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汴京残梦 港台原版 汴京殘夢 黄仁宇 台湾联经 华文历史武侠小说

【中商原版】汴京残梦 港台原版 汴京殘夢 黄仁宇 台湾联经 华文历史武侠小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仁宇 著
图书标签:
  • 黄仁宇
  • 汴京
  • 历史小说
  • 武侠小说
  • 台湾联经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汴京残梦
  • 黄仁宇作品
  • 华文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联经
ISBN:9789570850581
商品编码:25388426156

具体描述

《汴京殘夢》(三版)

作者:黃仁宇                繪者: 黃仁宇

出版地:台灣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7/12/2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50581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黃仁宇作品

規格:平裝 / 296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歷史/武俠小說> 華文歷史小說

內容簡介

比動畫版更生動鮮明的小說版《清明上河圖》

史學大師黄仁宇用考據的態度,

細膩的筆法,

再現北宋汴京的繁華風情,

敘述一段才子畫師與深閨公主之間的綺愛殘夢。

一幅流傳千年的長畫卷,

繪出了汴京的繁華盛景,

預言了亂世的即將到臨。

傳說,在畫中的一隅,

還隱藏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思念……

北宋末年,年輕學子徐承茵來到繁華熱鬧的首都汴京參加會試,卻遇到朝廷更換法度,廢科舉、改從學校訓練人才。他誤打誤撞入了畫學,以繪畫的專長,參與描繪汴京的工作。在翰林學士張擇端的帶領下,他用心觀察汴京街頭的眾生像:酒樓、客棧、牛車、小販、船隻、駝隊……。很快地,一幅描繪盛世萬象的《清明上河圖》,逐漸躍然紙上。

有一天,宮中傳來聖旨,徽宗摯愛的小女兒柔福帝姬,要求將自己以婢女之姿畫入圖中。反對這個無理要求的徐承茵決定入宮,向皇上進言,卻陰錯陽差地見到了柔福帝姬本人。一個養在深閨的公主為何如此要求?徐承茵會被她感動而為她畫像嗎?從一眼的邂逅,愛苗便已滋長,公主與畫師的愛戀,透過紙上傳情。

然而,他們無法預料的是,亂世的烏雲已然罩頂。北宋欽宗靖康元年,金陷汴京,擄走徽、欽二帝,以及皇室、後宮三千人北去。過去的汴京,只在畫卷中長存,而曾經的愛戀,則默默地,藏在畫中的一隅。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

英文名Ray Huang,191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1936年,考上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期間在長沙《抗戰日報》擔任記者。1938年,考入成都中央軍校,1943年,擔任中國駐印度遠征軍新一軍上尉參謀,常為《大公報》報導戰事;1946年,至美國進修,畢業後曾任國防部參謀;1952年,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新聞系學習,後轉至歷史系,1964年獲得博士學位。1967年,經由余英時教授的推薦,進入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分校擔任副教授;期間曾至英國劍橋協助李約瑟搜集整理研究有關《中國科學與衣冠文物》的材料。197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參與《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撰寫明朝部分。

1981年,《萬曆十五年》英文版在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歷史類好書提名,1982年和1985年分別出版中文簡體版及中文繁體版,從此黃仁宇在兩岸一舉成名。另有《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等歷史著作,並曾以筆名「李尉昂」發表歷史小說《汴京殘夢》與《長沙白茉莉》。2000年1月8日,病逝美國紐約,享年82歲。


