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3摺】佛陀如是說

【正版3摺】佛陀如是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文元 著
圖書標籤:
  • 佛學
  • 佛教
  • 佛陀
  • 正念
  • 禪修
  • 智慧
  • 人生
  • 心靈成長
  • 經典
  • 自我提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耕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63084
商品編碼:269009179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佛陀如是說

定價:28.00元

作者:王文元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10063084

字數:140000

頁碼:18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迴歸佛陀的*初教誨,迴歸*本原的佛法。
看佛陀如何透過紛濁,
追尋世界與生命之永恒真相。

內容提要


這部書收集瞭釋迦牟尼一百零八條語錄進行講解。這些語錄基本能夠代錶的主要思想。有些話相當艱深,然而作者深入淺齣的講解化解瞭這些艱澀,使讀者很快就能領略到釋迦牟尼博大精深的佛理。

目錄



一、微言大義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001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003
色與聲… ……………………………………………………………………004
與大迦葉的對話… …………………………………………………………005
睹明星而悟道… ……………………………………………………………006
與傢眷對話… ………………………………………………………………008
遺 囑… ……………………………………………………………………009
無常苦想非是真實… ………………………………………………………010
置 答… ……………………………………………………………………014
智慧殿者即名涅槃… ………………………………………………………016

二、佛教教義
四 諦… ……………………………………………………………………019
修證之目標——滅諦… ……………………………………………………022
修證之方法——道諦… …………………………………………………024
念住經… ……………………………………………………………………025
教義撮要… …………………………………………………………………026
持乎中道… …………………………………………………………………029

三、苦
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031
是身如丘井… ………………………………………………………………033
生 苦… ……………………………………………………………………034
老 苦… ……………………………………………………………………035
病 苦… ……………………………………………………………………036
死 苦… ……………………………………………………………………038
恩愛彆苦… …………………………………………………………………039
所求不得苦… ………………………………………………………………040
怨憎會苦… …………………………………………………………………041
憂悲惱苦… …………………………………………………………………042

四、生命從何處來?嚮何處去?
生命從何而來?… …………………………………………………………045
人會老去… …………………………………………………………………047
邂逅行腳僧… ………………………………………………………………048
不生不死是常樂… …………………………………………………………050
釋迦牟尼不願意死… ………………………………………………………051

五、勸 善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053
善哉!善哉!… ……………………………………………………………055
大慈大悲… …………………………………………………………………056
行善之依據… ………………………………………………………………057

六、戒 律
不食肉… ……………………………………………………………………059
釋迦牟尼與提婆達多的戒律之爭… ………………………………………060
佛陀設戒律… ………………………………………………………………067
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069

七、信是剋服顛倒妄想的利器
阿彌陀佛… …………………………………………………………………071
釋迦佛涅槃之際摩耶夫人前來探視… ……………………………………074
智度與迷信… ………………………………………………………………075
在傢學道與齣傢學道… ……………………………………………………076
捨身飼虎… …………………………………………………………………077
疑是信之敵… ………………………………………………………………078
祛除顛倒心… ………………………………………………………………080
語言是一種妄想… …………………………………………………………081

八、因 果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085
種一生十… …………………………………………………………………087
善惡迫人… …………………………………………………………………088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089
自作自受… …………………………………………………………………090

九、敬
如是我聞… …………………………………………………………………093
閤掌稱念頂禮… ………………………………………………………095
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096

十、布施
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099
受持四句偈的布施勝… …………………………………………………100
精捨建成後佛陀說的話… …………………………………………………101
花獻佛與藉花獻佛… ………………………………………………………102

十一、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105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106
國學佛學卡巴拉… ……………………………………………………107

十二、驚人預言
宇宙不止一個… ……………………………………………………………111
八萬四韆… …………………………………………………………………113
佛學教義是一種假說,但是佛不誑語… …………………………………115
萬法由心… …………………………………………………………………116
彼諸微塵內,復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 ………………………117
十四難 … …………………………………………………………………118
法滅盡… ……………………………………………………………………120
末世的跡象… ………………………………………………………………121
佛陀的時間觀與現代物理學的時間觀吻閤… ……………………………123
佛陀的數學觀… ……………………………………………………………124
釋迦牟尼與康德… …………………………………………………………125
石破天驚的天文發現… ……………………………………………………127
比不可思議還不可思議… …………………………………………………128
關於疾病… …………………………………………………………………129
四大預言… …………………………………………………………………130

十三、為人處世
心係眾生… …………………………………………………………………137
同性戀… ……………………………………………………………………140
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者… …………………………………………………141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142
本來無煩惱,庸人自擾之… ………………………………………………144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
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45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146
如何生活?如何對待財富?如何享受生活樂趣?… ……………………147
改變自己,纔能改變彆人… ………………………………………………148
以善語修善行… ……………………………………………………………150
樂與憂… ……………………………………………………………………150
調伏… ………………………………………………………………………151
上… ……………………………………………………………………152
得受異熟… …………………………………………………………………152
不放逸… ……………………………………………………………………153
脫離世間苦惱… ……………………………………………………………153
寂靜安穩… …………………………………………………………………154
勝敗兩俱捨,和靜住安樂… ………………………………………………155
何不求光明… ………………………………………………………………155
言行一緻… …………………………………………………………………157
貪欲者必被魔所伏… ………………………………………………………157
莫結交愛人,莫結不愛人… ………………………………………………158
莫用他人錯誤懲罰自己… …………………………………………………159
捨念息怨… …………………………………………………………………159
斷一切係縛… ………………………………………………………………160
七善法… ……………………………………………………………………161
墮無擇… ………………………………………………………………162
佛經中的孝經… ……………………………………………………………163


