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箫镜铨

学箫镜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根宁 编
图书标签:
  • 笛子
  • 中国传统乐器
  • 乐器演奏
  • 音乐教学
  • 音乐
  • 文化艺术
  • 教材
  • 入门
  • 镜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睿图书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大
ISBN:9787560647593
商品编码:27344998237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学箫镜铨
  • 作者:根宁
  • 定价:49
  •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大
  • ISBN号:978756064759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230

箫声流转,光影交织:一部关于中国传统乐器与现代舞台艺术的深度探索 书名: 箫语光影:当代舞台艺术中的中国竹笛、箫与笛箫合奏研究 作者: 李云峰 出版社: 华夏音乐文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箫语光影》并非一部简单的乐器演奏指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竹笛、箫(以及广义上的笛箫乐器体系)在当代舞台艺术,特别是戏剧、舞蹈、多媒体装置艺术中如何被重新语境化、创新性运用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声音的物质性”与“视觉的叙事性”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旨在探讨竹笛与箫这两种古老而富有灵性的乐器,如何挣脱传统文人清修的藩篱,成为现代舞台上强有力的情感载体和符号系统。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超过三十万字,以扎实的田野调查、细致的乐谱分析、丰富的案例研究为支撑,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笛箫舞台媒介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形制与精神的当代重塑 (The Materiality and Spirit of the Modern Flute) 本部分首先对中国竹笛与箫的形制流变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从唐宋的横吹竖吹区别,到近代工艺革新对音域和音色的拓展。然而,重点并非停留在历史梳理,而是分析“当代演奏家如何通过对传统乐器本体的微调——如竹材选择、指孔位置的细微改动、甚至对传统气流控制方式的突破性尝试——来适应现代大型剧场的声学环境和对更广阔音域的渴求。” 具体章节探讨了“模组化笛箫设计”在实验戏剧中的应用,即乐器本身作为可拆卸、可重组的视觉装置,其物理形态如何参与到剧情叙事中。例如,分析了某先锋舞蹈剧场中,演员并非“吹奏”笛子,而是通过操作连接乐器与电子合成器的线缆,使其发出扭曲或被放大的声响,从而象征“传统记忆的断裂与重构”。 --- 第二部分:从“独奏”到“共谋”:舞台声景的建构 (From Solo Performance to Sonic Conspiracy: Constructing the Stage Soundscape)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理论贡献之一。作者挑战了“笛箫是孤独的”这一传统认知,转而研究它如何与其他非传统乐器(如电子噪音、工业采样、肢体打击乐)进行“声音的共谋”。 详细分析了以下几种现代舞台声景模式: 1. “空间化呼吸”: 通过多点麦克风阵列和空间混响技术,将箫的低吟转化为弥漫整个剧场的环境音,探讨了这种“无指向性”声音如何影响观众的身体感知,而非仅仅是耳朵的接收。 2. “电子拟态”: 剖析了现场电子音乐人如何将笛箫的特殊技法(如“颤音”、“贴腮音”、“气声”)转化为合成器的参数,实现声音的无限延伸与变异,讨论了这种技术介入是否稀释了竹的“人味”。 3. “打击与共振”: 研究了笛箫在与大型机械装置或金属结构发生物理接触时产生的次生振动音,以及这些非本意的“噪音”如何被整合进戏剧的高潮段落,充当情绪爆发的催化剂。 --- 第三部分:视觉叙事中的“空”与“意” (Emptiness and Intent in Visual Narration) 竹笛和箫的演奏姿态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东方美学——“虚”、“静”、“气”。本部分专门研究了舞台导演如何利用这种美学特质。 章节聚焦于现代舞台设计对“留白”的运用,以及笛箫演奏者在舞台上的“位置学”。作者通过对多部话剧和实验歌剧的深度观察,揭示了: “隐形演奏家”: 某些作品中,演奏者被置于幕后或黑暗中,仅依靠光束勾勒出吹奏的轮廓。这种“去身份化”的处理,使得竹笛的声音不再与特定人物身份绑定,而成为一种纯粹的“情绪流”。 “光影的呼吸”: 探讨了灯光设计师如何追踪演奏者的呼吸节奏来控制舞台灯光的亮度或色温。当竹笛吹出悠长的气息时,舞台背景的光线随之缓缓变暗或变亮,实现了声音与视觉的“呼吸同步”。 “身体的延伸”: 笛箫的横向或垂直持姿如何被舞蹈编导借鉴,成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符号,象征着角色的“连接”或“阻隔”。 --- 第四部分:跨界融合的实践案例深度透视 (In-Depth Case Studies of Cross-Disciplinary Fusion) 本部分提供了多个详尽的个案分析,覆盖了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实践: 1. 案例A:《云水禅境》舞蹈剧场 (2018): 分析了该剧如何利用多组箫声,通过延迟和回声效果,模拟出川西峡谷中水流与风声的复杂声学景观,并对比了传统五声调式与现代十二平均律在构建“禅意”层面的差异。 2. 案例B:多媒体互动装置《风之记忆》 (2021): 研究了艺术家如何将环境传感器与竹笛的音色相连。观众在特定区域的走动会触发笛声中不同泛音的增强或削弱,探讨了“观众即演奏者”的交互模式如何颠覆了竹笛的单向审美体验。 3. 案例C:先锋室内歌剧《空城》的运用: 剖析了在极简舞台上,仅用一支D调竹笛来扮演“历史的旁观者”这一角色的手法。该笛声常常以极其尖锐、接近啸叫的方式出现,象征着被压抑的记忆。 --- 第五部分:理论的延伸与未来的对话 (Theoretical Extension and Future Dialogues)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研究提升到更广阔的媒介理论层面。探讨了在人工智能生成音乐日益普及的今天,竹笛和箫这种“需要人类气息才能发声”的乐器,其“人性化”的特质在数字艺术浪潮中扮演何种角色。 本书的结论认为,笛箫在当代舞台艺术中的价值,不在于复刻古典美感,而在于提供一种“有阻力的声音”——这种阻力(来自竹管的材质、演奏者的肺活量、指孔的微小失误)恰恰是冰冷、完美的电子音色所缺乏的、具有生命力的“人性温度”。《箫语光影》呼吁未来的舞台创作者,应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让竹笛与箫在新的光影舞台上,发出更具时代穿透力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学箫镜铨》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文化韵味。封面上的图案古朴典雅,内页的排版清晰大方,大量的配图也使得内容更加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古籍插图的引用,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箫的艺术风貌。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仔细品味那些精美的图画,仿佛能听到从画中传来的悠扬箫声。书中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叙述并非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饱含着对箫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这种深厚的情感投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长者讲述他与箫的故事。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适合箫的学习者,也同样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它是一部集知识性、艺术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佳作。

