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築的八種工學解剖

世界建築的八種工學解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建築學會 著,杜怡萱,林欣儀,卓于綉,郭耕杖,楊詩弘 ...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建筑工程
  • 结构设计
  • 建筑理论
  • 建筑美学
  • 工程学
  • 解剖学
  • 世界建筑
  • 建筑技术
  • 设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6204371
商品编码:1601289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2-28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模型呈現跨時代的建築演化;
對熟知建築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不能不有的一本guide book,
對喜愛建築的一般讀者來說則將開啟窺見建築本體的新視野,
以及閱讀建築的另一種可能。

内容简介

建築是從什麼樣的地方走到「現代建築」的範疇中?
在科學文明與技術的數千年發展,從時間已經不可考的祕魯馬丘比丘古城,到日日增加高度進展、預定於2012年完工、將成為世界第一高塔的東京天空樹。人類築造居所的技術,已經成為令人目眩神迷、不斷超越奇觀的領域。
1964年完工、由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代代木競技場那昂然的大跨距懸吊構造;
1973年由當時還很年輕的丹麥建築師烏松所設計出、如橘瓣的雪梨歌劇院;矗立在巴塞隆納、即使至今仍未完工也無法讓人忽視其存在的高第的聖家堂;2008年揭開北京奧運序幕的鳥巢,在九一一攻擊中毀損的世貿雙塔、羅浮宮的倒懸金字塔……
這些讓人耳熟能詳、見過就難以忘懷的美麗建築,都經過了結構工程學的精密考量才得以成形。
《世界建築的八種工學解剖》從建築與結構工程設計的結合進入,透過模型的精確展示,介紹超過150座不思議建築的工學解剖,以8種觀點剖析重要世界建築,帶領讀者進入建築史之中,最精密與不為人知的細部構築。

作者简介

日本建築學會
財團法人日本建築學會(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Japan)
自1886年創立至今,是透過會員間相互協力、以建築相關的學術、技術、藝術方面之發展為目的的公益法人團體。目前有會員3萬5千多人,來自研究教育機關、綜合建設業、設計事務所等單位,也有會員也包含行政官僚、社團、建築材料機器製造商、顧問以及學生等多元身分。為達創立主旨,廣泛地進行包含調查研究、訊息傳播、教育以及建築文化振興、國際交流等要項,在日本全國包含9個分部與36個支所,以助展開在地活動。

