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狂想曲:從希臘神話到巴洛克

西西里狂想曲:從希臘神話到巴洛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新民 著
图书标签:
  • 西西里岛
  • 希腊神话
  • 巴洛克艺术
  • 历史
  • 文化
  • 艺术史
  • 意大利
  • 神话学
  • 旅行文学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ISBN:9789571353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8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旅遊
开本:18開
出版时间:2011-04-17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7*23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西里這個地中海的最大島嶼,自古以來一直是歐、非兩大洲的跳板,承受來自東西兩股文化的直接衝擊。荷馬史詩《奧德賽》記載奧德修斯的足跡遍及地中海沿岸,卻在西西里留下最多的故事和傳說。難怪歷史學家曾說:「西西里的希臘比雅典的希臘還希臘。」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島嶼的命運,島上的宗教、建築、飲食產生多變樣貌,讓人彷彿穿梭在時光隧道。作者不僅帶領大家在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巴洛克的建築與神話間流轉,也漫步在生意盎然的傳統市場,或走進無處不在的點心店,從「吃」這個簡單卻絕對必要的小事中去探索、去咀嚼,這裡到底衝撞出什麼樣的五味雜陳。
西西里人也藉各式節慶保留文化傳統,從熱鬧、誇張的活動中找到宣洩的出口,暫時忘卻歷史的苦難。每個地方都以獨特的方式慶祝,各領風騷、各有特色;從南到北,從鄉村到都市,西西里人莫不以各式各樣的活動展現對宗教與生活的熱情。
所以,莫讓滿街都是黑手黨的錯誤印象成為阻礙,西西里人會以微笑證明他們不像電影中或傳說中的那麼陰沉、高傲。

作者简介

安新民
美國伊利諾大學企管碩士。
一直以來,都在外商、券商企業的資訊部門擔任資訊工程師。以為自己的腦子可能有較多的理性和邏輯,而少了些感性。幸好,旅行是個需要用大量感情的一種活動。在認知裡,旅行和攝影、攝影和旅行,本來就是不可分的孿生兄弟。小時候,環遊世界是個漫無邊際的夢想,是個轉個不停的地球儀。現在,心閒下來了,腳也自由了,想一塊一塊地去編織、去拼貼那片美如織錦的世界地圖。

目录

自序
古希臘人稱西西里為Thrinakrie,義大利語則稱Trinacria(特里納克里亞),意思是有著三個尖岬的島。而這個比台灣略小的島嶼上,卻擁有四個世界遺產,行走其間讓人不禁有穿梭在時光隧道的感覺。因為西西里是義大利童話神話、傳說想像、最豐富也最魔幻的地方。
地中海上的珍珠--巴勒摩
巴勒摩因黑手黨猖狂而顯得「惡名昭彰」。因當地政府缺乏效率,城內至今仍殘留著二戰時期塌毀的樓房,這破敗的景象,叫人看了觸目驚心。但是那深厚的歷史淵源,鮮明的人文色彩竟如此誘人,儘管有些衝突、矛盾,卻掩蓋不住它曾經擁有的丰采。
永不褪色的復活節慶
西西里除了聖人多,另一特色便是節慶多。一年當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看到某個角落裡慶典正熱熱鬧鬧地進行。有些節慶具有季節性,用以宣示春天的來臨或是收穫的季節;有些則是帶有贖罪性質的朝聖活動。儘管名目各異,但幾無例外地,所有節慶皆與宗教有關。
風雨三月天--西部海岸
濃霧中突然颳起風,接著又下起一陣雨,這突如其來的逼人寒氣,迫使大家撐起雨傘、束緊衣領。但不到一會兒工夫,竟霹靂啪啦的下起冰雹,如指頭般的顆粒打得大家紛紛抱頭亂竄。說也奇怪,才走到聖約翰教堂,不但霧散雨停,居然還露出期盼已久的陽光。
宙斯的國度--南方海岸
園區裡只見遍地都是相互交疊的巨大石材,有的是半截的柱身、一環一環的石鼓、傾倒的牆垣、歪斜的楣樑、破碎的柱頭、山形牆,真像泰坦巨人族頑皮的小孩將玩膩了的樂高積木隨手丟棄在這裡,只是這麼的隨手一丟就是數千年...
