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聯經 港台原版 繁体

现货正版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聯經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
  • 安藤忠雄
  • 建筑设计
  • 自传
  • 港台原版
  • 繁体
  • 联经
  • 现货
  • 正版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9570840995
商品编码:28162350113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

  • 作者:  
  • 原文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11/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0840995
    • 叢書系列:
    • 規格:精裝 / 256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沒有學歷、沒有人脈、在大阪工廠區長大,
    自學、自立,走出日本在世界發光,成為知名建築家。
    《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是世界知名建築家安藤忠雄七十年人生奮鬥的履歷,是勵志故事,也是當頭棒喝,
    在惶惶不安的年代,可做為跨越難關的指南。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如此,才想用盡全力把每一天都好好活下去。」

    安藤忠雄從一個愛打架的小孩,到自認沒天分的拳擊手,
    想走建築之路,卻被質問「是不是一級建築師?」後,發憤考上執照,
    以及與各個困難重重的建築案奮鬥的歷程……

    透過這本新文集《安藤忠雄 我的人生履歷書》,
    坦然闡述不斷與現實對抗的建築家工作的真實面貌,
    娓娓述說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和家庭故事,
    也殷殷期盼年輕人永遠保持不服輸的精神和學習的熱誠。

    本書精采內容:安藤先生的良師益友與家庭故事:

    .用靈魂蓋出「光之教會」的一柳幸男先生說:只要具有挑戰性,就算條件苛刻,我都會想辦法完成。

    .U2當家歌手波諾在「光之教會」,唱起〈奇異恩典〉,神聖的歌聲繚繞著整個空間,在場的每個人眼角不禁泛起淚光。

    .經營食品業的岩田宏三委託設計工廠。他要我以員工能在此安心作業為建造的大前提,所以我設置了托兒所,並且把光線好的地方用來做為員工餐廳。

    .佐治敬三先生委託設計七千坪大的美術館,卻安慰我說:失敗了也不要緊,只要拚全力去做。

    .我們養的狗兒柯爾非常聰明,每當我斥責員工罵得太過頭的時候,牠便會汪汪叫,似乎在說:「可以停止了。」然後跑來我腳邊用前腳撥我。

    .我們夫婦共同創辦事務所,妻子協助事務所的營運。工作中我難免動怒,妻子則會冷靜判斷,照料、關切員工。因為有她的協助,才得以維持事務所的平衡。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無論多大歲數,只要願意挑戰新事物,就會產生新可能。

    作者簡介

    安藤忠雄(Ando Tadao)

    1941年出生於大阪。建築家。自學建築,旅行歐美各國。
    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曾任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教授,2003年轉任名譽教授。

    1979年以「住吉長屋」獲日本建築學會賞
    1993年日本藝術學院建築賞
    1995年美國普立茲獎
    2002年美國建築家協會(AIA)金獎
    2005年國際建築家協會(UIA)金獎
    2010年獲贈文化勳章
    等多項獎項

    代表作品有:住吉長屋、光之教會、大阪府立近飛鳥博物館、淡路夢舞台、萬博會日本政府館、兵庫縣立美術館、沃夫茲堡現代美術館、東急東橫線澀谷地下車站等。

    著作有:《建築家 安藤忠雄》、《邊走邊想:安藤忠雄永不落幕的建築人生》、《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連戰連敗》、《具備柯比意勇氣的住宅》等。

    進行中的計畫:
    上海國際設計中心(2006-)
    水戶市大工町再開發專案(2006-2010)
    新東京鐵塔【東京sky tree】監工(2006-2012)
    東急大井町線上野毛車站(2007-2011)
    阿布達比海洋博物館(2007-2018)
    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大樓(藝術館)(2009-2012)
    龍巖人本櫻花墓園(2009-2019)
    九州新幹線熊本車站(2013-2016)

    譯者簡介

    褚炫初

    出生於台北市。

    畢業於京都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攻(現改為媒體學科),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曾任職電子媒體編輯部與國際新聞中心、日商智庫研究員、本土食品集團新事業開發部門。

    1999年921大地震隨日本NHK電視台赴災區拍攝紀錄片以來,擔任建築、設計美學、品牌行銷等相關領域之大型演講、招商說明會、記者會、專業教育課程之同步∕逐步口譯至今,曾任GTDI Co. Ltd.設計公司台灣代表。