目录

世界建築的八種工學解剖目次
Archi-Neering Design
序/日本建築學會前會長齋藤公男
歷史的腳步
埃及金字塔/ 雅典衛城與巴特農神殿/ 馬丘比丘/ 阿爾貝羅貝洛的土盧里城/ 萬神殿/ 加爾橋/ 通潤橋聖索菲雅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 藥師寺西塔/ 伊勢神宮外宮(豊受大神宮)/ 嚴島神社與大鳥居會津榮螺堂圓通三匝堂/ 上三原田歌舞伎客席構/ 白川鄉合掌造/ 錦帶橋/ 中國宋代虹橋/ 皇家艾伯特大橋福斯鐵路橋/ 水晶宮/ 艾菲爾鐵塔/ 企鵝池/ 德罕人行橋/ Alloz 水道橋/ 落水山莊/ 天空之屋/ 薩伏瓦別墅/ Salginatobel 橋
20世紀的建築與技術
奎爾紡織村教堂/ 奎爾公園/ 聖家堂迴旋梯/ 飛利浦館「電子之詩」/ 聖瑪利亞大教堂日本萬國博覽會之祭典廣場大屋頂/ 傑佛遜紀念拱/ 曼海姆多功能廳/ 莊臣公司總部/ 國立京都國際會議場競圖案龐畢度中心/ 東京國際會議中心/ 仙台媒體中心/ 花田餐廳/ Heimberg 游泳池/ 「冥想之森」市營火葬場日本萬國博覽會富士館/ 東京巨蛋/ 熊本公園巨蛋
形式與技術的交叉點
雪梨歌劇院/ 國立屋內綜合競技場(代代木體育館)/ 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山口KIRARA 博覽會紀念公園多目的巨蛋/ 戈特利普戴姆勒球場/ 岡山操車場舊址公園球場(蓮花球場)靜岡ECOPA 球場/ 北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北京奧林匹克體育場鳥巢/ 積層之家/ 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 工房2002 年蛇形藝廊展館/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加州大學柏克萊美術館暨太平洋電影資料庫2009 年高雄世運會主場館/ 人力製作的臨時建築彩虹剪/ 蒙特婁萬國博覽會美國館/ 太陽能煙囪計畫/ 今治市伊東豊雄建築博物館鋼鐵屋/ 勞力士學習中心/ 豊島美術館/ 龐畢度中心/ Leichtraum
空間結構的萬種風情
綠色巨蛋前橋/ 出雲巨蛋/ 科隆聯邦庭園博覽會舞台/BDS 柏之杜.展示場/ 法拉第廳日本大學理工學院理工體育館/ 酒田市國體紀念體育館/ 石川綜合體育中心/ 船橋日大前站下關市地方卸貨市場唐戶市場/ 水舞台/ Rhoen-Klinikum(Lane Clinic )玻璃頂棚/ 天城巨蛋/ 白犀角砥用町綜合林業中心/ 中國木材名古屋事業所/ 羅浮宮美術館倒懸金字塔日本大學理工學院理工科學研究所日本尖端材料科學中心/ 名古屋大學野依中心野依紀念學術交流館建築會館.活動式圓頂/ 札幌巨蛋/ 國際教養大學圖書館/ Enpark (塩尻市市民交流中心)JFE Chemical?Chemical 研究所/ 羽田Chronogate?Forum
挑戰耐震與超高層之路
紐約世貿中心大樓/ 東京都廳舍/ 中國中央電視台/ MODE 學園Cocoon Tower / MODE 學園Spiral Towers 代代木Seminar 本校/ Hermes 銀座旗鑑店/ Prada 精品店青山分店/ 蓋吉單擺(Gage Pendulum )與其應用平衡偶隔震系統/ 杜拜塔/ 東京天空樹/ 東京工業大學Suzukake 台校區G3 棟Retro?to 集合住宅20K + Sensoku 連棟住宅+ 祐天寺連棟住宅/ 港區未來中心大樓/ 新宿中心大廈
身邊的AND與住居的AND
不屈不撓的桌面/ MIND-BODY COLUMN / 伊那科斯橋/ 阿拉米略橋/ 唐戶橋/ 津田獸醫院/ 細胞磚布魯日展示館/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日本館/ 澄心寺伙房/ 日本大學理工學院.休憩圓頂Halftecture 大阪城大手前/ 東京大學彌生講堂分館/ 救世軍收容船/ 鋼鐵屋/ 富士幼稚園/ 一又二分之一.View 波爾多住宅/ 清里美術館/ 熊本車站西口站前廣場/ 長岡市育兒支援設施「Teku-Teku 」/ Ring Around a Tree 以混凝土砌造打造外斷熱/ 陶瓷娃娃工坊/ MOOM 膜張力平衡結構
都市與環境的AND
東京計畫1960 / TOKYO2050 / FIBER CITY Tokyo 2050 / Across 福岡/ 倫敦市政廳關西國際機場旅客航廈/ 東工大綠之丘1號館補強工程/ Jean-Marie Tjibaou 文化中心馬德里賈維亞公園(水質淨化)/ 岐阜大學醫學部等遺跡複合設施(名稱暫定)東北大學研究所環境科學研究科生態研究室/ 濱松SALA / 環境與AND / 犬島藝術計畫「精煉所」/ 都市與人口
輕量結構
斯圖加瞭望塔/ 慕尼黑玻璃橋Jorg Schlaich 與Rudolf Bergermann 的輕量結構作品
專文/擴展Archi-Neering Design 的圈圈/ 齋藤公男
論壇/材料與結構── 蜘蛛所打造的微型索結構
論壇/環境與結構── 世界建築再造與第四結構材料
論壇/文化與技術── 朝向輕量化的現實
專題討論/何謂AND(Archi-Neering Design )── 「技術之質」與「空間之質」
專題演講/麥克? 施萊希(Mike Schlaich ) 演講會── 輕量構造物所涵括的設計