華麗的巴洛克組曲--東南隅
夕拉庫莎是東南部首屈一指的城市,它的四周還有不少值得青睞的城市,尤其是莫迪卡(Modica)、拉古莎(Ragusa)、以及諾投(Noto) ,以擁有華麗的西西里巴洛

精彩书摘

自序
去西西里之前,我曾經試探過身邊的朋友,對那些去過的人,我想知道他們對那地方的遊後觀感,而對那些不曾去過的,則想探尋他們心目中對西西里存有什麼樣的想像和期待。不論是去過的或沒去過的,都給了我許多很不一樣的答覆。
那些愛看電影的,尤其被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深度洗腦的人,直覺的警告我:「小心!那裡可是黑手黨的大本營喔!」另外,有些熟悉古典音樂的,喜愛貝尼里(Vincenzo Bellini)歌劇《諾瑪》(Norma)的人則建議我,去之前不妨先聽聽卡拉絲的《聖潔的女神》,尤其那位同時是柯波拉的影迷又是古典音樂迷的朋友,一談起西西里眼睛彷彿就像兩顆會發光的星星一般興奮的告訴我:在《教父第三集》的最後,艾爾帕西諾聽完歌劇正要步出歌劇院時,遇刺的場景正是巴勒摩(Palermo)大歌劇院的台階。電影中,心痛萬分的艾爾帕西諾抱著被誤殺而死去的愛女大聲哭喊的時候(電影中只見表情,聽不到他的哭喊聲),響起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康尼《鄉間騎士》( Cavalleria Rusticana)的間奏曲。
西西里這地方,似乎因為這前後相距二十多年的《教父》三部曲而與黑手黨深深地勾結在一起了。
除此之外,當我問到讀西洋文學的朋友時,他則用起古代吟遊詩人般吟哦的語調告訴我:他深深以為西西里是最能具體展現古代希臘神話的地方。書本上的諸多神話,迄今仍在西西里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保留下來。在希臘,你只能靜靜地欣賞一個早已殞滅的古文明遺跡。在西西里則不然,古人所記述的事物,仍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眼前。若有機會,登上埃特納火山(Etna),去親眼目睹那熾熱的熔岩呼嘯地奔流而下,怎能不叫人相信在火山深處,火神弗爾卡諾(Vulcano)至今仍夜以繼日地煽動熔爐中的熊熊大火,忙著為眾神打造兵器?還有,根據荷馬史詩《奧德賽》的記載,奧德修斯的黑帆船足跡遍及突尼西亞、西西里、科西嘉、義大利、伊奧利亞海和希臘,獨獨在西西里留下最多的故事和傳說。今天,若沿著西西里漫長崎嶇的海岸線環島一周,足以讓人重溫古代英雄海上冒險的故事。
衝著他這一席話,我又重讀了一遍《奧德賽》。
在西西里,各個城鎮的土產店裡很容易看到一種叫Triskele的彩陶圓盤,上面畫了三條彎曲的人腿,自盤中央一張女人的臉向外伸出,造形相當古怪有趣。詳細打聽之下才知這Triskele是西西里島的象徵。古希臘人稱西西里為Thrinakrie,而在義大利語則叫Trinacria(特里納克里亞),這可是荷馬在《奧德賽》這本史詩中為西西里取的名字,意思是有著三個尖的島,而那三條彎曲的人腿就代表著西西里島三座極端突出的尖岬角。(註一)
西西里,這個地中海中最大的島嶼,和義大利本土僅以2英里寬的海峽相望,與非洲的突尼西亞則相距不到150公里。這樣關鍵的地理位置讓西西里島自古以來一直是歐、非兩大洲的跳板,更像是一道防波堤,將地中海東西分隔,當然,也承受著來自東西兩邊文化浪潮最直接的衝擊。
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早早決定了這島嶼的命運,以及它不同凡響的歷史軌跡。翻開史頁,曾經到過這島上的殖民者、入侵者的數目,可稱得上是歐洲歷史之僅見:最早的外來移民有 Sicans、Elymians、Sicels,繼之而來的有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羅曼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其中,雖有短暫的如汪達爾人,只在島上肆虐一番,隨即消逝無蹤,沒留下任何鴻爪之外,其餘都曾在島上駐留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讓這島上的人種、宗教、建築、飲食等各種文化多姿多樣,大放異彩。

前言/序言

序言
