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文化的陷阱: 經濟效益掛帥的時代, 我們失去了怎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價值?

單一文化的陷阱: 經濟效益掛帥的時代, 我們失去了怎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價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蔻絲(F. S. Michaels) 著,黃煜文 译
图书标签:
  • 文化批判
  • 经济发展
  • 生活方式
  • 多元文化
  • 社会学
  • 文化人类学
  • 价值观
  • 单一文化
  • 全球化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3591627
商品编码:16077611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08-26
页数:24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經濟成長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單一文化,
它主宰了我們的價值觀,
卻又不讓我們察覺它的存在!

◎榮獲George Orwell圖書獎
◎「大西洋」雜誌年度最佳心理學作品

原本我們以為追求經濟效益,可以增加國家和企業的收入,能夠推動更多的福利和提升人民所得。然而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我們真的變得更幸福了嗎?

以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在公共事業上為國民做出貢獻的人才,然而在經濟效益的視角下,現在教育已變成是一項薪資報酬率的投資;往以職場工作有固定的任務和時數,然而在經濟效益的要求下,職員的任務隨著公司資金流動而變化,且工作時數也不斷提高,幾乎無暇和家人好好相聚……

每個時代都有一則主導我們理解世界、社會和生活的故事,它壓倒其他的故事,成為那個時代唯一的價值標準。十七世紀時,人類相信科學可以戰勝大自然;我們這個時代則相信,經濟成長就會創造幸福。然而過度遵循經濟成長的故事,反而讓我們忽視了人性中其他價值,例如家人之間的親情、教育對社會的改造、企業和員工之間的保護和忠誠等,都被經濟成長這單一價值所抹滅,並產生了質的變化。

作者以廣博的歷史、經濟學和文化知識,從教育、企業、宗教、醫療等和我們生活交織的六大面向,探討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價值觀,最後並提出了,如何在個人生活中落實更多元價值、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麥蔻絲
出生於加拿大,二○一一年因本書對公共議題作出批判性的分析,而榮獲George Orwell獎。

麥蔻絲形容自己是個「深入鑽研的通論性作家」──從廣泛的文化體系、組織與人類互動中尋找出乎意外的模式與連結,挖掘看不見卻深深影響我們世界運作的社會結構。她的研究與寫作獲得加拿大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研究委員會、基勒姆信託基金、地區與市藝術委員會的支持。麥蔻絲有企業管理碩士學位,其學術文章散見於各商業雜誌或期刊,如「商業倫理期刊」「工業關係」「管理疑問期刊」「人類系統管理」等。

現居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專職譯者,譯有《留不住人才,你就賺不到錢!》、《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當世界又老又窮》與《城市的勝利》等書。

精彩书评

「藉由本書來反思台灣的現況是很有啟發性的。例如媒體與政治人物常呼籲要拚經濟不要拚政治,也常以此為由反對勞工運動、古跡保存或環保運動;這不正是以經濟單一文化排擠了身份認同與憲政體制等政治的價值選擇,以及壓制公平正義、歷史文化、環境生態等不同價值觀?」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尚仁

「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基本假定與主導原則所做的分析,非常傑出且淺顯易懂。」
--「評論雜誌」

「麥蔻絲的散文清晰而有活力,思想深刻、具吸引力且平易自然。她定義與分析,不帶個人判斷或堅持……令人耳目一新。」
--俄亥俄州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一本值得給予五顆星的好書。」
--「美國中西部書評」

「如果你今年只讀一本書,那麼就讀這本……一部改變觀看世界角度的作品。」
--BuriedInPrint.com

「獨特而易懂的敘事,一開始肯定會讓你感到有些不適與不安,然後你會感到猶疑,甚至倒退幾步,但最終你將邁步向前,而此時的你將比過去更有自主性,更認識真實的自我,也更多了幾分警醒。」
--BrainPickings.org

「精巧而令人著迷的璀璨寶石。」
--「凱尼恩評論」

目录

推薦序 破解「拚經濟」的迷思 李尚仁

第一章 什麼是單一文化?
社會裡的某個敘事取代了其他敘事,不僅減少了多樣性,也形成單一文化。當你置身於某個歷史時期的主宰故事裡,你會傾向於接受主宰故事對現實下的定義。它主宰了我們,卻又不讓我們察覺到它的存在。