前言/序言


《时间的回响:古典建筑的结构之美》 一、 楔子:凝固的历史与不朽的技艺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世界建筑通史,亦非聚焦于现代主义的激进革新。它是一部深入文本、专注于剖析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中那些历经千年锤炼、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结构逻辑与构造哲学的精微之作。我们将在历史的迷雾中,剥开层层叠叠的装饰表皮,直抵那些支撑起帕特农神庙、万神殿乃至哥特大教堂骨骼的原始“工学”智慧。 我们所关注的“古典”,是自古希腊的柱式起源,经由古罗马的拱券与混凝土革命,最终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精准复兴并理论化的那一套建筑语汇。它代表着一种对秩序、比例、尺度以及永恒性的不懈追求。 二、 第一章:基石的哲学——古希腊柱式体系的力学解析 本章聚焦于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种基本柱式。我们不会止步于对柱头、柱身(包括凹槽的数目与深度)和柱基的形态描述,而是着重于探究其背后的结构逻辑。 多立克式:纯粹的压力传递 探讨多立克柱的无基座设计如何直接将上部荷载均匀、垂直地导向地基。分析其收缩(Tapering)与埃琴(Entasis,柱身微凸)的微妙平衡,后者并非仅仅是美学考量,而是对人眼视觉误差的结构性补偿。通过对雅典卫城遗址的测量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这种“不完美”的精确性是如何达成视觉上的完美稳定感。 爱奥尼式:垂直与水平的张力平衡 深入解析爱奥尼式柱头的涡卷(Volute)在承重体系中的实际作用。它如何优雅地过渡柱身与横梁(Architrave)之间的接触面,并分散局部压力。本节会对比不同时期(如古风时期与古典盛期)爱奥尼柱式在尺度上的演变,并将其与横向山花墙(Pediment)的重量进行结构耦合分析。 科林斯式:精细化的承载结构 尽管科林斯柱被视为最富装饰性,但其底层结构——盘状的柱础(Base)与承重能力——同样值得研究。我们将分析其在罗马时期被广泛应用,与重型拱券结构结合时,其纤细外观下所隐藏的抗剪力潜力。 三、 第二章:罗马的创新——混凝土、拱与穹顶的力学革命 罗马人对建筑的贡献在于将希腊的静态美学转化为动态的、可覆盖更大空间的结构体系。本章是关于“力流”(Flow of Forces)的深入研究。 混凝土:看不见的骨架 详细剖析“火山灰混凝土”(Pozzolana concrete)的配方及其在耐久性上的优越性。重点分析罗马人如何利用混凝土实现复杂曲面的浇筑,尤其是在跨越空间的拱、券和穹顶结构中,混凝土如何均匀分散侧推力,使其在强度上超越了纯石材的局限。 拱的几何学:从半圆到扁圆 探讨半圆形拱(Semicircular Arch)的力学原理——楔石(Voussoir)的相互挤压。我们将以古罗马渡槽和巴西利卡(Basilica)为例,展示拱顶结构如何将垂直荷载转化为向外侧倾斜的推力,以及罗马人通过厚重的墩柱(Piers)来平衡这些侧推力的方法。 万神殿穹顶的奇迹:结构张力的可视化 万神殿的无支承跨度穹顶是古典力学应用的巅峰。本章将用现代有限元分析的思路逆向推导,解析其“穿孔”(Oculus)设计在结构上的意义——它不仅是采光,更是卸载和控制穹顶应力分布的关键。我们会研究穹顶的厚度变化(从底部向顶部递减)如何与内部应力场完美吻合。 四、 第三章:中世纪的超越——哥特式飞扶壁与框架体系的诞生 哥特建筑并非对古典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古典力学局限的一次结构性突破。本章关注的是如何将侧推力“引导”至地面,而非简单地用厚墙抵抗。 尖拱与肋拱:力的垂直化 对比罗马半圆拱和哥特尖拱(Pointed Arch)的结构优势。尖拱如何将更大的荷载沿着更垂直的方向向下引导,从而有效减小了拱脚的侧向推力。深入分析肋拱(Rib Vault)——它如何将原本需要厚重石材连续支撑的拱顶重量,集中到由肋条构成的骨架上。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结构的解放 飞扶壁是哥特建筑的标志性发明,是“外挂”的结构支撑系统。本节详细解析飞扶壁的受力路径:它如何精准地接收来自高耸的侧廊拱顶和中殿墙体的侧推力,并通过拱臂将其导向中殿外侧的独立墩柱。通过对沙特尔大教堂或巴黎圣母院的截面分析,展示其对墙体开大窗的结构性支撑作用。 应力路径的可视化 哥特建筑的结构是外露的,甚至被认为是“诚实的结构”。本章将尝试构建一个三维的应力路径图,展示中殿的重量如何从肋拱、到飞扶壁、再到地面墩柱的连续、有逻辑的传递过程。 五、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回归——比例、模数与古典规范的重申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如布鲁内莱斯基和帕拉第奥,重新将古罗马的结构规范提升到理论高度,强调数学比例在结构中的美学作用。 帕拉第奥的网格与模数 探讨帕拉第奥在别墅设计中如何运用“模数”系统来统一柱距、房间大小乃至立面开窗的比例。这种对数学关系的执着,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确保各结构单元(如壁柱、檐口、拱券)在力学上能形成和谐的整体。 古典柱式在文艺复兴中的结构地位变化 分析在文艺复兴的室内设计中,柱式如何从主要的承重结构,逐渐演变为兼具分隔与装饰功能的“穿衣结构”(Cladding Structure)。探讨这一转变对建筑内部空间感的影响。 六、 结语:永恒的对话 本书通过对关键结构单元(柱式、拱券、穹顶、飞扶壁)的细致“工学解剖”,旨在揭示古典建筑体系的内在逻辑:一种对重力、压力和空间跨度的精确计算与美学表达的统一。这些古老的结构解决方案,并非是历史的残骸,而是建筑力学思考的经典范本,其智慧至今仍是理解和创新任何建筑构造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此书,主要目的是想系统性地了解跨越不同地域的标志性工程,如何应对各自独特的气候和材料限制。我希望看到不同建筑师如何巧妙地平衡美观、功能和成本。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某些方面过于强调“普适性”,而忽略了地域特殊性带来的工程挑战。比如,对于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下的通风策略,书中仅泛泛地提到了“抬高地面以利于气流穿行”,却完全没有提及具体的防潮处理技术、本地木材的防腐蚀标准,或是当地的抗震规范如何影响基础设计。这使得全书的论述缺乏一种扎根于土地的实在感。它更像是一本架空世界的建筑理论,所描述的“世界建筑”似乎被抽离了具体的地理坐标和物理法则,变成了一系列漂亮的、可以随意堆砌的概念模型,无法真正指导读者去理解真实世界中工匠和工程师们所面临的那些琐碎而严苛的实践困境。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非常高,印刷精良,对于提升阅读体验功不可没。但从内容的严谨性角度来看,我发现其中引用的一些技术数据似乎存在过时或不准确的情况。例如,在谈及某二十世纪中叶的预应力混凝土项目时,其描述的张拉力和锚固方式,与我近年学习的行业标准存在明显差异,这不禁让我对书中其他技术细节的可信度产生了疑虑。一本严肃的“工学”书籍,理应基于最新的材料性能报告和成熟的结构分析方法。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更偏爱于回顾那些经典的、已被历史验证的案例,而对于近几十年内发展起来的新型结构体系和数字模拟技术则鲜有提及。因此,它更像是一本精彩的建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回顾”,而不是一本能够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应对当下复杂施工挑战的“技术工具箱”。对于追求前沿知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更多停留在历史背景的构建上。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非常独特,它并没有按照地域或时间线索来组织内容,而是采用了一种高度抽象的“八种解剖维度”来划分章节。起初,这种非传统的分类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期待能从中发现全新的分析框架。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八种维度”之间的界限极其模糊,很多案例被反复提及,或者说,在不同的维度下,对同一建筑的讨论深度都没有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水平。比如,当讨论到“垂直性与重力抵抗”这一章时,重点放在了古代金字塔的稳定性和坡度选择上,但对于现代超高层建筑如何应对风荷载和扭转效应的工程措施,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让我想起那些试图用简单的哲学模型去套用复杂工程现象的尝试,总感觉力不从心。它似乎在试图囊括一切,结果却导致对任何具体工程问题的剖析都显得肤浅,缺乏那种一针见血的、直指核心结构难题的精准度。

