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歷、沒有人脈、在大阪工廠區長大,
自學、自立,走出日本在世界發光,成為知名建築家。
《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是世界知名建築家安藤忠雄七十年人生奮鬥的履歷,是勵志故事,也是當頭棒喝,
在惶惶不安的年代,可做為跨越難關的指南。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如此,才想用盡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
安藤忠雄從一個愛打架的小孩,到自認沒天分的拳擊手,
想走建築之路,卻被質問「是不是一級建築師?」後,發憤考上執照,
以及與各個困難重重的建築案奮鬥的歷程……
透過這本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
坦然闡述不斷與現實對抗的建築家工作的真實面貌,
娓娓述說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和家庭故事,
也殷殷期盼年輕人永遠保持不服輸的精神和學習的熱誠。
本書精采內容:安藤先生的良師益友與家庭故事:
.用靈魂蓋出「光之教會」的一柳幸男先生說:只要具有挑戰性,就算條件苛刻,我都會想辦法完成。
.U2當家歌手波諾在「光之教會」,唱起〈奇異恩典〉,神聖的歌聲繚繞著整個空間,在場的每個人眼角不禁泛起淚光。
.經營食品業的岩田宏三委託設計工廠。他要我以員工能在此安心作業為建造的大前提,所以我設置了托兒所,並且把光線好的地方用來做為員工餐廳。
.佐治敬三先生委託設計七千坪大的美術館,卻安慰我說:失敗了也不要緊,只要拚全力去做。
.我們養的狗兒柯爾非常聰明,每當我斥責員工罵得太過頭的時候,牠便會汪汪叫,似乎在說:「可以停止了。」然後跑來我腳邊用前腳撥我。
.我們夫婦共同創辦事務所,妻子協助事務所的營運。工作中我難免動怒,妻子則會冷靜判斷,照料、關切員工。因為有她的協助,才得以維持事務所的平衡。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無論多大歲數,只要願意挑戰新事物,就會產生新可能。
作者簡介
安藤忠雄(Ando Tadao)
1941年出生於大阪。建築家。自學建築,旅行歐美各國。
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曾任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教授,2003年轉任名譽教授。
1979年以「住吉長屋」獲日本建築學會賞
1993年日本藝術學院建築賞
1995年美國普立茲獎
2002年美國建築家協會(AIA)金獎
2005年國際建築家協會(UIA)金獎
2010年獲贈文化勳章
等多項獎項
代表作品有:住吉長屋、光之教會、大阪府立近飛鳥博物館、淡路夢舞台、萬博會日本政府館、兵庫縣立美術館、沃夫茲堡現代美術館、東急東橫線澀谷地下車站等。
著作有:《建築家 安藤忠雄》、《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築人生》、《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連戰連敗》、《具備柯比意勇氣的住宅》等。
進行中的計畫:
上海國際設計中心(2006-)
水戶市大工町再開發專案(2006-2010)
新東京鐵塔【東京sky tree】監工(2006-2012)
東急大井町線上野毛車站(2007-2011)
阿布達比海洋博物館(2007-2018)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大樓(藝術館)(2009-2012)
龍巖人本櫻花墓園(2009-2019)
九州新幹線熊本車站(2013-2016)
譯者簡介
褚炫初
出生於台北市。
畢業於京都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攻(現改為媒體學科),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曾任職電子媒體編輯部與國際新聞中心、日商智庫研究員、本土食品集團新事業開發部門。
1999年921大地震隨日本NHK電視台赴災區拍攝紀錄片以來,擔任建築、設計美學、品牌行銷等相關領域之大型演講、招商說明會、記者會、專業教育課程之同步∕逐步口譯至今,曾任GTDI Co. Ltd.設計公司台灣代表。
現為專職日文口譯員與自由文字工作者。
王筱玲
曾任職出版社。
現為自由編輯工作者,《日日》中文版、《美術手帖》特刊中文版主編。譯有:《小星星通信》、《圖說西洋美術史》、《情書》、《燕尾蝶》。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尤其是封面那低调而有力的留白,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翻页时的沙沙声仿佛也是一种仪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简直就是对安藤先生建筑哲学的一种无声的致敬。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漫步,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书中的配图和手稿的排布,深谙“少即是多”的精髓,每一张照片都精准地捕捉到了光影变幻中的微妙情感,让人不禁想要立刻飞往那些建筑所在地,亲身体验那种光与混凝土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非常出色,读起来丝毫没有生涩感,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日式思考的细腻和韧劲。译者在处理那些涉及美学和空间感悟的复杂句子时,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作的深度,又保证了中文阅读的流畅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光影、虚实对比的描述,译者运用了非常精准且富有诗意的词汇,使得读者即使没有图文对照,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动人的空间画面。这是一次高质量的跨文化文本转换的成功案例,让我们这些依赖译本的读者,也能享受到思想交流的无碍与愉悦。
评分我尝试从建筑评论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发现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论与实践的对照平台。书中的文字阐述了某种理念,而读者在脑海中立即就能将之与他那些著名的清水混凝土结构联系起来。例如,他对“场所精神”的执着探讨,绝非空泛的学院派术语,而是通过讲述他如何与自然、与当地文化进行漫长“拉锯战”的过程,变得鲜活可感。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可能性,不再是冰冷的几何形体,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时间印记的容器。它成功地将建筑的物理属性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一位大师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自传,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记录。读着那些关于童年、关于旅行、关于早期挫折的叙述,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作品背后,是无数次自我怀疑与坚持的交织。作者毫不避讳地谈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积累,最终铸成了他独特的设计语言。这种坦诚让人感到非常亲近,仿佛一位年长的智者正在耐心地为你梳理人生的脉络,让你明白,真正的创新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对生活最本真的体察。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现象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建筑领域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教科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安藤先生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固执的专注力——对光线的执着,对材料的虔诚,以及对自我标准的毫不妥协。这种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保持对核心价值的纯粹追求,才是抵御时代噪音的最佳屏障。我从中汲取到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必需”与“多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