去西西里之前,我曾經試探過身邊的朋友:對那些曾去過的人,我想知道他們對那地方的遊後觀感,而對那些不曾去過的,則想探尋他們心目中對西西里存有什麼樣的想像和期待。不論是去過的或沒去過的,給了我許多很不一樣的答案。
那些愛看電影的,尤其被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深度洗腦的人,直覺的警告我:「小心!那裡可是黑手黨的大本營喔!」另外,有些熟悉古典音樂的,喜愛貝尼里(Vincenzo Bellini)歌劇《諾瑪Norma》的人則建議我,去之前不妨先聽聽卡拉絲的《聖潔的女神》,尤其那位同時是柯波拉的影迷又是古典音樂迷的朋友,一談起西西里眼睛彷彿就像兩顆會發光的星星一般興奮的告訴我:在教父第三集的最後,艾爾帕西諾聽完歌劇正要步出歌劇院時,遇刺的場景正是巴勒摩(Palermo) 大歌劇院的台階。電影中,心痛萬分的艾爾帕西諾抱著被誤殺而死去的愛女大聲吶喊的時候(電影中只有表情,聽不到他的哭喊聲),所響起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康尼《鄉間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的間奏曲。
西西里這地方,似乎因為這前後相距20多年的教父I、II、III三部曲而與黑手黨深深地勾結在一起了。
除此之外,當我問到讀西洋文學的朋友時,他則用起古代吟遊詩人般吟哦的語調告訴我:他深深以為西西里是古代希臘神話最能具體展現的地方。從書本上所讀到的諸多神話,迄今,在西西里仍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保留下來。在希臘,你只能靜靜地欣賞一個早已殞滅的古文明遺跡,在西西里則不然,古人所記述的事物,仍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眼前。若有機會,登上埃特納火山(Etna),去親眼目睹那熾熱的熔岩呼嘯地奔流而下,怎能不叫人相信火神弗爾卡諾(Vulcano) 至今仍夜以繼日地在火山深處煽動熔爐中熊熊的大火,忙著為眾神打造兵器?還有,根據荷馬史詩《奧德賽》的記載,奧德修斯的黑帆船足跡遍及突尼西亞、西西里、科西嘉、義大利、伊奧利亞海和希臘,獨獨在西西里這一處留下最多的故事和傳說。今天,若沿著西西里漫長崎嶇的海岸線環島一周則足以讓人重溫古代英雄海上冒險的故事。
衝著他的這一席話,我又重讀了一遍《奧德賽》。
在西西里,各個城鎮的土產店裡很容易看到一種叫Triskele的彩陶圓盤,在其上的是三條彎曲的人腿自盤中央一張女人的臉向外伸出,造形相當古怪而有趣。詳細打聽之下才知這Triskele是西西里島的象徵。古希臘人稱西西里為Thrinakrie,而在義大利語則叫Trinacria(特里納克里亞),這可是荷馬在《奧德賽》這本史詩當中為西西里所取的名字,意思是有著三個尖的島,而那三條彎曲的人腿就代表著西西里島三座極端突出的尖岬角。(註一)
西西里,這個地中海中最大的島嶼,和義大利本土僅以兩英里寬的海峽相望,並與非洲的突尼西亞相距不到150公里。這樣關鍵的地理位置讓西西里島自古以來一直是歐、非兩大洲之間的跳板,更像是一道防波堤,將地中海東西分隔,當然,也承受著來自東西兩邊文化浪潮最直接的衝擊。
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早早決定了這島嶼的命運,以及它不同凡響的歷史軌跡。翻開史頁,數一數曾經到過這島上的殖民者、入侵者的數目,可稱得上是歐洲歷史之僅見:最早的外來移民有 Sicans、Elymians、Sicels,繼之而來的有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羅曼人、法國人、西班牙人…真是洋洋灑灑。其中,雖有短暫如汪達爾人,只在島上一番肆虐,隨即消逝沒留下任何鴻爪之外,其餘的都曾在島上駐留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讓這島上的人種、宗教、建築、飲食等各種文化竟是如此多變、多樣。