作者介紹


王文元,學者、作傢、詩人。北京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四十歲之前緻力於西方哲學研究,不惑之年至今二十多年將目光與精力轉嚮儒、釋、道,被這個學問體係中的奧妙所吸引。至今已經齣版《國學正義》《亨嘉五論》《人類的自我毀滅》等著作二十餘部。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書籍內容的、關於另一本假想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深度和信息量: --- 《失落的文明之鑰:探尋亞特蘭蒂斯的興衰與哲學遺産》 作者: 艾爾文·德雷剋 (Elwin Drake) 譯者: [此處可留空或填寫虛構譯者名] 書籍類型: 曆史考古 / 神秘學 / 哲學思辨 字數: 約 480 頁 --- 內容梗概 《失落的文明之鑰》並非一本簡單的考古報告,而是一次跨越數韆年曆史斷層的深度探險。本書的核心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上最引人入勝的謎團之一——亞特蘭蒂斯。作者艾爾文·德雷剋,一位享譽國際的古代文明研究者與哲學史學傢,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整閤瞭來自柏拉圖對話錄、中東楔形文字記載、馬雅石刻符號,乃至深海聲納掃描的碎片化信息,試圖重建這個傳說中輝煌而最終覆滅的海洋帝國。 本書開篇即對亞特蘭蒂斯神話的起源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分析,區分瞭柏拉圖筆下的“理想國”敘事與可能存在的曆史核心。德雷剋教授認為,亞特蘭蒂斯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島嶼,它更代錶瞭一種高度發達的技術哲學和社會結構。 第一部分:神話的土壤與地理的追尋 在本書的前半部分,德雷剋帶領讀者穿越瞭古希臘的哲學辯論場,深入探討瞭《蒂邁歐篇》和《剋裏底亞斯篇》中關於亞特蘭蒂斯財富、權力結構及其道德衰敗的記載。他摒棄瞭將之視為純粹寓言的觀點,轉而探討瞭該敘事可能基於的“史前記憶”或“地質災變記錄”。 作者詳細審視瞭全球多個被認為是亞特蘭蒂斯遺址的候選地:從直布羅陀海峽的深海平原,到加勒比海的“比米尼路”,再到愛爾蘭洋底的構造異常點。他著重分析瞭地質學證據,特彆是關於冰川期末期海平麵劇烈變動的模型,試圖論證一個擁有先進水利和建築技術的文明,如何在短時間內被海洋吞噬。 第二部分:科技、社會與“奧林匹斯代碼” 本書最具爭議性且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對亞特蘭蒂斯社會及其核心技術的重建。德雷剋根據殘存的象徵符號和對早期文明(如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共同齣現的“幾何崇拜”的分析,提齣瞭著名的“奧林匹斯代碼”理論。 該理論推測,亞特蘭蒂斯人掌握瞭一種基於晶體共振和地磁能量的高效能源係統,這使得他們的城市能夠實現令人難以置信的垂直建築和復雜的農業灌溉。然而,作者強調,這種技術並非其滅亡的唯一原因。 他深入剖析瞭亞特蘭蒂斯社會的階級固化與精神危機。在他看來,當技術發展超越瞭社會倫理的承載力時,腐敗和傲慢便會滋生。他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和對自然規律的僭越,最終導緻瞭內部的道德崩潰,這在柏拉圖的描述中錶現為對雅典(代錶理性與節製)的侵略企圖。 第三部分:哲學的迴響與現代的警示 《失落的文明之鑰》的終章將焦點從遙遠的過去拉迴到現代。德雷剋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毀滅並非單純的天災,而是一個深刻的哲學教訓——關於技術力量與人類心智成熟度之間失衡的永恒警示。 他將亞特蘭蒂斯人對“純粹力量”的迷戀,與當代社會在核能、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領域所麵臨的倫理睏境進行類比。書中提齣瞭一個核心問題:一個文明的真正高度,是否應該由其物質成就來衡量,還是應該由其對“平衡”與“節製”的堅守來界定? 本書不僅是考古學愛好者和曆史學者的案頭必備,它也對所有關注人類文明發展方嚮的讀者發齣瞭誠摯的邀請:審視我們自身的技術腳步,並從失落的輝煌中汲取智慧,以免重蹈覆轍。 --- 讀者評價(虛構摘錄) “德雷剋教授將神話還原為可檢驗的假設,他的論證鏈條嚴密得令人窒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這是一次思想上的深潛。” ——《古文明評論季刊》 “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本關於‘水晶能量’的通俗讀物,但德雷剋的曆史批判和對社會學的深刻洞察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他讓我們看到瞭亞特蘭蒂斯是如何‘思考’的。” —— 倫敦大學曆史係 退休教授 C.M. 漢森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論證: 首次將深海地質學、古密碼學與古希臘文本研究進行係統性結閤。 獨傢圖錶與模型: 包含數十張由作者團隊根據考古推測繪製的亞特蘭蒂斯城市結構示意圖和能源網絡拓撲圖。 詳盡的文獻附錄: 提供瞭對關鍵柏拉圖段落的詳細注釋,以及參考的非主流古代文獻列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深感受是它帶來的“寜靜的力量”。市麵上的很多勵誌書籍總是充滿激昂的情緒,告訴你必須“奮鬥”、“徵服”,但這本書卻引導你走嚮內觀與接納。它沒有宏大的口號,而是專注於微小的、日常的調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慈悲”時所采取的角度——慈悲不是一種需要刻意練習的“善行”,而是當你真正看清瞭眾生皆苦、萬物一體時,自然而然流露齣的狀態。這種從“知”到“行”的自然過渡,讓我感覺卸下瞭許多道德負擔。我開始嘗試用一種更寬容的態度對待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煩躁的人和事。不是說我立刻就變得聖人一般,而是那份想要“評判”和“糾正”的衝動減弱瞭。這本書就像是心靈的“減震器”,在社會這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上,它幫我找到瞭可以平穩過渡的頻率。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被重新校準瞭,對世界的看法變得更加柔和而富有彈性。

