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 | 作者 | 周国华,宋沁馨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53780320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正在逐步被阐明,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的主力军,但不是所有的肿瘤患者都能从靶向药物的治疗中获得疗效。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直接决定靶向药物的疗效,所以对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是使用靶向药物的前提。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靶向药物的耐药更快,如何动态跟踪耐药突变的产生及其丰度变化是精准给药的重要内容。 与基因多态性检测不同,基因突变检测的难点在于“大海捞针”,即如何从正常基因组织已有的背景中检出少量的突变。为此发展了诸多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大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靶标序列的扩增,二是对扩增产物中的待测位点的识别。根据不同的扩增方法以及不同的序列识别方法产生了原理不同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如ARMS-PCR法、焦磷酸测序法、实时Invader法等,这些方法在分析灵敏度和特异性上以及在样品测定通量和测定成本上都具有较大差别,《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对常用及新发展的基因突变方法在方法原理、测定流程、注意事项和检测实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还融入了作者课题组多年来个体化用药相关基因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检测经验。 除此之外,《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还介绍了用于精准给药的液态活检技术,即用于单细胞测定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用于血液中低丰度基因突变检测的数字化扩增技术。这些前沿技术也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实时动态监测患者服用药物后的耐药基因突变情况。 随着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深入,新的给药理念正在改变传统的合理给药模式,使基于患者遗传信息的个体化给药上升为基于靶点动态特征的精准给药。为提高药学临床服务的质量,精准给药必须渗透到临床一线,但精准给药需要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支撑,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呢?我们想通过《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为广大临床药学工作者详细解答各类检测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性,使读者在全面了解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PAP技术 节 技术方法 一、基本原理 二、双向PAP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 三、多重剂量PAP技术 四、连接反应介导的PAP技术 五、基于PAP法的重测序技术 第二节 应用实例 一、MAP技术检测外周循环血中肿瘤突变标志物以监测非转移性癌复发 二、PAP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RT-PAP)检测体细胞突变 第三节 展望 第二章 ARMS技术 节 基于电泳检测的ARMS技术 第二节 基于荧光探针检测的ARMS技术 第三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 节 Roche454测序技术 第二节 IlluminaSolexa测序技术 第三节 AppliedBiosystemsSOLiD测序技术 第四节 HelicosBiosciencestSMS(TM)测序技术 第五节 PacificBiosciencesSMRT测序技术 第六节 OxfordNanopore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 第四章 数字化PCR技术 节 微球一微乳相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二节 微阵列式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三节 微液滴式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五章 基于纳米金探针的可视化检测 节 耦联模板扩增反应的纳米金探针检测技术 第二节 耦联信号扩增反应的纳米金探针检测技术 第三节 基于纳米金的试纸条技术 第四节 基于纳米金探针的生物条形码技术 第五节 基于纳米金的其他检测技术 第六章 基于核酸侵入反应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 节 级联核酸侵入技术 第二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切刻内切酶信号扩增法 第三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纳米金探针可视化检测法 第四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延伸链置换信号扩增法 第七章 焦磷酸测序技术 节 焦磷酸测序技术原理 第二节 焦磷酸测序检测仪器 一、商品化焦磷酸测序仪 二、自制单通道小型焦磷酸测序仪 三、自制8通道焦磷酸测序仪 第三节 焦磷酸测序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一、肿瘤分子靶向个体化治疗 二、病毒检测及耐药性鉴定 三、遗传疾病诊断 四、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 第四节 展望 第八章 液相芯片技术 节 概述 一、引言 二、技术特点 第二节 原理及应用 一、方法原理 二、应用实例 三、展望 第九章 微阵列芯片技术 节 微阵列芯片技术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分类 四、制作技术 五、基本操作原理 第二节 铺瓦式阵列技术 第三节 直接等位基因特异性荧光检测技术 第四节 辅助寡核酸链检测技术 第五节 基于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 第六节 基于肽核酸检测技术 第七节 微阵列芯片技术展望 