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閤蘭, 1959年齣身於日本東京,曾從事攝影師工作,1986年起開始創作。東京醫科牙科大學、聖路加看護大學研究生院、茨城縣立醫療大學、日本紅十字助産師學校的外聘講師。積極舉辦演講活動,翻譯過多本著作。著有《未孕——無法決定是否“生”》(NHK齣版)、《助産師與分娩》(岩波書店)、《***分娩、安心的分娩》(岩波書店)等。
**章 孕育生命的年齡上限
女性的平均初産年齡為30.1歲
將軍後宮奉行“30歲以上女性不侍寢”的原則
曾經的“高”字圖章已成為曆史
“閉經前10年”是*後的懷孕機會
體外受精也無法阻止卵子老化
日本體外人工受精的受孕率在50個**中位列45
每天可以製造1億個精子的男性與齣生後不再産生新卵子的女性
700萬個卵子在青春期時已銳減至20萬個
*終沒能入選的卵子
高齡女性的卵巢如同陳舊的橘子盒
如果卵子不再發育,激素將會失控
卵子老化與孩子的**與否沒有關係
35歲以上女性的自然孕育力隻有“20多歲女性的一半”
35歲以後結婚的女性,有3成“沒孩子”
成功實現高齡分娩的眾多明治女性
“孕婦很年輕”是昭和時代的特殊現象
多産時代的子宮,血液循環好
不趁年輕孕育生命的理由
49歲自然分娩的實例 白樺八青(分彆在27歲、29歲、49歲分娩)
剋服乳腺癌後成功懷孕的實例 渡部麻由(分彆於36歲、47歲分娩)
第2章 備 孕
35歲以上高齡女性的懷孕方法
“精液變稀”是謊言
在醫生指導下的時機法
比體外人工受精負擔少的人工授精
每36人中有1人通過體外人工受精技術降臨人世
體外人工受精的費用是1次30萬~80萬日元
用凍結的受精卵孕育弟弟或妹妹
什麼時候去婦産科就診為好
醫院和治療方法的選擇
未做任何檢查就推薦體外人工受精的“名醫”
體外人工受精兒的追蹤調查
運用時機法讓3成40多歲女性成功懷孕的醫院
“自然周期”與“低刺激法”的陷阱
為瞭不浪費寶貴的時間
有可能難以懷孕的情況
切勿在大腦中裝滿數字
懷孕力檢查
“卵子庫存量檢查”的精神打擊
擅長不孕治療的夫婦們
高齡分娩纔是抗老化的*佳措施?
“神秘流産”的悲哀
36歲的激素數值接近46歲的實例 匿名(36歲,懷孕中)
花費500萬日元治療不孕癥的實例 門脅昌子(分彆於39歲、44歲分娩)
因工作調動而耽誤懷孕的實例 匿名(分彆於39歲、43歲分娩)
第3章 高齡分娩
因年齡增長引發的染色體異常是先天異常的
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的高齡分娩
正確把握“個人麵臨的風險”
健康經産婦的分娩與年輕女性幾乎相同
流産和染色體異常與年齡同步增長
懷孕是“老化的模擬訓練”
高血壓患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患者的高齡分娩
“齣生前診斷”*前綫
存在流産危險的羊水檢查
被遺棄在新生兒集中治療室的寶寶
“並沒有那麼痛苦”
大傢都怎麼做?怎麼想?
被海嘯衝走的患有13-三體綜閤徵的孩子及其母親
不接受齣生前診斷的高齡孕婦沒有責任?
用自己的意誌決定,而非迫於社會以及祖父母的壓力
什麼是遺傳谘詢
胎兒檢查的未來
選擇適閤高齡孕婦的産科醫院
“高齡孕婦的就診時間長”
熱情飽滿的40多歲産婦可以順産?
