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广军 著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近代中国
  • 东北历史
  • 社会文化
  • 宗教研究
  • 传教士
  • 社会变迁
  • 区域研究
  • 历史学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88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36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东北开展布道活动。从1866年到1931年,在半个多世纪内,传教士们为了顺利发展教务,在东北地区除了积极布道以外,还开办了多种社会事业辅助传教。传教士在近代东北半个多世纪的传教活动,给东北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东北社会也对基督教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是研究1866-1931年之间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关系的专著。

内容简介

  1866至1931年,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除积极布道外,还开办医院、学校、慈善等社会事业辅助传教。在此过程中,基督教为了适应新的条件,不断调整自己,最终逐渐融入东北社会,并对东北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同时,东北社会在接纳基督教的过程中,也以自身的方式对其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本土文化自身不断扬弃的结果,也是基督教不断自我调整、适应本土文化的结果。

作者简介

  邱广军,1969年生,辽宁凌源人,历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东北地方史。先后在《史学月刊》《历史教学》《东北师大学报》《黑龙江民族丛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一部,主持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参加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目录

绪论
一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选题旨趣
二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基督教传人东北及其发展
第一节 资本主义扩张与基督教近代人华
第二节 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
第三节 近代东北的自立教会

第二章 东北的基督教会组织
第一节 长老会的教会组织
第二节 其他统系的基督教会组织
第三节 教会组织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章 基督教在东北的布道活动
第一节 布道活动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布道活动的开展情况
第三节 本土布道人员的培养

第四章 东北的基督教教育事业
第一节 基督教兴办教育的原因
第二节 教会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第三节 教会教育对东北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东北的基督教医疗事业
第一节 基督教开办医疗事业的动因
第二节 基督教开办的医疗事业
第三节 教会医疗事业对东北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 东北的基督教慈善事业
第一节 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缘起
第二节 基督教在东北开办的慈善事业
第三节 基督教慈善事业对东北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 东北的反教会斗争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前的反教会斗争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期间的反教会斗争
第三节 非基督教运动期间的反教会斗争