评分

这本关于世界建筑的著作,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原以为能看到关于现代建筑思潮的深刻剖析,或是对那些标志性建筑背后的技术细节进行抽丝剥茧的讲解。然而,它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宏观的历史叙事,或者说是对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泛泛而谈。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不同文明时期对“居住”的理解是如何演变的,从早期的穴居到后来的宫殿,再到现代的摩天大楼,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虽然具备一定的学术趣味性,但对于期待了解具体“工学解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漫长而略显空洞的旅程。例如,当谈及哥特式教堂的飞扶壁结构时,文字停留在了其象征意义和对信仰的烘托上,却鲜有提及材料的应力分析、拱顶的精确几何计算,或是当时脚手架搭建的工程挑战。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建筑史的导论,而非一本深入技术内核的专业手册。我总觉得,它在关键的“解剖”环节戛然而止,留下了太多可以深挖的工程谜团未解,读者不得不自行去寻找那些关于材料科学和结构力学的补充知识,才能真正满足对“工学”的好奇心。

评分

拿到这书时,我立刻被其封面设计吸引,那种抽象的线条感和略带工业风的排版,让我预感里面会充斥着大量的结构图和剖面分析。然而,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文字量非常庞大,而且语言风格偏向于文学性的描述,充满了对建筑形态与环境互动的感性解读。它更像是一部建筑美学的散文集,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光影在清水混凝土上的流淌,或是砖石肌理如何与自然气候产生对话。我期待的那些关于基础沉降控制、钢筋混凝土的配比优化、或者是现代幕墙系统的热工性能分析等硬核内容,几乎没有出现。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建筑论坛,大家热烈讨论着“空间精神”和“场所营造”,但当我们试图拿起工具书去学习如何“建造”时,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却非常有限。它拓宽了我对建筑哲学的认知,但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或者理解复杂结构背后的数学原理,它的帮助微乎其微,读完后有种“意犹未尽”的学术满足感,但“工程技艺”的饥渴并未得到缓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