    現為專職日文口譯員與自由文字工作者。

    王筱玲

    曾任職出版社。

    現為自由編輯工作者,《日日》中文版、《美術手帖》特刊中文版主編。譯有:《小星星通信》、《圖說西洋美術史》、《情書》、《燕尾蝶》。

    目錄

    前言
    建築家的工作∕靠自學找到天職
    被送到母親娘家當養子∕嚴格又溫柔的外婆
    意料之外∕初次大病惶惶不安
    中學老師∕「數學之美」與熱心教導
    拳擊∕跟著弟弟踏入職業之路
    升大學的希望∕因家計與學力死了心
    建築行腳∕深受丹下作品感動
    藝術的感性∕年輕人齊聚一堂相互激勵
    家庭∕事業上與妻子互相扶持
    達成目標的覺悟∕午休苦讀考執照
    旅行∕隻身遊走歐洲七個月
    大阪∕親切熱情的城市
    遇見1960年代∕文化先鋒們在躍動
    事務所的規則∕自備工作用具
    工作室∕加蓋買來的房子
    住吉長屋∕屋外沒窗,光線來自中庭
    光之教會∕跨越預算的障礙
    神戶市北野町∕醞釀重新開發的機運
    藝術家同志∕生命結束前都要追求美
    海外個展∕MoMA展覽會∕龐畢度
    佐治敬三先生∕自由豪邁的經營者
    直島∕磨練感性的藝術之島
    阪神、淡路大地震∕團結一心完成重建
    在美國大學執教∕教學是一種國際交流
    任教東京大學∕淨是努力不懈的學子
    連戰連敗∕不屈不撓地挑戰
    堅強的女性Ⅰ∕激發孩子潛力的空間
    堅強的女性Ⅱ∕為了創造藝術的空間
    賽維利亞萬博會∕發揮團隊的力量
    瀨戶內∕種樹恢復美麗的風景
    表參道之丘∕留下「心靈風景」的建築
    東京奧運.海之森∕垃圾山變成綠森林
    種植櫻花∕靠市民雙手打造活力城市
    東日本大震災∕現在日本更要團結一心
    日本,加油!∕培育人性的教育才有未來
    後記∕透過桃柿育英會的組成
    代表作品

