牠似乎是要用叫聲測量牠獨自存在的空間,牠得到的回答是深沉的無聲,現在牠似乎又想永遠抓住片刻,那原本還想藉著長鳴逃離的片刻。
開始下起雨來。對黑格爾而言,這時候下場雨似乎很重要,他期待雨打在屋頂,打在樹梢,打在他身上。
記憶在寧靜中升起。
雨越下越大。一場不願停的雨。
黑格爾停下腳步,看著窸窣不停的雨,看著黑夜的長影逼退夕陽的餘暉。他也看著雨水的重量如何壓彎草地上的草。
他心裡想,如果這是一場死亡的過程,那麼這是對事物的愉快觀察,對生命的寧靜回憶。這是自我發現或者是無邊際的自戀——也許這兩者有交集,也許根本就是同一回事。
他靜靜地傾聽夜晚。他聽著雨聲,聽著雨聲終於變小。
世界突然變得如此寧靜。幾百天的寧靜,一股勁兒地擠進了這麼一個夜晚?
如果有一個開始之前的開始,黑格爾心裡想,那麼這就是一個結束之前的結束。
在這個夜晚的深處,光又聚合了。不斷灑下的光,把他和他對伯恩那段日子的沉默隔開。
黑格爾一回來就感覺到了這樣的變化。街上的噪音和以前不一樣。咖啡館裡的氣氛也比從前更鼓譟。商店裡交談的聲調,似乎也比以前響亮,比以前急。斯圖加特的騷動,讓黑格爾覺得很舒服,他接受這股不安,雖然他還不清楚吵嚷的來源。他要去探究……
但是,他必須先為法蘭克福做準備。郭格爾家要求他馬上赴任。
合存在於離中
山毛櫸的色彩,淹沒在十二月的光影中。緬因河上飄著浮冰。法蘭克福特別冷的一夜。樹幹和樹枝上覆蓋著霜。這樣冷的天氣,據說會持續幾天。地面上覆蓋著一層薄薄透明的雪。只有路邊還有樹叢,後面有少許堅實的積雪。
一天清晨,黑格爾走到河邊,黑夜剛剛從地平線上撤走。雪上還映著樹木的藍色長影,但是已經可以看見影子漸漸變白。
堅硬的地面,他踩碎積水表面結成的薄冰,濺起的水馬上又蓋過他留下的腳印。草地上的風停了。夜已經把它的問題綁在樹叢裡……
時代因為知識變得光明,黑格爾心想。時代因為知識變得黑暗,而且人因此而悲傷。或者,也許我們對時間的看法更冷靜客觀了。因為我們一直守著多年來的理想不放,直到我們以為這些想法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和我們不可分。直到我們必須認清,那些想法不是依附在我們身上。它們會漸漸和我們脫離,然後和時代的其他想法混合,而那些想法正是我們早先鄙棄的想法,我們不願相信未來將充斥那些想法。就因為被現實逼進窄道,我們開始奮力抵抗我們的極限。我們必須在掙扎中看著我們夢想的未來已經破滅。有了這樣的領悟之後,我們才放慢腳步,我們已經不知道我們當初是怎麼開始的。
黑格爾走到河岸的樹木旁。樹皮的裂縫中堆積著雪。灰黑的冬樹木。在陽光下,棕色的樹枝黯然低垂。在樹皮中堆積著記憶,一層又一層。
黑格爾走的這條路,突然到了盡頭。為了要回到他這幾個星期來常逗留的橋邊,他必須踏過草地才能前進。他踏響腳下的雪。蘆葦全部朝同一個方向低頭,猶如要從遠方找回力氣。起了一陣微風,地上的草毫無抵抗地低頭彎腰。
黑格爾到了橋邊,最近他越來越常到這裡來看河,這裡是他最近幾個星期的避風港,他希望在這裡找回自己,尤其是在人聲鼎沸的城市法蘭克福。
太陽已經高掛天上,但仍然隱藏在雲後面,陽光染黃了雲邊。河面已經很亮,但還沒有反光。河似乎還在睡夢中。只有浮冰往下游漂浮……
「古代諸神混在人類當中」,黑格爾在心裡思索著,然而,分別和距離越來越大,「諸神開始脫離人類,祂們因此獲得供品、敬香、奉獻——人類越來越敬畏神,人神的分離越來越大,到最後,要使之結合,只有靠暴力。只有面對相似的,面對自身本質的映像和回聲,愛才會發生」。
「真正的結合,真正的愛,只有在有生命的個體當中……」
黑格爾看著河水,感覺它流動的速度一直在加快。河水能夠流動,因為它在無限中有界限,黑格爾心想。他感覺河水似乎停止了呼吸。河水,連結中的束縛。不,不是束縛,不是連結。他腦中突然一片空白。不能連結,但是又連結在一起。不能結合,但是又結合在一起。在不能結合中結合,換句話說,在矛盾中連結且存在。在分離中結合。這也許就是人生?兩者合一:「結合結合與不能結合。」
在分歧中達成一致。因為,或許只有當我們接受相反的事物時,才能保持一致?或許只有當我們不放棄身上的不一致,我們才能保持一致?