结语
附录一:近代中国东北主要基督教差会及传教士
译名对照(1866一1931)
附录二: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大事编年(1866-1931)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山海之间:近代中国东北的文化交融与社会变迁(1866-1931)》 在中国近代史的宏大画卷中,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复杂的民族构成,承载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从1866年到1931年,这六十余载的岁月,既是旧秩序逐渐瓦解、新思潮涌动的时期,也是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激烈碰撞、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本书《山海之间:近代中国东北的文化交融与社会变迁(1866-1931)》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东北地区所经历的深刻社会变革,特别是不同文化元素在此地交汇、激荡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群体或单一事件,而是力求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审视东北社会的整体转型。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如何适应、抗争或被裹挟。东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中华文明的北方门户,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天然试验场,更是在西方列强东进浪潮中首当其冲的区域之一。 一、 历史背景下的东北:变局与开端(1866-1900) 1866年,距离本书所关注的时代起点并不遥远,中国正处于晚清动荡的转型期。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未平,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渗透日益加剧,都对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东北地区,这一时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长期以来,东北被视为“龙兴之地”,在清朝统治下,其开发与管理有着特殊的历史脉络。然而,随着国门被打开,列强的经济和政治触角开始延伸至东北。沙俄在北方的势力扩张,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野心勃勃,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在贸易和传教方面的活动,都为东北社会带来了新的变数。 这一时期,东北的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受到冲击。传统的农耕经济、家族制度、以及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在新的外部压力下,显露出其脆弱性。与此同时,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以及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也开始悄然传入。这些新旧元素的碰撞,为东北社会的未来走向埋下了伏笔。 本书将重点考察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初步变革。例如,边境贸易的发展,新兴城镇的出现,以及一些地方官员在应对外部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同时,我们也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计、习俗,以及对外部变化的感知。 二、 转型加速的东北:社会结构的重塑与多元文化的涌现(1900-1920s) 进入20世纪,东北的社会变迁步伐明显加快。1900年的庚子事变,以及随后的八国联军侵华,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衰弱,也进一步加剧了列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争夺。日俄战争(1904-1905)的爆发,更是将东北推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战争的破坏和战后的格局重塑,对当地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战后,日本对东北的经济和政治控制力显著增强,其在交通、矿业、工业等领域的投资,极大地改变了东北的经济面貌。同时,随着铁路的修建和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东北,尤其是关内移民的到来,使得东北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多元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加速。 这一时期,东北的社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重塑。传统的士绅阶层逐渐式微,新兴的买办、商人、知识分子以及工人阶级开始崛起。新型教育机构的建立,新式报刊的传播,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出现,都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潮在东北的传播与活跃。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东北社会结构的变化,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形成与互动。我们将关注城镇化的进程,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多元文化的涌现,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居民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如何共同生活、交流、冲突与融合。无论是移民带来的原乡文化,还是本地原有的满、汉、蒙等民族文化,抑或是西方传入的新思潮,都在东北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 三、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社会思潮的激荡(1920s-1931)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力量都在不断壮大,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大地上纵横捭阖。在东北地区,民族主义的情绪也日益高涨,人们对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列强的侵略和日本在东北的特权,激起了东北人民强烈的反抗意识。各种救亡图存的运动在东北兴起,爱国团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等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也深刻影响着东北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开始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东北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将考察各种爱国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不同政治派别在东北的活动。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东北的传播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影响,例如,关于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等观念的讨论,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东北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这一时期,东北的文化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活跃的面貌。新式文学、艺术、戏剧等开始在东北发展,许多进步的文化人士在东北开展活动,为当时动荡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传统的民间文化也依然存在,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四、 文化交融的视角:重塑东北的社会图景 贯穿本书的核心视角,是对“文化交融”的深入探讨。近代中国东北,绝非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孤岛,而是不同文明、不同生活方式的交汇点。本书将超越简单的“西方影响中国”或“中国传统文化抵抗西方”的二元论,而是着眼于更复杂的互动过程。 这种交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习俗的变迁: 新的服饰、饮食、娱乐方式,与传统的衣食住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东北生活图景。例如,西式建筑在城镇的兴起,与传统民居并存;新式餐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但也保留了许多地方特色。 思想观念的更新: 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相互碰撞、吸收,催生了新的思想火花。许多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思想的同时,也试图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宗教信仰的演变: 除了传统的佛教、道教,一些外来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东北地区也开始传播。本书将分析这些宗教在东北的传播过程,它们如何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育模式的革新: 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培养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新式教育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本书将通过大量史料,包括地方志、报刊、回忆录、个人信件等,细致描绘这些文化交融的生动场景。我们力求展现的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东北社会,它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重塑自身,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景观。 五、 结论:东北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山海之间:近代中国东北的文化交融与社会变迁(1866-1931)》认为,1866年至1931年的东北,不仅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地理区域,更是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碰撞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外来、保守与激进,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也折射出整个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东北社会变迁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更加立体、多元、生动的近代中国东北图景。我们关注宏大的历史趋势,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我们审视外在的冲击,也探究内在的演变。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近代史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在历史的洪流中,文化交融的力量如何塑造了社会的形态,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对“边缘”叙事的关注。在主流的历史叙事中,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往往被简化为一种文化冲突或政治工具的象征,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它如何渗透到东北社会结构的最基层,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家族伦理以及地方政治力量产生了错综复杂的互动。作者对不同教派的传播策略、传教士的个人经历以及中国信徒的社会身份转变有着极其细致的描绘。读到一些关于信徒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的章节时,我深感共鸣,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普通人在信仰选择上的叹息与抉择。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分析变得饱满而富有情感张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当时的政治地理格局和宗教学术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一旦跨过这道门槛,你就会发现作者的逻辑推演是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他对于1866年到1931年这一时间段的选择,精准地卡在了清末改革的萌芽期到“九一八事变”前夜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尤其是在分析基督教教会在城市发展和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时,作者展现了超越传统历史学范畴的跨学科视野。书中对具体地名、家族谱系的梳理,简直是汗牛充栋,显示出作者长期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的功力。对于想深入研究东北近代社会转型,尤其是社会组织形态演变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内容呈现,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老派学术研究的严谨美学。纸张的厚重感和印刷的清晰度,让人在翻阅时有一种踏实的满足感。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而言,虽然有些专业术语需要查阅,但作者的行文结构清晰,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如沙俄势力渗透、日本殖民预兆)与微观的教会活动结合起来,让人看到一个“大历史”下的细小齿轮是如何运转的。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教科书里通常不会涉及的,它让我们得以窥见近代东北社会肌理深处的细微纹理,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真实面貌的窗户。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欣赏的一点是其叙事的平衡性。它没有简单地将基督教视为“救世主”或“侵略者”的二元对立视角。相反,作者极为审慎地处理了本土化和文化适应的议题。通过分析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医疗体系的建立以及信徒群体内部的等级分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性是如何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被不同群体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接收”和“重塑”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教会医院与传统中医诊所在社区中的竞争与合作时所采用的那种冷静的笔触,它揭示了权力、知识和医疗资源如何在近代社会重组中进行博弈。读完后,我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和辩证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朴实的字体,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东北近代史,特别是宗教在其中的角色非常感兴趣。拿到手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的考证非常扎实,大量的史料被引用和梳理,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叙事框架。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一步步走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口述历史,将那些遥远的事件和人物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那些零散的资料串联起来,形成如此有说服力的论点。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