探索现代建筑的哲学与实践:《贝聿铭:光、形、与空间》 一部深入建筑大师贝聿铭(I.M. Pei)传奇一生的深度传记,揭示其如何以简约的几何形体、对光影的精妙运用,以及对文化融合的深刻理解,塑造了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全球的城市天际线。 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建筑项目的罗列,而是一次对人类智慧、东方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完美结合的探索之旅。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独家访谈记录以及对重要设计手稿的细致剖析,我们得以窥见这位美籍华裔建筑巨匠如何从苏州园林的童年记忆中汲取灵感,最终站上世界建筑舞台的顶峰。 第一章:童年与萌芽——苏州园林的回声 故事的开端,将我们带回1917年的广州,以及日后对贝聿铭产生深远影响的苏州老宅。贝聿铭的家族背景,特别是其父辈在金融和外交领域的深厚积累,为他提供了接触西方知识的独特窗口。然而,真正奠定其建筑美学基石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中“藏、露、曲、幽”的精髓。 本书详尽描述了贝聿铭对园林中“借景”手法的理解,以及对空间流动性、私密性与公共性之间微妙平衡的早期感知。这种东方哲学,并非简单地被复制到现代主义的钢筋水泥中,而是经过彻底的消化与重构,成为他日后设计中“少即是多”背后复杂情感的支撑。我们将探讨早期的手稿和笔记,如何显示出他对传统美学范式的深刻把握,而非肤浅模仿。 第二章:哈佛的洗礼——现代主义的理性与挑战 1935年,贝聿铭远赴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建筑,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这一时期,是贝聿铭的建筑语言形成的关键阶段。 本章重点分析了二战前后,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席卷北美。贝聿铭如何在这个强调功能至上、清晰结构和新材料的时代,迅速掌握了现代主义的语法。我们对比分析了他在哈佛期间的几项著名学生习作,展示了其对体量、光线和材料的早期实验。格罗皮乌斯对他“纯粹的结构美学”的教导,如何塑造了他对形式的执着,但也为他日后在实践中如何融入人性化关怀留下了张力。 第三章:从本土项目到公共视野——探索几何的可能性 1950年代,贝聿铭在美国东海岸的多个重要项目中崭露头角,如波士顿的公共住房项目、以及为大型企业设计的总部大楼。这一阶段,他开始摆脱纯粹的学术模仿,着手解决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实际问题。 本书将深入剖析他早期项目中的“几何学革命”。例如,他对预制混凝土板的创新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重复的、富有韵律感的几何单元,构建出既宏大又具有清晰秩序感的建筑。我们将详细考察“普雷维特一号项目”的得失,探讨现代主义在解决社会住宅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贝聿铭对此的反思,这直接促使他后来的设计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对话。 第四章:材料的诗学——石材、玻璃与光影的交响 如果说现代主义建筑是关于结构,那么贝聿铭的建筑就是关于“光”。本书用大量篇幅来论述他如何将建筑材料提升到哲学的层面。 石材: 贝聿铭对花岗岩、大理石的选择,并非仅仅出于耐用性。我们分析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翼、以及达拉斯市政厅中,他如何通过石材的肌理、颜色和切割角度,控制光线的反射与吸收,使建筑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这些石材的选择,也体现了他对美国本土精神的吸收与尊重。 玻璃幕墙: 相比于其他现代主义大师对玻璃的纯粹透明化处理,贝聿铭更强调玻璃的“反射”和“折射”。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是高潮,但本书会追溯到更早期的项目,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那里他已开始试验如何用结构性的玻璃元素来创造室内空间的流动感和自然光的剧场效果。 第五章:文化对话的巅峰——全球地标的诞生 1980年代起,贝聿铭的设计声名远播,他开始接受一系列具有全球象征意义的委托项目,这要求他必须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现代性与场所精神的融合。 卢浮宫的“手术”: 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章节之一。我们不只是回顾其引发的争议,而是深入探究其设计的逻辑:如何用最现代的语言,在最古典的空间中植入一个清晰的入口,同时保持对原有建筑的“尊重而非侵犯”。通过对原始草图和与密特朗总统的多次会晤记录的解读,我们揭示了金字塔的黄金比例和结构应力如何精确地服务于功能需求。 香港中银大厦与苏州博物馆: 本章对比分析了贝聿铭在东西方文化熔炉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中银大厦如何通过其标志性的竹节结构,巧妙地将中国的吉祥数字“八”和结构力学结合起来,展现了商业力量与东方符号的融合。而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则是他“返璞归真”的体现,用现代手法重新诠释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意境,展示了对家乡文脉的深沉敬意。 第六章:建筑师的遗产与未来展望 在职业生涯的晚期,贝聿铭的思考逐渐转向建筑的“永恒性”和“人文关怀”。本书的结尾部分,将聚焦于他后期作品中对公共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注,如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我们将探讨他晚年如何运用光线和水景来引导参观者的情感流线,超越了单纯的结构展示,达到了近乎冥想的境界。通过对多位合作者和评论家的深度访谈,本书试图总结贝聿铭留给世界的最重要的遗产:建筑的伟大不在于形式的复杂,而在于形式如何精确地服务于光、空间、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的体验。 结语:光影中的哲人 《贝聿铭:光、形、与空间》是一部关于坚守、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史诗。它带领读者穿梭于宏伟的国际工程与私密的东方庭院之间,理解一位建筑大师如何用他的作品定义了一个时代,并持续启发着未来。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建筑美学、设计哲学以及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尤其是封面那低调而有力的留白,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翻页时的沙沙声仿佛也是一种仪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简直就是对安藤先生建筑哲学的一种无声的致敬。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漫步,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书中的配图和手稿的排布,深谙“少即是多”的精髓,每一张照片都精准地捕捉到了光影变幻中的微妙情感,让人不禁想要立刻飞往那些建筑所在地,亲身体验那种光与混凝土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非常出色,读起来丝毫没有生涩感,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日式思考的细腻和韧劲。译者在处理那些涉及美学和空间感悟的复杂句子时,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作的深度,又保证了中文阅读的流畅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光影、虚实对比的描述,译者运用了非常精准且富有诗意的词汇,使得读者即使没有图文对照,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动人的空间画面。这是一次高质量的跨文化文本转换的成功案例,让我们这些依赖译本的读者,也能享受到思想交流的无碍与愉悦。

评分

我尝试从建筑评论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发现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论与实践的对照平台。书中的文字阐述了某种理念,而读者在脑海中立即就能将之与他那些著名的清水混凝土结构联系起来。例如,他对“场所精神”的执着探讨,绝非空泛的学院派术语,而是通过讲述他如何与自然、与当地文化进行漫长“拉锯战”的过程,变得鲜活可感。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可能性,不再是冰冷的几何形体,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时间印记的容器。它成功地将建筑的物理属性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一位大师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自传,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记录。读着那些关于童年、关于旅行、关于早期挫折的叙述,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作品背后,是无数次自我怀疑与坚持的交织。作者毫不避讳地谈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积累,最终铸成了他独特的设计语言。这种坦诚让人感到非常亲近,仿佛一位年长的智者正在耐心地为你梳理人生的脉络,让你明白,真正的创新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对生活最本真的体察。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现象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建筑领域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教科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安藤先生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固执的专注力——对光线的执着,对材料的虔诚,以及对自我标准的毫不妥协。这种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保持对核心价值的纯粹追求,才是抵御时代噪音的最佳屏障。我从中汲取到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必需”与“多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