距離越來越大。已經遠離的點,在熄滅前的最後一刻,又閃爍了一次。
同時接受過去與未來,換句話說,活在現在。存在於現實中。把現在視為持續的改變,假設它是新開始的過渡時期。假設……
天與地的分隔;天空再次晴朗,因為太陽升起,沒有鳥叫,只有遠方的藍還有天地間的寧靜。我不是注定要痛苦,黑格爾心裡想,並且試著微笑。
也許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一個這樣的轉折點?「個人特質縮減的清晨或黑夜點,只有強迫自己擠過這個窄道,才能確認自己」。也許在這樣的「黑暗地帶」上下起伏是必要的,「在這個黑暗地帶,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到處是光芒閃爍,但是在懸崖邊,是陰暗的、誘人的……在這裡,每條新的路很快又中斷,終點是未知,最後我們迷失方向」。
基督教已經前後兜了圈,這圈子介在上帝與世界,神聖與生活的極端對立中。在於這樣的對立中,是它的命運。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与黑格尔同在的夜晚 [Nachte mit Hegel]》,但此简介将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围绕一个设定好的、与哲学主题相关但不直接涉及黑格尔的具体思想的虚拟书籍构建。 --- 书名: 《时间的褶皱与存在的迷宫》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学者笔名] 出版社: 远景学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内容提要 《时间的褶皱与存在的迷宫》是一部深刻且具有挑战性的哲学探索著作,它并没有试图为人类经验提供一个最终的、普适的答案,而是致力于揭示在现代世界中,我们如何感知、构建并最终迷失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中的本质困境。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张力——即个体如何在不断流逝的瞬间中捕捉到一种持久的意义感,以及当意义的载体消解时,我们所面对的存在的虚无感。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个相互关联的叙事轴展开:记忆的碎片化、空间的异化,以及意义的构建与解构。作者以一种近乎内省式的笔调,穿梭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想脉络之间,但其目的并非学术的综述,而是个体对现代生存状态的严肃拷问。 第一部:记忆的破碎与重构的幻象 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人对“过去”的体验。作者提出,在高度数字化的信息洪流中,记忆不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一系列孤立的、可随时被检索或被遗忘的“数据点”。这种碎片化的记忆模式,如何影响我们对“自我同一性”的理解?我们是否仅仅是当下自我不断修补的历史残影? 作者通过对早期叙事理论的批判性审视,论证了“故事”作为时间组织方式的瓦解。他探讨了“怀旧”作为一种情感抵抗机制的脆弱性,并引入了“反向回忆”的概念——即未来对现在的塑形作用。这种对时间非线性的聚焦,要求读者重新审视他们对个人历史的权威性叙述。例如,书中通过对一系列城市景观变迁的细致描摹,展示了物质环境如何记录、扭曲甚至抹除掉过往的痕迹,迫使我们承认,我们所珍视的“过去”,很大程度上是此刻为自我辩护的产物。 第二部:空间的流放与异化的景观 第二部分将焦点从时间转向空间,探讨现代城市环境如何塑造或限制了我们的存在可能性。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的演变,指出如今的“景观”不仅是外部的展示,更是一种内化的、对“体验”本身的预设。 本书详细分析了“通勤”作为一种现代仪式如何异化了身体与环境的关系。通勤不再是到达目的地的手段,而成为了时间与空间的缓冲带,一个“非地方”的领地。作者描绘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个体如何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在场焦虑”——即感觉自己“必须”在某个地方,但那个地方却始终无法提供真正的归属感。 更进一步,作者探讨了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织如何制造出一种“多重缺席”的状态:当我们将注意力投向远方的数字场景时,我们正在此刻的物理空间中缺席。这种空间上的流放感,是理解现代人疏离感的关键。书中引用了对当代建筑哲学的一些探讨,着重于功能性至上如何扼杀了空间作为“意义容器”的可能性。 第三部:意义的荒原与重构的微光 全书的第三部分是哲学性的收束,它直面了在时间失序和空间异化之后,“意义”的根基何在。作者拒绝了宏大叙事的救赎,转而关注于个体在日常互动和短暂的、非功利性的瞬间中所捕获的微小“光斑”。 本书引入了“临时性契约”的概念,来描述人与人之间在特定、有限的条件下建立起的真诚联系。这些契约是非永恒的,不具有哲学上的必然性,但它们是抵抗存在虚无的唯一现实途径。作者对“偶然性”进行了深入的辩护,认为正是那些无法被预测、无法被规划的遭遇,才真正赋予了生命以纹理。 最终,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新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鼓励读者接受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非完备性”。它是一份对当下生存状态的细致解剖,它要求我们放弃对终极意义的执着,转而珍视那些在时间的褶皱和存在的迷宫中偶然闪现的、却又真实存在的片刻领悟。这是一次对现代精神困境的坦诚对话,旨在引导读者在缺乏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一种更具韧性的存在方式。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对存在主义哲学、当代现象学、文化批评以及城市社会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并愿意直面关于时间、自我与空间之间复杂而令人不安的关系的深刻拷问。它不是一本提供舒适答案的读物,而是一次智力上的严峻远征。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合上书本,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不是文字或理论,而是一种强烈的、关于“结构”和“运动”的感知。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原本冰冷、抽象的哲学体系,赋予了一种近乎有机生命的动态感。