评分

我曾尝试过接触一些乐器,但总感觉难以入门,要么是理论过于晦涩,要么是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学箫镜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通俗易懂”和“循序渐进”。即便是像我这样对音乐理论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辅以生动的比喻和案例,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对于初学者最关心的“如何选择一把好箫”这个问题,书中也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建议,避免了我们在选购时走弯路。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入门”,而是为有志于深入学习的读者指明了方向。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学习箫这件事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评分

初次翻开《学箫镜铨》,就被它那古朴而又带着几分神秘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箫这种乐器的书籍,而《学箫镜铨》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翻阅目录,看到里面涉及了箫的历史渊源、不同种类、选购要点,甚至还有关于如何保养和修复的细节,这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箫的制作工艺”的部分充满了好奇,想象着古代匠人们是如何凭借精湛的技艺,将一根平凡的竹子变成能奏出天籁之音的乐器。书中对历代箫乐名家的介绍,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那些传奇人物是如何将箫的艺术推向高峰的。整本书的编排似乎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也有微观的操作指导,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我相信,《学箫镜铨》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乐器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读《学箫镜铨》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一种乐器,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于箫的早期形态和发展演变的论述,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饱学之士,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信息,一一拾起,娓娓道来。我被书中描绘的古代文人雅士围炉夜话、抚箫品茗的场景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悠远。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箫的形制差异,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乐器的知识,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的呈现。书中对一些古籍中关于箫的零散记载的梳理和考证,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发现,理解箫,就如同理解中国古代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它们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这本《学箫镜铨》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

评分

《学箫镜铨》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在实用性上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认为,学习一种乐器,光有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实地掌握演奏技巧。而这本书,似乎将这一点考虑得淋漓尽致。从基础的指法、呼吸方法,到进阶的乐曲分析和演奏风格的把握,都有着详尽的指导。书中提供的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经验的练习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曲目的情感表达的剖析,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如何去演奏,更引导我们去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那些图文并茂的演示,更是让枯燥的技巧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我可以想象,如果我能跟着书中的指导一步步练习,我的箫艺定能有所精进。这不仅仅是一本“说明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在音乐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