西元前735年,第一批希臘移民來到這島上殖民,他們按本土的方式在這裡複製希臘的商業、政治、藝術、宗教、以及生活方式。但由於這島上肥沃的土地和資源,富庶優沃的生活反而使得西西里無論在科學、詩歌、戲劇、建築等各方面的發展皆比本土更為昌盛,阿基米德的家鄉夕拉庫莎(Siracusa) 曾經是地中海上最興盛的城市。在古代,凡文明、藝術最極致具體的成就方式就是蓋出一座比一座更宏大的神殿,在阿格利建多(Agrigento) 神殿谷裡的廟宇比起希臘任何地方都還要來得密集、更為莊嚴雄偉。除此之外,世界上任何角落再難找到一座神殿能像瑟傑斯塔(Segesta) 的神殿一樣,歷經數千年卻能躲過天災、人禍、戰爭的摧殘而如此完整的保存下來。無怪乎,曾有歷史學者如此說:西西里的希臘比雅典的希臘還要希臘。
西元1693年的一場大地震幾乎震垮了整個西西里的東南沿海,連夕拉庫莎、卡塔尼亞(Catania) 和梅西拿都遭到徹底的摧毀,但劫後餘生的百姓在本土建築師的協助下,掀起一連串都市重建計劃,一座座嶄新的城市自瓦礫中站起來,卻意外地創造出異於當時歐洲如日中天的巴洛克建築藝術。宏偉的教堂、寬廣莊嚴的府邸、壯觀的台階、火焰般的鐘塔,還有雕有美人頭、馬首、獅頭的陽台和雕鏤華麗的欄杆等。這種嶄新、獨特、華麗的風格,人稱之為「西西里巴洛克」。尤其在黃昏時分,夕陽金黃的色調在斑斕的古石紋理之間流轉,有如蜜汁一般在城市中流竄擴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喜歡建築風景的讀者必定喜愛。
來到這裡,千萬別只被眼前的希臘神殿、拜占庭的鑲嵌藝術、以及炫目的巴洛克建築所迷惑而忽略了另一個更是美妙的寶藏。對我而言,我還鍾情於另一種「巴洛克」。這回不再是教堂或宮殿,而是我漫步在各地色彩繽紛、生意盎然的傳統市場時所得到的體悟。在阿拉伯風味強烈的市場裡,水果、蔬菜、魚蝦、牛羊自然堆砌出一座又一座的城堡和宮殿;嫣紅的番茄、金黃的檸檬、奼紫的茄子、黃橙的柑橘、青綠的橄欖無不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吃」在西西里是另一種奢華與另一種奔放。若你是喜愛美食的老饕,或者天生擁有一副嗜吃甜食的牙齒,不妨隨我走入市井裡的小餐館,或走進各地無處不在的糕餅點心店、冰淇淋店,在那兒西西里島民的熱情與講求奢華的天性表露無遺。到了西西里,何不妨就從「吃」這麼簡單卻絕對必要的小事中去探索、去咀嚼,看看究竟希臘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這東、西兩股文化在這裡到底衝撞出什麼樣的雜陳五味。
我曾以為世界各地珍貴的民俗傳統,終將注定要被高度現代化所產生的疏離感,或被那無孔不入的全球化運動所吞噬殆盡。但事實上好像不盡如此,就以咱們台灣的媽祖遶境為例,在台灣這類活動的規模不但不見萎縮、退化,反而逐年更加發揚光大。世界各地許多的有心人士已逐漸注意到:若再不多作努力,這些可貴的地方性傳統、特色就真的會消失殆盡。西西里的狀況更為特別。數千年來西西里歷經無數外族的侵略和佔領,這些外來者無不以高壓為手段,以榨取為目的,一再的剝削西西里百姓。面對強勢的外來政權,西西里人總是以沈默與不信任的態度逆來順受。然而,西西里人或許更早就意識到失去民族本性的危機,而試圖藉著各式節慶來保留自身的傳統,或許,更藉著這些極其熱鬧、誇張、喧嘩的活動讓自己找到了解脫,找到發洩的出口,從而暫時忘卻歷史留給他們的苦難,從而再度燃起對生活的熱情。
西西里的節慶中最重要的就屬紀念耶穌受難的復活節。每一個鄉鎮都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各領風騷、各有特色。從南到北,從鄉村到都市,全西西里莫不把耶穌的死難以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呈現他們對宗教最大的熱情。在短短幾天當中,我參加了三個不同地方的復活節慶典:在卡塔尼賽塔(Caltanissetta),他們將耶穌受難當天所歷經的「苦路」歷程以花車遊行的方式呈現;在恩納(Enna),有蒙著面的懺悔者所排成的長龍,綿延數公里,神秘而莊嚴;在普利玆(Prizzi),村民們把整個村子當作劇場的舞台,在復活節當天以狂歡喧鬧的方式演出「魔鬼的舞蹈」。要不是在深夜裡我迷了路,否則另外還有一場在阿索羅(Assoro) 的盛典:赤著雙腳的信徒們以肩扛著巨大無比的耶穌聖像和十字架,在夜光和燭光的陪伴下遊街。透過這些節慶活動,我見識到當地居民對宗教的狂熱與島內所蘊含的豐富的生命力。在西西里,這些傳統,這些草根,自15世紀以來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西西里的節慶真的很奔放!
