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正版:楚辭植物圖鑑 (2.0版) 14[潘富俊][貓頭鷹] 港颱原版 繁體

現貨正版:楚辭植物圖鑑 (2.0版) 14[潘富俊][貓頭鷹] 港颱原版 繁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楚辭
  • 植物
  • 圖鑒
  • 潘富俊
  • 貓頭鷹
  • 港颱原版
  • 繁體
  • 現貨
  • 正版
  • 2
  • 0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拓特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1
ISBN:9789862622094
商品編碼:28161994999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楚辭植物圖鑑 (2.0版)

作者  /  潘富俊

齣版社 / 貓頭鷹齣版社

齣版日期 / 2014/06/05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裝訂 / 軟精裝

定價 / NT$580

ISBN 13 /9789862622094 

頁數 / 256

尺寸 / 23X17CM

裝訂 / 軟精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責任編輯:Y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常說「領風騷」,「風」指《詩經》的國風,騷指《楚辭》的<離騷>。這是中國早的兩大文學作品(詩經早作品是三韆多年前,楚辭約在兩韆多年前)其中描述的植物,不隻呈現當時先民的生活特色,也承載瞭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 

歷代研究者不勝枚舉,但是,兩韆年年,潘富俊個採用現代植物科學來研究這些中國古典文學。 

繼推齣跨界經典作《詩經植物圖鑑》2.0版之後,《楚辭植物圖鑑》也在13年後全麵更新、改版上市!全新編排更加深入地探討楚辭植物,分九大類,檢索更容易, 500幀全新照片與精細插畫,並佐以歷代古圖譜,結閤現代與古典麵貌,帶領讀者親臨南方瑰麗浪漫的文學現場。 

一、 不理解植物古今名稱變化,無法讀懂《楚辭》 

我們知道楚辭善用植物特性來褒貶人物,文學手法非常細膩,影響後世創作甚巨。但是,植物名稱古今有別,如果不知沿革,如何體會詩人匠心?像「蘭」、「蕙」,大約都可以看齣是香草,但若不知「薋」」是蒺藜,如何明白這是惡草?不同時代,植物用途也大異其趣。我們常吃的茭白筍,在楚辭時代卻是種來採集種子(穎果)當飯食用。而且屈原也喝甘蔗汁(見<招魂>篇「胹鱉炮羔,有柘漿些」),豈不有趣? 

二、 全新編排,分楚辭植物100種為九大類 

「楚辭」運用植物的特性來寫作,技巧高超,並非隻有我們習知的香草惡草香木惡木四類。作者全麵整理、重新分類,改以九大類探討楚辭植物,力求更貼近楚辭作者創作的苦心,體會箇中深遠幽微的情思。這九類分別是:香草類、香木類、惡草類、惡木類、寫景寄寓類、以物喻情類、經濟植物、敬鬼神之植物祭禮,以及傳說中的神話植物。 《楚辭》常以香草和惡草擬喻忠良奸佞,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同時從楚辭提及的植物,可以看齣地處南方長江流域,環境富饒,歌詠植物多用以比喻性情。不似《詩經》,地處北方黃河流域,環境相較艱睏多變,歌詠植物就多崇敬經濟作物。 

本書特別收錄散文名傢也是植物專傢蔡珠兒專文<清碧芬芳之書>,文中提齣古今一大謎題,作者也針對這點詳加分析,由此更可稍窺作者建立「中國文學植物學」學科之篳路藍縷,體會「文學珍藏」係列如何整閤自然科學與中國經典,領讀者從不同角度解讀經典作品。2014年春天已推齣《詩經植物圖鑑》2.0版及《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 

◎蔡珠兒(名作傢)、魏伯特(暨南大學外文係副教授)專文推薦

目錄

作者介紹

X作者簡介

潘富俊

左手文學,右手科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古典文學賞析增開瞭一扇視窗。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歷任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係教授,開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颱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曾任颱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係、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高醫大前身)生物係、福建閩江學院環境規畫係兼任教授,教授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都是他的愛。數年前,將颱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颱北市民優質遊憩點,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之中,悠哉吟哦古典詩文。著有《草木》、《中國文學植物學》、《福爾摩沙植物記》、《詩經植物圖鑑》2.0版、<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等。

 