它不再是图书馆里的一堆尘封的卷宗,而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自我修正和演进的巨大有机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搭建起这座逻辑大厦的。那种严密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步推理都像是精确计算过的力学结构,没有丝毫的松动。但与此同时,它又巧妙地留下了大量的“缝隙”——不是缺陷,而是允许读者自行填补和呼吸的空间。这种张力,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既是终极的权威阐释,又邀请你成为那个最终完成它的人。这种双重性,让每一次重读都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略有不同的思想迷宫,充满着发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对时间感的影响是极其微妙而深刻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当下”这个概念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些关于历史必然性和辩证法的论述,并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在强迫你重新审视你所处的每一个瞬间。你会开始意识到,你现在所持有的任何观点、感受到的任何情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背后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思想轨迹在推涌。这种体验带来的副作用是,你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用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比如,看到一个日常的冲突或决策,你会下意识地去追溯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这使得阅读体验从书本本身延伸到了现实世界,它迫使你成为一个更具反思性的观察者,一个试图在瞬息万变的表象之下,捕捉永恒运动规律的“思想猎手”。

评分

这本书的布局安排极其精巧,它并非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层层递进的交响乐章。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节奏,知道何时该抛出一个让人困惑却又引人入胜的论断,然后又适时地提供必要的参照点来稳住读者的心神。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处理那些极其晦涩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艺术家的克制与精准。它没有试图用过分简化的语言去“讨好”读者,反而选择了一种坦诚的、近乎挑战的方式,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那些横亘在时间长河中的思想壁垒。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互动的,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更像是一个参与到某个古老实验中的助手,共同面对那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谜团。读完某一章节后,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固然令人振奋,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需要时间来回味的怅惘,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与时间、与理性本身的激烈角力,精疲力尽,却又精神焕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我个人认为,更接近于一种高度提炼的、近乎诗意的哲学散文,而非枯燥的学术论文。尽管其内核是无比坚固和严谨的,但作者在行文的遣词造句上,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敏感度和张力。有些段落的句式结构,那种反复的、回旋上升的节奏感,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段古老的咏叹调,每一个词语都被赋予了额外的重量和韵律。这使得那些晦涩的概念在被阐释时,也带上了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美感。我甚至会特意放慢语速,去品味那些复杂的从句和并列结构,仿佛语言本身就是解开谜题的钥匙。它成功地做到了,既不牺牲思想的深度,又能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高级的审美体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证明了哲学思辨与文学表达之间,绝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那种仿佛要一头扎进哲学深海的预感,着实让人既敬畏又兴奋。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下定决心真正开始阅读,因为它所暗示的,是与一位思想巨人进行一场漫长而艰深的对话。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站在一座宏伟的、布满了复杂符号的古老建筑前,知道里面的每一块砖石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但你必须自己去辨认和解读。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攀登。你得时刻保持警醒,因为哪怕一个词语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导向完全不同的理解路径。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在咖啡馆里消磨时间的读物,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走到窗边,望望远方,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在脑海中沉淀、消化,直到它们开始在你自己的思维框架中生根发芽。对我来说,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因为你清楚地知道,你正在触碰那些塑造了现代思想的基石,那种满足感,是其他任何类型的阅读体验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