幼年時代的希臘神話故事、少年時代的荷馬史詩都是成長過程中的良伴。如今親身來到西西里,當有人在一旁提醒你:埃加迪群島(Egadi)中的Marettimo小島可能就是奧德修斯朝思暮想的家鄉綺色佳(Ithaca),或者,有人指著恩納附近的珀耳姑薩湖(Lago di Pergusa) 湖畔告訴你那裡就是傳說中地獄之神黑帝強行擄走農神狄密特美麗的女兒波瑟鳳妮的地點。奧德修斯、獨眼巨人、火神、愛神,雖然這些都屬於千年的神話和傳奇,然而一旦站在歷史或故事發生的地點,那些情節、人物、希臘英雄們的行跡與模樣無不即刻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每位到訪者的心底似乎因此而更加親近故事、感受故事,隨之滋生了參與故事的感動。這樣的體驗,好像讀了《哈利波特》之後,有天來到倫敦火車站居然被你找到了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那般喜悅。
最奇妙的是,行車在這個只有台灣0.7倍大的島嶼上,很容易讓人產生有如穿梭在時光隧道的感覺。時光隨著車速不斷的往後飛逝倒流,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不停的在眼前流轉,如此多姿、如此有趣!我常想:每一個人一生當中不知會有多少次的旅行,然而,唯有最具特色的地方才能被牢牢地記在心底,西西里,就是這種地方。去吧!不要讓聽不懂的語言或滿街都是黑手黨的錯誤印象成為你走訪西西里的障礙,西西里人會以微笑證明他們不像電影中或傳說中的那麼陰沉、高傲。
註一:這三座極端突出的尖岬角在地理上分別是今日位在梅西拿(Messina) 北方的Capo Peloro、諾投(Noto) 南方的Capo delle Correnti、及瑪莎拉(Marsala) 附近的Capo Boeo。


西西里狂想曲:從希臘神話到巴洛克 一部穿越時空的史詩,一場關於西西里島靈魂的深度探索。 這部專著並非僅僅聚焦於探討特定時期的藝術風格演變,而是以一種更為宏大、更富哲思的視角,解讀西西里島——這片地中海上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其漫長歷史中,熔鑄出其獨特而複雜的文化身份。本書的真正核心,在於追溯一種超越地域限制、深入文明肌理的「精神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巧妙地將古典的理性光輝與後來的激情、矯飾與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悟編織在一起。 本書的結構嚴謹,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旨在揭示西西里文化遺產中「神話原型」與「藝術表現」之間永恆的張力。 第一部:地中海的創世之歌——古希臘的印記與神話的底層結構 本部分將本書的敘事拉回到西西里島的源初時代,探討公元前八世紀起,希臘殖民者如何將愛奧尼亞的哲思與奧林匹斯的神祇們植入這片豐饒的土地。我們將深入分析古城錫拉庫薩、阿格里真托等地的考古發現,重點不在於簡單羅列遺址,而是著重於神話如何在西西里的日常信仰、風土習俗乃至於地質景觀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特別關注點包括: 珀爾塞福涅(Proserpina)的崇拜中心恩納(Enna): 探討珀爾塞福涅被擄的儀式性意義,如何象徵著西西里農業的生長與死亡循環,以及這種原始的「地下女王」信仰如何影響了後世對莊嚴與悲劇的理解。 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與火山(埃特納): 將埃特納火山的活躍視為神祇力量的具象化。火山的爆發不僅是自然現象,更是神話中工匠之神的熔爐,這種對「創造性破壞」的敬畏,為後來的藝術提供了強烈的戲劇性基礎。 城邦的悲劇意識: 分析西西里詩人埃斯庫羅斯(Aeschylus)在島上留下的痕跡,探討希臘悲劇中那種對命運的不可違抗性(Anankē),如何塑造了西西里人骨子裡對超越人類掌控力量的深刻認知。 第二部:征服者的迴響——從羅馬到拜占庭的文化交織 本書隨後迅速過渡至羅馬帝國的統治時期。然而,本章並非著墨於羅馬的法律或軍事成就,而是探討「拉丁化」過程中,希臘神話的元素是如何被羅馬 Pantheon 所吸收、轉換,並以一種更為世俗化、更具「帝國宏大敘事」的方式延續下來。 神祇的身份轉換: 研究朱諾(Juno)取代赫拉,墨丘利(Mercury)取代赫爾墨斯後,這些神祇在西西里本土節慶中表現出的細微差異。 農業與莊園的儀式: 探討羅馬大莊園(Villa Rustica)的結構如何體現了古老的分層秩序,以及對豐饒女神的祭祀如何從純粹的信仰轉變為維持社會穩定的象徵性行為。 拜占庭的靈性濾鏡: 簡要提及拜占庭時期對西西里精神生活和早期基督教藝術的影響,特別是 iconoclasm 浪潮對島上聖像藝術風格的微妙影響,為巴洛克時期的張力做鋪墊。 第三部:失落的黃金時代——諾曼與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融合實驗 第三部分是理解西西里獨特性的關鍵轉折點。