第二章 經濟故事改變一切
經濟故事說,國內生產毛額增加,生活水準上升,國家人均收入增加,你的孩子最終會比你獲得更多機會。醫療獲得經費、教育獲得經費、藝術獲得經費、社會計畫獲得經費。簡言之,經濟成長促成社會成長。

第三章 越來越不穩定的工作環境
在經濟故事裡,公司延長既有員工的工時,要比僱用更多員工更省成本;因為每增添一名新僱員,就會增添額外的管理費用。百分之七十七的美國員工每星期工作超過四十小時,對於主收入工作環境「非常滿意」的人不到一半。據估計,每年約有六十萬人因超時工作而死亡。

第四章 忙到沒時間經營親人關係/自然世界變成投資對象
經濟故事告訴我們,應該保護自然,因為這麼做很「划算」。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是雙贏。但是,一旦保護自然「不划算」,那麼經濟故事對於保護自然便興趣缺缺了。

第五章 公部門開始追求經濟效益
經濟故事說,原本負責公共服務的公務員應把工作外包給私部門,並且從執行的角色轉變成監督的角色。然而私部門不對民主程序負責,因此外包有可能引起一些疑慮,例如社群、民主與公共利益是否會隨著公務員基本信條的消失而遭受損失。

第六章 醫療產業鼓勵民眾看病/十字架變成宗教商標
經濟故事認為醫療是產品,醫院與醫生是賣方,病人、政府與保險業者是買方。醫生是企業家,他們必須與其他醫生競逐病人。做為商業的一環,醫療產業不斷針對產品推陳出新,宣傳各種狀況,把一切問題「醫療化」,激勵民眾看病的動機。

第七章 接受教育只為更高的月薪
經濟故事說,教育可以協助個人在人生中取得領先位置。教育很重要,但不是因為教育可以協助你成為健全而有教養的公民,使你能成功地參與社會,而是因為教育可以幫你找到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與改善你的生活品質。

第八章 創意從無價變成天價
經濟故事認為,藝術家成了藝術企業家,藝術家成功與否,是以他的作品在市場上的表現而定。藝術家原本應該超越市場之上──藝術家是受內心的驅使而創作,不是為了取悅買家而創作。

第九章 單一文化狹隘了我們的生活體驗
我們失去了曾在某些生活領域使用的「語言」──家庭與人際關係的語言、自然世界的語言、藝術與精神層面的語言、衛生與健康的語言、公共利益與共同利益的語言。經濟語言把這些語言全取代掉了。

第十章 另尋解決之道
當你開始遵循內心深處的價值生活,不去理會單一的經濟價值時,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你的行動會產生更有系統、更有組織的結果……你不需要自主地放棄手上的任何事物,也不需要直接前往能超越單一文化的地方。獨立的生活可以涵蓋你做的任何事,你在的任何地方,以及你剛好已經在進行的任何活動領域。