一、药物基因组学与合理用药 二、微阵列芯片技术在合理用药中的应用前景 三、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微生物存在的问题 四、展望 第十章 COLDPCR技术 节 Full-COLDPCR技术和Fast-COLDPCR技术 第二节 Ice-COLDPCR技术 第三节 Temperature-TolerantCOLDPCR技术 第十一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节 RFLP-PCR技术 第二节 错配RFLP-PCR技术 第三节 巢式RFLP-PCR技术 第十二章 杂交链式反应技术 节 基本的HCR反应原理 第二节 HCR调控的荧光银纳米簇检测法 第三节 基于嵌二萘探针的HCR检测方法 第四节 耦联G四联体的HCR检测方法 第十三章 蓝白斑筛选技术 节 方法原理 第二节 应用实例 一、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二、肿瘤相关EGFR基因突变检测 第三节 展望 第十四章 液体活检技术 节 循环肿瘤DNA的检测 一、循环肿瘤DNA的来源与意义 二、循环肿瘤DNA的提取与富集 三、循环肿瘤DNA检测技术 四、循环肿瘤DNA在临床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节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 一、循环肿瘤细胞的来源与意义 二、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与鉴定 三、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 四、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第三节 外泌体的检测 一、外泌体的来源与意义 二、外泌体的提取与富集 三、外泌体检测技术 四、外泌体在临床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章 PAP技术 节 技术方法 一、基本原理 二、双向PAP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 三、多重剂量PAP技术 四、连接反应介导的PAP技术 五、基于PAP法的重测序技术 第二节 应用实例 一、MAP技术检测外周循环血中肿瘤突变标志物以监测非转移性癌复发 二、PAP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RT-PAP)检测体细胞突变 第三节 展望 第二章 ARMS技术 节 基于电泳检测的ARMS技术 第二节 基于荧光探针检测的ARMS技术 第三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 节 Roche454测序技术 第二节 IlluminaSolexa测序技术 第三节 AppliedBiosystemsSOLiD测序技术 第四节 HelicosBiosciencestSMS(TM)测序技术 第五节 PacificBiosciencesSMRT测序技术 第六节 OxfordNanopore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 第四章 数字化PCR技术 节 微球一微乳相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二节 微阵列式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三节 微液滴式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五章 基于纳米金探针的可视化检测 节 耦联模板扩增反应的纳米金探针检测技术 第二节 耦联信号扩增反应的纳米金探针检测技术 第三节 基于纳米金的试纸条技术 第四节 基于纳米金探针的生物条形码技术 第五节 基于纳米金的其他检测技术 第六章 基于核酸侵入反应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 节 级联核酸侵入技术 第二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切刻内切酶信号扩增法 第三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纳米金探针可视化检测法 第四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延伸链置换信号扩增法 第七章 焦磷酸测序技术 节 焦磷酸测序技术原理 第二节 焦磷酸测序检测仪器 一、商品化焦磷酸测序仪 二、自制单通道小型焦磷酸测序仪 三、自制8通道焦磷酸测序仪 第三节 焦磷酸测序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一、肿瘤分子靶向个体化治疗 二、病毒检测及耐药性鉴定 三、遗传疾病诊断 四、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 第四节 展望 第八章 液相芯片技术 节 概述 一、引言 二、技术特点 第二节 原理及应用 一、方法原理 二、应用实例 三、展望 第九章 微阵列芯片技术 节 微阵列芯片技术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分类 四、制作技术 五、基本操作原理 第二节 铺瓦式阵列技术 第三节 直接等位基因特异性荧光检测技术 第四节 辅助寡核酸链检测技术 第五节 基于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 第六节 基于肽核酸检测技术 第七节 微阵列芯片技术展望 一、药物基因组学与合理用药 二、微阵列芯片技术在合理用药中的应用前景 三、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微生物存在的问题 四、展望 第十章 COLDPCR技术 节 Full-COLDPCR技术和Fast-COLDPCR技术 第二节 Ice-COLDPCR技术 第三节 Temperature-TolerantCOLDPCR技术 第十一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节 RFLP-PCR技术 第二节 错配RFLP-PCR技术 第三节 巢式RFLP-PCR技术 第十二章 杂交链式反应技术 节 基本的HCR反应原理 第二节 HCR调控的荧光银纳米簇检测法 第三节 基于嵌二萘探针的HCR检测方法 第四节 耦联G四联体的HCR检测方法 第十三章 蓝白斑筛选技术 节 方法原理 第二节 应用实例 一、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二、肿瘤相关EGFR基因突变检测 第三节 展望 第十四章 液体活检技术 节 循环肿瘤DNA的检测 一、循环肿瘤DNA的来源与意义 二、循环肿瘤DNA的提取与富集 三、循环肿瘤DNA检测技术 四、循环肿瘤DNA在临床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节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 一、循环肿瘤细胞的来源与意义 二、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与鉴定 三、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 四、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第三节 外泌体的检测 一、外泌体的来源与意义 二、外泌体的提取与富集 三、外泌体检测技术 四、外泌体在临床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与科技感的银色线条交织在一起,让人一眼就觉得内容非同小可。