本書將重點分析諾曼人(11世紀後)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Stupor Mundi,世界之奇蹟)時期,伊斯蘭、拜占庭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如何在巴勒莫的宮廷中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共生狀態」。 「王權神話」的建構: 分析腓特烈二世如何巧妙地利用古希臘的「智者君主」原型(如阿爾基諾烏斯),並結合伊斯蘭的宮廷儀式與拜占庭的馬賽克藝術,來鞏固其世俗權力,創造出一種「混合美學」。 光影與敘事: 著重研究切法盧大教堂(Cefalù Cathedral)中的金色馬賽克,探討其如何以極度程式化的、東方化的手法講述希臘聖經中的英雄故事,展現出神聖秩序的絕對性。 文本與學術的熔爐: 討論在腓特烈二世宮廷中,阿拉伯哲學與希臘經典的重新翻譯和研究,這種對知識的渴求如何預示了文藝復興的理性精神,但又以一種更具異國情調的方式呈現。 第四部:從莊嚴到激情——巴洛克時代的戲劇性覺醒 本書將目光聚焦於17世紀至18世紀,探討當西西里島經歷了西班牙統治下的社會動盪與多次毀滅性地震(特別是1693年大地震)後,其文化表達如何從前一個時代的嚴謹與和諧,轉向巴洛克的極致情感宣洩。 地震與「天譴」: 分析1693年地震對東南部城市(如諾托、拉古薩)的毀滅,如何被解讀為神罰,進而催生出對懺悔、痛苦與救贖的強烈藝術需求。 矯飾的結構: 探討西西里巴洛克(Sicilian Baroque)如何超越羅馬和佛羅倫斯的範式。它更為誇張、更具雕塑感,體現在對柱頭、飛簷、以及陽台欄杆的極致雕琢上——這些裝飾往往不再是簡單的邊界,而是充滿了狂喜、痛苦面具或奇異生物(如怪誕的石像鬼),這些元素是對古老神話中恐怖與神聖混合的潛意識重現。 戲劇性的空間感: 分析聖多明尼哥廣場(Piazza Duomo)的設計,以及內部聖壇的佈局,如何創造出「視覺的震驚」(Stupore),旨在使信徒在感官的超載中體驗宗教狂喜,這與古希臘對神祇的敬畏形成了結構上的呼應。 第五部:狂想曲的迴響——神話原型在現代精神中的投射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回當代,探討這些橫跨數千年的文化元素——從神話的原始衝動到巴洛克的極致表現——如何內化於西西里現代作家的筆下或藝術家的創作中。本書主張,理解西西里,必須理解其歷史始終處於一種不斷的「重新詮釋」之中。 永恆的受害者與反抗者: 探討「命運」這一主題如何在希臘悲劇、腓特烈二世的政治鬥爭,以及現代黑幫傳說中不斷輪迴。 美學與混亂的共存: 總結西西里文化中那種將極致美麗(巴洛克細節、豐饒的自然)與根深蒂固的混亂(歷史創傷、政治腐敗)並置的特質,並將其定義為一種獨特的「地域精神狀態」。 總結: 《西西里狂想曲:從希臘神話到巴洛克》是一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基因的學術力作。它摒棄了傳統藝術史中將時期割裂的局限,試圖在跨越兩千多年的文化斷層中,捕捉那條貫穿始終的、關於島嶼的「狂想」——一種根植於地中海靈魂深處,對宏大、戲劇性與不可名狀之力量的持續詠歎與表現。本書適合歷史學家、藝術理論家,以及所有對地中海文明複雜性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被它宏大的叙事野心所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手持一张跨越千年的地图,引领读者在知识的迷宫中穿梭。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事实证明,其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即便是对古典神话仅有泛泛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其节奏。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从早期文明的质朴象征,到文艺复兴的理性光辉,再到随后激昂澎湃的巴洛克艺术的爆发力,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毫无生硬的拼凑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未将这些艺术流派孤立地看待,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思想根源上的相互继承与决裂,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历史观。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停下来,查阅书中所提及的那些具体雕塑、壁画和建筑案例的图片,每当我将文字的描述与视觉的冲击结合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纯粹理论无法比拟的。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具体案例完美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变成了一场丰富而立体的文化之旅。