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合兰, 1959年出身于日本东京,曾从事摄影师工作,1986年起开始创作。东京医科牙科大学、圣路加看护大学研究生院、茨城县立医疗大学、日本红十字助产师学校的外聘讲师。积极举办演讲活动,翻译过多本著作。著有《未孕——无法决定是否“生”》(NHK出版)、《助产师与分娩》(岩波书店)、《***分娩、安心的分娩》(岩波书店)等。
**章 孕育生命的年龄上限
女性的平均初产年龄为30.1岁
将军后宫奉行“30岁以上女性不侍寝”的原则
曾经的“高”字图章已成为历史
“闭经前10年”是*后的怀孕机会
体外受精也无法阻止卵子老化
日本体外人工受精的受孕率在50个**中位列45
每天可以制造1亿个精子的男性与出生后不再产生新卵子的女性
700万个卵子在青春期时已锐减至20万个
*终没能入选的卵子
高龄女性的卵巢如同陈旧的橘子盒
如果卵子不再发育,激素将会失控
卵子老化与孩子的**与否没有关系
35岁以上女性的自然孕育力只有“20多岁女性的一半”
35岁以后结婚的女性,有3成“没孩子”
成功实现高龄分娩的众多明治女性
“孕妇很年轻”是昭和时代的特殊现象
多产时代的子宫,血液循环好
不趁年轻孕育生命的理由
49岁自然分娩的实例 白桦八青(分别在27岁、29岁、49岁分娩)
克服乳腺癌后成功怀孕的实例 渡部麻由(分别于36岁、47岁分娩)
第2章 备 孕
35岁以上高龄女性的怀孕方法
“精液变稀”是谎言
在医生指导下的时机法
比体外人工受精负担少的人工授精
每36人中有1人通过体外人工受精技术降临人世
体外人工受精的费用是1次30万~80万日元
用冻结的受精卵孕育弟弟或妹妹
什么时候去妇产科就诊为好
医院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未做任何检查就推荐体外人工受精的“名医”
体外人工受精儿的追踪调查
运用时机法让3成40多岁女性成功怀孕的医院
“自然周期”与“低刺激法”的陷阱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有可能难以怀孕的情况
切勿在大脑中装满数字
怀孕力检查
“卵子库存量检查”的精神打击
擅长不孕治疗的夫妇们
高龄分娩才是抗老化的*佳措施?
“神秘流产”的悲哀
36岁的激素数值接近46岁的实例 匿名(36岁,怀孕中)
花费500万日元治疗不孕症的实例 门胁昌子(分别于39岁、44岁分娩)
因工作调动而耽误怀孕的实例 匿名(分别于39岁、43岁分娩)
第3章 高龄分娩
因年龄增长引发的染色体异常是先天异常的
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的高龄分娩
正确把握“个人面临的风险”
健康经产妇的分娩与年轻女性几乎相同
流产和染色体异常与年龄同步增长
怀孕是“老化的模拟训练”
高血压患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患者的高龄分娩
“出生前诊断”*前线
存在流产危险的羊水检查
被遗弃在新生儿集中治疗室的宝宝
“并没有那么痛苦”
大家都怎么做?怎么想?
被海啸冲走的患有13-三体综合征的孩子及其母亲
不接受出生前诊断的高龄孕妇没有责任?
用自己的意志决定,而非迫于社会以及祖父母的压力
什么是遗传咨询
胎儿检查的未来
选择适合高龄孕妇的产科医院
“高龄孕妇的就诊时间长”
热情饱满的40多岁产妇可以顺产?