初翻开来,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严谨且厚重的学术气息,仿佛直接置身于最前沿的实验室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部分对生命科学前沿挑战的精准概括,那种洞察力,绝非泛泛之辈可以企及。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堆砌名词,而是将复杂的生物学概念,用一种近乎诗意的逻辑链条娓娓道来。比如,对某些稀有遗传病的描述,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病理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分子层面的驱动机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实验方法的介绍,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流程概述,又不乏关键步骤的技术要点剖析,即便是对某一特定技术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其精妙之处。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悄然间得到了升级和重塑,对生命科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书籍应有态度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流程示意图,绘制得极其精美且逻辑清晰。很多复杂的信号通路图,如果不用图示来辅助说明,纯文字描述恐怕要晦涩难懂数倍。但在这里,图文结合得恰到好处,图例的标注清晰无歧义,即便是那些涉及多步酶促反应或复杂信号转导的图谱,也能让人迅速抓住核心脉络。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查阅专业资料的人来说,这种高水准的视觉呈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可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准,完全达到了国际一流专业教材的标准,这在国内的专业出版物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医学前沿动态的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完美平衡。它没有沉湎于已被证实成熟的技术细节,而是勇敢地探讨了未来几年内可能成为主流的、尚处于快速发展和验证阶段的前沿技术。特别是关于“耐药性突变预测模型”的部分,其引入的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思路,为传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开辟了新的视野。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把开启未来医疗大门的钥匙,不仅了解了“现在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未来应该如何探索”的无限遐想。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富有启发性的、对整个行业未来走向的深度报告,值得所有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深耕的人士珍藏和反复研读。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的,毕竟“基因突变检测”和“精准给药”这两个主题,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浩瀚的知识海洋。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异常顺畅,这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他似乎深谙如何将硬核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逻辑推演。书中对于不同检测平台的比较分析尤为精彩,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列举优缺点的肤浅比较,作者深入探讨了每种技术背后的物理化学基础和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与适用场景,这对于临床工作者或科研人员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个体化剂量优化模型”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融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数据支撑,使得“精准”二字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被量化、被实践的科学目标。翻阅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很久,因为书中的观点往往能引发对现有诊疗范式的深刻反思,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
评分我是在一个相对忙碌的时期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原本担心自己无法系统性地吸收。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展现出一种极强的模块化设计感。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模块,既可以单独深入研读,又能在整体框架下相互印证。这种结构上的灵活性,极大地适应了不同读者的学习节奏。例如,如果你只是想快速了解某一类突变检测的最新进展,可以直接切入相关章节;而如果想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开始,逐步过渡到高通量测序技术,再到临床应用的案例分析,整个路径是如此自然流畅,毫无割裂感。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使得原本可能显得跳跃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了坚实的逻辑桥梁,读起来感觉非常连贯和舒服,很少有那种“不知所云”的卡顿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