好的,这是一本与您提到的图书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详细描述了另一部作品的内容、背景、主题和风格。 --- 【新书推介】《大河之殇:黄河流域生态变迁与历史命运》 作者: 王守仁 出版社: 世纪文丛社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附带大量历史地图与生态摄影 定价: 128.00 元 页数: 680 页 --- 导言:文明的摇篮与巨龙的叹息 《大河之殇:黄河流域生态变迁与历史命运》是一部深刻洞察中国文明发展脉络的史诗性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段特定的王朝兴衰或某一位英雄的传奇,而是将视角投向一条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地理实体——黄河。本书通过跨学科的严谨研究,结合地质学、水文学、考古学、社会学与环境史学的最新成果,全景式地展现了黄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其生态环境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形态、节奏与局限,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反作用于这条母亲河,并最终引致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后果。 本书核心观点在于,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古代王朝的兴衰与农民起义的周期性爆发,必须将环境因素置于核心地位。黄河的泥沙淤积、泛滥改道,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驱动历史进程的强大非人力因素。 第一部分:远古的回响与初期的和谐(史前至夏商周) 本部分追溯了黄河文明的起源。作者详细考证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早期聚落的选址偏好,论证了早期人类对黄土高原特定地貌的适应性策略。重点探讨了早期的水利技术——如简单的引水灌溉与筑堤技术——如何在有限的生态承载力内,支撑了早期国家的诞生。这一阶段的生态关系,相对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之中。黄河的“善意”滋养了早期农业,但也埋下了日后灾难的伏笔。 第二部分:大一统的代价:治水与集权的共生(秦汉至唐宋) 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对粮食安全的国家需求与黄河的治理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深入分析了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在“治水”问题上采取的策略。作者指出,历代统治者对黄河的治理,往往是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工具,修筑和维护庞大的堤坝系统,需要调动空前的劳动力和财政资源。 然而,这种“人定胜天”的工程思维,虽然在短期内控制了水患,却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下游的沉积速度。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进一步改变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地理格局,使得中原腹地的生态压力与漕运依赖性达到了顶峰。书中通过对唐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精细描绘,揭示了水患治理的悖论:越是试图完全控制河流,河流一旦失控,其反扑的力量便越是具有毁灭性。 第三部分:生态压力下的社会重构(宋元明清) 宋代以后,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如玉米、番薯的引进),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问题开始恶化。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详细论述了“坡地开垦”对黄河泥沙含量的历史性影响。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包括地方志中的旱涝灾害记录和官员奏折),构建了明清时期黄河水患与社会动荡之间的因果链条。洪水不仅仅意味着财产损失,更直接导致了流民的产生,进而成为清朝中后期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对黄河泛滥的研究,在这里转化为对社会控制与地方治理失败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分:现代化的挑战:人与河流的终极对决(近现代至今) 进入近现代,人类对河流的干预达到了新的高峰,表现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煤炭与重工业的开发对水资源与空气质量的冲击。本书客观分析了近代以来黄河治理工程的成就与遗留问题,例如下游的断流现象、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冲击。 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批判层面,而是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未来治理方案。他强调,未来的“治河”,不再是单纯的工程学问题,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在人类需求与生态极限之间重新划定边界的哲学与政治博弈。 本书特色与学术价值: 1. 跨学科的整合: 本书成功地将地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熔于一炉,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全新框架——“河流中心史观”。 2. 详实的史料支撑: 作者耗费数十年时间,梳理了海量的官方档案、水文记录以及地方志,数据详实可靠。 3. 宏大的叙事结构: 从地质时间的尺度审视人类文明的互动,使得叙事具有磅礴的气势和深远的启示意义。 4. 超越地域的关怀: 虽然聚焦于黄河,但其探讨的生态压力、资源分配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关系,对全球其他主要河流流域(如印度河、尼罗河)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大河之殇》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历史地理著作,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当代警示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任何对自然环境的傲慢与过度索取,终将以历史的沉重代价回归。阅读此书,如同聆听一条巨龙漫长而痛苦的叹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小说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叙事层次感。它不是一条直线走到黑的线性叙事,而是像多条河流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不同人物的线索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交汇、碰撞,产生出震撼人心的火花。从一开始略显缓慢的铺陈,到中段的冲突爆发,再到结尾处那种宿命般的收束,整个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严丝合缝。我尤其赞赏作者对环境描写的功力,那种湿润的空气、喧闹的市集、宫廷的肃杀,都通过寥寥数语跃然纸上。它对“侠”这个概念的诠释也很有新意,不再是单纯的快意恩仇,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秩序的维护或对自我良知的坚守。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了解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史实,因为它成功地激发了读者对历史细节的好奇心,远超一般娱乐性读物所能达到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信息看起来就很“专业”,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版本。然而,内容上的精彩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真实可信的“江湖”。这里的侠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对朋友的义气,对家人的责任,甚至是面对强权时那份不屈的傲骨。黄仁宇先生的名字在这里似乎是一个引子,它带来了历史观的深度,但小说本身的叙事语言却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完全没有那种纯粹学术著作的沉闷感。我读到几个关于忠义与背叛的情节时,简直是手心冒汗,完全沉浸在那种道德困境之中。这种文学上的处理,使得人物的行动动机极其复杂和可信。很多现代武侠作品为了追求新颖而显得矫揉造作,但这本却显得根基扎实,每一个招式、每一个计谋,似乎都有历史的影子作为支撑,厚重而不失灵动。

评分

这本小说简直是把历史的厚重感和江湖的恣意恩仇糅合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酣畅淋漓又不失深思。作者对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把握,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汴京的繁华与萧瑟之中。尤其是对人物命运的刻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个体,其复杂的心绪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时而如急流般紧凑激昂,让人屏息凝神,时而又慢下来,细细品味那些婉转的儿女情长与家国之思。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讲了一个武侠故事,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宋代风情画卷,你能在里面看到市井百态、权谋交织,甚至能感受到士大夫阶层的迷茫与挣扎。很多武侠小说读完后,情节很快就忘了,但这本书里的人物和场景,却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时不时还会跳出来,让人回味无穷。它做到了历史的严谨和文学的浪漫之间的完美平衡,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小说会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情节为了迎合“武侠”元素而过度虚构,削弱了历史的质感。但这部作品成功地避免了这种陷阱。它将“汴京”这一核心地理概念,打造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角色,它的繁华、它的衰败、它的敏感和脆弱,都通过书中人物的视角被细致地捕捉到了。阅读过程就像是一次穿越,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从盛世到乱世的过渡期的那种迷惘和焦虑。作者的笔触细腻之处在于,他没有把历史人物脸谱化,即便是大奸大恶的角色,也能让人窥见其人性中可悲的一面。而那些真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光芒也不是无瑕的,反而是在犯错、在犹豫中愈发显得真实可爱。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维度的,它既满足了对刺激场面的期待,又提供了对人性和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港台原版”几个字吸引,以为会是那种比较晦涩难懂的古典叙事风格,但没想到,这本书的文字是如此的流畅而富有张力。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反而像是被作者牵着手,不由自主地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和刀光剑影的世界。那些关于“残梦”的意象,贯穿始终,每一次重现都带来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善恶对决,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不得已的苦衷,他们的选择,无论对错,都带着那个特定时代的烙印。我尤其喜欢看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微小的个人情感之间的互动。比如,一场决定国运的战役背后,可能只是某位侠客为了一句承诺或一个眼神的纠葛。这种叙事技巧,让整部作品的格局瞬间打开,不再是孤立的江湖传说,而是与整个历史脉络紧密相连的史诗。看完之后,我得承认,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感和共情能力都提升了一个层次,不仅仅是看故事,更是在体验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