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慰苍先生金仁霖太极传心录
:82.00元
作者:金仁霖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304936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叶大密得意弟子,濮冰如、金仁霖、蒋锡荣、曹树伟,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
叶大密太极拳功法笔记;
孙存周、田兆麟、徐哲东、马岳梁的亲笔书信。
内容提要
○金仁霖的功法传授讲义,包括拳谱、拳照、要诀,拳学札记
○太极拳历史、源流、轶闻的严谨考证
○孙存周、田兆麟、徐哲东、马岳梁的亲笔书信
○叶大密老师太极拳功法笔记
目录
编 功法传授
柔克斋太极拳名目
辅助行功式
推手简言
散手行功式
太极剑谱
太极刀谱
武当对剑
杨家太极拳老谱
金仁霖拳学札记
第二编 溯端竟委
源流考
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
《陈长兴太极拳歌诀、总歌》出自《洪洞通背拳图谱》
宋的武当剑术和李景林的武当对剑法源流不同考
李亦《太极拳小序》写作时间考
校辩记
杨氏太极拳学者修改太极拳经典著作的例证
为《杨式太极是一家》补漏正误
《中国唐代三世七太极拳与剑术》辨伪
《苌氏武技书》重校记
……
拳人史话
闲记杂谈
第三编 见字如面
通信
日记
第四编 叶大密老师太极拳笔记选编
记奇遇李景林将军
语录
跌打损伤验方
太极刀名称歌
太极黏连枪
……
附录 我师慰苍
作者介绍
金仁霖,字慰苍,嘉兴人。1927年10月出生于嘉兴市南门祖居惟善堂。早年因体弱多病学练太极拳。1953年与蒋锡荣、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老师门下。上海的武术界将他们三人与叶大密老师早年的学生、杨澄甫先生的得意女弟子濮冰如老师,并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1958年,奉师命拜田兆麟老师。通过书信,向孙存周、马岳梁、徐哲东、徐致一等先生求证拳理拳史。
文摘
序言
从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理论书那样停留在空中楼阁,而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和深刻的见解,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潜移默化地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以往困扰我的疑惑,都在阅读的启发下找到了新的解决路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好书的最高境界。它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激发你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去验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过,对于理解某些更宏大的世界运作规律,有了一种全新的参照系和更稳固的基石,这是一种知识层面的结构性提升,带来的益处是持续且深远的。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他似乎懂得如何在我即将感到疲惫时巧妙地植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插曲,或者用一段极富哲理的思辨来提振精神。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引人入胜,仿佛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位经验老到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谈。行文风格多变,时而如潺潺溪水般娓娓道来,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时而又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结构。这种多层次的表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使得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理解和共鸣的切入点,不会让人感到知识的壁垒过于高耸难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露出雅致的质感,很符合我个人对经典著作的期待。纸张的选取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油墨印制清晰有力,即便是繁复的文字和图样,也都能保持极高的可读性。我特地在光线不同的环境下翻阅,发现即便是昏暗中,字体的边缘依旧锐利,这对于需要长时间研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装订部分的处理更是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平整而牢固,不用担心频繁翻阅会导致散页。整体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这种初次的物理体验,为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非常积极的基调,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探索那些深邃的智慧。封面色彩的搭配也很有讲究,既不会过于张扬,又能在书架上脱颖而出,散发着一种内敛而强大的气场。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魅力是另一种层面的享受,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和美感。作者的遣词造句,常常能带给人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种用词的精准度和意境的营造,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深感文字力量的强大。很多段落反复吟诵,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如同品鉴上好的茶饮,初饮清苦,回味悠长。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定义,往往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直击要害,其力量远胜过冗长的大段铺陈。这种精炼到极致的文字表达,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训练了读者的思维,让我们学会如何用最简洁有力的方式去捕捉和表达核心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层次分明,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完全没有那种东拉西扯、思路跳跃的散乱感。作者似乎在构建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每读完一个章节,就如同登上了新的平台,视野豁然开朗,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整体的架构和彼此之间的关联。特别是那些涉及复杂体系的介绍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模型建构,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对于我们这种习惯于具象思维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顾前文,惊叹于作者是如何将看似分散的元素,巧妙地编织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主题的全面掌控力,让人在阅读中充满了安全感和信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