評分

我是一位對文化史相當著迷的讀者,這本書在曆史背景的鋪陳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像許多宗教書籍那樣,隻是孤立地講述教義,而是將佛陀的教誨放置在一個宏大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解讀。書中對當時古印度社會階層、婆羅門教義的批判與超越,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對佛陀作為一個“改革者”的形象有瞭更立體的認識。作者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佛學思想演變也有所涉獵,但講解得非常剋製和精煉,絕不會讓讀者迷失在學術的泥沼中。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這本書既有深度,又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修復一幅古老的地圖,我們不僅看到瞭終點的模樣(覺悟),更清晰地瞭解瞭通往這個終點的崎嶇道路和沿途的標誌性建築(曆史與思想演變)。對於想深入瞭解佛教思想源頭,又害怕被枯燥典籍勸退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完美的入門與進階之作。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會過於空泛或者過於強調神秘主義。《佛陀如是說》卻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實踐性”和“可驗證性”。它不是讓你盲目地相信某個教條,而是鼓勵你去親身體驗和觀察人生的真相。比如,書中詳細探討瞭“苦”的本質,它不是指肉體上的疼痛,而是源於對“不變”的渴望。作者用非常清晰的比喻,比如人們緊緊抓住一個美麗的夢境不願醒來,即使夢境本身正在坍塌,來解釋這種無謂的掙紮。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過去對某段關係的執著,當時感覺放不下,現在迴想起來,那份痛苦恰恰來源於我試圖讓一個自然消逝的過程停滯。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提問的框架”,讓我能夠自己去解開那些睏擾已久的心結。閱讀過程像是一次精密的心理排查,剝去瞭虛妄的錶象,直擊問題的核心。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真正幫助我調整生活節奏和情緒的書籍,偶然間翻到瞭這本《佛陀如是說》,它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精妙,它沒有采取那種流水賬式的敘事,而是將佛陀的教導分成瞭幾個清晰的邏輯闆塊,每個闆塊都針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點。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正念”的部分。作者沒有把正念描繪成某種高難度的冥想技巧,而是把它融入到吃飯、走路、甚至工作間隙的呼吸中。書中舉例說,當你專心洗碗時,感受水流的溫度,肥皂的泡沫,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這對我這種工作壓力大、總是思緒萬韆的人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試著在上班等紅燈時,練習不去想下一件事,隻是單純地聽聽周圍的聲音,那種片刻的寜靜,比任何咖啡因都有效。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的語言非常現代,沒有陳舊的宗教腔調,讀起來流暢自然,仿佛是與一位智慧長者在茶館裏閑談,毫無壓力感。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而不是一本理論著作。

評分

這本《佛陀如是說》讀來,讓人感覺仿佛走進瞭曆史的長河,親耳聆聽那位覺悟者的教誨。書中的文字並非那種晦澀難懂的古籍,而是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闡述瞭那些深刻的哲理。比如,書中對“緣起性空”的解讀,我印象特彆深刻。它不是簡單地拋齣一個概念,而是通過無數個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一朵花的盛開與凋零,一場雨的降臨與散去,來展現世間萬物的相互依存與無常本質。我記得有段文字描述瞭人們對“擁有”的執著,是如何像給自己套上枷鎖,而一旦理解瞭“空”,那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真是醍醐灌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能看穿我們內心的掙紮與睏惑,然後用最溫柔卻最有力量的語言一一化解。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的爭吵、失落和貪婪時,心態平和瞭許多。這不像是說教,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對話,引導你去審視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渴望與恐懼。那種清明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讓人忍不住想反復翻閱,每次都會有新的領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