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1月1日)
平装: 20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64415320, 9787564415327
条形码: 9787564415327
商品尺寸: 24 x 17 x 1.5 cm
商品重量: 322 g
序
编者的话
修订版说明
上篇汪永泉先生授拳语录
一、总论
(一)武德为先
(二)老师“访”学生要三年,学生“访”老师要三年
(三)教拳先教武德
(四)虚心向前辈、同辈、晚辈请教
(五)揉手要有正确的目的
(六)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舒服、得意、大方
(七)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八)路子正,方法对
(九)杨式太极拳属内家拳一注重内功
(十)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不是神意气的集中
(十一)练拳主要是练神、意、气
(十二)意气为君,骨肉为臣
(十三)“气球”
(十四)注重“养”,避免“伤”
(十五)性命双修
(十六)追求无的境界
(十七)太极拳功夫有两个部分——知己之功与知彼之功
(十八)养生与技击——两种不同的练法
(十九)练太极拳的七个要求和步骤
(二十)随时随地练功夫
二、知己之功——松、“散”、通、空
(一)松
(二)“散”
(三)通
(四)空
(五)虚灵项劲
(六)开胸张肘、松肩阔背
(七)气沉丹田不是气压丹田
(八)轻松腰胯
(九)松垂散尾闾
(十)长三关竖三关
(十一)臂如鞭绳
(十二)灵活腕手
(十三)圆裆松膝
(十四)脚心吻地
(十五)松沉直竖,中正安舒
(十六)身形手势关系得当
(十七)方向明确
(十八)阴、阳、虚、实分明
(十九)动静相宜
(二十)呼吸自然
(二十一)开合任自由
(二十二)动作走螺旋
(二十三)姿势运行有四个步骤
(二十四)功夫须从架子出
(二十五)练太极剑须知
(二十六)练太极刀须知
三、知彼之功——听、问、拿、放
(一)以“中”碰“中”
(二)“中心”与“重心”要分清
(三)“中”不是固定的
(四)得“中”重要
(五)“气球”崩人
(六)手中气球代表“中”
(七)听、问、拿、放是术不是招
(八)“听”
(九)“问”
(十)“拿”
(十一)“放”
(十二)意念始终在对方身上
(十三)把对方当作球来接
(十四)听、问、拿、放的点及劲儿
(十五)九曲串珠
(十六)接手意在先
(十七)手的功能是侦察、掌舵、通劲儿,不是打人的
(十八)接手要轻,刺皮不刺骨
(十九)一接点中求,要点不要面
(二十)求侧
(二十一)“找缝儿”、“叫开门”
(二十二)通过接触点,掌控对方的“中”
(二十三)定和断
(二十四)“散”(san)
(二十五)化是为了发
(二十六)引进落空,揪劲根儿
(二十七)实中求虚,以虚带实
(二十八)拿、打1/3
(二十九)变点打劲源侧之侧
(三十)攻击点根据对方劲源确定
(三十一)时机和奥妙
(三十二)发劲儿是动神、意、气
(三十三)发劲儿是一松,不是一紧
(三十四)中指根出劲儿,手指指方向
(三十五)发劲儿“有球”、“有线”
(三十六)内线、外线和中线
(三十七)“枣核”、“杏核”
(三十八)扇面
(三十九)平圆、立圆、斜圆
(四十)劲儿要旋转前进
(四十一)劲儿要走平
(四十二)八种劲法的本质是内气
(四十三)掤劲儿
(四十四)捋劲儿
(四十五)挤劲儿
(四十六)按劲儿
(四十七)采劲儿
(四十八)捌劲儿
(四十九)肘劲儿
(五十)靠劲儿
(五十一)渗劲儿
(五十二)顺劲儿
(五十三)弹簧劲儿
(五十四)踏劲儿
(五十五)混合劲儿
(五十六)凌空劲儿”
(五十七)《三十字诀》
(五十八)乱环诀
(五十九)招术兼备,才能胜人
四、各种姿势动作的要领及用法
(一)预备势
(二)起势
(三)右踏
(四)揽雀尾
(五)单鞭
(六)提手上势
(七)白鹤亮翅
(八)搂膝拗步
(九)手挥琵琶
(十)进步搬拦捶
(十一)如封似闭
(十二)十字手
(十三)抱虎归山
(十四)肘底看捶
(十五)倒撵猴
(十六)斜飞势
(十七)海底针
(十八)扇通背
(十九)撇身捶
(二十)云手
(二十一)高探马
(二十二)左右分脚
(二十三)左右蹬脚
(二十四)进步栽捶
(二十五)左右打虎势
(二十六)双风贯耳
(二十七)野马分鬃
(二十八)玉女穿梭
(二十九)单鞭下势
(三十)金鸡独立
(三十一)白蛇吐信
(三十二)十字摆莲
(三十三)搂膝指裆捶
(三十四)上步七星
(三十五)退步跨虎
(三十六)转身双摆莲
(三十七)弯弓射虎
(三十八)合太极
下篇汪永泉先生拳照
一、拳照
二、剑照
三、师徒合影
四、生活照
附录
一、汪传杨式太极拳、剑、刀、枪谱
(一)太极拳名目
(二)太极剑名目
(三)太极刀歌诀
(四)四刀赞
(五)太极枪法
二、太极拳经典拳论
三、杨家太极功夫轶事
后记
内容推荐 汪永泉(1904~1987),杨式太极拳的传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汪永泉从7岁起随父一起跟杨健侯学拳,14岁时拜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为师,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真谛。他德艺双馨,是杨澄甫的得意门生。《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修订版)》上篇是作者刘金印于1977~1987年间随汪永泉学拳时用心记录的汪先生授拳语录,保持了原话的原汁原味,是难得的授拳精华;下篇则展示了汪老生前宝贵的拳照图像。
学习拳架时的不正确的练法,以及不正确的揉手方法,避免出现偏差而走入岐途。有些人对揉手没有正确的理解,认为揉手只是为了一争高下,因而在练习时,拳友之间往往容易产生误会和摩擦,甚至伤害身体。这种偏差是由于缺少教养或违反武德,而在揉手中掺杂了非太极拳的拆手、散打,以及反关节擒拿等招术,使揉手形成了较力的缘故。
不要误认为揉手就是专门学技击发人的,一味追求技击效果。这种错误理解和意图,有可能造成身体的宿疾。对此,青少年练习者应当特别注意。
练习揉手主要是为了“懂劲儿”,为了练成真正的太极功夫,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以致不择手段。我的老师杨澄甫说,揉手时,要用太极拳的功夫赢人,才能让对方口服心服。
(六)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舒服、得意、大方
编者按:所谓太极拳流派的特点,一般是从行拳的外部动作概括出来的。实际上它的内涵不只限于外部,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外相合”, “意气为君、骨肉为臣”。行拳是内在神、意、气运行的形式,是根据对拳术认识形成的一种风格,寻求的一种境界。需要从这种视角去理解“汪传”的特点。