博物探微:探尋草木的韆年之約——《古籍中所見的中國植物世界》 引言:時間深處的低語 自古以來,人與自然的關係便緊密交織,尤其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草木不僅是生命的載體,更是文化、哲學與生活方式的物質基礎。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沉默地記錄著朝代的更迭,承載著文人的情思。本書《古籍中所見的中國植物世界》,並非一本單純的植物學圖鑒,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獻溯源之旅,旨在通過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中國古代典籍中對植物的記載,重建一個立體、豐滿的古代植物生態圖景,並探究這些植物如何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扮演瞭從藥用到食用、從象徵到藝術的多元角色。 第一章:文本的初探——古代文獻中的植物蹤跡 本章聚焦於中國古代關於植物記載的源頭文獻,從最早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的零星記錄,到《詩經》的質樸描摹,逐步深入至先秦諸子百傢的論述中。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以其“風、雅、頌”為載體,描繪瞭大量與農耕、婚喪嫁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我們細緻辨析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中的“蒹葭”究竟是蘆葦還是荻,探討“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所寄托的生命力與婚姻美學。這些早期的記載,雖不具備現代科學的分類學特徵,卻蘊含著古人對植物樸素的認知和情感投射。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醫學典籍的濫觴。《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的齣現,標誌著植物知識開始係統化、功用化。本章將詳細剖析《神農本草經》中對草、木、蕡、菜等類彆的劃分邏輯,研究其“三品分類法”(上品、中品、下品)的內在標準,並對比分析不同版本流傳中可能齣現的物種混淆與辨識睏境。例如,古代記載中的“防己”可能指代多種不同的植物,其藥用價值與毒性差異巨大,這種文本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研究古代知識體係的關鍵。 第二章:園林與藝術中的植物意象 植物在古代中國,早已超越瞭其實用價值,成為構建精神世界和審美情趣的重要元素。本章將圍繞園林學、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重構古代人對特定植物的審美範式。 2.1 園林哲學與植物配置: 從魏晉的隱逸山林到唐宋的私傢園林,植物的選擇是體現主人哲學理念的最佳方式。我們分析瞭對“鬆、竹、梅”(歲寒三友)、“蘭、荷”(君子之德)的偏愛,並非僅僅是自然偏好,更是士大夫階層自我修養的象徵符號。例如,對“竹”的描繪,從其“虛心”、“有節”的品質中,摺射齣儒傢對君子的期許。本書將藉助唐代劉禹锡、宋代蘇軾等人的詩文記錄,結閤現存遺址的考證,推演當時園林中特定植物的種植密度和空間布局。 2.2 繪畫與寫生傳統的演變: 探討中國古代花鳥畫的發展脈絡。從早期注重“寫意”到宋代院體畫對“寫實”的追求,植物的描摹經曆瞭從符號化到寫實化的過程。我們將對比唐代邊鸞與五代黃筌父子的風格差異,考察他們如何通過筆墨的濃淡乾濕,錶現不同季節、不同狀態下植物的生命力。特彆關注“墨戲”中對蘭竹的寫意手法,研究其如何將植物的形態特徵與中國書法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視覺語言。 第三章:物産誌與地方誌中的植物地理 古代的地方誌和博物學著作,是研究古代植物分布與地方經濟的重要窗口。本章緻力於梳理這類文獻,建立古代植物的“地理坐標”。 3.1 藥物與貢品圖譜: 曆代《本草綱目》的修訂與地方誌的編纂,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植物産地的認知。我們對比瞭不同朝代的《本草圖經》和地方物産誌,分析某一特定藥物或香料(如沉香、茶葉、荔枝)的地理擴散過程,探究其貿易路綫與引種曆史。例如,特定品種的茶樹何時傳入某一山脈,以及這種引入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社會經濟結構。 3.2 飲食文化與植物: 植物是古代飲食結構的核心。本章考察瞭記錄在冊的古代榖物、瓜果蔬菜的變遷。通過對宋代《東京夢華錄》、明代《金瓶梅》等生活類著作的分析,我們辨識齣古代餐桌上常見的野菜、果品,並嘗試復原它們在不同季節的食用方式。這不僅是食物史的研究,更是對古代農業技術和氣候適應性的側麵反映。 第四章:知識的流變與辨識的挑戰 古代植物知識的傳承並非一帆風順,文本的誤傳、物種的更替、名稱的演變,都構成瞭我們今日研究的巨大挑戰。 4.1 同物異名與異物同名現象: 本章集中探討古代植物分類中的“同物異名”(同一植物在不同地域或不同文獻中有多個名稱)和“異物同名”(不同植物卻使用同一個名稱)的復雜現象。通過對藥材專著的交叉比對,我們試圖厘清曆史上的“名實”偏差。例如,古代文獻中對“枸杞”的記載,可能涵蓋瞭兩種甚至更多不同的灌木,這直接影響瞭古代醫藥實踐的準確性。 4.2 科學精神的萌芽: 探討明清之際,西方植物學知識的傳入對本土研究産生的影響。李時珍等人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試圖建立更為係統的描述方法,雖然仍受限於古代的觀測手段,但其嚴謹的“考證”精神,已展現齣嚮近代科學靠攏的趨勢。我們分析瞭《本草綱目》在形態描述上的改進,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結語:重塑曆史的綠色記憶 《古籍中所見的中國植物世界》試圖通過對這些跨越韆年的文本進行細緻入微的“植物考古”,讓沉睡在古代典籍中的草木重新煥發生機。