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怀疑,毕竟“狂想曲”这个词常常意味着风格上的天马行空,内容上可能缺乏统一的主线。然而,作者成功地打破了我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全书的结构设计精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更像是一系列围绕着“地中海精神”展开的变奏曲。作者巧妙地将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文化符号——比如克里特岛的迷宫传说、罗马帝国的法律精神,乃至西西里岛独特的宗教融合现象——编织成一张巨大的意义之网。每当感觉即将迷失在繁复的细节中时,总有一个核心的哲学命题会适时地跳出来,将散落的珍珠重新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巴洛克时期艺术中那种近乎病态的、对极端情感的捕捉时,能够回溯到古希腊悲剧中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自觉,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与“崇高”,其底色究竟源自何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解读,不如说是一次对西方美学基因的深度解剖。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狂想曲”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音乐的层面,带有某种随性和即兴的意味。但读完后,我意识到作者所指的“狂想”是一种被高度理性化和历史逻辑所约束的、充满激情的自由表达。全书的节奏感极强,仿佛在阅读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时而宁静如爱琴海的晨曦,时而汹涌如巴洛克教堂管风琴的轰鸣。作者对西西里岛这一特殊地理文化载体的运用尤其高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和融合的熔炉,是理解整个地中海文化圈“变异性”的关键切口。我被书中那种对“边缘地带”文化的重视所吸引,它挑战了传统上以雅典或罗马为中心的单一叙事模式,揭示了文化活力往往诞生于交流和冲突的前沿阵地。这种叙事策略,让整个历史长河不再是单一直线的延伸,而是无数支流交汇的三角洲,充满了未被充分探索的活力与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将“神话”与“史实”之间那条本应泾渭分明的界限,描绘得模糊而富有张力。作者没有将希腊神话仅仅视为文学的源泉,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活在人们潜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结构性力量”。读到关于卡拉瓦乔画作中那种戏剧性的光影对比时,书中立刻会引用荷马史诗中对英雄命运的描绘,那种强烈的宿命感和对瞬间爆发力的赞美,在不同媒介中找到了惊人的对应。这种跨越媒介的比较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文化主题是具有高度可移植性的,它们通过不断变形,来适应新的时代精神。这本书的语言精确而富有画面感,仿佛每一段文字都自带一种特定的色温和质地,让你仿佛能触摸到古老石材的冰冷,或是感受到巴洛克装饰中那种过度饱满的生命力。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你“看见”历史、并“感知”艺术脉搏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令人愉悦的古典韵味,但又绝不拖泥带水,仿佛是学者在咖啡馆里,与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中对特定时期艺术理论的引用和批判性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那些关于神祇、英雄和艺术家的生动故事被讲述得扣人心弦,完全没有学术著作常有的疏离感。特别是其中对于某些经典意象(比如“胜利女神的翅膀”或“沉思的哲人”)在不同时代被如何“挪用”和“重塑”的分析,极其具有洞察力。作者没有满足于对表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视觉语言背后的权力运作和社会心理需求。我个人感觉,读完此书,再去欣赏那些宏伟的教堂立面或精美的陶瓷碎片时,我的“观看”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不再仅仅是被表面的华丽所吸引,而是开始探寻其深藏的“叙事代码”。这无疑是一次知识与审美双重升级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