编者的学拳记录中有两处记有汪永泉老师所说: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舒服、得意、大方。”他在整个授拳过程中,都贯穿着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和要求。因讲的问题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语句、用词有所不同,但总的精神是一致的。他常用的词有:自然、舒服、得意、大方、开展,以及舒展、舒适、合适、美观、轻灵、圆活……等等。每次用的字数多少也不一,有时四个字,有时六个字、八个字。
刘金印,男,汉族,河北唐山人。1930年4月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毕业。曾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副局级学术秘书、主编、期刊评审专家小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北京传统杨式太极拳研究会理事。现为北京永泉太极拳研究会理事、顾问。自幼喜爱武术。1956年开始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1981~1987年跟汪永泉先生学习杨式太极拳。并曾参加《杨式太极拳述真》书稿的讨论修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选用的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式”武术读物。我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很实在,感觉印刷质量也是上乘,纸张的触感比较细腻,即便是反复翻阅,应该也不会轻易损坏。不过,更吸引我的是那些穿插在文字之间的老照片和图示的清晰度。很多武术书籍的图版印刷出来后总会显得模糊不清,动作细节难以捕捉,但愿这本的图文排版能做到位,毕竟对于我们这些想在拳法上下点真功夫的人来说,清晰的视觉引导比华丽的辞藻重要得多。我已经期待着翻开内页,看看作者在图解上到底下了多少心思,能不能真正做到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而不是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如果能把那些精妙的步法和缠丝劲的细节捕捉得精准,那这份投入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不会过于仓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写一本如此厚重的武术专著,本身就值得尊重。我更关注的是它在“气功”与“拳法”结合的部分。很多练习者往往将气功视为辅助锻炼,而将拳法视为主要技击。但真正的内家拳,气功和拳法应当是阴阳互济、密不可分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在日常的站桩、行功中,去培养那种深层次的内在支撑力,以及如何将这种内在的松柔和蓄发力,无缝地嫁接到杨式推手乃至实战应用中去。如果作者能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将呼吸与动作精准同步的训练方案,哪怕只是理论上的指导,对于我们这些在修炼路上不断探索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练气为本,以形显气”的武学真谛。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练习太极的人,我发现很多出版物在介绍不同流派时,往往过于强调彼此的差异性,却忽略了它们共有的“武术根基”。我注意到书名中提到了杨氏、赵堡、形意等多个体系,这让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疑问:作者是如何在这看似多元的拳种中,提炼出一条连贯的、具有个人独特理解的脉络的?这需要极高的融会贯通的能力。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不同拳种招式的罗列,而是更高层次的——关于“一理通,万理明”的哲学思考和实践路径。如果作者能展示出一种“万法归宗”的视角,将不同拳种的核心理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它们在发力、听劲、借力上的异同及其互补之处,那这本书就能从一本单纯的技法书,升华为一部武术哲学著作。这种跨流派的比较和整合,无疑是对作者深厚功底的巨大考验。
评分我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往往卡在“意”与“形”的转换之间,总觉得文字描述的那个“劲儿”飘忽不定,难以把握。因此,我在选择这类书籍时,特别看重作者对内在心法的阐述是否深入且贴近实修者的体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例如,气沉丹田的境界,不同流派在理解和实践上往往存在细微差别,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杨氏太极的柔和与八极的刚猛进行有机结合或区分阐述的。如果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身旁悉心指点一样,用平实的语言,将那些玄妙的内功心法化为可操作的训练步骤,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更看重的是那种代代相传的“口诀”和“窍门”,希望能在字里行间寻找到那把开启武学之门的钥匙,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套路介绍。
评分我过去翻阅过不少关于太极剑的论述,很多都过于侧重于套路的演练,对于剑与身的配合、剑法的“引化”与“截断”等实战技巧着墨不多。武术兵器的练习,最关键的就是要练出兵器与身体融为一体的“延伸感”。如果这本书在讲解太极剑的部分,能够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特定的眼神、步法和腰胯的协调,使剑尖能够准确地“点到”或“穿透”预设的目标,哪怕只是通过文字和图示的模拟,也会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于赵堡太极的某些独特手法,我非常好奇它在兵器上的体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训练方法,比如如何练习“剑领人行”而不是“人持剑行”,如何区分“虚招”与“实招”在剑法中的运用,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套路动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