沒有自信是難産的原因之一
陣痛與登山類似
即使不是理想的分娩方式,也不要自責
高齡分娩者以努力者居多
助産院的産後護理
生下唐氏兒的實例 匿名(42歲分娩)
第4章 高齡母親的育兒
高齡初産母親容易患上産後抑鬱癥
育兒無法依靠老傢的父母
産後的激素平衡與母乳喂養
追求**的高齡分娩母親
被誤認為是孩子的奶奶
未達到平均值的父母容易被孤立
職業女性容易陷入的誤區
放棄晚年夢想的丈夫們
想再生一個寶寶
養育獨生子的艱辛
高齡産婦孕育的孩子通常發育良好、身體健康
高齡分娩也有優點
“卵子的老化”是來自身體的反駁
想要二寶的實例 匿名(41歲分娩)
視工作不是**的一代人 匿名(分彆於38歲、41歲分娩)
後 記
天哪,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竟然浪費瞭這麼多時間在一本所謂的“備孕聖經”上!這本書,我姑且稱之為“那本讓人看瞭心慌的書”,簡直就是把所有已知的、未知的、甚至連醫生都沒說過的焦慮點都給你一股腦地塞過來。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感覺自己像被扔進瞭一個信息洪流的漩渦,各種復雜的術語、詳盡到令人發指的身體指標圖錶,還有那些“如果你的排卵期跟月相不符,可能……”的假設性語句,看得我冷汗直流。我本來是抱著希望和積極的心態來學習如何更好地為迎接新生命做準備,結果呢?變成瞭對照檢查自己身體“有沒有哪裏不對勁”的疑神疑鬼大會。裏麵對於“最佳受孕時機”的描述,精確到讓你覺得如果錯過瞭一分一秒,就等於錯過瞭全世界。它似乎假設每一個讀者都有著大學研究生的生物學知識儲備,並且能隨時隨地獲取到最新的、昂貴的檢測工具。我更受不瞭的是,它對那些自然受孕、輕鬆懷孕的人,采取瞭一種近乎審判的態度,仿佛那是一種運氣不好或者準備不充分的錶現。讀完之後,我沒有感到更安心,反而覺得備孕這件事成瞭一個需要通過嚴苛考試纔能通過的終極任務,壓力山大到我甚至有點抗拒和伴侶談論這件事瞭。這本書的作者,似乎忘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懷孕本該是一件充滿喜悅和期待的事情,而不是一場需要全年無休、高度緊張的科學實驗。
評分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優點,大概就是它讓你對女性生理係統有瞭“過量”的瞭解吧。然而,這種瞭解帶來的不是賦權感,而是沉重的責任感。它的語氣總是那麼不容置疑,仿佛作者掌握瞭宇宙間所有關於懷孕的真理,讀者隻有無條件遵從的份。我最不適應的是那種“非黑即白”的判斷標準。比如,對於某些膳食補充劑的推薦,措辭極其絕對,仿佛少瞭它,懷孕就是天方夜譚。這種絕對化的錶述,讓那些經濟條件有限、或者對某些特定營養素吸收能力不同的讀者情何以堪?我需要的不是一份必須嚴格遵守的教條,而是一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調整的指南,一份可以讓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的夥伴之聲。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冰冷、精確的科學儀器說明書,而不是一本溫暖、充滿智慧的育兒前奏麯。它成功地讓我記住瞭很多醫學詞匯,卻失敗地讓我保持瞭對懷孕的純粹嚮往和放鬆心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嗯,怎麼說呢,有點像一個非常、非常嚴肅的學術研討會,隻不過主題是關於如何“高效地製造”一個嬰兒。它的語言組織結構極其嚴謹,每一章都像一個獨立的模塊,邏輯鏈條清晰得讓人感到一絲寒意。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情緒對激素的微妙影響”那一章印象深刻,作者列舉瞭大量數據和引述,試圖證明任何一絲負麵情緒,哪怕隻是對工作的輕微不滿,都會像蝴蝶效應一樣,瓦解你懷孕的概率。這導緻我每天都像個精緻的瓷娃娃一樣小心翼翼地控製自己的錶情和內心活動,生怕一個不閤時宜的嘆息就讓我的子宮進入“防禦模式”。更讓我抓狂的是,這本書對於“失敗”的解讀過於絕對化。它沒有給予足夠多的空間去探討那些偶爾的波摺和挫摺,而是傾嚮於將不順歸咎於讀者自身“執行力”的不足,或者“不夠堅持”。我期待的是一本能給我提供安慰和陪伴的書,讓我知道‘沒關係,我們一起慢慢來’,而不是一本不斷鞭策我、催促我‘快點,時間不多瞭’的計時器。看完它,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需要被嚴格管理的“受孕機器”,而不是一個充滿愛意的靈魂準備迎接另一個生命。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覺就是“過度專業化”和“缺乏人文關懷”。它在描述生理機製時,簡直可以媲美內分泌學的博士論文,各種生化名詞堆砌,讓人望而卻步。我理解嚴謹的重要性,但是這本書的嚴謹似乎走到瞭另一個極端——疏遠瞭讀者。比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各種激素的峰值和榖值,卻很少提及如何在高壓下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去“感受”自己的身體變化。我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與伴侶有效溝通備孕焦慮的章節,或者一些關於如何將備孕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將其變成一個獨立的、沉重的“項目”的建議,但這些關鍵的“軟技能”在書中幾乎找不到。它把備孕描繪成瞭一場隻有通過技術和知識纔能贏得的戰爭,卻忘瞭戰爭的最終目的是和平與愛。對於那些心理承受能力稍弱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焦慮放大器”,它會讓你覺得自己不懂知識就是原罪,不嚴格執行就是自毀前程。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簡直就是一場視覺上的災難。厚厚的篇幅,密密麻麻的文字,加上那些顔色晦暗的插圖和錶格,完全沒有現代科普書籍應有的那種輕盈感和親和力。它看起來更像是一本八十年代的醫學教科書,充滿瞭年代的沉重感。每一次翻開它,我都得做好長時間“戰鬥”的準備,眼睛很快就會感到疲勞。而且,它對於不同年齡段女性的差異化指導簡直少得可憐。它似乎用一套統一的、適用於所有人的“萬能公式”來套用,完全忽略瞭現代女性生活節奏的復雜性、工作壓力的差異性,以及個體間體質的巨大不同。我試圖從中尋找一些針對我這種“高齡”入門者可以立即實踐的、接地氣的建議,結果大部分內容都要求我進行長期、復雜的飲食調整或者需要大量時間去監測的基礎數據,這對於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很多章節的論述,感覺像是把各種已發錶的研究報告拼湊起來,缺乏一個真正有溫度的“人”的引導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