後記
深度剖析现代社会的异化与失落 书名: 未命名的图书(此简介旨在描绘一本探讨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冲突与社会结构深层问题的著作,其内容不涉及原书的主题或结构) 引言:迷失在效率的洪流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技术驱动、效率至上的时代。从宏观的全球经济格局到微观的个体日常选择,一切似乎都在追求“最优解”——最快的速度、最高的产出、最直接的回报。然而,当我们站在高速运转的机器旁回望,不免会产生一种深刻的疑问:这种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生存模式,是否正在悄然抽离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本质感知?本书试图跳脱出主流经济学叙事所构建的完美图景,深入挖掘在这一看似进步的轨迹下,社会肌体中正在悄然发生的异化现象,及其对人类精神世界和社区连接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侵蚀 本书首先将焦点投向了“工具理性”的扩张及其对传统生活逻辑的颠覆。自启蒙运动以来,强调逻辑、效率和可预测性的思维方式,逐渐占据了社会决策的主导地位。这种思维模式在工业革命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推动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然而,当工具理性渗透到教育、医疗、人际关系乃至自我认知等领域时,其局限性便暴露无遗。 一、量化生活与价值稀释: 现代社会热衷于将一切纳入可测量的框架。教育追求分数和排名,工作追求KPI和绩效,甚至健康也被简化为一系列生理指标。这种过度依赖量化的倾向,使得那些难以量化、却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的特质——如创造力、同情心、深层思考能力——被系统性地边缘化。我们开始用“可计算性”取代“重要性”,导致社会整体对“为什么”的追问减弱,而只关注“如何做”。 二、劳动异化的新形态: 马克思对工业化劳动异化的批判在当代信息和知识经济中并未消失,而是披上了新的外衣。在“零工经济”和“平台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劳动者与劳动成果、与自我技能的连接变得愈发脆弱。工作时间被无限拉长,界限模糊不清,个体日益沦为算法和数据流中的一个可替换节点,而非具有独特贡献的创造者。这种持续的、碎片化的工作状态,正在消磨个体的自主性和对职业的内在认同感。 三、效率崇拜下的时间贫困: 尽管技术旨在解放时间,但我们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时间贫困”。无休止的通知、即时反馈的要求,以及对“生产力最大化”的内化要求,使得休闲时间不再是真正的放松,而变成了一种需要被“优化”或“利用”的资源。我们失去了沉淀、反思和进行非功利性活动的心理空间,生活被切割成无数追求效率的微小片段。 第二部分:共同体结构的瓦解与社会资本的流失 现代社会在推动个体自由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构了传统的社会连接。本书深入探讨了原子化个体增多、公共领域萎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 一、地理社区与虚拟社群的悖论: 城市化和流动性的增加削弱了基于地理位置的紧密社区纽带。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兴趣的虚拟社群,它们提供了即时的归属感,但往往缺乏在真实生活困境中相互支持的深度与韧性。这种“弱连接”的泛滥,使得个体在面对重大危机时,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公共空间的退化与公民参与的冷漠: 真正的公共领域——那些允许不同观点自由碰撞、进行非功利性对话的场所——正面临萎缩。商业化和政治极化侵蚀了中间地带。当人们不再在共同的物理空间中相遇、协商和妥协,社会共识的基础便开始动摇。公民从积极的行动者退化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情绪宣泄而非深入的结构性批判。 三、信任的危机与风险社会: 信任是社会有效运作的基石。在高度专业化和不透明的系统中,个体对机构(政府、金融、媒体)的信任度普遍下降。这种不信任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系统复杂性增加、责任链条模糊的结果。当信任缺失时,社会的协作成本急剧上升,我们被迫生活在一个对未来充满警惕的“风险社会”中。 第三部分:意义的真空与精神的漂泊 物质的丰裕并未自动带来精神的满足。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对个体意义感和精神世界的探讨,分析了在缺乏超越性叙事之后,现代人如何应对存在的焦虑。 一、消费主义的陷阱与身份的建构: 当传统身份(如阶层、宗教、家族)的约束减弱时,消费成为了构建和表达自我身份的主要途径。我们通过购买特定的品牌、体验特定的生活方式来定义“我是谁”。然而,这种建立在外部符号之上的身份是脆弱且短暂的,它驱使人们陷入永无止境的追逐,却难以提供持久的自我确认。 二、历史断裂感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快速的技术迭代和剧烈的社会变革,造成了一种普遍的历史断裂感。我们与过去的声音渐行渐远,而对未来的图景却难以描绘。这种“被抛入当下”的状态,使得人们失去了立足于历史深度之上的安全感,对自身的行动能产生何种长远影响感到迷茫。 三、对“深度生活”的渴望与实践的困境: 尽管外部世界充满了噪音和肤浅的刺激,本书观察到一股潜流——对深度、专注和慢节奏生活的渴望。无论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还是对正念、冥想的探索,都反映了人们试图在高度刺激的环境中重新找回对自身内在体验的掌控。然而,这种渴望往往与主流社会的结构性压力产生冲突,使得真正实践“深度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常常沦为一种新的、可以被消费的“精品化”体验。 结论:重塑与重建的可能 本书并非要呼吁回归过去,而是旨在揭示当前模式下被牺牲的价值。它呼吁我们重新审视效率的边界,质疑指标的霸权,并重新学习如何在不完美、不确定的世界中,培养持久的意义感和有意义的社会联结。真正的进步,或许在于学会放慢脚步,关注那些无法被轻易量化和交易的东西。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社会学、哲学、文化批判,以及任何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疏离与困惑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张力,仿佛直接叩问着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困境。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封面那种冷静而有力的设计所吸引,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精准地概括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我们似乎正朝着一个越来越同质化、越来越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方向狂奔,而代价是什么?这份代价显然不是简单的金钱损失,而是某种更深层次、更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缺失。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被“经济效益”这块巨大的磨盘碾压下去的细微声音,那些关于地域特色、传统技艺、甚至人际交往模式的悄然退场。尤其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当我们习惯于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找到熟悉的快餐连锁和标准化的购物体验时,我们真的仅仅是获得了便利,还是同时放下了脚下那片土地独有的文化基因?这本书的重量,我认为不在于提供一套即刻就能解决问题的药方,而在于提供一面足够清晰的镜子,让我们能看清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将生活简化为一套可量化的指标,并因此错过了那些无法被量化却又无比珍贵的美好。那种阅读体验,不应是轻松愉快的,而应是带着某种发现真相后的沉重与警醒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个人化的,它会迫使读者进行一种深入的自我盘问。它不是在指责读者消费了太多标准化产品,而是在探讨,作为消费者和公民,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选择不被同质化”的勇气和能力。其中对“地方感”瓦解的描绘,尤其触动了我。当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食物菜单、甚至是人们的谈吐都变得可以被轻易复制和转移时,我们与脚下这片土地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便会逐渐松动,最终导致社区精神的衰退。这种“去地方化”带来的心理空虚,是任何物质上的丰裕都无法填补的。因此,我认为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必要的“反惯性”视角,它邀请我们慢下来,去重新发现那些被经济指标定义为“低效”或“边缘”的角落,因为恰恰是在那些看似不经济的地方,才蕴藏着人类文明最丰富、最坚韧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效解药的工具书,而是一份召唤我们重拾对生活复杂性的敬畏之心的宣言。

