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1辑)
第16函:《一贯堪舆》,全3册
清石印本,[明]唐世友辑,240.00元
《一贯堪舆》,明唐世友辑。是书凡八卷,博采诸如《天机会元》、《统宗大全》、《真机玄机》等堪舆学经典计六十八种,其中如《一粒粟》、《李小卷》等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一贯堪舆》收集廖、赖、杨、曾风水名师和一脉相承的风水理论,以及风水大家所点葬的大地和具体的应验情况,是形家风水*的借鉴。是书载有六十三个实例,保留了诸多失传堪舆古籍的内容,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_- -- -_- -作为一名对传统学术抱有敬意的爱好者,我对唐完庚先生的学识自然是心存景仰的。能将八卷内容汇编成册,可见其考据之精深与梳理之细致。虽然我尚未进入文本的深层解析,但从目录的结构和篇章的划分来看,就能感受到这套书在体系构建上的严谨性。它不像某些当代整理的古籍那样,可能存在过度现代化的解读痕迹,而石印本的忠实呈现,意味着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个更贴近原貌的知识载体。这种“原生态”的呈现方式,对于希望探究古代学者思维路径的读者来说,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仅仅是能够拥有这份经过历史沉淀的学术结晶,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期待着未来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惊叹。文汇书局石印本,这本身就带着一种老派的匠心,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失厚重,墨色浓淡适宜,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沉稳与大气。我特别喜欢那种石印特有的细腻纹理,仿佛能触摸到雕刻师指尖留下的痕迹。八卷全的体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翻阅珍本的庄重感。虽然内容本身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把这套书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气息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每一卷的侧边裁切都整齐划一,装订处也极其考究,看得出当年排版和印刷的投入是巨大的。对于痴迷于古籍物理形态的收藏家来说,这套书单凭其“石印本”的身份,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了。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陈年气息,是新书永远无法比拟的,让人忍不住想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这份历史的厚度。
评分最近我正在研究古代的空间哲学与环境观,因此我对这类旨在系统梳理传统学问的巨著抱有极高的热情。光看这《一贯堪舆》的名称,就预示着其内容的广博与包容性。我设想,在八卷的篇幅里,必然涵盖了从宏观宇宙观到微观环境调适的完整体系。我尤其看重的是,这种成体系的论述,往往能展现出古人逻辑推演的完整性。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每一章的论述方式,但相信它会提供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中国传统空间智慧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不像零散的笔记,而是经过系统化提炼的智慧结晶,是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读物。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追求阅读仪式感的人。这套书的尺寸和重量,完美地契合了我对“大部头”的心理预期。它要求你必须在一方清净之地,铺开一张大桌,端正坐好,才能去翻阅它。这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过程本身的尊重。石印本的排版,字距和行距都保持着一种古朴的疏朗感,不像现在很多书籍为了省纸而挤压得密密麻麻。这种留白,反而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从容和有韵味。每次翻动书页,那种微弱的摩擦声,都像是与历史的低语进行着对话。这种体验,是电子阅读器无论如何也无法给予的,它关乎于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知识的传承之中。
评分我最近对手抄本和石印本之间的历史流变很感兴趣。石印技术在古代书籍传播史上占据了关键的过渡地位,它既保留了雕版印刷的精细,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复制的效率。所以,拿到这套文汇书局的石印本,我就立刻将它放在了研究古代出版史的样本队列中。我特别关注的是,在石印过程中,哪些细节被完美保留了下来,哪些部分因为技术限制而产生了新的形貌。这对于我们理解信息在不同媒介间的“转译”过程至关重要。即便抛开“堪舆”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谈,单就其作为一套艺术品和技术史的见证者,其历史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对“文献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