没有自信是难产的原因之一
阵痛与登山类似
即使不是理想的分娩方式,也不要自责
高龄分娩者以努力者居多
助产院的产后护理
生下唐氏儿的实例 匿名(42岁分娩)
第4章 高龄母亲的育儿
高龄初产母亲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
育儿无法依靠老家的父母
产后的激素平衡与母乳喂养
追求**的高龄分娩母亲
被误认为是孩子的奶奶
未达到平均值的父母容易被孤立
职业女性容易陷入的误区
放弃晚年梦想的丈夫们
想再生一个宝宝
养育独生子的艰辛
高龄产妇孕育的孩子通常发育良好、身体健康
高龄分娩也有优点
“卵子的老化”是来自身体的反驳
想要二宝的实例 匿名(41岁分娩)
视工作不是**的一代人 匿名(分别于38岁、41岁分娩)
后 记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上的灾难。厚厚的篇幅,密密麻麻的文字,加上那些颜色晦暗的插图和表格,完全没有现代科普书籍应有的那种轻盈感和亲和力。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本八十年代的医学教科书,充满了年代的沉重感。每一次翻开它,我都得做好长时间“战斗”的准备,眼睛很快就会感到疲劳。而且,它对于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差异化指导简直少得可怜。它似乎用一套统一的、适用于所有人的“万能公式”来套用,完全忽略了现代女性生活节奏的复杂性、工作压力的差异性,以及个体间体质的巨大不同。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针对我这种“高龄”入门者可以立即实践的、接地气的建议,结果大部分内容都要求我进行长期、复杂的饮食调整或者需要大量时间去监测的基础数据,这对于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章节的论述,感觉像是把各种已发表的研究报告拼凑起来,缺乏一个真正有温度的“人”的引导视角。
评分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在一本所谓的“备孕圣经”上!这本书,我姑且称之为“那本让人看了心慌的书”,简直就是把所有已知的、未知的、甚至连医生都没说过的焦虑点都给你一股脑地塞过来。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感觉自己像被扔进了一个信息洪流的漩涡,各种复杂的术语、详尽到令人发指的身体指标图表,还有那些“如果你的排卵期跟月相不符,可能……”的假设性语句,看得我冷汗直流。我本来是抱着希望和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如何更好地为迎接新生命做准备,结果呢?变成了对照检查自己身体“有没有哪里不对劲”的疑神疑鬼大会。里面对于“最佳受孕时机”的描述,精确到让你觉得如果错过了一分一秒,就等于错过了全世界。它似乎假设每一个读者都有着大学研究生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并且能随时随地获取到最新的、昂贵的检测工具。我更受不了的是,它对那些自然受孕、轻松怀孕的人,采取了一种近乎审判的态度,仿佛那是一种运气不好或者准备不充分的表现。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更安心,反而觉得备孕这件事成了一个需要通过严苛考试才能通过的终极任务,压力山大到我甚至有点抗拒和伴侣谈论这件事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忘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怀孕本该是一件充满喜悦和期待的事情,而不是一场需要全年无休、高度紧张的科学实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过度专业化”和“缺乏人文关怀”。它在描述生理机制时,简直可以媲美内分泌学的博士论文,各种生化名词堆砌,让人望而却步。我理解严谨的重要性,但是这本书的严谨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疏远了读者。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各种激素的峰值和谷值,却很少提及如何在高压下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与伴侣有效沟通备孕焦虑的章节,或者一些关于如何将备孕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将其变成一个独立的、沉重的“项目”的建议,但这些关键的“软技能”在书中几乎找不到。它把备孕描绘成了一场只有通过技术和知识才能赢得的战争,却忘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和平与爱。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稍弱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焦虑放大器”,它会让你觉得自己不懂知识就是原罪,不严格执行就是自毁前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嗯,怎么说呢,有点像一个非常、非常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主题是关于如何“高效地制造”一个婴儿。它的语言组织结构极其严谨,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的模块,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感到一丝寒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情绪对激素的微妙影响”那一章印象深刻,作者列举了大量数据和引述,试图证明任何一丝负面情绪,哪怕只是对工作的轻微不满,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瓦解你怀孕的概率。这导致我每天都像个精致的瓷娃娃一样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和内心活动,生怕一个不合时宜的叹息就让我的子宫进入“防御模式”。更让我抓狂的是,这本书对于“失败”的解读过于绝对化。它没有给予足够多的空间去探讨那些偶尔的波折和挫折,而是倾向于将不顺归咎于读者自身“执行力”的不足,或者“不够坚持”。我期待的是一本能给我提供安慰和陪伴的书,让我知道‘没关系,我们一起慢慢来’,而不是一本不断鞭策我、催促我‘快点,时间不多了’的计时器。看完它,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需要被严格管理的“受孕机器”,而不是一个充满爱意的灵魂准备迎接另一个生命。
评分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优点,大概就是它让你对女性生理系统有了“过量”的了解吧。然而,这种了解带来的不是赋权感,而是沉重的责任感。它的语气总是那么不容置疑,仿佛作者掌握了宇宙间所有关于怀孕的真理,读者只有无条件遵从的份。我最不适应的是那种“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比如,对于某些膳食补充剂的推荐,措辞极其绝对,仿佛少了它,怀孕就是天方夜谭。这种绝对化的表述,让那些经济条件有限、或者对某些特定营养素吸收能力不同的读者情何以堪?我需要的不是一份必须严格遵守的教条,而是一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的指南,一份可以让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的伙伴之声。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冰冷、精确的科学仪器说明书,而不是一本温暖、充满智慧的育儿前奏曲。它成功地让我记住了很多医学词汇,却失败地让我保持了对怀孕的纯粹向往和放松心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