评分

从文体上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老派的、注重思辨深度的文风,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使用那种迎合碎片化阅读习惯的轻佻表达,而是用扎实、论证充分的段落构建起一个坚实的思想框架。其中对不同文化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它不把文化差异简单地描绘成“非我族类”的对立面,而是展示了多元性如何通过不断的交流、碰撞与共生,反而能够催生出更具韧性和创造力的社会结构。例如,作者对跨界合作失败案例的分析,往往指向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双方对“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误判——一方视之为商品,另一方视之为信仰。这种洞察力,使得全书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怀旧,而上升到了对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和价值排序的反思层面。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清单,提醒我们,我们继承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维系着社会复杂性的“软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问题,而是将“单一文化陷阱”视为一种全球性的、伴随工业化和信息爆炸而同步加速的病症。它巧妙地将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熔铸一炉,使得对单一化的批判不再是感性的抱怨,而是建立在对复杂系统衰减规律的理解之上。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知识的窄化”的论述。当所有人都被训练去获取最有效率的知识以应对市场需求时,那些看似“无用”的、但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共情能力的知识领域,便首当其冲地被边缘化了。这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对“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的集体失焦。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重塑,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进步”概念——进步是否必然意味着牺牲多样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校准前进的方向盘,让速度服从于方向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在我读来,是相当克制且富有层次感的。它并非那种歇斯底里的控诉,反而采取了一种近乎学术考察的严谨态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单一化”思维的内在逻辑。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微妙的转折点,比如某个地方传统手工艺的衰落,并非完全是市场无情的淘汰,而是政策引导、教育方向乃至审美取向集体偏向“标准化成品”所致。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效率至上”文化的反思,这种文化将任何不具备直接经济产出的活动都视为冗余和浪费,这种思维惯性渗透到家庭教育、城市规划乃至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当我合上书页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片黑暗的预言,而是许多曾经被我忽略的、日常生活中闪烁着微光的片段——可能是某条老街的石板路、邻里间无需预约的串门,或是某道需要耗费数小时熬制的家常菜。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学议题,落实到了每一个普通人“如何度过一天”的具体选择之中,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究竟承载了多少文化的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