它們不僅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構建我們民族文化基因的底層代碼。通過這些文字與圖畫,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復雜、更具生命力的古代中國。這是一項對曆史細節的尊重,也是對自然遺産的深切緬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體例編排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從基礎的分類學知識到具體的物種介紹,層層遞進,過渡自然流暢。尤其是它對於不同植物特徵的描述,語言精準而富有畫麵感,即便是對於植物學背景不深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每個物種時,不僅僅是羅列數據,而是融入瞭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曆史典故,讓知識變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枯燥的符號。這種將植物學研究與人文關懷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心策劃的知識探險,總能有新的發現和驚喜。它不愧是這個領域的標杆之作,它的係統性和深度,完全超越瞭我對同類書籍的預期。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氣質非常沉靜和專業,閱讀它需要一種慢下來的心境,去體會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它不僅僅是關於植物的知識匯編,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體現——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去觀察身邊那些被我們匆匆忽略的美麗生命。我喜歡它那種不急不躁的敘事節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靜心的冥想。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交織在一起,營造齣一種獨特的閱讀氛圍,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安靜的植物學實驗室或古老的圖書館中。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其標示的價格,它提供的是一種高質量的精神滋養和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說實話,現在市麵上很多號稱“圖鑒”的書,內容都是東拼西湊,信息陳舊,讓人閱讀體驗很差。但這一版的內容更新速度和信息的新穎性,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明顯可以看到編纂團隊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去核對和修正最新的分類學信息,這一點對於嚴肅的參考資料來說至關重要。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瞭一些我以前從未在其他地方見過的稀有物種記錄,這顯示瞭作者團隊的資料收集能力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種對知識前沿的緊密追蹤,確保瞭這本書能夠持續地作為一本權威參考書被使用多年,而不是很快就會過時。這種對時效性的堅持,體現瞭齣版者對知識尊重的態度。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植物愛好者,我最大的睏擾就是如何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野外實際觀察到的現象聯係起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的實地考察記錄和附帶的觀察筆記部分,為我們提供瞭極佳的參照模型。我嘗試著帶著這本書去公園和郊外進行比對,那種“啊,原來是它!”的豁然開朗的體驗,是任何電子工具都無法替代的。文字描述與圖像的互為印證,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學習體係。我可以想象,對於專業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的精確度和詳實程度無疑是可靠的工具書,而對於我這樣的愛好者來說,它更像是一位耐心且淵博的私人導師,指引我在探索自然界奧秘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它的實用價值,簡直是無可估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色彩的搭配和構圖的精妙,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那種紮實的手感和高質量的紙張印刷,都體現齣瞭齣版方的用心。裏麵的插圖更是讓人驚艷,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植物的芬芳,感受到大自然的脈動。我特彆喜歡那種細膩的筆觸,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草,在作者的畫筆下也煥發齣瞭彆樣的生命力。裝幀的設計也很有巧思,每一頁的排版都錯落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服,眼睛完全沒有疲勞感。這樣的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它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謹性與藝術的欣賞性完美融閤,讓人在學習之餘,也能享受到純粹的視覺愉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